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合伙人

硅谷合伙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Sarah Lacy 著,李莉萍,岳新欣,李瑛 等 译
图书标签:
  • 创业
  • 硅谷
  • 科技
  • 商业
  • 投资
  • 合伙人
  • 创新
  • 个人成长
  • 职场
  • 风险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34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81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废墟中诞生,并迅速成长为引领潮流的科技宠儿。这些公司的传奇之处不仅仅是它们拥有亿万财富,还在于它们背后那帮干劲十足的合伙人。以“PayPal黑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袖就是这样一群人。当初PayPal的创业团队成员如今在硅谷都大有作为,足以呼风唤雨:陈士骏和查得·赫利一起创立了大名鼎鼎的Youtube;彼得·泰尔创办了投资公司,成为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之一;雷德·霍夫曼创建了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现在也是硅谷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麦克斯·勒夫钦也不甘落后,创办了社交游戏公司Slide,并将这家公司成功出售给了谷歌。除了“PayPal黑帮”,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也在把Facebook带上了巅峰,引领着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站大行其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对手,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群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的非主流极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奇迹,演绎着硅谷创业家的传奇故事。就在你不曾留意的那一刻,世界早已经改变。

内容简介

  《硅谷合伙人》集合了马克·扎克伯格、马克·安德里森、埃文·威廉姆斯、麦克斯·勒夫钦等硅谷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全书以麦克斯·勒夫钦和彼得·泰尔创立的PayPal 为起点,以互联网精英们在泡沫破灭后的新一轮创业为主线,其中还穿插了他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获得的突破,最后以Twitter 的成功作为结束。这里有智勇双全的公司创始人、招人恨的风险投资家、夜以继日辛勤编码的程序员、二十几岁的百万富翁,还有一大批想要实现梦想的“狂热粉丝”。
  《硅谷合伙人》适合创业者、在创业公司就职的人,以及希望了解互联网企业创业、经营奥秘的所有人。

作者简介

  Sarah Lacy,作为美国科技界的知名作者和记者,Sarah Lacy曾采访过无数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以擅长发现科技领域的“传奇企业家”闻名。她被誉为硅谷令人惊叹的女性之一,曾是美国著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的资深编辑。Sarah Lacy现在创办了PandoDaily,该网站也是一个科技博客。

目录

第1章 胜者为王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极客涌入硅谷,麦克斯?勒夫钦也在其中。曾几何时,他还只是一个贫困潦倒、一名不文的乌克兰移民。但是今天,凭借着PayPal的成功崛起,他已然成为Web 2.0世界中的风云人物。

第2章 泡沫回忆
互联网泡沫的袭来曾使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虽然那段艰难岁月已经过去,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荆棘满布,Web 2.0世界中的新一代英雄们又该如何应对?

第3章 去你的!毛线背心
或许人往往要经历一次失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在经历了Equinix的失败后,杰伊·阿德尔森不再相信那些穿毛线背心的风险投资家,他的这一想法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4章 盲目的风险投资人
互联网公司想要不断发展,就不得不求助于风险投资者。不过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慈善家,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生意人,对他们而言,收益才是最重要的。

第5章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民众
Web 2.0时代的来临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它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了在这次变革中抢占先机,Facebook、My Space、Yelp、Digg等互联网公司各出奇招。但有时我们的网络民众似乎不太领情。

第6章 王者归来
马克?安德里森,一个硅谷中的传奇人物,因为创建网景公司而开启了整场互联网革命。在外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性情古怪、不善交际的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Web 2.0世界中的领军人物。

第7章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20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Facebook,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除了自身的才华外,还有他的预见性。他从硅谷前辈们那里吸取了教训,为所要面临的困难做好了准备,并聪明地采取了行动。

第8章 主宰世界
在社交网络的新浪潮中,Facebook已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共享网站。但它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如何突出重围,引领Web 2.0世界的新航向,成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员工们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第9章 市中心的门钉
为了Slide的不断发展,麦克斯不得不求助于风险投资人,可这也意味着控制权的流失。麦克斯该如何权衡其中的利害关系?

第10章 出售
当互联网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面临出售的问题。Digg也是如此。在卖与不卖的问题上,凯文?罗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第11章 非企业家
埃文?威廉姆斯,这个富有创造力的Web非企业家,在经历了公司被收购的窘况后,重拾信心,继续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坚持成就了推特,也成就了他自己。

第12章 失败鲸
由于用户激增,推特开始经常出现死机的状况。推特的一位创始人比兹·斯通匆忙中从某个剪贴画网站上将一幅卡通鲸鱼的图片抓了过来,作为推特系统故障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标志画面。这幅画很快就家喻户晓,并被大家称为失败鲸。
后记

精彩书摘

  【序幕】
  2006年10月10日,北加州,大风,阳光明媚。查得·赫利和陈士骏在谷歌总部办公室外,站在一台摄像机前咯咯地笑着,他们显然没有准备讲稿。
  “两个大王聚首了。”查得的即兴发挥有些笨拙,引得陈士骏大笑不已,让他忍不住退出镜头,在停车场里笑弯了腰。两个大王?这都哪跟哪啊?
  查得更显夸张,一本正经地引用起汉堡王的广告语,说:“两个大王聚首了,他们是搜索之王和视频之王。试看天下谁能敌!”
  笑声一片。而后录制完成。
  你也会为此晕眩。谷歌刚刚出价16.5亿美元,收购了查得和陈士骏才11个月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这意味着他们二人的身价各自陡涨了3亿美元!而且,他们再也不用孤立无援地去应对那些恼人的侵权纠纷,也不用考虑如何挣钱的问题了。如今,他们的身后站着谷歌这个市值1950亿美元的巨无霸。不过,被这条新闻冲昏头脑的远不只查得和陈士骏两人。他们二人录制的视频一经放上YouTube(当然是YouTube了),就立即在80千米长的硅谷形成了一道强力冲击波。
  从查得和陈士骏活力十足地录制视频的现场往北几千米,就是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所在地。消息传来后,年仅23岁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终于如释重负。仅仅1个来月前,雅虎公司开价10亿美元想收购Facebook。现在看来,这个价一点儿也不算高得离谱,而扎克伯格当时不顾投资人和手握期权的一干员工的反对,拒绝了收购,现在看这一决定也丝毫不算是愚蠢的举动了。
  消息传到往南560千米的洛杉矶,汤姆·安德森、克里斯·德沃尔夫和他们的投资人却怎么也无法释怀。YouTube的交易令他们难堪,他们一年前以5.8亿美元就把MySpace出手卖掉了,显然是亏了。要知道,MySpace现在可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一个站点啊。有多大呢?大约60%的YouTube的视频是人们通过MySpace页面去观看的。查得和陈士骏的买卖是建立在MySpace的成功基础之上的,可现在人家的网站却卖出了几乎3倍的价格。伤不起啊!
  在贯穿硅谷的101号和280号公路两旁,散布着许许多多平淡无奇的写字楼。在其间辛勤工作的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叹道:“又来了。”13年前,只有 18个月大的网景公司,既无盈利也无商业模式可言,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1天创下了新股首发的涨幅记录。闸门由此打开,此后5年间,1000多家高科技创业公司争相上市,吸引投资达660亿美元。这种狂热只有到了崩盘时才告终止。
  显然大家有这样的担忧:YouTube是否是第二个网景?在硅谷的各个角落,甚至某些商业社团里,这种忧虑在一点点积聚。每一篇报道都提到了“眼球”(人们用这个术语表示查看网站的人数),还提到说那些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又出山了,这帮理想主义者试图用网络颠覆所有行业。硅谷的人们刚刚经历过第一次网络泡沫的破灭,有的人可以说是死里逃生,没有人愿意再来一次。
  还有其他一些像查得和陈士骏这样的人,这些穿着牛仔裤和彪马T恤的年轻小伙子(间或也有一两个女强人),几年来一直不动声色地开发着“下一个网络大事”,YouTube的并购对于他们有何影响呢?在2006年10月10日这一天,他们的心头也涌上了复杂的情绪,在希望与恐惧、晕眩与警惕之间飘渺不定。他们一方面坚信网络天生就有能力改变它所触及的任何行业,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要利用大好时机尽早出手变现,想着自己可别再犯傻了。一时间,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矛盾不已,既怕YouTube成为下一个网景,又怕它不是。
  不过,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恐惧和疑虑,YouTube变现的这一天还是不由分说地令这些未来的网络大佬们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就算自己不见得同样走运,这桩交易也是个强烈的信号,说明自己在2002年到2004年这几年坚信网络未死是多么明智。正是在这几年他们开始试水,而当时几乎是万马齐喑,没有什么人再愿意去创建酷劲十足的新网站了。如今成熟的网络商业模式、急剧下降的交易成本、数十亿的网络用户,这些根本性的进步或许真的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或许说到底,他们自己也并未那么狂燥。
  YouTube已然成为谷歌的一分子,搞创业投资的人们看到了良好的开端,开始琢磨谁会是下一家创业企业呢。人们自然会想到Facebook,特别是有消息披露Facebook曾经拒绝过雅虎10亿美元的开价。不过,事实证明他们有理由乐观,因为有一大批公司不见得愿意把“2007年的YouTube”头衔让给扎克伯格呢。
  雷德?霍夫曼的网站LinkedIn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4年来,他们一直在默默努力,构建一个商务人士的MySpace。而且,这是少数几个真敢收用户钱的网站。凭借其提供的招牌式的求职服务,LinkedIn成为仅有的可以盈利的社交网站。到了2006年秋季,投资人给它的估价已经超过了2亿5千万美元。
  另一家竞争者是Six Apart。这家网站2002年由两个24岁的年轻人本?特劳特和米娜?特劳特创建(后者实际加入是在2003年)。他们少有地找到了博客网站的盈利模式。到了2006年,超过50%的网民在看博客文章(即个人自己发表在网上的日记和新闻),这显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和商业力量。Six Apart提供了业界领先的灵巧易用的博客软件。到2006年,几乎每家使用博客做内部交流系统的公司,都买Six Apart的软件,几乎每个专业博客写手和跃跃欲试的传统媒体也都相中了它。专业分析人士认为,Six Apart将是2007年做IPO的热门人选,可能是Web 2.0浪潮中的第一家。不过被收购的可能性也同样很大,因为博客显然已经代表了新闻行业的未来走向,而Six Apart主宰并定义了专业博客业务。
  另外,Digg和Yelp虽然略小一些,却也发展迅猛。Digg是个很另类的新闻网站,创始人一个是网络泡沫里泡大的杰伊?阿德尔森,一个是硅谷各种聚会的常客凯文?罗斯。Digg的思路是几十万人每天都在网上找故事看,然后把他们认为最好的提交到Digg.com。可以把它想象为公民式新闻,懒人们不愿意自己写博客,就去找到好的内容然后做个标记即可。Digg的影响力和收入远不及LinkedIn或Six Apart,但是仅凭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它已经成长为各大媒体不能忽视的力量。在Digg的首页登上一篇故事,能立即带来汹涌的访客流量,而且都是令人眼馋的年轻人访客。几年前,技术新闻网站CNET还拒绝在其报道后面加上“Digg This”(收藏到Digg)按钮,他们傲慢地跟凯文说:“我们不那么干。”可是到了2006年,他们开始哭着喊着要加按钮,就连《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这么做了。
  类似地,Yelp在旧金山的年轻人里也成为了时尚。其创始人是杰瑞米?斯托普曼和拉瑟尔?西蒙斯,他们二人和查得?赫利和陈士骏都是朋友,以前四人都在PayPal工作。Yelp网站有点像是黄页,又像MySpace,还像个城市搜索站点。关于Yelp引起的正面负面的讨论很快就影响到了当地大小企业,他们争先恐后地在Yelp上做广告,招揽那些手里拿着钱又有号召力的时尚年轻人。到了2006年末,Yelp已经深入一批城市,商人们在店铺的橱窗上贴着显眼的红色标语“Yelp用户好评”。
  还有两匹黑马也即将变得炙手可热,那就是Ning和Slide。Ning这家网站可让人们通过共同的兴趣和联系建立起自己小型的MySpace圈子。比如,以前上同一所高中、如今分布在各处的人们,或者是同住纽约、爱好织毛衣的人们。到YouTube被并购的时候,Ning已经开发两年了,但还没有太多很值得展现给大家的东西。不过,这家网站具备明星效应,因为马克?安德里森是他们的联合创始人和CTO,马克正是那位开发出第一个现代Web浏览器(网景的前身)的人。在YouTube并购传言四起的时候,马克忙里偷闲地和那些知情人在网上聊天,打探消息。“是真的吗?”他问别人,还不忘在后面加个笑脸图标。仅仅几个月前,当媒体精英在大型交易现场,Allen & Company组织的太阳谷大会碰面时,风传的收购价格还是5亿美元。这么短的时间里,价格翻了3倍,网络界一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懂的。
  而后就是Slide的创始人麦克斯?勒夫钦。早在1999年,正是他把查得和陈士骏劝到了硅谷,收为PayPal的早期雇员。PayPal是他和彼得?泰尔在1998年成立的在线支付公司。麦克斯当然为他的朋友感到自豪和高兴,不过等到YouTube的天价并购消息传来的时候,他还是难免和其他人一样,心里酸溜溜的。他自己的照片分享网站Slide也展翅欲飞,和YouTube一样,也是从MySpace上百万的用户中找到最多的用户,不完全是十来岁的孩子,还有贾斯汀?汀布莱克和休?赫夫纳这样的名流。
  但是Slide花了很多工夫,跟YouTube 11个月就大获成功截然相反。闻听收购的消息,麦克斯发誓要让Slide成为2007年的YouTube。11月他从一些硅谷投资名流那里融到了一笔巨额资金,2000万美元。新年来临,他少有地休了个周末假期,带着女友去到北加州某个边远的小地方。他需要在那里静静地思考,为来年大干一番养精蓄锐,或许,仅仅是或许,可以晚上不是只睡一两个小时了。可是那个地方太偏远了,没有手机信号,也收不了邮件。结果他们提前两天回来了。麦克斯的2007年一开始就离不开Slide,2007一定属于他。
  在YouTube变现的时候,硅谷已经再次泛起了网络热潮。上面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一些网站都开始缓缓地浮现出来,吸引了投资者、广告人和投资银行的关注。这些网站所做的事情和早期的网络公司大不一样。不再是电子商务,也不再是简单地把线下内容略一包装就扔到网上去。这一批公司都是围绕着极客到潮客型的电脑迷们创建的,而创建者本身也都是这类人。它们都是些社交网站,为自己和那些正好气味相投的朋友们而建立。没有库存,没有生产内容的大量员工,没有高薪聘请的商务开发人员衣冠楚楚地跟传统媒体商谈合作,也没有大量程序员骑着滑板车在办公室穿梭,有的甚至连个办公室都没有。
  别提网上购物。至今Web上出现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电子邮件。使用电子邮件的人是网上购物的人的两倍以上。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是网络上的杀手应用,这一点毫无疑问。这就是发邮件、发短信、网络聊天的一代,而且经常是几种方式一起上。而这些新站点使得这些联系更容易、更有意思,也更好玩。写博客,分享视频,分享新闻,分享饭馆评价,分享照片,分享好友。每一家社交网站都让大家认识朋友,保持联络,见识每个人充满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
  传统媒体和风险投资家可从来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类网络公司。然而到了2006年,这波浪潮已然涌现,而且声势浩大,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网民们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些所谓的社交媒体网站上了,但这类网站的广告收入只占在线广告总收入的百分之六。而对于传统媒体和第一批网络公司而言,这个广告市场却是400亿美元的规模。可见,社交网站实在堪称最大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2006年,这波浪潮被人们正式称作Web 2.0。这个名词是知名的技术图书出版商和会展巨头奥莱理媒体公司的蒂姆?奥莱理提出的,然后立即被分析人士、风险投资家和新闻出版行业采用。Web 2.0的会议在2005年首创,而到了2006年,你要是没有点名气甚至都挤不进这个大会。没过多长时间,Web 2.0这个词开始漫天飞。2006年各大新闻报道就提了不下几千次。就连IBM这么古板的公司也在其新闻通稿里用上了这个时髦词汇。不过,那些真正掌管着Web 2.0网站的人却很少愿意认领这个名词,当然除了以自嘲的方式。有一回夏天在杰瑞米?斯托普曼的大公寓举办的聚会上,一帮创业者们合影留念的时候,就这么说的:“大家一起喊:Web二点零——茄子。”如果有人比较正式地提到这个词,一般还都会做个打引号的手势,同时翻翻白眼。比较摆酷的年轻人干脆就说“Web 20”。
  部分原因可能是技术领域总是出现这个2.0、那个2.0,搞得大家审美疲劳了。但同时也反映出上一次网络泡沫的破灭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创伤,人们不愿意再卷入一场新生的网络运动,甚至是网络泡沫之中。回顾20世纪90年代,每个人都热情地拥抱了.com。只要沾上边,就说明你很酷,成为了新经济的一份子,新经济有着全新的规则,可以威胁到任何其他人。不过几年以后,.com就成为了弃儿。其实,.com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大扩张的唯一原因,但它无疑是最招摇的一个,然后,到了2000年和2001年经济崩盘的时候,它自然就成为最合适的替罪羊。
  人们当然希望能东山再起。那些玩笑和嘲讽,无意中暴露了大家对于过分炒作自己或重犯往日的错误怀有深深的恐惧。人们害怕承认自己再次相信的巨变已经到来,害怕说自己试图雄心万丈地去改变世界,开启“新”经济。他们也只好扮酷,要是他们表现得对自己或自己的公司太当回事,立马就会有一大批博客作者、唱反调者、怀疑论者跳出来,提醒他们千万不要忘了过去。
  说来也怪,在这样重大的时刻,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过去错误的历史。在2006年,要说我们没有面临新的网络泡沫,一定会引起争议。但是,请考虑如下事实:在1999年到2000年的泡沫顶峰,每个季度投入给新企业的风险投资高达300亿美元,而2006年只有50亿美元;1999年有创记录的270家风投企业上市,融资达210亿美元,而2006年只有57家风投企业上市,融资51亿美元;平均算来,2006年上市的这些公司已经成立了不止8年,而1999年上市融资的公司只有4年的历史。
  虽说2006年堪称是个并购的好年头,有336家公司被别人收购,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318家,但这主要是因为上市已经不那么容易了。2000年的318家公司狂赚了680亿美元,2006年并购案虽然更多,成交总额却只有160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包含了谷歌并购YouTube这样的天价大案。
  虽然恐怕是泡沫,但是人们才刚开始大把花钱和挣钱。有的人会说,要达到2000年的程度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只是在中期,相当于1994年前后的水平,所以这些数据还没有到令人扼腕叹息的程度。但是,硅谷的业务一切正常,并没有证据说明出了什么问题。从行为上说,风险投资家对于互联网这样的大创新,他们的反响也毫无二致。硅谷自出现以来,泡沫就一直存在。每次新技术的出现,无论是芯片、计算机、视频游戏,还是商用软件,都突然创造出了市场机会。创业者带来新的想法,风险投资人提供资金,然后他们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中,力图笑到最后。还记得当年风云一时的计算机制造厂商Commodore和王安公司吗?这和后来的网络公司九死一生,只有亚马逊和雅虎少数几家成功如出一辙。其实,这种公司兴衰的轮回并非硅谷所独有。从1896年到1930年,美国先后出现过1800多家汽车制造厂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3家。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正是硅谷运转的模式,所以才叫“风险资本”嘛!
  何况从互联网浪潮中还是涌现出了一些大公司,像eBay、亚马逊、雅虎,以及后来的谷歌。他们加起来市值超过了30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超过250亿美元,提供了接近10万个就业岗位。这还只是4家存活下来的公司的贡献。单从经济学角度,这样的结果也值了。
  究竟是什么让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与以往的泡沫那么不同呢?是它的规模。70年代美国法律做了修改,允许大型慈善及福利机构(如哈佛大学捐款基金、加州公共退休福利基金)投资所谓另类资产,其中即包括风险资本。这些投资收益通常都高于股市投资。到了90年代中后期,此类投资收益更上层楼,突然之间所有的人都来投资风险基金,基金可支配的货币总量从1996年的120亿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1060亿美元。甚至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一次就能募集10亿美元,这比几年前的平均水平高了1倍还不止。这意味着只要有好点子,钱不是问题,甚至很多点子不够好也不愁钱。许多公司融资远远超出了它的需要,就开始在旧金山和硅谷大把大把地烧钱,钱来得多快花得也有多快。每位员工都有几十万的年薪外加股票期权!每周办聚会,饮料免费!T恤,狂发T恤!
  然而,不止收益是史无前例地丰厚,这次泡沫的文化和经济规模也是空前地宏大。整个美国经济都对互联网异常兴奋,甚至于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对互联网充满想象、垂涎欲滴,这种情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之前及之后的任何一次商业浪潮都没有达到过这种程度。虽然网站是其中最兴奋的,但盲目相信互联网的不只是愚蠢的在线分类目录企业,传统的科技公司也不例外。惠普、英特尔、甲骨文,他们都需要制定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战略。不久,沃尔玛等硅谷以外的公司也急需这样的战略。甚至连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棉花经纪人也开始策划在线棉花贸易合作模式了。此外,所有网络和电信公司也开始为在线流量提供管道。互联网热潮的规模非常大,以至于几乎影响了美国的所有公司,不管是新公司还是传统公司。
  由于当时股票市场高度民主化,普通人不必再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股票,而是自己想买多少股票就买多少。过去,市场是有钱人的“游乐场”,但到20世纪90年代时,各公司抛弃了固定收益型的养老金计划,纷纷开始制订固定缴费型的养老计划。通过401(k)养老金计划,任何人都可以向共同基金投资退休金,而共同基金会投资股票和债券。季度报表显示,这些投资增长得很快。由于挣钱看起来十分容易,普通投资人开始贪婪起来。数百万人开始投机,向个体公司投资现金。结果涌现了一个支持这种行为的产业,其中包括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亿创理财(E*TRADE)、美国交易(AMERITRADE)、史考特证券(Scottrade)和CNBC等公司。富达投资和Janus等大型金融公司开始提供共同基金,但提供对象仅限于热门的互联网公司和电信公司。
  硅谷最有名的风险投资人之一,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风险投资公司的约翰?杜尔总结道:“互联网以合法的方式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后来这句话被反复引用,作为互联网前景大好的证据,2000年以后却成为互联网愚蠢的证据。
  事实上,每家公司甚至每个人都对最新科技无比狂热,这使得网络泡沫破灭成为硅谷经历过的危害最大的一次灾难。泡沫破灭后,人们失去的不只是工作和金钱,还失去了希望。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互联网是继电视和汽车之后,人们见过的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第一项发明(也许是唯一一项,这取决于人们的寿命)。它是一种新的交流、搜索信息、娱乐和购物方式,它将众多功能集于一身。互联网让人们非常兴奋,你发现它几乎使每一个行业都发生了变革。
  我们很容易了解正在创建中的公司,因为它们主要是我们已知事物的数字化形式,如报纸、目录和银行。我们亲眼目睹世界日新月异,其变化之快几乎是前所未有的。2000年3月10日中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最高点5132.52,然后开始缓慢下滑,两年后竟然降到了1200以下。许多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因此失去了募集资金的机会,对尚不成熟的点子和商业计划进行收购的打算也破灭了。无数人搭上了毕生的积蓄,许多年轻人断送了自己的事业。然而更糟的是,泡沫破灭还吞噬了所有的希望和乐观精神。
  人们过于乐观了,谁都没有立刻清醒地认识到,美好的一切已经结束了。人们,尤其是硅谷的人们,过了很久才意识到情况有多么糟糕。新经济曾看起来那么真实,以至于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乐观主义才从硅谷消失殆尽。2001年,《红鲱鱼》 和《行业标准》 等行业杂志每周都会刊登专家文章,解释为何一两个季度以后科技就会复兴。他们大肆吹捧新行业会取代互联网,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和无线网络都有机会成为新事物。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亲朋好友失业,所喜爱的公司破产。他们都很想相信,下一波的新浪潮真的可以扭转乾坤,而其中拥有最大魔力的则是信息高速公路。2001年年中,《红鲱鱼》的一条头条新闻是:“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2002年,《红鲱鱼》和《行业标准》都破产了,造成几百人失业,这使旧金山和硅谷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根据旧金山经济组织湾区委员会的统计,湾区有45万人下岗,相当于今天旧金山所有工作人口的总数。2001年夏天,捷迪讯光电公司(JDS Uniphase)和惠普公司一共裁掉了13 000人。
  所有人无不受到这场灾难的影响。网站如此,为了赶上互联网浪潮而增员的老牌科技公司也不例外。此外还波及了思科和北电网络等网络公司。还有工作与网络相关的大批记者、投资银行家、律师和会计师。他们大都失去了工作,许多人搬离了旧金山。
  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和财产上的损失,以及笼罩在城市上空多年的泡沫阴霾,让旧金山的人们久久难以忘怀。每个人都对泡沫破灭有着切身的体验。在大多数行业,在你知道的百万富翁当中,有几十人失业、精神崩溃并留下刻苦铭心的伤痛。许多人曾一度连服务员的工作都找不到。即便你自己未被裁掉,你也在亲眼目睹裁员在进行中。一个紧张的周五下午,你坐在一旁,看着老板把你的朋友和同事一个一个叫进办公室。有的人发疯一般冲出办公室,有的人强烈抗议,有的人涕泪交流。他们都被保安一一护送了出去。其中幸运的人会得到一张支票作为补偿。仅仅几个月前,这一代人还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如今却深刻地意识到,在美国的公司里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一切似乎还没有结束。
  网站成为易受攻击的对象。它们愚蠢、贪婪、奢靡,而且无礼。那些花了200万美元在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中播放的广告不再有趣,反而看起来很怪异。没人愿意承认他们也参加了《行业标准》每周举办的派对,也没人再吹嘘自己比父母赚的钱多。泡沫破灭之后,往来于101号高速公路的人们可以望见Excite@Home公司巨大的园区,它的日光灯还亮着,但里面已空无一人。它因浪费能源而收到了恐吓邮件。还有人纵火烧了福布斯排行榜的公告牌,因为牌子上写着:资本主义大繁荣。
  风险投资人也是易受攻击的对象。作为造成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投资家,难道他们不应该更清楚这一切吗?人们认为,风险投资人刚刚和美国股东玩了一把击鼓传花的复杂游戏,在泡沫破灭前把他们所知的一文不值却在盈利的公司推给我们。愤怒(也许是他们自己为过于相信广告宣传而感到尴尬)过后,许多风险投资人决定不向媒体透露任何消息。其他人见面时则会说:“我们真的没有完全弄明白互联网……”他们将自己资助过的互联网公司的名字从网站上抹去了,还抹去了一些资助过他们的合伙人的名字。所有那些不相信泡沫的人是最大的笑柄。
  比赔钱和失业更糟的是,他们相信了。他们都被骗了。这是一场骗局,而他们都上当了。根本没有新经济,那些曾被他们藐视的反对者们是正确的。如果当初没有这么多人相信的话,那么这次经历就会容易经受得多,大家也更容易恢复元气。他们对自己说,下一次他们会慎之又慎。所以说,每当有网络公司被炒得火热,硅谷的记者、分析师、律师,甚至一些风险投资人都会开始心悸,这一点都不奇怪。没有人会再次相信,即使是6年以后。
  从某些方面来看,在泡沫破灭之后的几年里,这是硅谷发生的最大的改变。硅谷之所以40年来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中心,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其一,硅谷比别处拥有更多的风险资本。其二,该地区汇聚了许多大型高科技公司和大学,因此聪明睿智之人比比皆是。其三,硅谷拥有擅长游击战术的律师、会计师和宣传人员,而游击战术是从零开始的必要条件。其四,也是硅谷独一无二之处,即拥有爱冒险的文化氛围,这是唯一一个在2000年后真正消失的因素。硅谷仍然资金充足、人才济济,只是人人都不敢利用它们。
  几乎所有人都心惊胆战,而本书讲述的是那些有胆识之士的故事。
  ……

前言/序言


《硅谷合伙人》:一段关于创新、梦想与坚韧的史诗 《硅谷合伙人》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科技创业的流水账,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人生画卷,细致地描绘了那些怀揣改变世界梦想的个体,如何在硅谷这片孕育奇迹的土地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创业传奇。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硅谷成功的内在逻辑,以及在这背后,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故事的开端,我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与不确定性的时代。一群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技能的年轻人,被同一个宏大的愿景所吸引,聚集在硅谷。他们之中,有技术天才,凭借着对代码近乎痴迷的热爱,构建出颠覆性的产品;有商业奇才,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超凡的谈判技巧,为团队开辟道路;有设计鬼才,用极致的审美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触动人心的产品。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拥有一切,而是从一个简陋的车库,一个不起眼的办公室开始,用汗水和智慧,一点点雕琢着他们的梦想。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合伙人”这一角色的深刻解读。在硅谷,合伙人不仅仅是股权的分享者,更是战略的制定者,是精神的支柱,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简单的商业合作更为复杂和深刻。书中描绘的合伙人关系,充满了信任、理解、冲突与和解。他们会在深夜激烈争论项目的方向,会在绝望时刻相互扶持,会在成功时共享喜悦。每一次的碰撞,每一次的妥协,都是为了让共同的目标更加清晰,让团队更加坚固。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栩栩如生。我们能看到那位年轻的CEO,他身上兼具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战略家的远见。他如何在无数个夜晚,独自一人在办公桌前,用咖啡和意志力,对抗着市场的压力和投资人的质疑。我们也能看到那位技术主管,他对技术的执着近乎偏执,但同时,他又能在纷繁复杂的代码世界中,找到最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书中没有回避他们在性格上的棱角,以及由此带来的摩擦,但恰恰是这些棱角,让人物更加真实,也让团队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戏剧性。 “合伙人”之间的博弈与协同,是本书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在创业的初期,资源匮乏,压力巨大,合伙人之间的分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共同的愿景,是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强大纽带。书中详细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坦诚的沟通,放下个人的得失,将团队的利益置于首位。他们学会了倾听彼此的想法,理解彼此的顾虑,并在共同的难题面前,寻找最优解。这种在压力下的磨合与成长,是许多成功的硅谷公司共同的写照。 本书对“创新”的探讨,更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商业模式的重塑,是用户体验的颠覆。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创业者们如何敢于挑战行业巨头的权威,如何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市场需求,如何将看似不可能的点子,一步步变为现实。这种创新精神,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硅谷合伙人》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挫折。资金的链条断裂,市场的突变,竞争对手的强大,团队内部的分歧,这些都是压在合伙人肩上的沉重负担。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痛苦,绝望的挣扎,以及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气。正是这些艰难的时刻,才更能显现出合伙人之间坚不可摧的情谊,以及他们对梦想的执着。 硅谷的生态系统,也是本书着力描绘的另一幅重要图景。这里不仅仅是创业者的乐园,更是思想碰撞的熔炉。风险投资家、行业大牛、顶尖的大学研究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态圈。书中细致地展现了创业者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寻求资源、获取支持、学习经验。他们与投资人之间的谈判,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竞争对手的较量,都构成了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硅谷合伙人》并非仅仅为那些 aspiring entrepreneurs(有志创业者)提供指导手册,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在极端压力和巨大诱惑面前,合伙人身上的闪光点和阴影面都会被放大。本书通过对人物性格、动机和行为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有人能够坚守初心,有人会迷失自我,有人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人则会选择退缩。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跌宕起伏的创业世界。 本书的叙事风格,流畅而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结合,将商业策略与人生哲学相融合。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商业概念和复杂的市场分析,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情节。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硅谷创业的真实面貌,感受其中蕴含的澎湃力量。 “合伙人”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共同创始人,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本书也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协作和共同的愿景,始终是任何伟大事业成功的基石。硅谷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无数个怀揣梦想的个体,在相互扶持、彼此成就中,共同孕育出的奇迹。 《硅谷合伙人》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在创业浪潮中,为梦想不懈奋斗的身影。它让我们看到,成功的背后,有多少汗水与泪水,有多少坚持与牺牲。它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合伙人”,不仅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是在风雨中互相取暖,在阳光下共同前行的灵魂伴侣。 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它让我们反思,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创业之路”。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去追逐内心的热爱,去拥抱创新,去承担风险,去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梦想,敢于行动,并与正确的伙伴同行,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硅谷合伙人》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次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成长的深刻体验。它会让你重新审视“合伙人”的意义,让你对“创新”有更深的理解,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或许会激励你,在属于你的“硅谷”中,书写属于你自己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硅谷合伙人》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硅谷的丛林,探访了那些隐藏在摩天大楼背后的创新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他们在面对诱惑、挑战和失败时的挣扎与抉择。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现实意义,让我看到了创业者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对于“合伙人”这个主题,作者的解读角度独特而深刻,他强调了在商业合作中,除了能力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契合和共同的愿景。他笔下的合伙人,不仅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他们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是推动企业前行的重要动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硅谷的创业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建立稳固而真诚的合伙人关系,是何等关键。

评分

《硅谷合伙人》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像一把锋利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硅谷核心区域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巨头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一步步成长壮大。作者的叙事功力可见一斑,他能够将复杂的商业模式、前沿的技术概念,用一种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便我对科技领域并非十分了解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乐趣。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合伙人”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股权分配和合作协议,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合伙人之间那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情感纽带、精神共鸣以及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互相扶持、共同进退的合伙人,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是何其强大。书中对不同创业团队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际互动模式,有惺惺相惜的默契,也有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摩擦,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创业之路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涤荡心灵、启发思维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是天才的灵光一闪,更是无数次深夜的思考、无畏的冒险和坚韧不拔的奋斗。

评分

读完《硅谷合伙人》这本书,我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了一场关于创新、梦想与坚持的壮丽史诗。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让我对硅谷这个孕育无数传奇的神秘之地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书中的人物塑造立体而鲜活,他们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有成功有挫折的普通人,正是这份真实,让我更能与之产生共鸣。我尤其被那些在创业初期,在资源匮乏、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试错、重塑的创业者们所打动。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边缘后,依然能够咬牙坚持,最终涅槃重生,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不屈的精神,为所有心怀梦想的追逐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商业的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团队协作、关于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持乐观和创造力的教科书。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合伙人关系的宝贵经验,理解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任、沟通和共同愿景的重要性。每一页都充满了启发,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选择。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阅读《硅谷合伙人》的感受,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新沃土的深层原因,而“合伙人”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书中所描绘的创业者群像,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成功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未将重点放在某个单一的天才人物上,而是着重展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特别是那些早期合伙人之间,是如何在共同的理想下,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书中对不同合伙人组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动态,从最初的理念碰撞到后来的利益分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作者的笔触朴实而真挚,他没有回避创业路上的坎坷和曲折,反而用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去解构了那些成功的背后隐藏的辛酸与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硅谷的创业生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信任、如何与他人协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重要启示。

评分

《硅谷合伙人》这本书,犹如一本充满智慧的启示录,为我提供了看待创业和合作的全新视角。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功故事,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创业阶段的精妙分析所折服,尤其是在初创期,资源匮乏,面临未知,但正是这种环境下,最能考验创业者们的决心和智慧。书中对那些“早期合伙人”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创始人的愿景感召下,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才智和汗水,他们的付出,往往是奠定企业基石的关键。作者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创业道路上的黑暗面,那些因为合伙人之间信任危机、理念冲突而导致的项目失败,同样具有警示意义。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合伙人的选择和关系的维护,是创业过程中最复杂也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有创业梦想的人看的,对于任何一个在职场中工作的人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关于团队协作、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宝贵经验。它让我看到了,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精心计算、勇敢尝试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评分

挺不错的挺不错的挺不错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款啊,赞一个

评分

了解硅谷的模式,为自己的经营充电

评分

老公要看的书,不知道。哈哈哈。

评分

不错,是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本书集合了马克•扎克伯格、马克•安德里森、埃文•威廉姆斯、麦克斯•勒夫钦等硅谷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全书以麦克斯•勒夫钦和彼得•泰尔创立的PayPal 为起点,以互联网精英们在泡沫破灭后的新一轮创业为主线,其中还穿插了他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获得的突破,最后以Twitter 的成功作为结束。这里有智勇双全的公司创始人、招人恨的风险投资家、夜以继日辛勤编码的程序员、二十几岁的百万富翁,还有一大批想要实现梦想的“狂热粉丝”。

评分

好书,适合开发智力!

评分

了解硅谷的模式,为自己的经营充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