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通山水 9787530541319

雲通山水 978753054131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雲通 著
圖書標籤:
  • 繪畫
  • 水墨
  • 山水
  • 中國畫
  • 藝術
  • 技法
  • 雲通
  • 風景
  • 繪畫技法
  • 藝術創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0541319
商品編碼:2966708290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雲通山水

定價:42.00元

售價:30.7元,便宜11.3元,摺扣73

作者:李雲通

齣版社: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30541319

字數

頁碼: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時惟三月,濰上煦陽,草長鶯飛,柳綠鵝黃。承雲通道人之雅,造訪知鬆堂,相見如故,品茗談玄,道法義理,靈妙有章。先生祖籍河北大城,地處要衝,京津咽喉,背京師而麵燕趙,控太行則襟渤懈。自幼鄉風包孕,聰穎冠絕地方。性如閑雲野鶴,受祖教庭訓,浸潤子雲詩日,通覽諸子百傢,寄情翰墨丹青。
n  少時性情獨造,惟喜遊曆與畫捲,心係曠茫,步履江天。常以古人“行萬裏路,讀萬捲書”以自勉,故而舟船江漢,采風建粵;車馬河朔,拈詩塞外。拜訪道場伽藍,參悟高妙;雲遊名山大川,采擷精蘊;寄寓鬆下桐蔭,櫛風沐雨,雖睏窘萬狀,然癡心而不悔。結緣古今名篇,得覯名傢法墨,轉益多師,手摹神畫;得拈花之笑意,終升華則道成。
n  讀其畫作如入清虛之境,枯藤老樹道之所存,木橋石階皆有機緣,雲水浩渺,氣象氤氳。畫麵迎風舞動,翰墨自成玄妙,滿目煙霞之氣,令人心嚮往之。《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先生當年健足天下,胸襟大開,目接萬象,故筆墨風骨神俊,陽剛如鐵。點綫充盈,繁簡有度;飛白如掃,蒼痕老拙,觀其畫作彩墨,渲染有緻,濃淡乾濕;謀篇皴擦,計白當黑,給人以典雅曼妙之感。曾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生作畫深懷對大自然之敬畏,摹畫天地與山川萬物,宗法古今大道,不受外界乾擾,“不以毀贊撓懷”,自娛自適,無為有為,所以筆下能得逸品。宋元時期人以“逸品”為,足見先生宗法古人,得與古人性靈溝通之玄機。

目錄


作者介紹

李雲通,雲通道人,1965年生於河北大城。自幼飽受傢風熏陶,逐步走上藝術之路。
n  早年曾浪跡江南,浸潤造物之靈秀。跋涉塞外,感受曠野之蒼莽。揚子江頭、長城腳下,所留雪泥爪痕,不以復數,雖萬捲書未讀,萬裏路行之有餘。
n  近年居北京,有齋號日:問山草堂、頤山書房,潛心研習中國傳統山水。浩瀚精深的傳統藝術,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誠謂我一生之良師也。

文摘


序言



《宋詞的流變與審美:從婉約到豪放的文化轉嚮》 作者: 林秉文 齣版社: 東方文化齣版社 ISBN: 9787530541326 字數: 約 45 萬字 裝幀: 精裝 --- 內容簡介 《宋詞的流變與審美:從婉約到豪放的文化轉嚮》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文學核心體裁——宋詞——發展脈絡、審美特徵及其背後社會文化根源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對宋詞的簡單流派劃分,通過細緻的文本細讀和宏觀的曆史語境考察,揭示宋詞在北宋初年至南宋末年間所經曆的深刻的藝術形式演變與精神氣質更迭。 本書以時間為軸,結構清晰地劃分瞭宋詞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早期過渡與格局奠定期(主要涵蓋五代殘餘影響與北宋初年的初步探索)、鼎盛與風格定型期(以蘇軾、辛棄疾為代錶的豪放派崛起與婉約派的成熟並進)、以及衰微與嬗變期(南渡後詞壇的轉型與格律的固化)。 第一部分:格局的奠定與早期探索(約 1000-1070 年)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詞體自晚唐五代繼承而來的“艷科”底色,分析瞭柳永如何通過大量創作慢詞,拓展瞭詞的錶現領域,使其能夠承載更為復雜、世俗化的都市生活圖景,並探討瞭早期詞作在聲律運用和意象選擇上的特點。重點分析瞭以晏殊、歐陽修為代錶的“士大夫詞風”的興起。他們如何將儒傢的道德感和文人的閑適情懷融入詞中,使得詞的品格開始提升,逐漸擺脫單純的宴飲娛賓的窠臼。 林秉文教授強調,這一時期的詞,雖然尚未形成後世涇渭分明的流派,但其內部已孕育瞭兩種潛在的張力:對精緻、含蓄、幽微情感的執著(婉約的內核),與對政治抱負、傢國情懷的含蓄錶達(豪放的萌芽)。尤其對王安石等政治傢文學創作的梳理,揭示瞭詞在精英階層內部的接受度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 第二部分:美學的高峰與雙峰並峙(約 1070-1200 年) 這是全書論述的重點,聚焦於蘇軾和李清照這兩座不可逾越的文學高峰。 關於蘇軾與豪放的“破格”: 本書認為,蘇軾對詞體的貢獻不在於創造瞭新的格律,而在於精神內核的徹底革新。他首次將詩歌的議論、哲理、宏大敘事和人格力量強行注入到原本以抒情為主的詞體之中。林教授細緻分析瞭蘇軾詞中對自然、曆史、哲學命題的探討,指齣這種“以詩為詞”的傾嚮,實質上是一種文學自覺,意在打破傳統詞體在題材和氣度上的局限。重點剖析瞭《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中,如何通過曆史人物的對照,完成自我精神的超拔,體現瞭宋代知識分子麵對內外睏境時,尋求精神自由的文化訴求。 關於李清照與婉約的極緻: 與蘇軾形成鮮明對比,李清照代錶瞭婉約美學的巔峰。本書認為,李清照並非簡單地復古,而是將傳統婉約中那些感傷、細膩的筆觸,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她的詞是對“閨情”和“個體生命體驗”的精微捕捉。通過對她早、中、晚期詞作中意象(如“綠肥紅瘦”“薄霧濃雲”)的細緻解讀,本書展示瞭她在語言的錘煉、聲律的把握上所達到的近乎完美的境界。特彆是南渡後的作品,其“國破傢亡”的背景下,個體的哀愁與曆史的厚重感完美融閤,使得她的婉約詞具有瞭超越個人情感的崇高感。 此外,本章還詳述瞭秦觀、賀鑄等詞人對中調、慢詞的結構性探索,以及周邦彥在格律上的集大成,為理解後來的詞風演變提供瞭重要的技術基礎。 第三部分:南渡後的沉鬱與形式的固化(約 1200 年後) 南宋時期,詞壇的氛圍因朝廷偏安一隅而變得愈發沉鬱。本書深入探討瞭辛棄疾的“豪放”之名下所蘊含的復雜性。辛棄疾的詞繼承瞭蘇軾的胸襟,但底色更為悲壯和激憤。他將大量的典故、兵事、政治批判融入詞中,使得詞的語言更加厚重、節奏更為急促。作者認為,辛棄疾的貢獻在於將“忠君愛國”的士大夫情懷,以最為直接、最富戰鬥性的方式,植入瞭詞體結構。 然而,本書也指齣,自辛棄疾之後,詞體在形式上趨於僵化。薑夔、周密等“格律派”詞人,將重點重新放迴聲律的精雕細琢和意境的清幽雅緻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豪放之風泛濫的一種反撥,但也導緻瞭詞體在開拓性上的減弱。最終,詞在元麯興起之前,完成瞭其在傳統文學體係中的曆史使命,成為一種高度成熟且具有特定文化記憶的文學樣式。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視角。林秉文教授不僅精通音韻學和文學史,更結閤瞭宋代理學思想、市民文化的發展以及院體文學的影響,來闡釋詞風的變遷。全書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引用瞭大量珍稀的宋元抄本和刻本作為佐證。它並非簡單地介紹詞人詞作,而是緻力於揭示:宋詞如何成為承載一個時代復雜精神結構的最具代錶性的文學載體。 對於研究宋代文學、詞學史、以及中國古典美學的人士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參考資料。它提供瞭一種更為精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宋詞理解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雲通山水”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磅礴的氣勢和深邃的意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將如何用文字勾勒齣那些令人心馳神往的山水畫捲。我設想,書中可能包含瞭對中國名山大川的細緻描繪,從巍峨的山峰到奔騰的江河,從幽深的峽榖到寜靜的湖泊,都將被賦予鮮活的生命。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間的雅集,去聆聽他們吟詠的詩篇,去體會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本書,或許還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思想的載體,它將如何將“天人閤一”的理念融入到對山水的解讀中,又將如何展現中國人民對自然的獨特審美視角,都讓我充滿好奇。我希望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正身臨其境,與那壯麗的山水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它是一次對中國山水文化的深度探索,一次對精神傢園的迴歸。

評分

“雲通山水”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那種壯麗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群山連綿,雲霧蒸騰,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麵紗之下。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文人對山水的獨特情懷,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寄托於山川之間,又是如何從中體悟人生的哲理。也許,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山水風光的名篇佳句,那些韆古傳頌的詩詞歌賦,將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也想象著,它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古代地理、地質變遷的知識,用科學的眼光去解讀山水的形成,同時又不失其浪漫的色彩。更讓我感到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山水旅行的經驗分享,那些古老的驛道,那些隱秘的村落,都可能在書中一一呈現,仿佛我正隨著作者的腳步,一同踏上這趟奇妙的旅程。它就像一個寶藏,等待我去發掘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

評分

初次接觸“雲通山水”,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那種意境悠遠、包羅萬象的感覺油然而生。拿到書的那一刻,厚實的手感,紙張散發的淡淡墨香,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雲霧繚繞,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那份清冽的空氣,溪流潺潺,滌蕩著塵世的喧囂。我想象著書中定然有關於山川河流的壯麗描繪,有隱士高人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懷,更有可能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體悟。每一頁的翻動,都是一次與自然對話的嘗試,每一次的停留,都是一次心靈的沉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遠離都市的繁華,沉浸在寜靜緻遠的山水之間,感受那份與天地同壽的博大與深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通往一個我渴望已久的心靈歸宿,一個可以讓我暫時忘卻煩惱,找迴內心平靜的理想之地。我期待著書中每一個字句都能喚醒我沉睡的感官,讓我重新認識自然,重新認識生命。

評分

拿到“雲通山水”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種知識和思想的沉澱。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宏大敘事與細膩情感融為一體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雲通山水”的名字,恰恰給我這樣的預感。我設想著,它或許會描繪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山川之雄奇,河流之奔騰,都將被賦予生命和靈魂。同時,我也期待它能深入到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講述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故事,可能是文人墨客的遊記,可能是隱士高人的傳奇,也可能是普通百姓在山水間的辛勤勞作與質樸生活。我希望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體驗,讓我足不齣戶,卻能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裏麵可能包含著地理、曆史、文化、哲學等諸多方麵的知識,而這一切,都圍繞著“山水”這一核心展開。我渴望從中汲取養分,拓寬我的視野,豐富我的認知,讓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盈。

評分

“雲通山水”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是極具詩意和哲學意味的。我聯想到的是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早已構築瞭一個關於“雲通山水”的想象世界:它可能是一部描繪中國古典山水畫意境的著作,用文字將那些留白處的悠遠、皴染處的沉鬱一一呈現;又或者,它是一部關於山水美學的散文集,探討著山水之於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影響,以及古人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創作齣不朽的藝術作品。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帶我走進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山水秘境,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傳說和故事。它或許會講述一些關於風水、關於養生、關於隱逸的智慧,將自然之道與人生之道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學會從山水中汲取力量,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平和。它是一次心靈的遠足,一次對生命本源的追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