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志杰 著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贞女
  • 中国教会
  • 女性宗教
  • 宗教历史
  • 社会历史
  • 性别研究
  • 近代中国
  • 传记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5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18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以历史为经,以制度(或问题)为纬,不仅对贞女群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教会和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做的贡献进行深入评说,而且还将这一独身女性群体置入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场景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史、风俗史、性别史、身体史、心态史、个体生活史以及圣经、天主教神学、天主教灵修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客观、理性、全方位地理解天主教信仰,认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康志杰,女,锡伯族,祖籍辽宁义县,1973年参加工作,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湖北大学政治系教授。凭着对基督宗教来华史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已出版《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1636—2005)》(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教士东来:长江流域的基督教》(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基督教的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寻觅“丢失的记忆”:辛亥革命时期武汉暨长沙圣公会基督徒参与社会变革活动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关于注释及插图的说明
前言
上篇 贞女群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释义·称谓
第二章 中国天主教贞女制度的缘起
第三章 清中叶禁教后的贞女群体:以区域教会为例证
第四章 与贞女相关的两次教案。
第五章 鸦片战争之后贞女团体的发展
第六章 由贞女而修女

下篇 贞女群体面面观
第七章 规章制度的拟定、完善及特点
第八章 衣食住行:世俗生活中的贞女
第九章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贞女的工作
第十章 贞女传道员
第十一章 信仰视野下的守贞理念与实践
第十二章 天主教贞女与各类独身女性之比较

结语 “基督徒·女性·独身”:三个维度的评说
绪余最后的贞女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圣洁之光:中国天主教修女历史与精神传承》 本书并非探讨“基督的新娘”这一宏大意象在中国天主教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非聚焦于特指的“贞女”群体。相反,《圣洁之光》将视角投向一个更为宽广且深刻的领域:中国天主教修女漫长而辉煌的历史画卷,以及她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多元方式传承和发展天主教信仰的精神实践。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中国天主教女性修会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独特生命力,勾勒出一幅由无数无名奉献者共同织就的信仰史诗。 第一章:西方种子,东方土壤——中国天主教修会初探 本章追溯中国天主教修会的早期萌芽。我们将考察西方传教士将修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引入中国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最初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修女团体是如何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的。这不仅仅是制度的移植,更是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开端。我们将细致梳理早期修会在医疗、教育、慈善等领域的初步实践,分析她们如何在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并以实际行动传播福音、服务民众。本章将重点关注那些跨越国界、怀揣信念的先行者,她们的勇气与奉献,为后来的修女事业奠定了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社会偏见以及政治动荡,以及她们如何以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 第二章:时代洪流,信仰之舟——民国时期修女的多元贡献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变革,天主教修女的生命历程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而丰富的阶段。本章将详细展现这一时期修女们在不同领域的多元贡献。她们不仅继续深化在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方面的服务,更积极地响应时代的需求,投身于社会救济、扶贫济弱等工作中。我们将分析修女们如何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社会思潮涌动的背景下,调整自身的服务模式,以更加贴近中国国情的方式践行教会的使命。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在战乱年代、饥荒时期挺身而出的修女,她们的身影成为那个时代一道道坚韧而温暖的光。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民国时期中国本土修女的成长与崛起,她们开始承担更多的领导角色,并为修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深入研究她们的灵修生活、团体建设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修会中国化进程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风雨同舟,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的挑战与坚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修女的团体也面临着深刻的考验。本章将聚焦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深入分析修女们在政治运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坚守。我们将考察她们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工作重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继续保持信仰的纯粹,以及如何以隐忍与智慧应对外部压力。本章将着重展现修女们在集体经济、社会服务等领域所做的贡献,以及她们在个人灵修生活中的坚持与成长。我们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感人的案例,展现她们在风雨飘摇中,如何守护信仰的火种,并将其默默传承下去。本书将重点关注在这一时期,修女们所表现出的集体凝聚力和个体信仰的韧性,以及她们如何在看似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以爱与服务温暖他人。 第四章:复兴之路,时代新声——改革开放后修女事业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天主教事业迎来了复兴的契机,修女的团体也展现出勃勃生机。本章将详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修女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将考察各修会在教育、医疗、养老、扶贫、圣召培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她们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本书将重点分析新一代修女的特点,她们接受了更全面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并积极探索与时代同步的信仰生活。我们将探讨她们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如何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将古老的修会精神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本章还将关注修女在推进教会中国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她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以本土化的语言和方式传播福音,展现出中国天主教修女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光明前景。 第五章:灵修之泉,生命之歌——中国天主教修女的内在生命与精神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天主教修女的内在生命与精神实践,探讨支撑她们奉献一生的灵性源泉。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修会传统的灵修方式,包括祈祷、默观、读经、苦修等,以及这些灵修实践如何塑造了修女们的品格与意志。本书将重点关注修女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活出基督的爱,她们的爱德服务、宽恕精神、谦卑服务等品质,是如何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成为感化人心、滋养社会的生命之歌。我们还将探讨修女们在面对诱惑、痛苦、失落等挑战时,如何依靠信仰的力量,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韧。本章将穿插大量修女的个人见证和感人故事,展现她们深邃的灵修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她们如何在平凡的奉献中活出不平凡的生命意义。 第六章:贡献与挑战,未来展望——中国天主教修女的时代意义与发展方向 本章将对中国天主教修女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性评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分析修女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们在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的投入,对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本章也将客观地分析当前修女事业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人才培养、社会认知、教会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书将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修女的潜力,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以创新和奉献精神,谱写中国天主教修女事业的新篇章。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加强修女的培育,如何提升其在社会服务中的专业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修会发展模式,以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圣洁之光》是一部关于信仰、奉献、坚韧与爱的史诗。它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畏惧时代的挑战。通过对中国天主教修女群体历史与精神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揭示这一群体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颂扬她们为传播福音、服务社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为理解中国天主教的独特发展脉络提供深刻的洞见。这是一部献给所有为信仰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燃烧生命的女性的赞歌,她们是中国教会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但这种厚重并非令人气馁的沉闷,反而充满了生命力的张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微观个体放大至宏观历史进程的魔力,使得那些看似边缘化的群体,其生活轨迹却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研究的深度令人称奇,从修道院的日常规章、到个人书信中的只言片语,都被细致地梳理和解读,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空间。这让我开始思考,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中,那些选择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启发,远超其具体的研究主题本身。它让我反思了“选择”的重量与自由的界限。这些女性主动放弃了世俗生活,选择了另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这种“放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肯定”。作者通过对她们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揭示了这种选择背后的深刻动机:对超越性的追求、对社群归属感的强烈需求,以及对个体价值的独特定义。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强大的、不依附于主流定义的女性力量,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了她们的“成功”与“完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展示了研究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说服力的论点。作者在引证和分析上的严谨态度,为后续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信息缺失的段落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既审慎又大胆,不妄加推测,却能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演,将历史的迷雾驱散一角。这种对史料的敬畏之心,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无比坚固。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社会史或宗教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

这部书的书名乍看之下,似乎只专注于某个特定群体和地域的历史研究,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其实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与个体信仰坚守的独特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罗列上,更深入挖掘了这些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信仰的坚定以及她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塑造自我身份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语境时的平衡感,既尊重了宗教本身的教义和实践,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思想碰撞时产生的微妙张力。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变动中求坚守的精神力量,通过这些女性的个体故事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奉献”和“自我实现”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学术著作的刻板与疏离感,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生动的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捕捉尤其到位,无论是她们面对外界压力时的隐忍,还是在信仰内部寻求慰藉时的喜悦,都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我尤其被那种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姐妹情谊所打动,她们在共同的誓言下建立起的非血缘关系网络,成为抵御时代洪流的坚实堡垒。这不仅仅是关于宗教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女性互助与韧性的史诗。它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意。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以历史为经,以制度(或问题)为纬,不仅对贞女群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教会和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做的贡献进行深入评说,而且还将这一独身女性群体置入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场景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史、风俗史、性别史、身体史、心态史、个体生活史以及圣经、天主教神学、天主教灵修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客观、理性、全方位地理解天主教信仰,认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以历史为经,以制度(或问题)为纬,不仅对贞女群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教会和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做的贡献进行深入评说,而且还将这一独身女性群体置入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场景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史、风俗史、性别史、身体史、心态史、个体生活史以及圣经、天主教神学、天主教灵修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客观、理性、全方位地理解天主教信仰,认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以历史为经,以制度(或问题)为纬,不仅对贞女群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教会和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做的贡献进行深入评说,而且还将这一独身女性群体置入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场景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史、风俗史、性别史、身体史、心态史、个体生活史以及圣经、天主教神学、天主教灵修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客观、理性、全方位地理解天主教信仰,认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