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吃的家常菜
定价:29.80元
作者:张恕玉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3689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99kg
编辑推荐
平凡而感动的回忆,沁人心脾的味道,勾画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本系列将帮助您重温那些美好而经典的家常味道。这套书涵盖家常菜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只要有爱,*平凡的食材往往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
内容提要
*吃的家常菜,满满的都是爱。这本书精选550款适合全家人的家常菜,200道可口家常主食,80道*人气的西餐,52道青春活力饮品,8套营养早餐,5套品质家宴。
目录
Part 1
美味家常菜
Part 2
可口主食
Part 3
人气西餐
Part 4
活力饮品
Part 5
家有贵客
Part 6
营养早餐
作者介绍
张恕玉,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国家技能竞赛裁判员,中华金厨,山东烹饪协会理事,青岛尊和集团副总裁,编著出版了《美味热炒》《山东特色菜》《吃鱼》《吃虾蟹贝》《鸡鸭鹅鸽菜典》《鱼虾蟹贝菜典》等多部书籍,其中《鱼虾蟹贝菜典》荣获3届“世界美食图书金奖”。
王作生,营养药膳专家,主治中医师,青岛市药膳研究会理事。擅长中医推拿理疗、药膳食疗,先后编著出版了《糖尿病食疗菜谱》《足部保健按摩图解》《常见病临床诊断学》《现代医院管理概论》《枸杞养生》及“爱心家肴营养保健系列(包括《15种降压食物与150道降压菜》等共15本)”等书籍。其中《食物的相克与相宜》《疾病与食物的相克与相宜》《与相宜速查手册》等书籍均超过10万册,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图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烹饪界的“黑科技”!我本来以为《爱吃的家常菜》会是一本那种,嗯,怎么说呢,就是菜谱很基础,步骤也写得非常死板的书。结果呢,我大错特错了。它给我的惊喜感,就像你打开一个普通的包裹,结果里面掉出来的是一台最新的游戏机一样。首先,从排版和设计上就看得出作者的用心,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不苟的精致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糊弄人的东西。我尤其欣赏它对食材处理的那些“小窍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真正能解决我这个厨房新手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尴尬问题的经验之谈。比如,怎么让炒青菜保持翠绿不发黄的秘诀,书中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说“大火快炒”。再比如,关于肉类腌制的份量,它不是给一个固定的毫升数,而是结合了肉的重量和烹饪的场景(炖煮还是红烧),这种灵活度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学习,而不是照着说明书操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独家秘方”,而在于它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味道,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精确掌握和理解的层面。每一次做菜,都像是一次对生活美学的实践,而不是例行公事。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味觉平衡”的哲学层面,有着超出预期的深度。很多家常菜,比如炖排骨、做面条,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真的很难。它不像专业烘焙那样依赖精确的化学反应,家常菜更像是一种艺术调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指导。它不会笼统地说“少放点盐”,而是会详细描述不同调味料(酱油、醋、糖)在酸、甜、咸、鲜这四个维度上的权重和相互作用。例如,在做一道需要回甜的菜时,它会建议先放糖,后放盐,并且解释了这样处理可以使糖分更好地包裹在食材表面,形成更持久的回味。这种对“味觉层次”的剖析,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品尝”和“调整”,而不是盲目地遵循配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味道的敏感度都提升了,走路看红绿灯都多了一层对“平衡”的思考。它真正做到了,让人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蜕变成一个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自由发挥的“小厨神”。这本书带来的提升,是立竿见影且可持续的。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大多数的菜谱,都像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说明书,冷冰冰的,缺乏“人味儿”。但《爱吃的家常菜》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手写的、充满墨水痕迹的家族食谱。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夹杂着很多地方性的俗语和生动的比喻,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有些幽默感。比如,它形容豆腐在锅里煎到金黄色的状态时,说“像被太阳晒足了的农家瓦片”。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让我瞬间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烹饪场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尝试欲望。而且,这本书在对“失败案例”的探讨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问题,反而专门开辟了一个小章节来分析:“为什么你的糖醋排骨会发酸?”、“为什么你的蛋炒饭会粘锅?”。分析得极其深入,直指操作中的常见误区,而不是一笔带过。这种“手把手揪着你纠错”的教学方式,比那种只告诉你成功路径的书籍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会错”,这才是真正的高阶烹饪教育。
评分我是一个对效率极度敏感的人,如果一个食谱需要我准备十几种香料,并且耗费我两个小时的非工作时间,我通常会直接放弃。因此,我常常在美食和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然而,这本《爱吃的家常菜》给了我一个非常务实的解决方案。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化流程”。作者显然非常理解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很多食谱的准备时间被严格控制在了二十分钟以内,而且对那些需要提前浸泡或者长时间慢炖的菜肴,它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时间管理建议”,比如“你可以提前一天晚上将XX步骤做好冷藏”。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替代食材的包容性。如果书中用到了一种我所在地不太容易买到的调味料,它会非常坦诚地给出两到三种本地化替代方案,并清晰地指出替代后风味会发生什么样的细微变化。这种诚恳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我尝试新菜的心理门槛。它不是在炫耀作者能找到多稀有的食材,而是在努力地帮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在自家厨房里,稳定地产出美味。这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主义美学”。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点复杂的。我的厨房里已经堆了不少食谱,大多是那些标题花里胡哨,内容却大同小异的“米其林速成班”。我本以为《爱吃的家常菜》也会是如此,但翻开目录,我就被它那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页菜名加一堆配料的列表,更像是一部关于“味觉记忆”的编年史。作者似乎在每一道菜的介绍前,都埋藏了一个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的故事。我记得有一道做土豆丝的篇章,讲的不是怎么切丝,而是讲了童年时外婆在灶台边忙碌的烟火气。这种情感的注入,让做菜这件事从单纯的生理需求,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当我跟着书中的步骤完成一道菜时,那种满足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归位”。我发现,很多我曾经觉得“做不好”的菜,比如红烧肉的火候控制,书里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不同阶段的汤汁状态,而不是用枯燥的计时器。这让我意识到,烹饪需要的不仅是精确,更需要一种“感觉”,而这本书恰恰是在培养这种感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常”二字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