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声理论研究 李国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96335

明代诗声理论研究 李国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963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诗歌
  • 诗声理论
  • 文学史
  • 明代文学
  • 中国古典诗歌
  • 李国新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 文学研究
  • 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6335
商品编码:2997837813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明代诗声理论研究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16196335
定价:99 元 本店价:77.22 元
折扣:【78】 节省:21.78 元
分类:  →  
货号:1721435
图书简介 诗声理论研究是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一种微观、纵深、精细的研究,它与中国传统诗乐合、离的更迭发展流变关系颇大。诗声即诗歌的声音,以声律为主,其形成主要在声韵、节奏、字法、句法、章法、体式等六个层面,并主要呈现为自然之声和人为之声。明代诗声理论丰富,明人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联系起来,从声气关系、声义关系、声情关系、声形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使明代诗声理论既有回归传统诗学的倾向、又进一步发展至诗学之很高境界——神韵。总之,明代的诗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诗歌创作实践均颇有特色与价值。笔者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对明代诗声繁盛的状况及原因进行了认真考察,继而从零散、冗杂的明代诗学材料中抽绎出一些主要命题以个案的方式来窥探明代诗声理论的大体状貌,最后探讨了明代诗声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诗学成就。", 作者简介 李国新,男,湖北江陵人,1978年9月生。文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至2002年在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习并取得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师从滕福海教授学习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5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师从张国庆教授学习并取得文学博士学位。",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明清之际的文人社群与文化转向:以江南士人的交往网络为中心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姓名,例如:王伯安]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虚构ISBN,例如:9787567556789]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明末清初这一剧烈社会动荡与文化重塑的关键时期,聚焦于江南士人群体的内部互动及其所构筑的文化生态。在王朝更迭、礼教重塑与商业经济勃兴的复杂背景下,传统士大夫的身份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摒弃了以往侧重于个案天才论或宏大叙事的传统路径,转而采用“网络分析”与“文化史”相结合的方法,细致梳理了以书信往来、诗社唱和、园林雅集乃至秘密结社为载体的文人交往网络。 我们发现,明清之际的士人并非如传统史观所描绘的那样,完全退守于“清谈”或“隐逸”。相反,他们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构建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一方面,他们通过地方性的知识生产和文化赞助活动,维持着地方精英的文化权威;另一方面,面对清廷的严酷统治和士人集团内部的阶层分化,他们发展出更为灵活、更具韧性的社会资本维系机制。 本书特别关注了“小圈子”的形成与功能。这些由特定地域、师承关系或共同的价值取向所凝聚的群体,在意识形态面临危机时,成为了知识传承、情感慰藉乃至政治抵抗的隐秘场所。通过对大量未刊刻诗文集、日记、尺牍的爬梳,本书揭示了诗歌、笔记、戏曲等文学形式如何被用作构建身份认同、维系社会关系和协商权力地位的工具。 此外,本书对江南士人的“经济生活与文化消费”进行了新的解读。商业的繁荣为文人阶层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基础,但也使得“雅”与“俗”的界限日益模糊。士人的交游活动,如收藏古董、营建园林、刊行书籍,无不与商品经济深度交织。这种物质基础上的文化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明清文人对于审美趣味和道德操守的自我定位。 核心论点包括: 士人网络具有极强的“弹性”与“适应性”,是明清文化得以延续和转化的重要中介;“士人的友谊”不再是纯粹的道德修养,而是一种带有实用性的社会资源;以及,清初江南士人的文化活动,是抵抗性的知识生产与世俗化生存策略之间复杂博弈的产物。 本书旨在为理解明清之际的社会文化转型提供一个微观而立体的视角,展现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日常的、具体的交往行为,重塑了自身的命运与文化遗产。 --- 目录概要 第一部分:时代的背景与研究的起点 第一章:明清之际的社会结构变动与士人阶层的困境 1.1 从“天下”到“地方”:权力真空下的文化权力转移 1.2 商业化浪潮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冲击 1.3 研究范式回顾:从文学史到文化史的转向 第二章:交往网络的构建:方法论与材料基础 2.1 “网络”概念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理论框架 2.2 核心材料的梳理:尺牍、唱和集与地方志中的隐性信息 2.3 区域选择:以苏常嘉虞为中心的考察范围界定 第二部分:知识生产与空间实践 第三章:诗社的变奏:从公共修身到私人盟约 3.1 晚明诗社的鼎盛与地域化倾向 3.2 清初“遗民诗社”的隐晦功能与身份政治 3.3 唱和的文本策略:如何用诗歌表达忠诚与保留体面 第四章:园林、书斋与雅集:物质空间中的文化权力展示 4.1 园林:士人展示财富与品味的社交剧场 4.2 书斋的私密性与知识的圈层化传播 4.3 地方性知识的生成:族谱、地方史的编纂与士人间的互助 第三部分:社会资本的运作与危机应对 第五章:尺牍的艺术:友谊、请托与人情网络 5.1 书信在信息传递中的核心地位与信息加密技术 5.2 “馈赠”与“借贷”:物质往来中的社会关系固化 5.3 师徒关系与幕僚体系在不同政权间的移植与重构 第六章:意识形态的协商与“避祸”策略 6.1 清廷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站队”困境 6.2 知识分子内部的道德评判与社会排斥机制 6.3 隐逸形态的多样性:真正的退隐与潜伏的参与 第四部分:文化消费与士人身份的重塑 第七章:文人与匠人的交界:工艺、收藏与审美趣味的世俗化 7.1 古董鉴赏与士大夫的“玩物”情结 7.2 印刷技术进步对知识传播速度的影响 7.3 文人的经济生活:如何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物质基础 第八章:结论:明清士人网络的韧性与文化遗产的延续 --- 详细内容介绍 本书超越了将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文人群体”的传统观念。研究核心在于,他们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动态的社会网络来应对前所未有的政治剧变和经济变迁的。 第一部分为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史料基础。我们探讨了明末清初中央权威的衰弱如何导致地方精英文化的崛起,以及新入仕的士人与传统士绅在文化诉求上的差异。尤其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研究材料的选择,即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非正式的文本——如大量的私人信件(尺牍)、过往诗集中的题跋和序言——中提取关于社会互动的“硬信息”。 第二部分聚焦于文化实践的空间维度。诗社,作为明代士人最主要的集体活动形式,在清初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发生了质的转变。原先以切磋学问、提升风气为主要功能的诗社,逐渐演变为具有强烈排他性和防御性的亚文化社群。清初的士人必须在“留发”与“剃发”的残酷选择面前,通过选择性的社交圈子来确认彼此的立场和忠诚度。园林和书斋不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场所,它们成为了一种“可见的不可见性”的展示——外人可见其富裕和高雅,但圈内人才能理解其中暗含的政治隐喻或道德立场。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论述,即社会资本的运作。 在一个政治风险极高的环境中,维护既有地位和保证家族的延续,依赖的不再是单一的政治靠山,而是一种分散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本书详细分析了信件中的“交际辞令”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一份恰到好处的请求、一笔及时的资助、一次及时的介绍,这些“人情债”构成了士人赖以生存的“社会保险”。我们发现,清初士人的交往,远比晚明时期更具目的性和功利性,但这种功利性却以一种极为精致、符合儒家伦理的方式被包装起来。 第四部分则探讨了这种社会网络如何塑造了明清的文化消费趣味。随着商业活动的普及,传统的“士气”与“市侩气”的界限变得模糊。士人对古董、精美印刷品和园林技术的迷恋,反映了他们试图将日常的经济活动纳入到高雅的文化体系中。这种对“雅”的持续追求,既是他们维护精英身份的手段,也是在政治失意后,重新锚定自我价值的最后堡垒。 本书最终展示的,是明清士人如何以极高的技巧在政治高压下进行“软抵抗”和“身份的弹性重塑”,他们的交往网络,成为了连接破碎的传统与动荡的现实,确保了中国精英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老学究般的庄重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内容定然非同一般。内页的纸张选取也颇为讲究,触感细腻,字迹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注释和正文的区分度很高,旁注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了随时查阅那些深藏在文献深处的考据细节。从排版上看,作者和出版社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每一个章节的起始页都有一个精美的传统纹饰作为点缀,这不单单是形式上的美观,更像是对传统学术的一种无声的致敬。对于我这种偏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专著,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书籍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品读。光是翻阅它的时候,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和实体书的质感交织在一起,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的初期,我主要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梳理某一阶段的诗歌创作流派,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跨越时代的“理论场域”。他很巧妙地将明代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科举制度的压力、江南士绅阶层的文化权力,甚至是当时的印刷技术发展,都作为“声”的载体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这种多维度的交叉考察,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鲜活起来,它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扎根于特定历史土壤的文化现象研究。尤其是在论及“格律”与“意趣”的辩证关系时,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从当时的笔记小说到私人信函,无不成为他构建理论大厦的砖石。这种将理论推向社会文化肌理深处的努力,无疑为理解明代诗学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极具穿透力的视角。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用和辨析前人观点时的谦逊与犀利并存的态度。在涉及那些被学界奉为圭臬的既有理论时,作者展现出高度的尊重,但绝不盲从。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前辈研究的局限性——往往是受限于当时的材料获取或者理论框架——然后,在坚实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修正和补充。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微创新”的学术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对话。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被主流史学界长期忽略的边缘性理论家的挖掘和重估,这些被遗忘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光彩,构成了对既有“正统”理论的有力补充和挑战。这种对学术谱系的重构,绝非简单的“翻案”,而是对复杂历史语境下思想流动的细致还原,展现了极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掌控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问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对明代诗歌“理论”本身的探讨,它提供了一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绝佳范例。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将“理论”视为一个动态的、与社会现实紧密咬合的有机体,而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看待所有中国古代文论的目光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立体了。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静止的文本,而是历史变迁中无数次对话、争辩和妥协的结果。对于未来想要涉足古代文论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示范意义的基石性著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治学方法的启示。它鼓励我们去追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社会驱动力?这种深层次的追问,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研究成果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可能略显艰涩,因为它采用了非常严谨的学术论证路径,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一系列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其语言的精准性是极其惊人的。他极少使用模糊不清的形容词,而是用精确的学术术语来界定概念,这对于需要清晰理解“理论”内涵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例如,在区分不同时期对“清逸”的理解差异时,他能准确地捕捉到措辞之间的微妙偏差,并通过对比不同重要诗人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理论演变的轨迹。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对我而言,这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虽然每一步都需要用力,但每登高一阶,视野就开阔一分,对于晦涩的理论概念,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予以阐释,绝不含糊其辞,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