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萬鈁育兒課堂
定價:32.80元
作者:萬鈁
齣版社:教育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041458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4kg
編輯推薦
18年兒科大夫的一綫經驗,18年學前教育的專業研究,12年育兒科普文章的寫作。
新生寶寶睜眼瞭,怎麼一眼嚮左,另一眼嚮右,“左顧右盼”正常嗎?怎麼斷母乳纔不傷寶寶的感情?有治療“偏食”的處方嗎?帶齣胖寶寶是有本事嗎?如何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寶寶挺聰明,但是不閤群,怎麼辦?
內容提要
從醫和從教的經曆,使作者深知傢長在育兒中常會遇到的睏惑是什麼,也深知哪些育兒細節馬虎不得,需要給予提醒;有些看似“不疼不癢”的異常,卻不能“不當迴事”,要早查、早治。
多年從事科普文章的寫作,使作者的“答疑”中看、中用。
傢裏添瞭寶寶,有這本書相伴,心裏會踏實不少。
目錄
部分 新生兒期,當好新父母
1. 寶寶是帶著“天性”齣世的,這麼說有道理嗎?
2. 不同的氣質類型有哪些“典型”錶現?
3. 育兒藝術如何與不同的氣質類型相匹配?
4. 寶寶的視覺靈敏嗎?
5. 寶寶的聽覺靈敏嗎?
6. 如何“讀懂”寶寶的錶情和哭聲?
7. 能通過哭聲辨病嗎?
8. 怎麼讓“小瞌睡蟲”學“本事”?
9. “撫觸”確有好處嗎?
10. 怎麼操作“撫觸”纔能有效?
11. 寶寶“黑白顛倒”睡反覺,怎麼辦?用不用硬扳?
12. 新生兒居室白天也暗暗的,是否閤適?
13. 什麼是“皮下壞疽”?
14. 什麼是“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15. 寶寶頭沉、腰軟,怎麼抱纔能使寶寶有安全感?
16. 寶寶小腿有些彎. 用不用打“蠟燭包”?
17. 如何早發現“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18. 給寶寶做清潔護理,要關注哪些細節?
19. 如何除掉“腦門泥”?
20. 如何護理臍部?
21. 如何預防“病從臍入”?
22. 如何幫助新生兒適應新環境,渡過“溫度關”?
23. 寶寶頭發稀疏,用不用剃剃頭,順便把眉毛剃剃、眼睫毛剪剪?
24. 為什麼要觀察胎便排齣、排淨的時間?
25. 生後三四天,怎麼體重沒增反降瞭?
26. 怎麼區分嘴裏的白色斑塊是奶瓣還是“鵝口瘡”?
27. 什麼是“先天性喉喘鳴”?有這種病是不是特彆怕風,應該少齣屋?
28. 如何預防“新生兒肺炎”?
29. 新生寶寶有些“怪現象”,該如何處理?
30. 剛齣生就有牙,怎麼辦?
……
第二部分 嬰兒喂養,關係身心
第三部分 幼兒膳食,收獲佳“營養結局”
第四部分 嬰幼兒保健,細節維係健康
第五部分 關注心理健康,寶寶愉快成長
作者介紹
萬鈁,女,1937年生。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畢業後:個18年,從醫。西安醫學院3-9,天津市兒童醫院15年。 第二個18年,從教。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直至退休。專著5本,教授職稱。 第三個18年,從文(至今僅12年,希望能再寫6年)。把從醫、從教的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很有品味,拿到手裏就覺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而不是那種快消品。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對於“傢庭規則建立”那一塊的論述,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認為“規則越嚴格,孩子越乖”的傳統觀念。作者提齣瞭“協商式規則製定”的概念,強調規則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傢庭成員共同參與協商的結果。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如何處理“規則的靈活變通性”,這在處理青春期孩子的社交問題時尤其關鍵。比如,當孩子提齣一個我們覺得不太閤理的請求時,書裏教我們如何用“三步對等談判法”來引導孩子理解規則背後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這種處理衝突的方式,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傢以往那種“僵持不下”的對抗局麵。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孩子的“管教者”,而更像是他們的“規則設計師”和“人生教練”,這種角色的轉變,帶來的育兒成就感是空前的。
評分我是一個特彆注重實用性的傢長,買書最怕就是那種“大而無當”的理論,看完瞭一堆卻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此處應為書名,此處代入]》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的結構設計得極其精妙,我把它戲稱為“育兒工具箱”。書裏有大量的圖錶和清單,比如“0-3歲傢庭環境安全自檢清單”、“高效親子溝通五步法卡片”,這些內容可以直接剪下來貼在冰箱上或者收納箱裏。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時間管理”的理解,他把大量的育兒任務細分到瞭不同的時間段,並且強調瞭“碎片化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性,這對我這種雙職工傢庭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書中的案例大多來源於真實的一綫反饋,而不是什麼理想化的傢庭模型,讀起來特彆親切,仿佛作者就在我身邊給我實時指導一樣。我最近正頭疼孩子挑食的問題,書裏關於“食物探索遊戲”的一係列建議,讓我成功地讓孩子嘗試瞭三種以前堅決不碰的蔬菜,這在以前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抽象的理念具體化,真正做到瞭“拿來即用”。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市麵上的育兒書籍有點審美疲勞瞭,感覺都差不多,無非是鼓勵多和孩子玩,少用電子産品。但是翻開《[此處應為書名,此處代入]》的某幾個章節,我發現作者對“獨立性培養”有著一套近乎哲學的思考深度。它探討的不是“如何讓孩子聽話”,而是“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書中有一段關於“適度的挫敗感教育”的論述,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常常因為愛孩子而替他們掃清一切障礙,卻剝奪瞭他們建立內在韌性的機會。作者通過分析幾個著名的曆史人物的早期經曆,反嚮論證瞭適當的“放手”對人格塑造的決定性作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沉穩內斂,充滿瞭一種學者的嚴謹性,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高高在上。它更像一本引導傢長進行深度自我反思的工具,每次讀完,我的育兒焦慮都會少一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未來更清晰的規劃感。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領域的“黑科技”,我本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沒想到裏麵居然藏著一套完整的兒童心理發展路綫圖。它不像市麵上那些空洞的口號堆砌,而是非常紮實地從嬰幼兒的感官發展到青春期的自我認同,給齣瞭極其詳盡的觀察指標和乾預方法。特彆是關於“情緒引導”那一章,作者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而是用一係列生活中的小場景來舉例,比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書裏就提供瞭三種不同年齡段可以立刻使用的應對策略,每一種都詳細說明瞭背後的神經科學原理。我試瞭其中一個方法,效果立竿見影,孩子的情緒波動明顯減弱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幫你“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深層次的洞察力,讓育兒從一種煎熬的應對,變成瞭一種有章可循的科學探索。它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建立瞭一種更具彈性的育兒觀,讓我不再那麼焦慮於“完美”的執行,而是更關注孩子當下的真實需求。
評分我主要對兒童的早期閱讀和語言發展比較感興趣,所以關注瞭很多相關的書籍,但這一本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停留在“多讀書”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支持性語言環境”。作者花瞭大篇幅來分析不同類型的親子對話對孩子詞匯量和邏輯思維的影響,尤其對“提問的藝術”進行瞭拆解。我發現自己以前問孩子問題,很多都是封閉式的,比如“今天開心嗎?”這種,孩子隻能迴答“是”或“否”。書裏提供瞭一套“開放式引導句式庫”,我開始刻意練習,結果孩子的描述能力明顯提升瞭,他能完整地復述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並且加入瞭許多細節和情感描述。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討論瞭“沉默的力量”,教育我們如何在孩子錶達睏難時,給予必要的空間和安靜的等待,而不是急於填補空白。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細膩的煙火氣,充滿瞭對孩子內心世界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