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30(3集第10辑)

美术丛书30(3集第1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作品
  • 图画本
  • 文化艺术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美术丛书》的出版始事于1911年春,至1918年为止,刊出了初版全三集本。1928年,黄宾虹加入编者行列,刊出再版全三集本。1936年,加入第四集之后,刊出三版全四集本。1947年,全四集本增订再版,是为四版全四集本。1964年严一萍加入编者行列,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增加为五集,1976年又加入第六集,刊行最为完备的全六集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三版全四集,1997年又影印出版了四版全四集本。本次以1947年全四集增订本为底本,按原书实际大小影印,以原书“某集某辑”的编次分为40册,单册定价,阅藏两宜。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30(3集第10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大涤子题画诗跋
画说
燕闲清赏笺
谈艺録

前言/序言


典藏印记:历代书画精品选粹 编者按: 本书精选了自魏晋南北朝至清代,跨越千余年的中华书画瑰宝。旨在为广大学者、艺术爱好者及收藏家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我们侧重于那些在艺术史上传承有序、风格鲜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辅以详实的考证和细致的图像分析。 卷首语:笔墨江山,千年气象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绵延不绝的史诗,其核心便是“笔墨”二字。它不仅是技法的载体,更是文人心灵世界的投射。从早期的壁画到后来的卷轴山水,从工整的楷书到奔放的草书,每一笔触都凝结着时代的精神与个体的修为。本辑收录的作品,不仅以其视觉上的震撼力著称,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艺术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为后世树立了难以企及的典范。 第一部分:早期奠基与魏晋风骨(约 3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与确立期。我们首先呈现了钟繇的墨迹对后世楷书的影响,特别是其“楷书之祖”的地位是如何被确立的。随后,我们深入剖析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唐摹本”的细微差异,探讨其“尽善尽美”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书法理论构建的基石作用。 在绘画方面,我们选取了东晋顾恺之的佚作研究,重点梳理了其“以形写神”的理论在现存摹本中的体现。这些作品展现了人物画早期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捕捉,而非仅仅是外在形体的描摹。对这些早期经典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艺术如何从写实走向写意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唐宋气象:宏大叙事与文人画兴起(约 450 字) 唐代是中国艺术的盛世,兼容并蓄,气象万千。 在书法上,我们选取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着重分析其“忠义之气”如何通过笔墨结构外化,探讨其在行书领域中“雄强”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启发。同时,我们也收录了柳公权的法帖,以对比颜体的丰腴,凸显其“骨力洞健”的书写特色,及其在规范化书体方面的贡献。 绘画领域,本辑着重展示了盛唐的恢弘与北宋的理学渗透。我们详细介绍了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分析其如何继承隋代风格并加以光大,形成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 转入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本卷的重中之重。我们从构图、皴法(尤其“雨点皴”)以及意境上,探讨其如何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哲学思想融入山水创作,展现出北方山脉的雄浑与静穆。紧接着,我们引入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分析其书法与绘画中对极致形式美的追求,及其背后的院体艺术规范。 第三部分:元明清变奏:意趣、笔墨与市民趣味(约 450 字) 元代,文人画彻底确立了其主流地位。本部分着力描绘“四王”之前的独立精神。 赵孟頫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我们分析了他“复归晋唐”的书风,以及其在书画理论上强调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艺术语言:倪瓒的“逸笔草草,不着颜色”如何成为对元代士大夫阶层精神困境的写照;黄公望则以其深厚的积墨法和对生活的热爱,构建了温润秀雅的山水意境。 明代中晚期,艺术面貌趋于多元。我们收录了唐寅(唐伯虎)的早期山水,探究其如何融合南宋院体与元代文人画的技法,形成清新雅致的个人面貌。在清代部分,我们重点关注了石涛的“我自成一家”的革新精神,分析其在用笔上的大胆解放和对传统程式的颠覆,这为近代中国画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专题研究:书法中的“行”与“草”的演进(约 3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最具动态美的行草书的演变轨迹。 我们从晋代王献之的《中秋帖》(摹本)入手,探讨其“欹侧取妍”的章法布局,如何与王羲之形成“二王”的对立统一。继而,我们进入唐代张旭、怀素的“颠狂写意”阶段,分析“狂草”如何成为宣泄情感的终极工具,其结构崩坏的背后是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最后,我们回顾了宋代苏轼的行书,着重分析其“丰腴平实”的书风,如何体现了宋代理学对内敛与中和的追求。这些对不同阶段行草书风格的对比研究,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在形式自由与结构规范之间永恒的张力。 结语:传世之鉴 本书所收录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通过对这些经典图像和文字的梳理,我们期望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更能体悟到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以及对生命哲学的独特理解。这些“典藏印记”,将持续照亮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索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和内容质量让我非常惊喜,特别是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虽然内容深度很高,但它在实用性设计上却做得非常贴心。例如,书中那些重要的艺术史时间线和艺术家关系图谱,都被设计成了可折叠的大幅插页,方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随时对照参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很多关键作品的局部特写做得非常到位,一些连原画上肉眼难以察觉的笔触细节,经过高倍放大后清晰可见,这对于学习绘画技法或者分析材料运用至关重要。我甚至带着它去参观了几次重要的艺术展览,发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仿佛随身携带了一个顶级的策展人团队在进行实时解读。它不仅仅是放在书架上供人膜拜的“圣典”,更是一本可以被频繁翻阅、被标记、被使用的“工具书”。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日常使用便利性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才是真正体现了出版机构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群体的尊重。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30(3集第10辑)》简直是视觉盛宴,我拿到手后立刻就被它那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挑不出任何毛病,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即便是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专业人士,也会对这套书的装帧工艺赞不绝口。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作品时的独到眼光,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作,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在艺术史中容易被忽视但极具研究价值的流派和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其中有几页专门介绍了19世纪末期欧洲先锋派运动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实验性画作,它们的构图大胆、色彩冲突强烈,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震撼感。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其用心,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在版面上“呼吸”,读者在欣赏时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指尖拂过高质量铜版纸的感觉,以及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都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梳理某个时期或某个特定艺术门类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案头必备佳作,它不仅仅是图册,更像是一座微型的私人美术馆。

评分

我得说,光是冲着这套书的学术深度,就值得我为它写下几句公道话。这绝不是市面上那种浮光掠影、人云亦云的艺术普及读物,它真正做到了“丛书”二字所蕴含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初步浏览完其中的核心章节,发现它在理论阐述上做足了功课。撰稿人显然是该领域的资深学者,他们对艺术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分析特定艺术风格的形成背景和社会动因时,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书中引用的脚注和参考资料也相当详实,如果你愿意深挖下去,完全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究。例如,它对某一种特定雕塑技法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跨越百年的追踪分析,这种深度在商业出版物中实属罕见。对我这种业余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窗户,它教会我如何“看”画,而不是仅仅“认”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一套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工具和方法论,这是无价之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第10辑”这个标记还有点顾虑,生怕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只是对前九辑的重复修补。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这套书展现出惊人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视野。它在回顾经典的同时,非常大胆地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其中有一辑的内容竟然涉及到了战后新兴的观念艺术对传统媒介的颠覆性影响,论述角度新颖,许多观点都是我以前从未在中文艺术出版物上读到过的。编者显然是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此外,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在处理复杂议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叙事技巧。他们懂得如何用生动且富有张力的语言,去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思潮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度对话,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上的拓展和碰撞。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愉悦性,两者相得益彰,难能可贵。

评分

我必须着重提一下这本书在“跨文化视野”上的贡献。在如今这个艺术全球化的时代,很多艺术史书籍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对非西方艺术的介绍常常是蜻蜓点水或带着刻板印象。但这本《美术丛书30》却明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用相当大的篇幅,细致地考察了中亚、东亚甚至南美洲原住民艺术在现代艺术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异域风情”的辩证分析部分,作者并未简单地将这些艺术视为西方艺术的“灵感来源”,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重塑过程。书中所选用的插图,很多是首次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露面,对于我们这些长期致力于构建更全面、更公正的艺术史图景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这种广阔的视野和批判性的视角,让整套书的价值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术”的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审美表达”的百科全书。

评分

《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

评分

画说

评分

石涛生于1642年,卒年不详,原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靖江王朱嘉亨子。明末政局动荡,他的父亲死后,出家为僧,法号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为道济),字石涛,自号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枝下叟、清湘陈人等。遍游名山大川,曾两见康熙帝,晚年定居扬州卖画。擅画山水,反对摹古之风,是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所作笔墨纵横多变,意境苍莽雄奇。亦擅兰竹、果卉、人物。对扬州画派和近代中国画有很大影响。兼工诗、书。除《苦瓜和尚画语录》及《画谱》外,后人又辑有《大涤子题画诗跋》。

评分

部分内容介绍:

评分

燕闲清赏笺

评分

附于《画语录》之后。俞剑华又将汪辑未及者辑成《石涛题画集》。石涛的绘画思想主要见己题于《画语录》,题画诗跋中的不少跋语,是“语录”的进一步阐发,如反对摹拟,表现自我等。此外,认为绘画应取不似似之,对形、理、情三者关系的见解,对“神”的推崇等,也很有价值。

评分

《大涤子题画诗跋》是一部绘画论著。

评分

石涛生于1642年,卒年不详,原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靖江王朱嘉亨子。明末政局动荡,他的父亲死后,出家为僧,法号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为道济),字石涛,自号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枝下叟、清湘陈人等。遍游名山大川,曾两见康熙帝,晚年定居扬州卖画。擅画山水,反对摹古之风,是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所作笔墨纵横多变,意境苍莽雄奇。亦擅兰竹、果卉、人物。对扬州画派和近代中国画有很大影响。兼工诗、书。除《苦瓜和尚画语录》及《画谱》外,后人又辑有《大涤子题画诗跋》。

评分

本册目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