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A Study on Buddhist Art in the Northen Zhou Dynasty: Based on Chang'an Statue]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A Study on Buddhist Art in the Northen Zhou Dynasty: Based on Chang'an Statu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敏庆 著
图书标签:
  • 北周
  • 佛教美术
  • 长安造像
  • 石窟艺术
  • 雕塑
  • 宗教艺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7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886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tudy on Buddhist Art in the Northen Zhou Dynasty: Based on Chang'an Statu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以北周长安造像为中心,兼涉对长安周边及敦煌石窟艺术的探讨,有助于对北周佛教美术的整体研究。《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在全面梳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问题。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体现了中国佛教逐渐走向成熟,并向周边辐射的趋势。《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关于北周佛教美术的研究,弥补了此前关于这一研究之缺环,使学界对北朝晚期的佛教艺术有一个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敏庆,祖籍山东牟平。200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专业为中国美术史;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宗教美术及宗教美术基本理论研究。参与撰写的《北京美术史》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结构消融下的视觉艺术》《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试说宗教造型艺术基本形态》等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北周长安造像
第一节 北周造像风格变化之社会背景
第二节 长安造像的特点
第三节 北周政治对造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郑法士与北周画坛
第一节 郑法士生平
第二节 郑法士的艺术特色与北周画坛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一节 须弥山北周窟
第二节 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三节 固原在北周时期的地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敦煌莫高窟北周窟
第一节 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
第二节 北周窟的分期与特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长安与敦煌莫高窟
第一节 关于北周莫高窟故事画的位置问题
第二节 长安佛教艺术向敦煌传播的路线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北周佛教美术与隋唐之关系
第一节 北周与北齐造像的比例差异
第二节 隋唐佛教美术对北周的继承
第三节 小结
下篇
第七章 莫高窟428窟佛塔形制渊源考
第一节 428窟佛塔形制特点
第二节 佛塔形制特点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
第一节 关于兽面图像的研究
第二节 兽面图像类型及其渊源
第三节 印度的兽面Kirttimukha及其流传
第四节 Kirttimukha或贪魔阿缁在中国的流传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附录一 张僧繇生平考
附录二 袁昂、袁子昂考辨
附录三 于义妻独孤夫人身份考
附录四 敦煌西魏、北周写经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北周长安造像
  北周(557—581年)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却为结束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奠定了基础,在文化艺术方面也为隋、唐奠定了基调。北周都城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都城分别为邺城和长安,之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中原北部地区。581年外戚杨坚取周帝而代之,是为隋朝,587年灭南陈,统一中国。
  南北朝及隋唐,是佛教兴盛的时代,尽管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法,但也未能阻碍佛教发展的脚步。北周统治者也同南北朝时其他统治者一样崇信佛教,尽管武帝本人更倾向于道教,但他最初也并不排斥佛教。在法琳的《辩正论》中就详细记载了北周各统治者建寺、造佛像的事迹。武帝是北周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尽管他对佛教的态度平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天和六年(571年)之前一直是权臣宇文护执掌北周大权,而宇文护本人则是十分崇信佛教的,北周译经,他便是资助者。也就是说北周在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内是在崇佛的宇文护的统治之下,从近年西安出土的北周造像来看,其佛教造像艺术也曾是相当发达的,只是随着武帝灭佛,隋文帝移都等一系列事件,使得能够保存至今的北周长安造像不多。
  关于北周长安的佛教艺术面貌,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不够,这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北周长安佛教遗存少,而且多是零散出土的单体造像以及造像碑的缘故。另一方面,长安京畿地区适合开凿石窟的山体不多,因而没有出现形成规模且序列完整的石窟群,这也为研究造成了困难。
  但这并不等于无线索可循,当年宿白先生在研究“凉州模式”时同样面临凉州实物遗存匮乏的问题,但他另辟蹊径,为我们勾画出了“凉州模式”的轮廓。当时凉州为西北佛教中心,对周围必定产生辐射作用,宿白先生通过对炳灵寺十六国佛教遗存的研究,结合凉州地区佛教遗迹,使得对凉州佛教艺术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对北周长安佛教艺术的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章主要探讨北周造像风格转变的社会原因,并以长安近年发掘出土的佛教造像以及传世作品为基础材料,探讨北周造像的风格特点、成熟时间,以及北周的政治文化在其造像特点形成中的作用。本章对北周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形成时间的考证,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明确了,对于佛教艺术的传播等一系列问题才会一一明确。
  第一节 北周造像风格变化之社会背景
  宇文氏政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称为西魏,仍尊魏主,但实权控制在宇文泰手中。后半段称北周,宇文泰之子称帝,开始了宇文氏名副其实的统治。对于西魏、北周的佛教艺术而言,我们发现其造像风格前后呈现明显的差异。西魏时期,其造像主要延续的是北魏后期以来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而到了北周,则明显呈现受南梁新风格影响的特点。而这种风格的变化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一、江陵之陷与王褒入关
  所谓“王褒入关”,并不是说本书要论述王褒的生平事迹,而是将王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讨论在以他和庾信为代表的南朝文士相继人关后,南朝文化艺术对长安的影响。自西魏立国以来其主要精力放在与东魏、北齐的对抗上,西魏恭帝之前我们在史书中几乎看不到西魏与南朝的交往,更谈不上文化交流,偶或有之,亦为战争。
  ……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个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同时要求简介内容详尽且不包含任何关于您所提供的图书的信息。 原因如下: 1. 核心要求冲突: 您要求我撰写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但同时要求这个简介“很详细”,并且“不要把没有内容写在生成的内容中”。如果一个简介完全不涉及特定图书的主题(《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那么它要么会变成一个极其空泛的、无法提供任何具体信息的介绍,要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开始描述其他主题,但这与“为您的书写简介”的隐含目的相悖。 2. 内容生成限制: 为了生成一个“详细”且“不让人看出是AI写的”简介,我需要基于一个明确的主题或内容框架。如果我完全排除您提供的图书主题,我将无法提供一个与“图书简介”这一体裁相符的、有实质内容的文本。 我的建议: 如果您希望我为您撰写《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的图书简介,请告知我您希望强调哪些方面(例如: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史学意义等),我将为您创作一个专业且详尽的简介。 如果您坚持要求一个不提及北周佛教美术和长安造像的详细图书简介,那么我只能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范例,但这将完全偏离您原有的请求目的。 示例(如果需要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详细简介,以展示文笔和结构): 《宋代文人园林中的哲学意境与空间叙事: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 本书深入探究了宋代文人阶层在江南地区营建的私家园林中所蕴含的复杂哲学思想、美学追求及其空间叙事策略。不同于前代单纯的赏玩或防御功能,宋代文人园林已然升华为一种高度个人化、象征性极强的“可游可居可赏”的精神空间。作者通过对《园冶》等重要理论文献的文本细读,结合对苏州、杭州、嘉兴等地现存或已佚园林遗址的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力图揭示这些微缩山水如何承载了士大夫们对宇宙秩序、个体生命、以及“天人合一”理想的理解与寄托。 一、 哲学基础:道家清谈与禅宗空寂的渗透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阐明了宋代儒学复兴背景下,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观念如何共同作用于造园理念。园林的布局不再追求对称和规整,而是刻意营造“曲径通幽”、“因地制宜”的氛围,以模仿自然界的不确定性和深邃感。特别是对“漏窗”和“借景”手法的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有限的实体空间引导观者进入无限的想象领域,这与禅宗对“空”的体悟高度契合。 二、 空间叙事:时间的凝固与情感的投射 园林作为一种叙事空间,其体验是线性展开的。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宋代文人如何利用叠山理水、花木配置和匾额题咏,在游览路径中植入特定的历史典故或个人情怀。例如,某些水榭(如半亭、听雨轩)的设计,并非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提供一个专为“怀古伤今”或“清谈高论”而设的节点。通过对园中题刻的拓片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园主希望访客在特定“景观位”上产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汇”。 三、 物质载体与审美转型 在物质层面上,本书详述了宋代造园技术上的进步,尤其是对太湖石的偏爱,以及在室内外过渡空间——“轩、厅、廊”——的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品位。宋代文人追求的“雅”与“韵”,通过对素色砖瓦、朴素木材的使用达到了极致,避免了明清时期过度装饰的倾向。这种克制的美学,实际上是对简朴生活和内心宁静的追求,是对外在纷扰世界的审慎抵抗。 四、 地方性与超越性 最后,本书区分了以苏州(以拙政园早期形态为代表)和以杭州(钱塘一带临湖园林为代表)的造园风格差异,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地方性的审美偏好。然而,尽管存在地域特色,宋代文人园林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超越地域、融入个体修养的“理想境界”。本书的结论认为,宋代园林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阶段,更是中国士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最具象化的物质体现。 本书适合中国古代建筑史、美术史、思想史以及古典园林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及对宋代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此为范例,与您的北周佛教美术研究完全无关,仅为展示一个详细图书简介的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长安”这一核心地点的定义和界定上。作者似乎在努力确立长安在北周佛教艺术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首都,更是艺术风格和传播路线的枢纽。书中对不同寺院遗址出土造像的系统性梳理和年代学辨析,堪称细致入微。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展示了不同时期长安造像在风格上如何受到宫廷审美和外来文化双重影响而不断演进。这种以中心城市为锚点,向外辐射并解析区域艺术差异的方法论,为后来的区域美术史研究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北周艺术在隋唐盛世中的“承前启后”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为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提供了极为关键的一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考究的气质。尤其是图版部分,高清的彩印效果让那些珍贵的造像仿佛触手可及,光影的层次感捕捉得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对早期石窟造像风格的梳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些细节的比较分析,比如服饰褶皱的处理,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为我们理解北周时期佛教艺术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坚实的视觉基础。书中对于不同地区造像特征的归纳,虽然是以长安为中心,但作者的视野并未局限于此,而是将周边区域的风格特征穿插进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艺术图景。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研究长安的样本,更像是一把理解整个北周佛教艺术大环境的钥匙。整体来看,这是一部非常注重细节呈现和视觉体验的学术著作,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文本构建上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比如,作者在探讨北周佛教教义如何影响造像风格时,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从碑刻文字到寺院文献,相互印证,使得其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到关于“犍陀罗影响”与“本土化转型”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穿越历史迷雾,去辨析那些细微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痕迹。特别是对于特定时期造像的断代研究,作者提出的若干新颖的判断标准,虽然可能需要反复推敲,但其提出的论据无疑是开创性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需要读者对佛教史和中国中古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者而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深度学习材料。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抱有热忱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作者很擅长运用生动的描述语言来激活那些静态的艺术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匠人凿刻时的力量与虔诚。书中对造像“神性”与“人情味”平衡点的探讨,尤其吸引我。它揭示了北周佛教艺术如何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更贴近世俗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微妙的心理侧写,让原本可能偏重于形式分析的著作,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厚度。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清晰,章节间的过渡自然,使得读者能够非常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从宏观的时代背景逐步聚焦到微观的造像特征,最后再回归到艺术风格的总结性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气场非常强大,它的学术视野之广阔,令人称道。书中对北周造像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南北对峙、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描摹细致入微。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史的研究放置在了宏大的政治、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使得那些冰冷的石像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时代的回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地域(比如与同时期的邺城、洛阳造像的对比)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这种跨区域的横向比较,有效避免了将长安的风格孤立化处理的倾向。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某些长期存在争议的造像归属问题,作者没有回避,而是提出了基于新材料和新视角的见解,这种勇于挑战既有定论的学术精神,非常值得赞赏。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地域性与中心性关系,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