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高血压(第2版)》是《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高血压》的修订再版,以问答的形式对高血压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措施以及预防高血压发生的方法等做了详细阐述。内容深人浅出,文字通俗易懂,科学性、实用性强。《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高血压(第2版)》可供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王宪衍,男,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曾任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和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及中国高血压联盟副秘书长等职。从事医、教、研工作50年。1994年起为国际高血压学会会员。曾为《高血压杂志》编委。发表有关高血压的论文50篇以上,参加编写有关高血压的书籍10部以上。
内页插图
目录
常识篇
病因篇
症状篇
诊断与鉴别诊断篇
治疗篇
预防保健篇
精彩书摘
什么是血压?
我们的心脏好像是一个泵,它收缩时把血液从心脏里压出来,压到大血管主动脉,使血液向前流动,并促使主动脉扩张。心脏舒张时,依靠主动脉的弹性回缩,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就这样依靠心脏的一缩一舒,血液就能持续不断地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了压力,就是血压。我们现在临床上所称的血压,指的是上臂肱动脉的血压。
以心脏每分钟平均跳动70次来估算,一天24小时心脏大约要跳动10万次以上。心脏每跳动一次,就产生一次血压。所以人体一天24小时就产生10万次以上的血压。而心脏的跳动有快有慢,收缩力有强有弱。血压也因此有高有低,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平时测量血压时,连续测量几次的话,每次的血压都不会相同的。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如果每30分钟测量一次的话,24小时中就有48次血压,它们也不会是相同的。但是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巧的有机体,有复杂的升压机制和降压机制。血压过高时,降压机制就发挥作用,使过高的血压降下来。血压过低时,升压机制会发挥作用,使过低的血压上升。这样就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保证身体各部分和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构成升压机制和降压机制的是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肾脏等。在这些器官或组织中,存在有对压力十分敏感的受体或感受器,血压的变动都能感受到,从而使相应的机制很快发生作用。
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增加,进入主动脉的血液量增多,血压就升高。如果心输出量减少,进入主动脉的血液量也就减少,血压就下降。
(2)心率:心率增快时,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主动脉向外周的血液量减少,所以心脏舒张末期,在主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增多,使舒张压增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就增大。
(3)大动脉壁的弹性:主动脉壁的弹性有缓冲血压的作用,使心脏收缩时的血压不过高。使心脏舒张时的血压不过低。如果主动脉壁的弹性减退,则这种缓冲作用减弱,就使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老年人的主动脉弹性减退,就产生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不高,甚至低于正常水平。
(4)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时,会使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5)循环血容量:循环血容量减少时,例如身体大量出血时,血容量大大减少,就会出现血压降低,严重时会出现休克。
……
前言/序言
《心血管健康守护:现代医学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 引言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已成为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健康挑战之一。它如同一个潜伏的“沉默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一旦发作,往往后果严重,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面对日益严峻的高血压形势,我们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全面、易于理解的健康指导。本书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实用的高血压健康管理指南。我们汇聚了多位资深心血管疾病专家和临床医生的智慧与经验,结合当前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贴近读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高血压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认识高血压——拨开迷雾,知己知彼 在高血压的防治之路上,充分的认识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许多人对高血压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或是无痛无痒的“小毛病”,从而忽视了早期干预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性。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本质。 高血压究竟是什么? 我们将详细解释血压的正常范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不同级别的定义),以及为何长期的高血压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您将了解到,高血压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的成因与危险因素: 我们将深入探讨高血压的病因学,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占绝大多数,病因复杂,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同时,我们将详细列举并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如年龄增长、家族史、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吸烟、长期精神压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帮助读者识别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 高血压的危害——“沉默的杀手”: 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没有明显症状就无需治疗。本书将用详实的案例和科学的解释,揭示高血压对身体各器官的长期损害,包括: 心脏: 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 大脑: 增加脑卒中(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肾脏: 引起肾功能减退、慢性肾脏病,甚至尿毒症。 眼睛: 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失明。 血管: 使全身动脉硬化加速,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 其他: 如可能影响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 通过这些阐述,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高血压并非小事,而是威胁全身健康的重大隐患。 高血压的早期信号与症状: 虽然高血压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头痛(尤其是在早晨)、耳鸣、失眠、心悸、烦躁易怒等。本书将帮助读者辨别这些可能的高血压信号,但同时强调,这些症状并非高血压独有,出现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测量血压来确诊。 第二部分:科学诊断与个性化评估——精准定位,对症施治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管理高血压的基础。本书将引导读者了解现代医学诊断高血压的方法,并强调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血压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 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血压的测量方法(包括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以及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安静休息、体位、时间选择等,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家庭血压监测的意义与实践: 鼓励读者在家中进行规律的血压监测,并指导如何记录和解读监测数据。家庭血压监测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也是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测量血压,医生还会根据情况安排一系列辅助检查,以评估高血压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本书将介绍这些检查的目的和意义,例如: 血液检查: 评估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 尿液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伤的迹象。 心电图: 评估心脏情况,检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肥厚。 心脏超声: 更精确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眼底检查: 评估视网膜血管受损情况。 肾脏超声或CT: 检查肾脏结构,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ABPM): 记录24小时的血压波动,了解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 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强调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一人一方”,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如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肾病等)、生活习惯、用药史等因素,进行全面的个体化评估,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科学降压策略——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策略的协同作用。本书将全面介绍当前医学界推荐的科学降压策略,涵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个核心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健康基石: 合理膳食: 详细介绍“DASH饮食”(抗高血压饮食方法)的原则,包括: 减少钠摄入: 强调限制高盐食物,指导如何阅读食品标签,选择低钠食品。 增加钾、镁、钙的摄入: 推荐富含这些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奶制品等。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鼓励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类,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限制酒精摄入: 明确建议的酒精量限制。 控制总热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 规律运动: 讲解不同类型运动(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对降低血压的作用,提供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间的建议,并指导如何安全地开始运动。 戒烟限酒: 强调戒烟的迫切性和益处,以及适度饮酒的重要性。 减轻精神压力: 介绍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如放松技巧、冥想、瑜伽、充足睡眠等。 保证充足睡眠: 强调睡眠质量对血压控制的影响。 体重管理: 详细阐述肥胖与高血压的紧密关系,提供科学减重的方法和建议。 药物治疗——精准调控: 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详细介绍当前常用的降压药物类别,如: 利尿剂: 作用机制、优势与注意事项。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适应症与禁忌症。 钙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不同类型药物的特点。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对心肾的保护作用。 α受体阻滞剂: 其他: 如中枢性降压药等。 药物选择的原则: 强调个体化选择药物的重要性,会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种族、合并症、药物副作用等。 联合用药策略: 解释为何许多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来达到理想的血压控制。 药物依从性: 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药物依从性差的问题。 药物副作用的识别与处理: 详细列举常见药物的副作用,并指导读者如何应对。 第四部分:特殊人群与合并症——精准关注,周全守护 高血压并非孤立存在,常常与其他疾病相互影响,尤其是在特殊人群中,管理策略需要更加精细。 老年人高血压的管理: 讨论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如脉压差增大、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等,以及治疗的特殊考虑。 妊娠期高血压: 详细阐述妊娠期高血压的类型(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危害及管理要点,强调孕妇自我监测和定期产检的重要性。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 探讨儿童高血压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其与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 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 强调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以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特别是对肾脏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 阐述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共同增加心血管风险,以及药物治疗的协同效应。 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 强调控制血压对延缓肾功能进展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对肾脏友好的降压药物。 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 讨论在心衰背景下控制血压的挑战与策略。 合并房颤的高血压: 讲解房颤与高血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药物治疗的重点。 第五部分:长期管理与预后——坚持不懈,拥抱健康 高血压的控制是一个终生的旅程。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长期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维护心血管健康的策略。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强调定期随访医生,监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识别和处理并发症: 帮助读者了解高血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在出现时应采取的行动。 积极心态与生活质量: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 简述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 《心血管健康守护:现代医学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在管理高血压过程中值得信赖的伙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更清晰地认识高血压,更科学地管理自身健康,从而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加上您的坚持与努力,我们相信,您一定能够成为自己心血管健康最好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