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99元吃遍上海美食 | 作者 | 王鑫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 ISBN | 9787508839097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带火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片中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令吃货们垂涎三尺,越看越饿。如果你也是馋猫军团中的一位,那么不妨跟着《吃货指南》系列,与我们一起享受一次“舌尖上的美味”吧。 |
| 作者简介 | |
| 王鑫,《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上海站美食记者,酷爱美食,热衷发现不为人知的各种美味。 |
| 目录 | |
| 上海菜,香天下 鲜活清淡的江南滋味 Part1 全城撒网吃遍上海小吃 No.1 上海十大风味小吃 No.2 上海其他特色小吃全搜索 Part2 饕餮美食尽在上海 No.1 上海的本帮滋味 2 杭帮菜 3 其他美食 No.2 八方菜肴 1 川菜 2 粤菜 3 湘菜 4 东北菜 5 西北风味 6 台湾菜 No.3 异国美食 1 西餐 2 日本料理 3 韩国料理 4 东南亚菜 Part3 跟我学做正宗上海美食 No.1 学做特色小吃 No.2 学做特色菜品 附录1 一天99元吃遍上海美食 |
| 编辑推荐 | |
| 《吃货指南》系列由《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全程策划,通过驻上海的美食记者一年半时间的实地考察探访、亲自试吃,本着公平公正、客观求实的态度,收集相关美食情报并撰稿成书,旨在为广大的“好吃嘴”提供*便捷、实用的美食参考指南。书中以人均**不超过99元的消费标准,全面而详细地为吃货们推荐上海的小吃、特色餐馆、全国八方菜肴和异国美食。让你既HOLD住钱包,又对得起胃,真正花得值、吃得爽。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写给大众的“人文科普读物”,那种严谨中带着温情,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的特质,在当下的快餐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使用当下流行的那些夸张的形容词,比如“惊艳”、“炸裂”,而是用非常克制和精准的词汇来描绘味道。例如,描述一块上好的红烧肉,它不会说“入口即化”,而是说“肉皮韧而不粘牙,瘦肉部分在酱汁的渗透下,酥松地散开,留下的是醇厚的甜香与咸鲜的平衡。”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烹饪哲学的尊重,让我感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行家,而不是一个仅仅热爱吃喝的博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上海老城厢建筑变迁的简短记述,比如某个小吃摊可能因为一次老旧小区的改造而消失,这为那些短暂存在的美味增添了一层“末世感”和珍稀性。这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感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美食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上海味道的活态史诗”,值得我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坦白说,我对美食书籍的耐心一向有限,大部分都会在看到第五章之后就束之高阁。但这本书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它像一部结构精巧的悬疑剧,但悬疑的不是凶手,而是“下一个转角会藏着什么绝妙的滋味?”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不同“时令”的捕捉。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美食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非常清晰地按照季节和节气来布局。比如,在初夏的章节里,笔墨重点放在了糟货、冷面和各种清爽的甜品上,那种描写冷面酱料如何精确配比,才能达到酸甜适中的境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等到深秋,笔锋又转向了腌笃鲜的醇厚和蟹粉的鲜美,文字的温度和食物的温度完美同步。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让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保质期”。它不是一本买了就能一劳永逸的工具书,而更像一本需要你随着季节更替,拿出来翻阅的“生活伴侣”。我甚至开始期待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拿出这本书,看看那些对应时节的美食,在我的记忆里和现实中是否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持续体验和反思的写作手法,非常高明。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性价比的人,同时又极其厌恶那种为了追求“网红效应”而牺牲口味的消费陷阱。因此,这本书的定价和书名对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让我惊喜的是,它远超出了“省钱攻略”的范畴。这本书的“99元”概念,更像是一种宣言——即真正的美味并不需要用昂贵的价格来证明。作者似乎暗含着一种对当代消费主义的温和反抗。他/她花了大量篇幅去介绍那些可能需要你用上海话跟老板磨半天,才能点到菜的宝藏小店。比如,关于黄鱼面,作者没有推荐任何装潢豪华的餐厅,而是详细描述了如何从面条的筋道程度,到汤头中黄鱼的鲜味是如何一步步熬制出来的,甚至连鱼骨头如何被细心地挑出也写得一丝不苟。这种对制作工艺的尊重和还原,体现了作者对美食近乎苛刻的专业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份“秘密地图”,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那些既良心又美味的食物,而且这些地方通常都避开了游客的主流路线。这是一种很棒的“知识红利”,让你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而不是一个浮光掠影的过客。
评分天呐,终于下定决心买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我一直是个对城市烟火气特着迷的人,尤其上海这种融合了旧时光韵味和前沿潮流的魔都,美食简直就是它的灵魂所在。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所吸引,他/她似乎不是在简单地记录菜品,而是在追溯每一条弄堂、每一家老店背后藏着的故事和人情味。我原本以为这种“99元吃遍”的主题多少会有点敷衍,无非是堆砌一些网红店的打卡清单,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没有一味追逐那些排队到天荒地老、贵得离谱的新派餐厅,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苍蝇馆子”。比如,关于那家藏在某个老公房一楼的生煎店,作者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来描述早上七点半第一锅生煎出炉时的“滋啦”声,以及老板娘那双常年沾着面粉却异常温暖的手。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这个虽然在上海待过几年的人,都感觉自己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个城市。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拿出手机开始搜索那些陌生的地名和路牌,那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比任何米其林指南都来得真切和激动人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省钱”,更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你能以最真诚、最接地气的方式,去解锁上海这座城市的美食基因。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美食指南太多了,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推荐榜单+精修图”。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叙事结构,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区域划分或者菜系分类,而是像一个随性的旅者,带着我们四处游荡。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美食只是串联起这些回忆和感悟的线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本帮菜“浓油赤酱”的哲学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它的味道,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烹饪方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今年轻一代如何在这份厚重的传统中寻求创新与平衡。有一段描述一个老裁缝店旁边的馄饨摊,作者写道:“那一碗清汤小馄饨,入口即化,清淡得像是洗净了尘埃的记忆,没有多余的喧哗,只有食物最本真的温柔。”读到这里,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鸡汤香气和老上海特有的湿热气息。这种将生活场景、历史厚度与味蕾体验完美融合的笔触,非常高级。它教会我,吃东西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与时间、与地方文化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和插画也很有品味,水墨晕染的风格,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宁静致远的美感,完全配得上它所描绘的那些质朴而深沉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