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对双相障碍、抑郁症和自杀行为三个领域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工具书。
本书由世界知名心理学家DavidH.Barlow和EdwinS.Shneidman倾情推荐。
本书非常适合此领域的心理治疗师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病人家属阅读使用。
内容简介
《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由心境障碍的多位专家通力合作,对双相障碍、抑郁症和自杀行为三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介绍,内容非常丰富,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操性,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诊断及治疗的工具和其他资源,对于此领域的心理咨询师非常有帮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Lynn P. Rehm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在这本极其精彩的书中,他把自己数十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与大家一起分享。作为抑郁症的现代心理治疗的开创者之一,很少有人在这个领域能超过他。这本指南能帮助治疗师更好地评估和治疗抑郁症,我强烈推荐治疗师们阅读此书。
— David H. Barlow博士
美国波士顿大学焦虑与其他障碍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将自杀学理论化、实践化,而不是胡言乱语的时代—这个时代更注重实证基础。Richard McKeon在当今自杀
目录
第一部分 双相障碍的心理治疗
前言
使用前提
第一章 双相障碍概述
1.1 术语
1.2 定义
1.3 流行病学
1.4 发病过程和预后
1.5 鉴别诊断
1.6 共 病
1.7 诊断程序和工具
第二章 双相障碍的理论和模型
2.1 生物基础疾病模型
2.2 一般心理教育和疾病管理策略
2.3 人际和社会节律假设:社会节律扰乱促发双相障碍
2.4 家庭基础治疗方法
2.5 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第三章 诊断和治疗指标
3.1 使用决策树分析确定最理想的治疗
3.2 治疗选择 46
第四章 治疗
4.1 治疗方法
4.2 作用机制
4.3 疗效和预后
4.4 治疗方法的变化和结合
4.5 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4.6 小 结
附 录 工具和资源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第五章 抑郁症概述
5.1 术语
5.2 定义
5.3 流行病学
5.4 发病过程和预后
5.5 鉴别诊断
5.6 共病
5.7 诊断程序和工具
第六章 抑郁症的理论和模型
6.1 生物模型
6.2 心理动力学模型
6.3 行为模型
6.4 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模型
6.5 人际关系心理疗法
6.6 习得性无助
6.7 认知疗法模型
6.8 自我管理
6.9 小 结
第七章 诊断和治疗指标
7.1 抑郁症的维度及亚型
7.2 作为治疗指标的人格因素
7.3 生活事件和压力
第八章 治疗
8.1 治疗方法
8.2 作用机制
8.3 疗效和预后
8.4 治疗的变化与结合
8.5 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8.6 跨文化问题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杀行为的心理治疗
第九章 自杀行为概述
9.1 术语
9.2 定义
9.3 鉴别诊断
9.4 流行病学
9.5 发病过程和预后
9.6 共病
9.7 评估程序
第十章 自杀行为理论和模型
10.1 神经精神病学理论
10.2 心理学理论
第十一章 危机评估及治疗计划
11.1 评估各种危险和保护性因素
11.2 判断自杀危险水平
11.3 清除矛盾的危险因素
11.4 了解自杀危险的时间维度
11.5 自杀风险的记录
第十二章 治疗
12.1 治疗方法
12.2 危机介入和紧急危机的管理
12.3 安全计划
12.4 治疗技巧
12.5 作用机制
12.6 疗效和预后
12.7 治疗的变化与结合
12.8 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12.9 跨文化问题
第十三章 临床案例
茱莉
第十四章 案例分析
接受评估及治疗计划
附录 工具和资源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双相障碍概述
1.1术语
双相障碍[曾被称为躁狂抑郁性反应(DSM-I)和躁狂抑郁症(DSM-II)]是一种由长期循环发作的情绪极端波动而导致的社会、人际和职业等方面显着功能缺损。
在目前的诊断术语系统中,双相障碍可归为广义心境障碍诊断组别,广义心境障碍可分为重度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s,MDD)和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s,BD)。《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V-TR;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nter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Maier&Sadnmann;,1993)采取的分类系统强调单相障碍和双相障碍的不同类别性质(附录1-1)。这个分类模式对鉴别诊断双相障碍有显着改善,弱化了对心境障碍两极观点的过分强调,有助于建立更高水平的具体诊断的诊断者间信度。在DSM-IV-TR的分类系统中,心境障碍被有效地区分在两个类别中——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这个区分主要是基于过往病史中是否出现过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和轻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可根据是否存在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或轻躁狂发作这三个标准分为四个相互区分的类别:双相障碍I型、双相障碍II型、躁郁循环性障碍及未分型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I型的特点是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达到足以引起显着的社会和职业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精神科住院治疗。
双相障碍II型的特点是一次或多次重度抑郁发作,且有至少一次的轻微躁狂发作,病人的功能没有受到严重损害,社会和职业功能没有显着损伤。
躁郁循环性障碍的特点是在过去两年内情绪不稳定,在轻微躁狂和抑郁症状之间波动,但是两种症状都没有完全满足躁狂发作和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
未分型双相障碍用于识别由于不能满足病期或症候群标准,或由于缺乏确定信息支持诊断而不能满足上述标准的双相障碍。
1.2定义
双相障碍与其他心境障碍的主要区分在于是否存在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或轻躁狂发作的病史。这些是从业者做区分性诊断的主要依据。表1-1呈现了DSM-IV-TR中对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表1-2呈现了DSM-IV-TR中对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在双相障碍I型的诊断中,不应考虑明显由躯体性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休克治疗、光治疗)引起的躁狂样发作。表1-3呈现了DSM-IV-TR中对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与躁狂发作诊断相似,在双相障碍I型的诊断中不应考虑明显由躯体性抗抑郁治疗引起的混合发作。表1-4呈现了DSM-IV-TR中对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与躁狂发作、混合发作相似,在双相障碍II型的诊断中不应考虑明显由躯体性抗抑郁治疗引起的轻躁狂发作。
……
前言/序言
心境:情绪的深层探索与调适 引言 在生命的画布上,情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潮汐,时而汹涌澎湃,带来激情与活力;时而暗流涌动,裹挟着忧愁与失落。然而,当情绪的潮汐失控,或是长期滞留在某个极端的岸边,我们便可能面临心境障碍的困扰。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这一具体学科名词,而是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丰富而复杂的心境运作机制,理解情绪失调的根源,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可供实践的心理调适策略。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学会如何更好地理解、接纳并驾驭自己的情绪,从而重塑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第一部分:理解我们的情绪版图——心境的本质与运作 在任何心理调适的尝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自身的情绪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心境,作为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是人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像瞬间的情绪反应那样短暂,而是更为持久、深沉,并且会影响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内心的体验。 情绪的生理基础与神经递质的舞蹈: 我们将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情绪在大脑中的产生机制。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如何在我们的情绪起伏中扮演关键角色。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运作,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生理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心境,以及为何一些生理上的干预(例如,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会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心理与生理的交织: 情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生理节律紧密相连。长期的压力、睡眠不足、不规律的饮食,都可能扰乱身体的内环境,进而影响心境。我们将探讨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关注身体健康对于维护良好心境的重要性。 情绪的发生机制:认知、行为与环境的互动: 我们的情绪体验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认知(我们如何思考、解读事件)、行为(我们的行动模式)以及外部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共同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理解负面思维模式如何固化负面情绪,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何加剧心境的低落。 心境的多样性与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频谱和应对方式。我们存在遗传倾向、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都塑造了我们独特的心境体验。理解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摆脱不必要的自我评判,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 第二部分:情绪的低谷与迷雾——识别与理解情绪的失衡 当心境长期偏离正常的波动范围,并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时,我们便可能进入情绪的低谷。这部分内容将帮助我们识别并理解可能出现的情绪失衡现象,但并非直接诊断疾病。 情绪低落的常见表现: 持续的悲伤、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我评价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自杀念头等,都是情绪低落的可能信号。我们将细致地描述这些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觉察自身或身边人的情绪状况。 焦虑与不安的内心煎熬: 持续的担忧、恐惧、紧张、坐立不安、肌肉紧绷、心悸、呼吸困难等,是焦虑情绪的常见表现。我们将探讨焦虑的根源,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 情绪波动的剧烈: 部分人可能经历情绪的剧烈起伏,从极度兴奋、精力充沛到深感沮丧、易怒。理解这种波动模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情绪失调的复杂性。 外部因素与内在触发: 识别可能导致情绪失衡的外部事件(如失业、失恋、重大变故)以及内在的触发因素(如特定的思维模式、过去的创伤经历)。理解这些因素,能为后续的调适提供靶点。 尊重个体感受,非标签化: 在描述这些情绪状态时,我们始终强调理解和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带有污名化的标签。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痛苦,而非将其归类或定义。 第三部分:重塑内心的力量——情绪调适的艺术与实践 认识到情绪的运作和可能出现的失衡,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如何积极主动地去调适和管理自己的心境。这部分将提供一系列经过验证、可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读者找回内心的力量。 认知重塑:挑战负面思维的牢笼: 识别并挑战自动化负面思维: 学习识别那些自动浮现的、带有消极色彩的想法,例如“我总是搞砸一切”、“没人喜欢我”等。 证据收集与反驳: 练习像侦探一样,寻找支持或反驳这些负面想法的证据。 发展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模式: 学习用更平衡、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 认知行为技巧的应用: 介绍诸如思维日记、认知重构等具体方法,指导读者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行为激活:让行动点燃希望的火花: 重新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即使在情绪低落时,鼓励自己逐步重新参与那些曾经带来乐趣或成就感的活动。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强调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对改善心境的重要性。 行为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如何设定具体、可实现的行为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完成。 情绪接纳与正念练习:与情绪和谐共处: 理解情绪的短暂性: 学习认识到情绪是来来去去的,它们并不代表我们的全部。 正念冥想的引导: 介绍简单易行的正念练习,如专注呼吸、身体扫描等,帮助人们在当下觉察情绪,而不加评判。 情绪的命名与分类: 学习准确地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和管理它们。 接纳并非放弃: 强调接纳不代表认同或屈服于负面情绪,而是以一种更温和、不抗拒的态度去体验它们,从而减少情绪的消耗。 人际关系的疗愈力量: 建立和维护健康的社交支持系统: 探讨有效沟通、倾听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设置人际界限: 学习保护自己的能量,拒绝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寻求帮助的勇气: 鼓励在需要时向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 应对压力的策略: 压力源识别与管理: 学习识别生活中的压力来源,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放松技巧的应用: 介绍渐进式肌肉放松、想象法等放松技术,帮助缓解身体的紧张。 自我关怀的艺术: 培养自我同情: 学习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以温柔、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自己。 设立个人界限与优先事项: 认识到自我关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庆祝小小的成功: 及时肯定和奖励自己的努力与进步。 第四部分:通往内心宁静之路——持续的成长与觉醒 维护良好的心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和成长的过程。这部分将强调长期关注自我,拥抱变化,并认识到成长的力量。 将调适融入生活: 强调将所学的心理调适技巧内化为生活习惯,使其成为自然而然的应对方式。 保持好奇与探索: 鼓励读者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持续的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 接纳不完美,拥抱变化: 理解生命的起伏是常态,学会以更灵活、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寻找个人意义与价值: 探讨如何通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贡献社会等方式,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认识到成长的韧性: 强调人类内在的成长潜力,即使经历过低谷,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变得更加坚韧。 结语 我们的心境,如同自然界的风景,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云密布。这本书的目标,是为您提供一把钥匙,开启理解和调适内心世界的宝藏。我们并非在提供直接的“治疗方案”,而是邀请您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您的情绪,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以及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塑造一个更稳定、更和谐的内心状态。愿您在这段旅程中,发现内心的力量,重拾生活的色彩,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