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
定价:25.00元
作者:郑继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01
ISBN:9787801146731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孩子一生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为人父母。可贵者在于发展孩子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目的。
每个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定义很广,而且重要的是,孩子必须通过父母亲的正确指导。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培养出的孩子,就成为首要条件。
其实,教养本身并不困难,透过专家的成功经验。从了解孩子的特征到顺势引导,甚至给予孩子正确观念的建立等等,都是家长所不可忽略的重点。运用一本实用的教养参考手册,对于家长来说,更显得重要。
内容提要
教育孩子,应该施以爱的教育,一味打骂,将造成孩子顽强固执的偏狭个性。但父母也不能把孩子视同“宝物”,为他做好每一件事。这对他也并无好处,只会造成他的懦弱与依赖,反而害了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的,不要因错误的一句话,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一生;不要使溺爱,成为孩子一生的绊脚石;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深爱他的。
目录
章 学会做个高智商的父母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你的语言传递着你的价值观念
3.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4.改变你的语调敞开你的心扉
5.与孩子讨论比训话更重要
6.不要将孩子推向抵制的边缘
7.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8.父母的决定要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9.不要把孩子逼上梁山
10.不要再向孩子说那些忌语
11.不要强迫孩子做事
12.不要“慷慨”许诺
13.学会创造性地“对付”孩子
14.学会给孩子留点面子
15.不要把谈话引向对立
16.给孩子以成长需要的爱
17.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
第二章 让自信陪伴孩子成长
18.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9.不要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20.不要挖掘温柔的“陷阱”
21.接受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
22.怎样锻炼孩子的勇气
23.美国孩子为什么胆大
24.锻炼孩子的勇气对于父母自身的勇气也是个考验
25.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
26.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磨练
27.要增强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
28.告诉孩子怎样面对挫折
29.不要心痛孩子吃苦
30.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31.怎样帮助孩子延迟满足
32.怎样让孩子玩出名堂
第三章 如何对待孩子的挑衅行为
33.怎样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34.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
35.为什么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36.父母要学会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
37.用自然结果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8.利用自己的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9.孩子当众发难的处理方法
40.用坚决的行动制止孩子的胡闹
41.有时忽视也是一种力量
42.要学会不进行责骂来引导孩子
43.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
44.灌输独立意识摆脱孩子的“纠缠”
第四章 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第五章 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六章 做父母的基本功
作者介绍
文摘
不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道貌岸然地对孩子进行训导,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年龄便不愿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只好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所谓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并得不到多大的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心里发展是一种妨碍和伤害。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依赖,加强了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而要使孩子顺利成长,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的。
当孩子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之类话的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轻易一语搪塞地对孩子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快去玩你的去吧!”那我们可就一下子将孩子对父母那善良而美好的关心推开了!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冷酷无情地挡在门外了!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的事与我无关,凡只要不关我的事,都不要管。这就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就等于公开向孩子传授并灌输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自我的腐朽意识和观点。可见这样做的话,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关心父母了。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那些教育学上的概念,也被作者用非常口语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触重新诠释了一遍。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放松愉快,丝毫没有学习的压力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一杯茶,靠在沙发上读完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跟一位非常博学的、同时又非常懂生活的长辈在聊天,听他们分享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它讨论的远超出了简单的学习成绩或行为规范,而是触及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如何建立稳固的亲子联结这些更深层次的命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平和了许多,对那些曾经让我抓耳挠腮的育儿难题,都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际操作的人,纯理论的东西看久了容易打瞌睡。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场域”。它没有直接喊口号,而是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剖析,巧妙地嵌入了如何应对日常挑战的策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情绪管理”的,它没有说“你要控制情绪”,而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看见”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用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感受。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儿童心理学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当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小技巧时,效果立竿见影。我不再觉得教养孩子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创意的合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我们从“应该怎样”的焦虑中解救出来,引导我们去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用纸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其实也映射了书中对教育细节的重视。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关注“结果导向”的书籍,这本书似乎更聚焦于“过程的质量”。它反复强调“教”的真正含义,不是塑造,而是激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看见”的力量——看见孩子努力的过程,看见他们微小的进步,看见他们隐藏在叛逆行为下的真实需求。这种“看见”,才是有效教育的基石。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在脑海里重放刚才读到的观点,并立刻将其与我自己的养育经历进行比对和反思。它强迫我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用一种更宽广、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看待我的孩子。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在面对成长课题时的不足与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点温暖的米白色调,配上简约却又意味深长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我是在书店的育儿区随手翻到的,光是标题就让我停下了脚步。“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这句话像一根羽毛轻轻挠着我的心头,让我忍不住思考自己过去的一些教育方式。我记得当时随手翻了几页,里面的案例似乎都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反而像邻家那位经验丰富、又极具智慧的长辈在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似乎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提问,激发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感觉太棒了,它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去开启那扇通往理解孩子心灵的门。那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在如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育儿书中,是相当难得的。它让我对“教”这个字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性化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太多打着“教育秘籍”旗号的畅销书,读完之后往往觉得空泛无力。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陪伴成长的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锤子和钉子,而是各种精巧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我特别欣赏作者叙事时的那种节奏感,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绝不生硬。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小故事,那个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我几乎能感受到孩子在那个瞬间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释然。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定义,而是活生生的教育瞬间。读完那个故事,我反思了自己平时在处理孩子的小挫折时,是不是反应过度了,是不是无意中剥夺了他们自己成长的机会。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比任何强硬的理论灌输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或许是静待花开,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修剪枝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