現貨 神農本草經譯釋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現貨 神農本草經譯釋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無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本草
  • 神農本草經
  • 譯注
  • 中醫藥
  • 上海科技齣版社
  • 經典古籍
  • 養生
  • 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希爾麥醫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8211
商品編碼:25560271023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677
字數:550000

具體描述




神農本草經譯釋
            定價 58.00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1月
開本 32
作者
裝幀 精裝
頁數 677
字數 550000
ISBN編碼 9787547838211




------------------




------------------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被譽為“本草學之祖”,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其成書年代約在東漢時期,由當時一批醫傢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書中收錄瞭365種藥物,並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詳細記載瞭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內容,為中醫臨床用藥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神農本草經》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收錄藥物的數量,更在於其對藥物的科學分類和精闢論述。全書分為三捲,載藥365種,其中包含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按照藥物的性質、功效和安全性,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 共120種,多為滋補強壯、延年益壽之品,如人參、甘草、大棗等。這些藥物性味平和,無毒,久服可以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上品藥物主要用於養生保健,注重“養命以應天”,即順應自然規律,通過調養身體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品: 共120種,多為治療疾病、調整身體功能之品,如當歸、白術、桔梗等。這些藥物性味有所偏,有的有毒,但毒性不大,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中品藥物主要用於“調病以應人”,即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來調整身體的功能,恢復健康。 下品: 共125種,多為攻邪祛病、治療危重疾病之品,如大黃、附子、巴豆等。這些藥物性味峻猛,毒性較大,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急證、重證,但不可久服。下品藥物主要用於“盡形以應地”,即針對大地萬物生長衰敗的規律,通過藥物的峻猛作用來驅除體內的邪氣,挽救生命。 這種分類方法,不僅體現瞭藥物的安全性與效用的關係,也深刻地反映瞭古人“用藥如用兵”的理念,強調藥物的閤理使用和個體化治療。 《神農本草經》對每一種藥物的記載都非常嚴謹,其體例大緻包括: 藥名: 準確記載藥物的名稱,並附有彆名,便於辨識。 性味: 描述藥物的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鹹),這是判斷藥物藥效的基礎。 功效: 詳細闡述藥物的主要治療作用,如補益、瀉下、解毒、祛風、止痛等。 主治: 列舉藥物能夠治療的具體病癥,如頭痛、咳嗽、腹瀉、水腫等。 炮製: 提及部分藥物的炮製方法,這是保證藥效、降低毒性的重要環節。 用法用量: 指明藥物的服用方法和劑量,如“煮、服”、“末、服”等。 《神農本草經》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 一、奠定瞭中藥學的理論基礎: 《神農本草經》首次係統地闡述瞭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基本理論,為後世本草學的發展提供瞭框架和方嚮。其“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的理論,也為臨床安全用藥奠定瞭基礎。 二、豐富瞭中藥的種類和應用: 書中記載的365種藥物,許多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重要中藥,例如人參、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甘草、附子等。這些藥物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瞭中醫的治療手段。 三、指導瞭中藥的臨床實踐: 《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不僅是藥物的簡單羅列,更是對藥物實際應用經驗的總結。其對病癥和藥效的對應關係,為曆代醫傢在臨床實踐中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四、促進瞭中藥的辨證施治: 《神農本草經》對藥物功效和主治的精闢論述,使得醫者能夠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選擇恰當的藥物進行治療,從而實現辨證施治。 五、影響瞭藥學理論的演變: 《神農本草經》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本草學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後世的本草著作,如《名醫彆錄》、《新修本草》、《本草綱目》等,無不是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加以補充、發展和完善的。 《神農本草經》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它所蘊含的藥物知識、養生智慧以及對生命的態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神農本草經》,對於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促進人類健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書中許多藥物的描述,至今讀來仍覺生動形象,充滿智慧。例如,對於人參的描述:“味甘微苦,溫。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人參補益強身、寜心安神的功效,以及其作為上品藥物的珍貴性。又如,對於大黃的描述:“味苦寒。主瘀血,積滯,腹脹,煩滿,女子積聚,生産老物,不可居,熱腫,一切熱毒,火瘡,注海,毒。搗浴,取汁,滅痕驗。”則精準地指齣瞭大黃的瀉下、活血、解毒等功效,以及其作為下品藥物的峻猛特性。 《神農本草經》的價值,更在於其所蘊含的樸素的哲學思想。它強調“天人閤一”,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藥物的性味與自然界的四時寒熱相應,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節律息息相關。因此,用藥也要順應自然,調和陰陽,達到人體的平衡和諧。這種思想,貫穿於整部《神農本草經》之中,也為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 盡管《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久遠,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至今未減。曆代醫傢對《神農本草經》進行注釋、校訂、補充,形成瞭眾多版本的《神農本草經》。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所推齣的《神農本草經譯釋》版本,正是對這部經典進行現代化解讀和闡釋的代錶作之一。該版本旨在通過現代語言和科學視角,讓更多讀者瞭解和掌握《神農本草經》的精髓,發掘其在新時代的應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所倡導的“上醫治未病”的養生理念,在當今社會更顯珍貴。通過閤理飲食、適度運動、精神調養等方式來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是《神農本草經》留給我們的寶貴啓示。它提醒我們,健康的根本在於主動的調養,而非被動地治療。 可以說,《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醫藥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不僅為我們留下瞭豐富的藥物知識,更傳承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健康觀念和哲學智慧。對《神農本草經》的研究和傳承,是中醫藥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我們認識和尊重自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在於其版本校勘的精細程度。作為一本對經典進行“譯釋”的作品,它的可靠性建立在對底本的尊重之上。我特地對比瞭書中引用的一些罕見引文的標注,發現譯者在處理不同曆史版本之間的差異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審慎。他們清晰地標明瞭哪些是根據某特定本(比如宋本或明刻本)的注釋,哪些是後世學者的觀點。這種對源頭文本的尊重,對於任何想做進一步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工具價值”。閱讀過程中,你幾乎可以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每一個字,都經過瞭嚴格的篩選和比對,而不是隨便找一個流傳較廣的電子版就拿來使用。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學習資料,更是一部可以信賴的工具書,足以在案頭長期備用,隨時查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見時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立刻就傳遞齣一種“乾貨滿滿”的信號。我特意挑選瞭一個光綫充足的午後,小心翼翼地翻開扉頁,那油墨的清香混閤著新書特有的氣味,瞬間把我帶入瞭一種嚴肅求知的氛圍。內頁的排版布局也頗為講究,字號大小適中,疏密有緻,即便是麵對那些拗口的古代藥材名稱,也能保持閱讀的舒適度。我個人對那種動輒把文字擠得密不透風的版本深感頭疼,但這一本顯然在這方麵下瞭苦功,讓閱讀體驗從一開始就充滿瞭尊重感。裝幀上的細節處理,比如封麵燙金的字體,在不同的角度下會摺射齣微妙的光澤,這不僅僅是美觀,更像是一種對內容價值的無聲肯定。它不像那些輕飄飄的暢銷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自己握住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段厚重的曆史沉澱。從一個純粹的物理載體來看,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它為後續的深入研讀打下瞭一個堅實且愉悅的基礎。

評分

相較於市麵上那些追求速度、內容淺薄的“快餐式”中醫藥普及讀物,這本《神農本草經譯釋》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持久的學術魅力。它不急於嚮你展示驚人的功效,而是耐心地為你鋪陳知識的底層邏輯和曆史演變。我能感受到譯者和齣版社在內容質量控製上的高標準,這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雖然略高於科普讀物,但其給予讀者的迴饋卻是更為紮實和深遠的。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咀嚼和消化,但每一次的深入研讀,都會在你的知識體係中添磚加瓦。對於一個真正想弄明白“本草”之學來龍去脈的求知者而言,這種“慢工齣細活”的齣版物,纔是最值得珍藏和反復翻閱的寶貴財富,它帶來的價值感遠超其定價本身。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留意到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方劑的引述和解析,它們絕非簡單的照抄原文。譯釋者似乎深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他們不僅解釋瞭藥材的功用,更將這些藥材組閤在一起形成方劑的邏輯——為什麼是這幾味藥的配伍?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是如何體現的?在現代藥理學的視角下,這些古老組閤又可能對應著怎樣的生理作用機製?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啓發性。我經常會停下來,對照著書後的索引,去查閱其他相關章節,試圖理解一個復方在古代醫傢心中的完整意圖。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有效地將零散的藥材知識點串聯成一個有機的體係,對於想深入理解中醫理論體係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良方。它鼓勵你去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

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展現齣譯者團隊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之前接觸過幾本關於古代本草的書籍,很多時候,譯注往往流於錶麵,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簡單地做個現代名詞的對譯,失去瞭原典的韻味和復雜性。然而,這裏的釋義卻非常精妙地平衡瞭“信”與“達”。他們沒有迴避原文中那些充滿古義和語境依賴的詞匯,而是通過詳盡的考證和多方引證,將這些詞匯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確切含義勾勒齣來。更難得的是,對於一些存在爭議的藥物品種歸屬問題,譯者們也坦誠地列舉瞭不同的學術觀點,並輔以自己的分析和傾嚮性判斷,這種不輕易下結論的科學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這使得即便是對草藥學隻有泛泛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這些細緻的注釋,構建起對古代本草知識體係的初步框架,而不是被一堆生僻字眼擋在門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