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以北周长安造像为中心,兼涉对长安周边及敦煌石窟艺术的探讨,有助于对北周佛教美术的整体研究。《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在全面梳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问题。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北朝晚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改变,体现了中国佛教逐渐走向成熟,并向周边辐射的趋势。《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关于北周佛教美术的研究,弥补了此前关于这一研究之缺环,使学界对北朝晚期的佛教艺术有一个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敏庆,祖籍山东牟平。200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专业为中国美术史;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宗教美术及宗教美术基本理论研究。参与撰写的《北京美术史》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结构消融下的视觉艺术》《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试说宗教造型艺术基本形态》等十余篇。
绪论
上篇
第一章 北周长安造像
第一节 北周造像风格变化之社会背景
第二节 长安造像的特点
第三节 北周政治对造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郑法士与北周画坛
第一节 郑法士生平
第二节 郑法士的艺术特色与北周画坛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一节 须弥山北周窟
第二节 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
第三节 固原在北周时期的地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敦煌莫高窟北周窟
第一节 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
第二节 北周窟的分期与特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长安与敦煌莫高窟
第一节 关于北周莫高窟故事画的位置问题
第二节 长安佛教艺术向敦煌传播的路线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北周佛教美术与隋唐之关系
第一节 北周与北齐造像的比例差异
第二节 隋唐佛教美术对北周的继承
第三节 小结
下篇
第七章 莫高窟428窟佛塔形制渊源考
第一节 428窟佛塔形制特点
第二节 佛塔形制特点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
第一节 关于兽面图像的研究
第二节 兽面图像类型及其渊源
第三节 印度的兽面Kirttimukha及其流传
第四节 Kirttimukha或贪魔阿缁在中国的流传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附录一 张僧繇生平考
附录二 袁昂、袁子昂考辨
附录三 于义妻独孤夫人身份考
附录四 敦煌西魏、北周写经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长安”这一核心地点的定义和界定上。作者似乎在努力确立长安在北周佛教艺术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首都,更是艺术风格和传播路线的枢纽。书中对不同寺院遗址出土造像的系统性梳理和年代学辨析,堪称细致入微。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展示了不同时期长安造像在风格上如何受到宫廷审美和外来文化双重影响而不断演进。这种以中心城市为锚点,向外辐射并解析区域艺术差异的方法论,为后来的区域美术史研究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北周艺术在隋唐盛世中的“承前启后”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为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提供了极为关键的一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考究的气质。尤其是图版部分,高清的彩印效果让那些珍贵的造像仿佛触手可及,光影的层次感捕捉得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对早期石窟造像风格的梳理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些细节的比较分析,比如服饰褶皱的处理,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为我们理解北周时期佛教艺术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坚实的视觉基础。书中对于不同地区造像特征的归纳,虽然是以长安为中心,但作者的视野并未局限于此,而是将周边区域的风格特征穿插进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艺术图景。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研究长安的样本,更像是一把理解整个北周佛教艺术大环境的钥匙。整体来看,这是一部非常注重细节呈现和视觉体验的学术著作,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在文本构建上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比如,作者在探讨北周佛教教义如何影响造像风格时,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从碑刻文字到寺院文献,相互印证,使得其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到关于“犍陀罗影响”与“本土化转型”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穿越历史迷雾,去辨析那些细微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痕迹。特别是对于特定时期造像的断代研究,作者提出的若干新颖的判断标准,虽然可能需要反复推敲,但其提出的论据无疑是开创性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需要读者对佛教史和中国中古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者而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深度学习材料。
评分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抱有热忱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作者很擅长运用生动的描述语言来激活那些静态的艺术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匠人凿刻时的力量与虔诚。书中对造像“神性”与“人情味”平衡点的探讨,尤其吸引我。它揭示了北周佛教艺术如何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更贴近世俗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微妙的心理侧写,让原本可能偏重于形式分析的著作,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厚度。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清晰,章节间的过渡自然,使得读者能够非常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从宏观的时代背景逐步聚焦到微观的造像特征,最后再回归到艺术风格的总结性论断。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气场非常强大,它的学术视野之广阔,令人称道。书中对北周造像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南北对峙、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阶段——的描摹细致入微。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史的研究放置在了宏大的政治、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使得那些冰冷的石像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时代的回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地域(比如与同时期的邺城、洛阳造像的对比)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这种跨区域的横向比较,有效避免了将长安的风格孤立化处理的倾向。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某些长期存在争议的造像归属问题,作者没有回避,而是提出了基于新材料和新视角的见解,这种勇于挑战既有定论的学术精神,非常值得赞赏。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地域性与中心性关系,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