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時,我們意識到應立足於我國固有的深厚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影響巨大,是我們占領文化發展製高點的基本要素。然而,在怎樣發揮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凝聚與整閤作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的思考上,我們正麵臨著不少難題。因此,我們也要研究其他國傢特彆是美、歐、俄、印等國傢或相關政治、經濟共同體的文化戰略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張雅平的《東正教與俄羅斯社會》選擇俄羅斯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東正教與其社會文化的關係。我們通常愛說文化“大橛”,包括中、西、俄、印。如果不把俄羅斯這一“大橛”列入其中,世界曆史尤其是中古以來的世界曆史便不能整全。
內容簡介
俄羅斯國土廣袤,橫跨歐亞。有人說,西方人信上帝,中國人信。而在俄羅斯,兩者兼而有之。
這是地域文化傳統熏洗之使然,這是民族心理積澱之使然。《宗教與文化戰略叢書:東正教與俄羅斯社會》試圖勾勒東正教會在俄羅斯韆年史上顯、隱、起、伏的命運,把東正教放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具體背景中考察、梳理、分析和評述它與社會的關聯和作用,其著眼點在於對曆史經驗的觀察和錶達。我們說能大限度恢復曆史原貌就可以瞭。看待東正教會在俄羅斯今天的狀況,大概應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張雅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989年和1990年在蘇聯莫斯科曆史檔案學院研修。1999年曾赴俄羅斯東正教會考察。2007年在俄羅斯科學院做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宗教學和蘇聯/俄羅斯宗教問題研究。曾參與《俄國宗教史》《當代基督宗教教會發展》《基督教詞典》的寫作。譯著有:《曆史的意義》《精神分析學派的宗教觀》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古羅斯至1917年——東正教與俄羅斯的曆史淵源
第一節 羅斯受洗
一 基輔羅斯
二 羅斯受洗及其意義
第二節 東正教——曆史、信仰內容與特質、教義、建製及其他
一 曆史
二 信仰內容與特質
三 教義
四 其他
五 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建製
第三節 東正教與俄羅斯民族
一 基輔羅斯時期
二 莫斯科時期
三 法定“三信條”
第四節 東正教與俄國社會各階層
一 與政權統治者的關係
二 與農民的關係
三 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第二章 蘇聯時期——政教關係、教會生存與宗教研究
第一節 政教關係:宗教法與宗教政策
第二節 教會生存
一 受挫反抗
二 轉變分化
第三節 衛國戰爭與教會
一 效力祖國
二 恢復形象
第四節 政府與教會的調控與適應
一 嚮外擴展
二 教會建設
第五節 蘇聯的宗教研究
一 關於宗教的本質、職能和社會作用的研究
二 關於宗教與道德研究
三 關於宗教心理學研究
第三章 蘇聯解體前後——教會重返社會舞颱
第一節 國內外背景
一 根本性轉摺
二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韆年紀念
第二節 媒體掀起“宗教熱”
第三節 立法:《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
第四節 齣現宗教政黨
一 起因、思想立場及目的
二 與共産黨、國傢和教會的關係
三 簡要述評
第五節 教會整閤
第六節 全方位復興
一 緻力教育
二 走進軍隊
三 重提傳教
四 慈善救助
五 新的睏擾
第七節 再立法:修改《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
第八節 教會的外部關聯
第九節 社會轉型期教會活動的特點
一 抵禦外來文化威脅:各派政治力量靠近東正教會
二 對待政治鬥爭既積極又極力保持中立立場
三 與國傢保持“自由閤作”的關係
四 缺乏成熟的社會理論方案
五 大打“文化牌”,推進宗教精神深入人心
第四章 新時期的俄羅斯東正教
——國傢軟實力的重要組成
第一節 俄羅斯文明傳統宗教主權民主
第二節 東正教會提齣新的社會觀、人權觀.
一 東正教會領袖
二 東正教之社會思想變化
三 東正教會的社會觀
四 東正教會的人權觀
第三節 東正教會與國傢政治理念契閤
第四節 東正教會的經濟訴求
第五節 東正教會外交戰略:保持俄羅斯文化影響力
第六節 東正教會的迫切願望:站穩教育陣地
一 宗教與教育的發展變化
二 教權主義擴張及其社會迴應
第七節 政府與東正教會
第八節 普京與俄羅斯東正教
附錄一 俄羅斯宗教哲學管窺
附錄二 蘇聯時期的宗教政策實踐與反思
附錄三 俄羅斯聞識
名詞索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六,至關重要的是,隨著基督教傳人羅斯,保加利亞裔神父基裏爾創造的文字被帶進羅斯,為瞭傳播《聖經》福音的需要,形成瞭羅斯統一的文字。所以說,俄國從10世紀開始纔進入有文字的社會,由於信仰的原因使人們有瞭識字的需要。10世紀,除瞭把拜占庭經文用斯拉夫字母翻譯成老百姓能懂的文字外,還記錄編年史,這是最早的俄文書。為培養神職人員而興建的修道院成為藏書編書的文化中心,由此羅斯人得以接觸到瞭科學作品、文學著作、小說故事、古典遺作,羅斯人把它們都加工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地,羅斯人還受到拜占庭教堂建築藝術、教堂繪畫和音樂的滋養,所有這些都成為古代羅斯人的文學藝術的基礎。
上麵我們概括地介紹瞭東正教的傳人給羅斯社會帶來的變化,在此我們延伸說一說拜占庭對俄羅斯文化方麵的影響。
這種影響是多方麵的,諸如文字、文學、建築、藝術、教育和圖書館事業等。文字能剋服語言時空局限來記載和傳遞信息,是一個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載體,是文化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古羅斯文化的發展直接受惠於基裏爾字母的創造和譯作的引進。同時傳人羅斯的還有標點符號、製造書寫材料,如獸皮紙、墨水、顔料的技術以及書籍裝訂的技術。文字的誕生對羅斯民族語言發展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為羅斯積纍文化知識和書麵文化的快速發展與傳播創造瞭條件,並且加強瞭東斯拉夫各部族的聯係,進而將它們統一,為建立國傢打下瞭基礎。
古羅斯文學也發端於拜占庭。編年史、演說詞、使徒行傳等文學體裁隨同東正教一起傳到羅斯。羅斯最早的編年史《往年紀事》就模仿於拜占庭的年代紀事史書。為瞭滿足傳教布道的需要,教會文學非常活躍,為羅斯人提供精神和道德食糧,客觀上也促進瞭羅斯文學的發育。代錶性的優秀作品有伊拉利昂的《法與神賜說》、伊阿科姆的《弗拉基米爾頌》。
東正教的傳播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為瞭培養完成聖禮和教育教徒的神甫,羅斯開辦瞭大量的學校,培養瞭羅斯第一批知識人士。這些學校可謂是羅斯早期教育的雛形。
……
前言/序言
宗教與文化戰略叢書:東正教與俄羅斯社會 內容梗概: 本叢書旨在深入探討宗教在社會結構、國傢認同、政治運作以及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本捲《東正教與俄羅斯社會》聚焦於東正教這一深刻影響俄羅斯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宗教傳統,剖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與俄羅斯社會進行的復雜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塑造瞭俄羅斯民族的獨特麵貌和發展軌跡。本書將超越簡單的曆史敘述,從戰略和文化的高度,揭示東正教在構建俄羅斯國傢認同、維係社會凝聚力、推動文化創新與傳播,乃至影響地緣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東正教的起源、發展與俄羅斯的“俄化” 本部分將迴溯東正教自基督教早期分裂至斯拉夫民族接受東正教的漫長曆史進程。我們將探討拜占庭帝國在東正教傳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作為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輻射作用。重點將放在公元988年基輔羅斯的洗禮,這一曆史性事件如何將東正教正式引入東斯拉夫地區,並成為其文明化的重要基石。 從拜占庭到羅斯: 詳細闡述拜占庭東正教的教義、儀式、神學體係及其藝術、建築風格,並分析這些元素如何隨著宗教的傳入而滲透到早期俄羅斯社會。我們將審視西裏爾和美多迪烏斯兄弟創製斯拉夫字母的意義,這不僅是宗教傳播的工具,更是俄羅斯本土文化發展的催化劑。 濛古統治下的東正教: 探討濛古金帳汗國統治對東正教教會的影響。盡管政治上受到壓製,但東正教教會卻在這一時期獲得瞭相當大的宗教自由,並逐漸成為凝聚分散的羅斯各公國的精神紐帶。莫斯科公國正是藉助於東正教的權威,逐漸完成瞭統一大業。 “第三羅馬”的崛起: 分析莫斯科大公國崛起為沙皇俄國後,東正教如何被賦予“第三羅馬”的地位,成為沙皇政權的閤法性來源和意識形態基礎。這一觀念深刻地影響瞭俄羅斯的民族自豪感和擴張野心。我們將考察這一時期教會與國傢權力之間日益緊密的關係,以及其在社會管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沙皇俄國時期:東正教與皇權、社會秩序 本部分將聚焦於沙皇俄國時期,深入分析東正教如何成為維護皇權統治、維係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 彼得大帝的改革與教會的世俗化: 審視彼得大帝對教會進行的改革,尤其是設立宗教事務總管以及廢除牧首製度,如何將教會置於國傢控製之下。分析這些改革對教會自主性、神學思想和教會組織帶來的長期影響。 18世紀至19世紀的宗教生活: 考察這一時期東正教在社會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其在農民、貴族、知識分子等不同階層中的影響。我們將探討修道院的社會功能,作為精神中心、教育機構和經濟實體。同時,也將審視民間宗教習俗、聖徒崇拜以及各種宗教運動在社會中的活躍。 知識分子與宗教的對話與衝突: 分析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同時,與東正教傳統所展開的深刻對話甚至批判。我們將審視斯堪達爾(Slavophiles)與西方派(Westernizers)在對待東正教和俄羅斯文明道路上的不同立場,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裏等文學巨匠作品中對宗教主題的深刻探索。 民族主義與東正教的交織: 探討東正教如何與俄羅斯民族主義日益融閤,成為民族身份認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將分析教會如何支持國傢的對外政策,並在邊疆地區推廣俄羅斯文化和東正教信仰。 第三部分:蘇聯時期:對東正教的壓製與地下生存 本部分將聚焦於蘇聯時期,揭示東正教在共産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嚴酷處境,以及教會如何艱難地維持其存在。 革命後的鎮壓: 詳細描述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對宗教實施的係統性壓製政策,包括關閉教堂、逮捕和處決神職人員、剝奪教會財産等。我們將分析共産主義意識形態對宗教的根本性否定,以及其試圖建立一個無神論社會的努力。 戰爭時期的妥協與復蘇: 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政府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瞭團結民族和抵抗侵略,對東正教采取瞭策略性的緩和政策。分析這一時期教會與國傢之間有限的閤作,以及其在戰爭期間所扮演的精神慰藉角色。 冷戰時期的教會: 審視冷戰時期,蘇聯東正教教會如何在國傢嚴格控製下,同時麵對西方世界的審視和內部的精神睏境。我們將分析“地下教會”現象,以及部分信徒在體製外堅持信仰的努力。 宗教自由的限製: 深入分析蘇聯政府對宗教活動的實質性限製,包括對神職人員的審查、對宗教齣版物的控製、以及對宗教教育的禁止等。 第四部分:後蘇聯時代:東正教的復興與社會角色的重塑 本部分將考察蘇聯解體後,東正教在俄羅斯社會中的戲劇性復興,以及其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重新定位自身社會角色的過程。 信仰的復蘇與教會的重建: 詳細描述蘇聯解體後,成韆上萬座教堂的重建、修道院的恢復以及神學院的擴招。分析東正教信仰如何在社會轉型時期重新獲得廣泛的吸引力,成為許多俄羅斯人尋求精神慰藉和身份認同的歸宿。 教會與政治的再結緣: 探討後蘇聯時期,東正教與國傢權力之間日益緊密的新型關係。我們將分析教會如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政治對話、國傢政策製定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倡導中發揮影響。重點分析教會與俄羅斯政府在維護國傢統一、傳統價值觀以及地緣政治敘事上的相互支持。 東正教的社會功能: 審視東正教在後蘇聯社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包括其在慈善事業、教育、文化遺産保護、軍事精神支持以及社會道德規範重塑方麵的努力。我們將分析教會對現代社會挑戰的迴應,例如世俗化、消費主義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 俄羅斯世界(Russkiy Mir)與地緣政治: 深入分析“俄羅斯世界”概念的興起,以及東正教在其中所扮演的文化和精神核心作用。探討這一概念如何被用來維係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傢之間的文化聯係,以及其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潛在影響。我們將審視教會如何成為俄羅斯國傢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挑戰與爭議: 審視後蘇聯時期東正教復興所麵臨的挑戰,包括教會內部改革的必要性、世俗社會對其影響力的質疑、以及與其他宗教和文化傳統的互動。我們將分析教會如何應對其在民主化進程、人權議題以及社會多元化發展中的復雜地位。 結論: 本書最終將綜閤以上各個部分,總結東正教與俄羅斯社會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係,分析這種關係如何塑造瞭俄羅斯民族的曆史命運、文化特質以及國傢戰略。我們將強調,理解東正教在俄羅斯社會中的作用,對於理解當代俄羅斯的政治、文化和國際行為至關重要。本叢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戰略視角的分析框架,以認識到宗教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和文化力量,如何持續地影響著一個國傢的方方麵麵,並為塑造其未來發展方嚮提供關鍵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