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
作 者: 赵宏 著作 定 价: 35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页 数: 348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44633840 ●XX章导论...........................................................................1 ●XX节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2 ●1.1.1 理据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2 ●1.1.2 理据研究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4 ●1.1.3 理据研究的理论意义................................................6 ●1.1.4 理据研究的应用价值................................................9 ●第二节语言理据研究的方法................................................11 ●1.2.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1 ●1.2.2 内部与外部相结合................................................... 12 ●1.2.3 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13 ●1.2.4人文与科学相结合................................................... 15 ●第三节本研究的概述......................................................... 16 ●1.3.1 本研究的选题......................................................... 16 ●1.3.1.1 词汇理据......................................................... 16 ●1.3.1.2 英汉对比......................................................... 17内容简介
本书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译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対比拼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本书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智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是学术著作,却也做到了让人赏心悦目,这在很多专业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和页边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查阅大量引文和注释,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内容上,作者对文献的引用极为扎实,旁征博引,却又不失个人思想的连贯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语言现象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倾向于构建一个概率模型,让读者自行判断最有可能的解释。这种对待知识的谦卑态度,是真正优秀学者风范的体现。我常常带着笔做笔记,书页的空白处很快就被我的思考和疑问填满了,这说明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在的批判性思维。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更像是一部需要慢品、反复咀嚼的佳酿,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品尝出新的滋味和更深的意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语言学历史特别着迷的人,尤其是探究词汇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文化根源。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引言中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框架,仿佛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语言探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方法上的严谨性,他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构建和理解“意义”的。比如,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概念在不同语言中表述差异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剖析,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我读到关于色彩词汇在东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演变的那一章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领略了语言是如何作为文化的载体,默默记录下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转身与飞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词汇的对译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深层结构,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跨文化交流一线工作的人士,我深知“词不达意”的尴尬与代价。我买过无数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入乡随俗”的表层建议上。这本书的出现,为我的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理论之风。它深入到语言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语境依赖性”的讨论,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即便两个词语在字典中被定义为同义词,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所能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联想却是天壤之别。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细微语境变化的敏感度。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外文原著时,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别扭或不自然的表达,现在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不仅仅是词汇量的增加,更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提升。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交流,是两个文化心智的深度对接,而语言,正是那个最精密的接口。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外语”学习资料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都过于侧重于死记硬背和实用口语,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和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求真”的态度,他并没有回避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那些模糊地带和争议点,反而坦然地将其呈现出来,并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这些未解之谜的探讨中。书中对某些习语来源的考证部分,简直是精彩绝伦的侦探小说,作者利用历史文献和语言学证据,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典故”清晰地还原了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作者提出的那些精妙观点,然后将这些观点与我自身的语言经验进行比对,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有效得多。这本书无疑为那些真正想掌握一门外语的“学者型”学习者,提供了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为什么”要这么说。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语义美学”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语言的美感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常用的、最不被注意的词汇的“历史包浆”之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揭示出来。书中对那些富有诗意或独特意境的表达的解析,简直像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思维世界的窗户。比如,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命名差异,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感知差异,那不仅仅是语言学的范畴,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洞察。我读到一些关于时间、空间概念在不同语言中被如何“物化”或“抽象化”的章节时,感到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欣赏和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与外语的接触,都可能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这本书让“学习”变成了一种“发现”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世界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