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时,我们意识到应立足于我国固有的深厚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是我们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基本要素。然而,在怎样发挥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凝聚与整合作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的思考上,我们正面临着不少难题。因此,我们也要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美、欧、俄、印等国家或相关政治、经济共同体的文化战略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雅平的《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选择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东正教与其社会文化的关系。我们通常爱说文化“大橛”,包括中、西、俄、印。如果不把俄罗斯这一“大橛”列入其中,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古以来的世界历史便不能整全。
内容简介
俄罗斯国土广袤,横跨欧亚。有人说,西方人信上帝,中国人信。而在俄罗斯,两者兼而有之。
这是地域文化传统熏洗之使然,这是民族心理积淀之使然。《宗教与文化战略丛书: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试图勾勒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千年史上显、隐、起、伏的命运,把东正教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背景中考察、梳理、分析和评述它与社会的关联和作用,其着眼点在于对历史经验的观察和表达。我们说能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就可以了。看待东正教会在俄罗斯今天的状况,大概应作如是观。
作者简介
张雅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89年和1990年在苏联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研修。1999年曾赴俄罗斯东正教会考察。200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宗教学和苏联/俄罗斯宗教问题研究。曾参与《俄国宗教史》《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基督教词典》的写作。译著有:《历史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教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古罗斯至1917年——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罗斯受洗
一 基辅罗斯
二 罗斯受洗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东正教——历史、信仰内容与特质、教义、建制及其他
一 历史
二 信仰内容与特质
三 教义
四 其他
五 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建制
第三节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
一 基辅罗斯时期
二 莫斯科时期
三 法定“三信条”
第四节 东正教与俄国社会各阶层
一 与政权统治者的关系
二 与农民的关系
三 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第二章 苏联时期——政教关系、教会生存与宗教研究
第一节 政教关系:宗教法与宗教政策
第二节 教会生存
一 受挫反抗
二 转变分化
第三节 卫国战争与教会
一 效力祖国
二 恢复形象
第四节 政府与教会的调控与适应
一 向外扩展
二 教会建设
第五节 苏联的宗教研究
一 关于宗教的本质、职能和社会作用的研究
二 关于宗教与道德研究
三 关于宗教心理学研究
第三章 苏联解体前后——教会重返社会舞台
第一节 国内外背景
一 根本性转折
二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千年纪念
第二节 媒体掀起“宗教热”
第三节 立法:《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
第四节 出现宗教政党
一 起因、思想立场及目的
二 与共产党、国家和教会的关系
三 简要述评
第五节 教会整合
第六节 全方位复兴
一 致力教育
二 走进军队
三 重提传教
四 慈善救助
五 新的困扰
第七节 再立法:修改《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
第八节 教会的外部关联
第九节 社会转型期教会活动的特点
一 抵御外来文化威胁:各派政治力量靠近东正教会
二 对待政治斗争既积极又极力保持中立立场
三 与国家保持“自由合作”的关系
四 缺乏成熟的社会理论方案
五 大打“文化牌”,推进宗教精神深入人心
第四章 新时期的俄罗斯东正教
——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第一节 俄罗斯文明传统宗教主权民主
第二节 东正教会提出新的社会观、人权观.
一 东正教会领袖
二 东正教之社会思想变化
三 东正教会的社会观
四 东正教会的人权观
第三节 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治理念契合
第四节 东正教会的经济诉求
第五节 东正教会外交战略:保持俄罗斯文化影响力
第六节 东正教会的迫切愿望:站稳教育阵地
一 宗教与教育的发展变化
二 教权主义扩张及其社会回应
第七节 政府与东正教会
第八节 普京与俄罗斯东正教
附录一 俄罗斯宗教哲学管窥
附录二 苏联时期的宗教政策实践与反思
附录三 俄罗斯闻识
名词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六,至关重要的是,随着基督教传人罗斯,保加利亚裔神父基里尔创造的文字被带进罗斯,为了传播《圣经》福音的需要,形成了罗斯统一的文字。所以说,俄国从10世纪开始才进入有文字的社会,由于信仰的原因使人们有了识字的需要。10世纪,除了把拜占庭经文用斯拉夫字母翻译成老百姓能懂的文字外,还记录编年史,这是最早的俄文书。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兴建的修道院成为藏书编书的文化中心,由此罗斯人得以接触到了科学作品、文学著作、小说故事、古典遗作,罗斯人把它们都加工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地,罗斯人还受到拜占庭教堂建筑艺术、教堂绘画和音乐的滋养,所有这些都成为古代罗斯人的文学艺术的基础。
上面我们概括地介绍了东正教的传人给罗斯社会带来的变化,在此我们延伸说一说拜占庭对俄罗斯文化方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文字、文学、建筑、艺术、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字能克服语言时空局限来记载和传递信息,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载体,是文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古罗斯文化的发展直接受惠于基里尔字母的创造和译作的引进。同时传人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制造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技术以及书籍装订的技术。文字的诞生对罗斯民族语言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和书面文化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并且加强了东斯拉夫各部族的联系,进而将它们统一,为建立国家打下了基础。
古罗斯文学也发端于拜占庭。编年史、演说词、使徒行传等文学体裁随同东正教一起传到罗斯。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就模仿于拜占庭的年代纪事史书。为了满足传教布道的需要,教会文学非常活跃,为罗斯人提供精神和道德食粮,客观上也促进了罗斯文学的发育。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有伊拉利昂的《法与神赐说》、伊阿科姆的《弗拉基米尔颂》。
东正教的传播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为了培养完成圣礼和教育教徒的神甫,罗斯开办了大量的学校,培养了罗斯第一批知识人士。这些学校可谓是罗斯早期教育的雏形。
……
前言/序言
宗教与文化战略丛书: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 内容梗概: 本丛书旨在深入探讨宗教在社会结构、国家认同、政治运作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本卷《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聚焦于东正教这一深刻影响俄罗斯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宗教传统,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俄罗斯社会进行的复杂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面貌和发展轨迹。本书将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从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揭示东正教在构建俄罗斯国家认同、维系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播,乃至影响地缘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东正教的起源、发展与俄罗斯的“俄化” 本部分将回溯东正教自基督教早期分裂至斯拉夫民族接受东正教的漫长历史进程。我们将探讨拜占庭帝国在东正教传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作为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辐射作用。重点将放在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洗礼,这一历史性事件如何将东正教正式引入东斯拉夫地区,并成为其文明化的重要基石。 从拜占庭到罗斯: 详细阐述拜占庭东正教的教义、仪式、神学体系及其艺术、建筑风格,并分析这些元素如何随着宗教的传入而渗透到早期俄罗斯社会。我们将审视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兄弟创制斯拉夫字母的意义,这不仅是宗教传播的工具,更是俄罗斯本土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蒙古统治下的东正教: 探讨蒙古金帐汗国统治对东正教教会的影响。尽管政治上受到压制,但东正教教会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相当大的宗教自由,并逐渐成为凝聚分散的罗斯各公国的精神纽带。莫斯科公国正是借助于东正教的权威,逐渐完成了统一大业。 “第三罗马”的崛起: 分析莫斯科大公国崛起为沙皇俄国后,东正教如何被赋予“第三罗马”的地位,成为沙皇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意识形态基础。这一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和扩张野心。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教会与国家权力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以及其在社会管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沙皇俄国时期:东正教与皇权、社会秩序 本部分将聚焦于沙皇俄国时期,深入分析东正教如何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彼得大帝的改革与教会的世俗化: 审视彼得大帝对教会进行的改革,尤其是设立宗教事务总管以及废除牧首制度,如何将教会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分析这些改革对教会自主性、神学思想和教会组织带来的长期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的宗教生活: 考察这一时期东正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其在农民、贵族、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中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修道院的社会功能,作为精神中心、教育机构和经济实体。同时,也将审视民间宗教习俗、圣徒崇拜以及各种宗教运动在社会中的活跃。 知识分子与宗教的对话与冲突: 分析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同时,与东正教传统所展开的深刻对话甚至批判。我们将审视斯堪达尔(Slavophiles)与西方派(Westernizers)在对待东正教和俄罗斯文明道路上的不同立场,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等文学巨匠作品中对宗教主题的深刻探索。 民族主义与东正教的交织: 探讨东正教如何与俄罗斯民族主义日益融合,成为民族身份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分析教会如何支持国家的对外政策,并在边疆地区推广俄罗斯文化和东正教信仰。 第三部分:苏联时期:对东正教的压制与地下生存 本部分将聚焦于苏联时期,揭示东正教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严酷处境,以及教会如何艰难地维持其存在。 革命后的镇压: 详细描述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对宗教实施的系统性压制政策,包括关闭教堂、逮捕和处决神职人员、剥夺教会财产等。我们将分析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宗教的根本性否定,以及其试图建立一个无神论社会的努力。 战争时期的妥协与复苏: 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团结民族和抵抗侵略,对东正教采取了策略性的缓和政策。分析这一时期教会与国家之间有限的合作,以及其在战争期间所扮演的精神慰藉角色。 冷战时期的教会: 审视冷战时期,苏联东正教教会如何在国家严格控制下,同时面对西方世界的审视和内部的精神困境。我们将分析“地下教会”现象,以及部分信徒在体制外坚持信仰的努力。 宗教自由的限制: 深入分析苏联政府对宗教活动的实质性限制,包括对神职人员的审查、对宗教出版物的控制、以及对宗教教育的禁止等。 第四部分:后苏联时代:东正教的复兴与社会角色的重塑 本部分将考察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的戏剧性复兴,以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定位自身社会角色的过程。 信仰的复苏与教会的重建: 详细描述苏联解体后,成千上万座教堂的重建、修道院的恢复以及神学院的扩招。分析东正教信仰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新获得广泛的吸引力,成为许多俄罗斯人寻求精神慰藉和身份认同的归宿。 教会与政治的再结缘: 探讨后苏联时期,东正教与国家权力之间日益紧密的新型关系。我们将分析教会如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政治对话、国家政策制定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倡导中发挥影响。重点分析教会与俄罗斯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传统价值观以及地缘政治叙事上的相互支持。 东正教的社会功能: 审视东正教在后苏联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包括其在慈善事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军事精神支持以及社会道德规范重塑方面的努力。我们将分析教会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回应,例如世俗化、消费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世界(Russkiy Mir)与地缘政治: 深入分析“俄罗斯世界”概念的兴起,以及东正教在其中所扮演的文化和精神核心作用。探讨这一概念如何被用来维系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潜在影响。我们将审视教会如何成为俄罗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挑战与争议: 审视后苏联时期东正教复兴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教会内部改革的必要性、世俗社会对其影响力的质疑、以及与其他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互动。我们将分析教会如何应对其在民主化进程、人权议题以及社会多元化发展中的复杂地位。 结论: 本书最终将综合以上各个部分,总结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命运、文化特质以及国家战略。我们将强调,理解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的作用,对于理解当代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国际行为至关重要。本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战略视角的分析框架,以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如何持续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并为塑造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关键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