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毁掉孩子的话 成就孩子的话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 郑允京,金允静;史倩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8082561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与家长的说话方式密切相关!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本书根据韩国知名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遴选出70句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以及50句父母应该说的话,并通过一些具体对话再现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场景,后由专家进行专业解读和指导。
它会告诉父母,孩子不断地发问时、孩子屡教不改时、孩子遇到挫折时、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做出成绩时、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一定不能说,怎么沟通才能圆满地解决
问题,并且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这是一本教会父母说话的书,也是一本关乎孩子命运的书。相信父母在读过之后会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以往哪里做得还不好,哪里做得还可以,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从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本书从正反两方面给家长介绍了如何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其中,部分从可能会影响孩子人格健全、阻碍孩子情感表达等方面总结了70句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的话;第二部分从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鼓励孩子的进取心等方面总结出50句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的话。
郑允京,儿童心理学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着重于研究幼儿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父母特性及育儿行为。现任韩国天主教大学心理系教授,教学和研究并行。多次受邀参加教育类节目,曾在纪录片《学校那些事儿》之“称赞的副作用”一期中爆出许多关于赞美的误解和真相,给父母们带来极大的震撼,后结集成册,名为《毁掉孩子的危险赞美》。此外,还著有《儿童思考的发展史》《人生发展》《自闭症的真相与误解》《发展精神病理》等。
金允静,知名畅销书作者,一个孩子的妈妈,身兼数职,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全能型妈妈。为了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并阅读各种育儿、家教类书籍,并保证每周两三本的阅读量。曾策划、出版多本家教类畅销书,是畅销书《毁掉孩子的危险赞美》的共同作者。现在也在为打造更多让孩子更幸福、让家长更有成就感的家教书而奋斗。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太犀利了,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爱与被爱”的育儿书,而是直击我们日常对话中的那些“雷区”。我记得有一次,我随口对孩子说了一句“你怎么老是这么笨手笨脚的”,当时也没多想,就过去了。可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猛地意识到,这种话语像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侵蚀了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作者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而是通过一个个家庭情景剧,把我们父母的无心之失摆在了显微镜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比较”的部分,书里提到,即便是看似善意的“你看你姐姐多省心”,对那个被比较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和压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话语替换清单”,教你如何把一句指责变成一次共情,把一句否定变成一种赋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掉了一副沉重的、惯性的语言枷锁,开始学着用一种更尊重个体差异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从“我以为我为你好”的误区中醒过来,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具有层次感,它层层递进,先建立共识,再深入剖析,最后给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它避免了将所有父母都塑造成无知者的倾向,而是承认了育儿的复杂性。其中关于“情绪命名”的部分,对我触动极大。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控制情绪,却从未教他们如何识别情绪。作者强调,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帮孩子准确地把“我感到难过/沮丧/被误解”这样的复杂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被命名的情绪才会被接纳和处理。这本书的语言清晰、逻辑严密,即便是初次接触心理学概念的父母也能轻松理解。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压力,而是一种清晰的指引,让我知道,在下一次冲突发生时,我手里握着的不该是斥责的武器,而是一把能够打开心门的钥匙。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有孩子(或者计划有孩子)的成年人认真阅读,它重新定义了“有效沟通”的含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可能有点“耸人听闻”,但内容绝对是扎实的干货,绝非哗众取宠。它让我改变了对“正面管教”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正面管教就是一味地夸奖,但这本书指出了过度、空泛的夸奖同样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和自我修正的机会。它强调的是“描述性反馈”和“基于努力的肯定”,而非结果导向的赞美。我个人感觉,作者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洞察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能够精准地对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对语言刺激的敏感度。比如,对于青少年,一味地“鼓励”反而会被视为不真诚,此时更需要的是“真诚的倾听”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框架”。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没有激昂的情绪,全是基于观察和研究的理性分析,这让它在众多情绪化的育儿读物中脱颖而出。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孩子犯错时,将重点从“惩罚错误”转移到“学习经验”上来。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给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语言排毒”。我原本以为,我说的那些话都很中性,无伤大雅,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让我看到,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如何在潜意识层面重塑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标签化”的危害,比如一旦孩子被贴上“内向”的标签,他自己就会倾向于选择符合这个标签的行为模式,从而限制了自己发展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针对父母,也间接指导了我们如何帮助孩子“重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它提供的工具不是一套僵硬的脚本,而是一种思维框架的转换——将沟通视为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我不再急于在孩子面前证明我是对的,而是更专注于理解他此刻的感受。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育儿工具书”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贩卖焦虑,徒增压力。但这一本,着实让我放下了成见。它不是那种要求你完美父母的“圣经”,反而更像是一个老朋友的经验分享,坦诚地展示了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挣扎与迷茫。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背后的动机”。比如,很多父母责骂孩子“不听话”,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内心对失控感的恐惧。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案例分析,让你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忍不住反思自己面对压力时的处理模式。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沉默的语言”——那些我们以为没说出口,但孩子却感受得一清二楚的非语言信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前半部分是诊断问题,后半部分是提供可操作的修复方案,不拖泥带水,实效性极强。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与孩子建立起真正基于信任和尊重的伙伴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