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36(4集第6辑)

美术丛书36(4集第6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作品
  • 图画本
  • 文化艺术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8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书势
笔法记
书画目録
南田画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铜仙传
水坑石记
清内府藏刺绣书画録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美术丛书36(4集第6辑)》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美术书籍,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精选美术典籍与前沿探索: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本套精选书目汇集了横跨古典、近现代直至当代艺术的重量级著作,旨在为艺术爱好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图谱。这些书籍不仅是艺术史梳理的基石,更是对艺术本体、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的深刻反思。 一、西方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与细节考证 1. 《古典曙光:古希腊雕塑的黄金时代》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艺术的巅峰时期,深入剖析了菲狄亚斯、波留克列特斯等大师的作品及其哲学背景。它不仅细致描绘了帕特农神庙浮雕的叙事结构与技法革新,更探讨了“理想美”概念在人体雕塑中的体现与演变。作者通过对现存残片和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重建了早期雕塑家对动态平衡、情感表达的早期探索。全书配有大量高清摹本与修复图,是研究古希腊艺术的权威参考。 2. 《文艺复兴巨匠群像: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的视觉革命》 这是一部跨越近三百年历史的宏伟画卷。它不再仅仅罗列艺术家及其代表作,而是着重于“革命性”的变革:透视法的发明如何重塑空间认知;“人文主义”思想如何将焦点从神性转向人性;以及不同地域(佛罗伦萨、威尼斯、北方)在油画技法和色彩运用上的差异化发展。重点章节对达·芬奇的手稿、拉斐尔的壁画以及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宗教与政治意图。 3. 《巴洛克与洛可可:光影、戏剧与感官的盛宴》 本书将巴洛克艺术的张力、运动感和戏剧性作为核心,剖析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贝尼尼的动态雕塑,以及鲁本斯色彩的饱满。随后,叙事风格转向洛可可的精致、私密与感官愉悦,探讨其如何作为对上一时代宏大叙事的温柔反叛。书中对室内装饰艺术(如法国的沙龙文化)的论述,展现了艺术与贵族生活方式的紧密结合。 4. 《印象派的诞生与光线的俘虏》 不同于传统的传记式叙述,本书着重分析了19世纪中叶巴黎社会结构的变迁(如奥斯曼改造城市)如何催生了对“瞬间性”的捕捉需求。从莫奈对自然光影的系统记录,到德加对舞台和日常场景中“非正式姿态”的偏爱,再到雷诺阿对愉悦气氛的营造,本书详细梳理了该流派内部的观点冲突与技法分歧,并附录了大量当时的展览评论与沙龙反应,以还原其初创时期的巨大争议。 二、现当代艺术的理论构建与流派解析 5. 《后印象派的精神地图:塞尚、梵高与高更的内在景观》 本书将后印象派视为从视觉再现向内在情感和结构探索过渡的关键节点。它深入探讨了塞尚对几何形体在自然中的固化追求,如何为立体主义埋下伏笔;梵高的笔触如何成为情绪的直接载体;以及高更对“原始性”的符号化回归。这不是简单的风格介绍,而是对艺术家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结构的解构。 6. 《现代主义的断裂与重构: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 此书是理解20世纪艺术转向的理论指南。它系统阐述了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通过多重视角彻底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空间逻辑;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如何追求纯粹的非客观性;以及康定斯基在音乐与色彩之间建立的神秘主义联系。重点章节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家创作心态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美国艺术如何在全球艺术中心转移中异军突起,走向行动绘画。 7. 《波普艺术的反讽与消费文化的镜像》 本书详细解析了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人如何将商业符号、大众媒介的图像和批量生产的美学策略引入高雅艺术殿堂。它探讨了波普艺术对“原创性”概念的挑战,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对消费社会既接受又批判的复杂态度。书中对丝网印刷技术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艺术品再生产的意义的分析尤为精辟。 三、东方艺术与跨文化对话 8. 《宋代院体画的典雅规范与“格物致知”》 本书专注于中国宋代画院体系,分析了其在山水、花鸟两大领域的典范成就。它详细考察了“理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特别是“格物致知”如何体现在对自然物象的精微观察和程式化表达上。通过对李唐、马远、夏圭等画家的研究,展示了宋代如何将高度的写实技巧与文人哲思完美结合,形成了其独有的典雅格调。 9. 《日本浮世绘:江户时代的视觉百科全书》 浮世绘不仅是版画艺术,更是江户时代市民生活、时尚、戏剧和风俗的生动记录。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初期肉笔画到后期锦绘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喜多川歌麿的人间描绘、葛饰北斋对山川形胜的捕捉(如《富岳三十六景》),以及歌川广重的旅途记录。书中探讨了浮世绘对欧洲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产生的深刻影响。 四、艺术媒介与当代实践 10. 《摄影术的媒介考古学:从达盖尔到数字时代的图像权力》 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媒介本身的史论。它追溯了摄影技术从记录工具到艺术语言的演变过程,包括其在纪实、肖像和观念艺术中的不同角色。书中对阿尔弗雷德·史蒂格里茨推动摄影进入美术馆的努力,以及当代数字摄影对“真实性”和“时间性”的颠覆性挑战进行了深入论述。 11. 《装置艺术与空间叙事:对观看体验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非传统艺术形式,特别是装置、行为艺术和环境艺术。它分析了杜尚的现成品如何开启了观念艺术的大门,以及当代艺术家如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伊利亚与艾米莉亚·卡巴科夫如何利用现成空间和日常材料,创造出具有高度参与性和叙事性的“现场体验”,挑战了传统雕塑的边界。 12. 《色彩的心理学与绘画的颜料史》 本书从物质层面切入艺术史,追溯了关键颜料(如群青、镉黄、钛白)的发现、生产与应用历史。更进一步,它结合心理学研究,探讨了不同色彩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承载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效应。这本书对于理解画家如何运用色彩语言来构建情感氛围和视觉结构至关重要。 --- 以上所列书目,旨在提供一个广博且深入的阅读框架,覆盖了从古代技法到当代观念的艺术发展脉络,是艺术学习者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拓宽视野的有力补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朴实无华,透着一股老派艺术书籍特有的厚重与质感。我本来是冲着封面上的“美术丛书”几个字来的,想着能找到一些关于近现代中国画坛大师的精粹资料,毕竟这个系列在圈子里多少有些名气。然而,翻开目录,心里不免咯噔一下。这本“36(4集第6辑)”的内容似乎有些偏向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民间美术研究,或者说是学院派对某种传统技艺的梳理,而不是我原本期待的那种涵盖面广、大师作品集锦式的画册。内页的印刷质量虽然不错,但装帧和排版略显陈旧,与现在动辄高清彩印、设计前卫的艺术品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仔细对比了内嵌的一些小图和文字说明,发现对于那些晦涩的技法探讨,我的理解能力着实有限,很多内容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深度报告,缺乏大众读者可以轻松进入的引导性。所以,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资料,而不是消遣阅读的“画册”。我必须承认,如果抱着欣赏名家经典作品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失望,因为它更像是一块等待被发掘的、略显粗粝的璞玉,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背景才能领略其中奥妙。它少了些许直观的美感冲击,多了几分沉静的考据之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功能至上”。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铜版纸印刷、覆膜工艺,而是使用了较为传统的纸张,这使得一些原本需要鲜活色彩来支撑的图像,在单色或简单的双色印刷下显得黯淡无光。我原本以为这本“丛书”会囊括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能让我一窥美术领域的广阔天地。结果,内容集中在一种相对边缘化的、或者说特定历史背景下才得以发展的工艺美术上。我花了不少时间去辨认那些密集的小字注释,它们详细地记录了材料的产地、工具的规格,甚至对工匠的姓氏和传承链条都进行了考证。这种严谨的态度值得称赞,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牺牲了可读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看图”和“查词典”之间切换,这种高强度的认知负荷让我很难沉浸于纯粹的艺术欣赏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或者某个博物馆的内部参考资料,它不适合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而是需要在一张铺满工具和笔记的桌子上,戴着放大镜才能勉强与其“对话”。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碎片化的,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翻”。我期待的是某种能够激发灵感的视觉盛宴,或者是对艺术史某一重要节点的宏观概述,毕竟“丛书”这个词汇带有某种系统性的暗示。然而,这本“36(4集第6辑)”的体量和内容分布,更像是一个特定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它似乎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对某些细节的反复论证上,比如对某一类雕刻纹饰的演变过程进行拉线分析,或者对几种相近的釉色进行化学成分和烧制温度的交叉对比。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该领域的专家或许极具价值,但对我这样的普通艺术爱好者而言,未免过于冗长和偏门。我甚至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来串联起前后章节,每一页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过渡和总结。如果说一本好的艺术书籍应该具有引导性,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地图上的一块小标记,精准地指向了某个深巷,但没有提供前往该地的路线图。最终,我合上书本时,脑中留下的不是鲜明的画面,而是一堆需要进一步查询才能消化的专业名词。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令人敬畏,但其广度却令人担忧。它像是挖掘机深入地表,精确地找到了一颗小小的宝石,然后用尽全力去描述这颗宝石的每一个微小晶体结构、形成压力和温度,却忽略了周围更广阔的地质构造。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关于“美术”的整体图景,哪怕是粗略的轮廓,但这本书提供的却是对某个特定主题的极致钻研。文字叙述的逻辑非常跳跃,似乎是直接从原始的田野笔记或早期的学术草稿中辑录而成,缺乏现代编辑手法的润色和梳理。举例来说,相邻的两个章节,前一个还在讨论17世纪某个南方小镇的民间刺绣风格,后一个就突然跳到了20世纪初期的某种抽象派理论对该风格的引用,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生硬,阅读体验就像在听一位语速极快、思路跳脱的学者进行即兴讲座,内容是宝贵的,但逻辑的缺失让人很难跟上。对于渴望系统学习美术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结构性”的缺失使得这些信息难以被有效地整合和记忆。它更像是一本留给后继研究者的“原材料库”,而非成品展示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的选择,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那些专业工具书。那种略带泛黄的书页,配上略微模糊的黑白插图,构成了它独特的“复古”气质。我本想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色彩理论或者构图基础的入门指导,毕竟这个“丛书”的名头听起来像是涵盖了美术的方方面面。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的重点似乎完全偏向于对某一特定艺术形式——可能是某个地方戏曲的脸谱图案分析,或者是一种传统织锦工艺的纹样解析——的细致入微的解构。文字部分大量使用了生僻的专业术语,每一个术语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地方语境,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关注架上绘画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颇为吃力。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图例中对线条转折和结构比例的描述,但由于缺乏现场实物参照或高精度的彩色照片支持,这些描述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视觉形象。它更像是一份田野调查报告的汇编,而非一本面向公众的美术普及读物。这份“厚重”与其说是内容上的丰富,不如说是专业壁垒带来的压迫感,让人望而却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