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9787550236882 徐馨雅著-RT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9787550236882 徐馨雅著-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馨雅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泡茶
  • 茶艺
  • 茶道
  • 饮茶
  • 生活方式
  • 美食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6882
商品编码:298016046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定价:75.00元

作者:徐馨雅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6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高清实拍茶品图鉴,1500余幅极具鉴赏价值的文物、古籍、书画,以及生动鲜活的茶艺步骤图,让读者一目了然,更易掌握。兼以灵活多变的版式,让读者赏心悦目,激发阅读兴趣。七大茶类、中国十大名茶、10种私房茶食,52种养生茶饮,实图对照,导读、制作方法细致易懂,便于操作,快速指导茶的鉴赏、烹饮、茶疗与茶膳。

内容提要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是一本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与茶艺于一体的精品茶书。书中分为“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和“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六部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诸多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茶疗方,为大家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边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既能感受到茶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
希望本书能让不了解茶的朋友开始认识茶、了解茶,更希望广大茶友因茶结缘,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目录


壹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
第 一 章 茶之源
茶的渊源与盛行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
中国十大名茶
茶的雅号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 二 章 茶之类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采收季节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萎凋程度分
按发酵程度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
按制造程序分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 三 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科学饮茶改善记忆力
饮茶可强身健体
饮茶可消脂
饮茶可防辐射
饮茶可提神解乏
饮茶可利尿通便
饮茶可保护牙齿
饮茶可消炎
饮茶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饮茶可美容护肤
饮茶可清心明目
饮茶可消渴解暑
饮茶可助戒烟
饮茶可暖胃护肝
饮茶可防癌抗癌
第 四 章 茶之存
贮茶的注意事项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食品袋贮存法
其他贮藏茶叶的方法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
第 五 章 茶之俗
潮汕啜乌龙
北京大碗茶
羊城早市茶
成都盖碗茶
潮汕工夫茶
昆明九道茶
绍兴四时茶俗
吴屯“喝”茶
青海的熬茶
吴江三道茶
周庄阿婆茶
亚洲茶俗
非洲茶俗
大洋洲茶俗
欧洲茶俗
美洲茶俗
贰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
第 一 章 红茶品鉴
滇红茶
金骏眉
九曲红梅
祁门红茶
政和工夫
第 二 章 黄茶品鉴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广东大叶青
第 三 章 绿茶品鉴
安吉白茶
碧螺春
黄山毛尖
六安瓜片
蒙顶甘露
西湖龙井
第 四 章 青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水金龟
武夷大红袍
高山乌龙
铁罗汉
第 五 章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白牡丹茶
寿眉
第 六 章 黑茶品鉴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宫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第 七 章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女儿环
黄山贡菊
杭白菊
玫瑰花茶
千日红
叁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
第 一 章 甄选茶叶
好茶的五要素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
绿茶的甄别
红茶的甄别
黄茶的甄别
黑茶的甄别
白茶的甄别
青茶的甄别
花茶的甄别
第 二 章 好器沏好茶
入门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
茶具的分区使用
精致茶具添茶趣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
茶具的清洗
茶具的保养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
第 三 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标准
宜茶之水
名泉寻源
中国五大名泉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
改善水质的方法
如何煮水
水温讲究
判断水温的方法
影响水温的因素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第 四 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
初识佳出茶点
投茶与洗茶
次冲泡
第二次冲泡
第三次冲泡
茶的冲泡次数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
第 五 章 泡出茶的特色
绿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的冲泡方法
青茶的冲泡方法
黄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花茶的冲泡方法
第 六 章 不同茶具冲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紫砂壶泡法
盖碗泡茶法
飘逸杯泡法
小壶茶泡法
玻璃壶泡法
瓷壶泡法
陶壶泡法
杯子与茶汤间的关系
冲泡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
肆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
第 一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观茶色
闻茶香
品茶味
悟茶韵
第 二 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
精彩纷呈的当代茶馆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
清新幽静的山水之间
茶室的类型与风格
第 三 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茶之十德
只斟茶七分满
六艺助兴
茶与修养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
品茶如品人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
茶中的大俗——茶与《》
第 四 章 品茶是一种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品茶需要清静
品茶需要禅定
品茶需要风度
品茶需要心意
品茶需要放松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
伍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第 一 章 修身养心论茶道
何谓茶道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修习的法则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的追求
中国的茶道流派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
俄罗斯茶道
英式茶道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第 二 章 伴茗之魂赏茶艺
什么是茶艺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工艺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花茶茶艺表演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禅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茶艺表演
第 三 章 不可不知的茶礼仪
泡茶的礼仪
奉茶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倒茶的礼仪
习茶的基本礼仪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温具手法
常见的 4 种冲泡手法
喝茶做客的礼仪
第 四 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与名人
有关茶的著作
茶诗
茶画
茶联
茶与歌舞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谚语
茶与棋
茶和道家
茶和儒家
茶与旅游
陆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
第 一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养生茶
每日 4 款幸福养生茶饮
立春来杯养肝护肝茶饮
雨水要喝缓解春困的茶饮
惊蛰一杯防肌肤干燥的茶饮
春分喝温气茶饮
清明喝调节血压茶饮
谷雨喝调理肠胃茶饮
立夏喝滋养茶饮
小满喝清利湿热茶饮
芒种喝清热降火茶饮
夏至喝退热降火茶饮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饮
大暑喝预防中暑茶饮
立秋喝养胃润肺茶饮
处暑喝清热安神茶饮
白露喝滋阴益气茶饮
秋分喝调养脾胃茶饮
寒露喝强身健体茶饮
霜降喝滋肺润肺茶饮
立冬喝补充热量茶饮
小雪喝缓解心理压力茶饮
大雪喝预防哮喘茶饮
冬至喝滋补养生茶饮
小寒喝补肾壮阳茶饮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饮
第 二 章 强身健体的私房茶食
八宝茶粥
绿茶粥
普洱茶猪手
茶香鳜鱼片
红茶炒鸡丁
碧螺春鲜鱿
洛神优酪乳
甘草酸梅汤
双色绿茶饼干
抹茶泡芙
第 三 章 让青春永驻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养颜茶
美体茶
明目亮睛茶
抗衰防老茶饮
保持年轻活力茶饮
补血益气茶
第 四 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茶
银发族的长寿茶
孕妈安胎茶
老师的润喉茶
学生的健脑茶
吸烟族的健康茶饮
体力劳动者的健康茶饮
应酬族的健康茶饮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饮
第 五 章 各类疾病的茶疗验方
防治感冒的茶疗验方
防治哮喘的茶疗验方
防治高血压的茶疗验方
防治冠心病的茶疗验方
糖尿病的茶疗药方
脂肪肝的茶疗药方
便秘的茶疗药方
口臭的茶疗药方
胃痛的茶疗药方
失眠的茶疗药方
月经不调的茶疗药方
前列腺炎的茶疗药方
关节炎的茶疗药方
第 六 章 饮茶的宜忌
饮茶需“度”量
不要饮隔夜茶
饮茶忌空腹
药茶要慎重选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
忌饮烫茶
忌饮冷茶
忌饭后立即饮茶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
附录
附录I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附录 II 茶品质与品评因素评分表
附录 III 历代茶人佳话
茶艺师与茶
诗僧与茶僧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
白居易与茶
杨维桢与茶
“吃茶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与茶文化和鉴赏相关的其他主题,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 --- 《山海遗韵: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与哲学思想探微》 作者: 王景山 ISBN: 9787115571239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书籍简介: 《山海遗韵: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与哲学思想探微》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髓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园林图录式的简单罗列与美学描摹,旨在系统梳理和剖析中国园林自先秦至明清演变过程中的核心造园理念、营造技术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美学与社会文化意涵。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与形制演变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追溯中国园林的早期形态与思想根基。从《山海经》中记载的“奇珍异兽之园”的想象雏形,到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用于祭祀、游猎的囿苑,作者详细考证了中国园林与早期宗教、权力结构的关系。 随后,重点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林观念的觉醒。在这一阶段,园林不再仅仅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是开始成为文人寄托性灵、涵养德行的“精神栖所”。书中通过对谢安、嵇康等历史人物活动场景的还原,阐述了“自然化”审美取向的初步形成。 隋唐盛世,园林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本书详尽分析了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含元殿前苑囿)的宏大叙事风格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精致典雅的差异。特别引入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关于园林意境营造的论述,揭示了“移步换景”与“小中见大”的初步技法雏形。 宋代,是古典园林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本书用相当篇幅阐释了《营造法式》中关于园林建筑的小节,以及苏轼、米芾等文人士大夫对叠山理水理论的实践与革新。宋代园林对“意境”的追求,标志着园林艺术从模仿自然转向对自然进行哲理化的重构。 第二部分:造园技艺的精微解析 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对古典造园技术的细致入微的解构。作者整合了包括《园冶》、《长物志》在内的多部重要造园典籍,将其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可供现代理解的工程与艺术实践。 叠山理水: 详细辨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的界限,重点分析了对太湖石、灵璧石等名石的选取标准、搬运路径以及在园中“点睛”的布局原则。在理水方面,不仅研究了水池的开挖深度、驳岸的处理工艺,还深入探讨了利用流水高差营造听觉美感的“活水”系统设计。 建筑的嵌入与渗透: 探讨了园林建筑的“虚化”处理。亭、轩、廊、榭等建筑元素,如何通过开敞的结构和与环境的渗透性设计,模糊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书中引入了大量的平面图与立面图分析,以解析“漏景”、“框景”等手法如何实现视觉的引导与情感的聚焦。 植物的符号学: 中国园林对植物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符号。本书系统梳理了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精神寓意,牡丹的富贵象征,以及不同植物组合在特定空间(如书房、幽径)中营造的嗅觉与心理氛围。 第三部分:哲学底蕴与审美追求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园林艺术背后的思想内核的探讨。作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化体现。 儒释道的交融: 详细论述了儒家“中正平和”的秩序感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观如何指导了山石的堆叠,以及禅宗“空”与“寂”的美学如何在写意山水园中得到静默的表达。这种多重哲学体系的整合,是理解中国园林深度的关键。 “意”与“境”的辩证: 重点阐释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至关重要的“意境”概念。园林并非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然进行高度提炼后的“心物交融”。“意”是造园者的主观情感与哲思,“境”是物象的客观呈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古典园林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魅力。 结语:遗产的当代对话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展望了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挑战。如何在新材料、新技术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师法自然”的造园精髓,使之成为回应现代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本书留给读者的深刻思考。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古典园林专业研究人员、建筑学与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史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深入地领略中国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伟大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识茶泡茶品茶图鉴》(9787550236882,徐馨雅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并且实用性极强。我之前总觉得,茶这种东西,要么是喝给懂的人,要么就是一种很随意的饮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仪式感的饮品。书中的“识茶”部分,让我对各种茶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团”;“泡茶”的部分,让我掌握了更科学、更精细的冲泡方法,让茶叶的优点得以更好地展现;而“品茶”的部分,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杯茶的内在美。我尤其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根据季节选择适合的茶,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哪种茶能起到舒缓的作用。这些内容虽然不涉及太多专业术语,但却充满了生活智慧。我还会时不时翻开这本书,对照着自己正在泡的茶,去感受书中所描述的特点。现在,每次泡茶,我都觉得多了一份心意,少了一份随意。这本书就像我茶道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启蒙,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几天手头正好有几本书,翻到一本名字叫做《识茶泡茶品茶图鉴》,9787550236882,作者是徐馨雅。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封面设计挺别致的,淡淡的茶色调,配上一些写意的花纹,透着一股素雅的气息。我一直觉得茶这种东西,虽然看似简单,但里面学问可大了去。平时我也就是随便买点茶叶,烧壶水,就那么泡着喝,至于茶叶是什么品种,怎么泡才能更好喝,完全没概念。朋友们来家里,也常常会问我这是什么茶,我只能含糊地回答。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我心里就痒痒的,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那种“入门指南”。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茶的书,但很多都写得过于学术化,或者就是泛泛而谈,看完之后还是觉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的“图鉴”二字,倒是给了我一种直观的感受,我猜想里面应该会有不少精美的图片,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认识各种茶叶。而且“识茶”、“泡茶”、“品茶”这几个词,也概括得很清楚,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涵盖从认识茶叶到如何冲泡、再到如何品味的全过程,这对我这样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茶叶分类介绍,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大类,每种茶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品种,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我总觉得,了解了茶叶的“出身”,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滋味”。

评分

拿到《识茶泡茶品茶图鉴》这本书(9787550236882,徐馨雅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因为平时对喝茶有些兴趣,所以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地了解茶叶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我,“图鉴”这个词暗示了内容的直观性,而“识茶、泡茶、品茶”则点明了这本书的功能性。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泡茶方法的部分,非常细致,而且提供了多种茶类的冲泡建议。比如,针对不同的绿茶,它会给出不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甚至连茶具的选择也有讲究。我之前一直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管什么茶都用差不多的水温冲泡,所以有时候会把一些娇嫩的绿茶烫坏,或者让一些需要高温才能激发香气的茶叶味道寡淡。这本书里关于水温的讲解,让我对“恰到好处”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它不仅仅是给出数字参考,还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不同水温对茶叶口感的影响,比如“80度的水能唤醒绿茶的鲜爽,而100度的水可能会让它变得苦涩”。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去感受和判断。书中的插图也很到位,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冲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步骤,比如注水的手法,叶片在水中的舒展状态等等。

评分

最近刚把那本《识茶泡茶品茶图鉴》差不多看完,9787550236882,徐馨雅写的。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茶的认知,停留在“有好喝的茶”和“不好喝的茶”这两个层面,对茶叶的种类、产地、制作工艺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就像把我拉进了一个全新的茶的世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茶叶名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种茶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以及它们独特的制作工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同发酵程度对茶叶风味影响的阐述,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乌龙茶有的清香,有的醇厚,原来是因为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关于茶叶的产地,比如高山茶和低山茶的风味差异,我以前喝的时候根本没体会到,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能找到书里说的那些细微差别。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不错,虽然是讲专业知识,但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介绍,比如不同地区的饮茶习惯,以及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这些都让我觉得喝茶不仅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茶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对茶有初步认识的“爱好者”。

评分

这本《识茶泡茶品茶图鉴》(9787550236882,徐馨雅著)对我这样一个平时只是随便喝喝茶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喝茶,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么茶,以及为什么有的茶口感好,有的口感差。这本书在“品茶”这一块,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喝,更教你如何去“品”。书里讲到了品茶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比如“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察其韵”,而且对于每一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例如,在“观其色”的部分,它会让你留意茶汤的清澈度、色泽的深浅以及是否有杂质;在“闻其香”的部分,它会引导你去分辨花香、果香、蜜香、兰香等等各种不同的香气;而在“品其味”的部分,它则会让你去体会茶汤的醇厚度、甘甜度、涩感以及回甘。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品茶的“禁忌”,比如在品茶时不要同时吃辛辣或者气味浓重的食物,以免影响味觉的判断。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喝茶不再是简单的解渴,而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感官体验。我开始尝试着去分辨书里提到的各种香气和滋味,虽然有时候还不太准确,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