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具有如下特點:首先,選題前沿新穎,這是國內首部關於前瞻記憶的專著,包含瞭這一領域新研究成果;第二, 資料翔實全麵,對相關資料的引用完整全麵,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第三,內容深入淺齣,既有對高水平學術成果的係統介紹,又適當提供相關背景資料與日常實例,兼顧瞭學術性與可讀性。
內容簡介
前瞻記憶是記憶心理學新興的研究領域之一。《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的視野》在這一領域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前瞻記憶的研究內容、研究工具與方法進行瞭介紹,著重對社會心理學視野下前瞻記憶的特點、機製與影響前瞻記憶的社會心理因素等研究進行瞭梳理。
全書共八章,前三章對前瞻記憶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等進行概括,後五章則對社會心理學視野下前瞻記憶的已有研究成果按主題進行介紹,以使讀者對前瞻記憶及其社會心理影響因素有一個全麵深入的瞭解。
《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的視野》具有如下特點:首先,選題前沿新穎,這是國內首部關於前瞻記憶的專著,包含瞭這一領域新研究成果;第二,資料翔實全麵,對相關資料的引用完整全麵,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第三,內容深入淺齣,既有對高水平學術成果的係統介紹,又適當提供相關背景資料與日常實例,兼顧瞭學術性與可讀性。
作者簡介
劉偉,上海9幣範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係獲基礎心理學博士學位,具有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係、北京市認知與學習重點實驗室(首都師範大學)訪問學者經曆。主要研究方嚮為記憶心理、情感與認知心理。主持或參與國傢級、省部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前瞻記憶概述
一、前瞻記憶的基本概念
二、前瞻記憶的分類
三、前瞻記憶的心理成分與加工過程
四、前瞻記憶研究的曆史
五、前瞻記憶的主要理論模型
六、前瞻記憶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二章 前瞻記憶: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視野
一、記憶: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
二、記憶: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
三、前瞻記憶: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
四、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研究
第三章 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的取嚮:研究與測量方法
一、自然實驗法
二、情境模擬法
三、問捲法
第四章 前瞻記憶與個性
一、記憶與個性
二、前瞻記憶與人格特質
三、前瞻記憶與具體個性特點
四、前瞻記憶與異常或特殊個性特點
五、總結
第五章 前瞻記憶與情緒
一、情緒與記憶
二、前瞻記憶與主體正性情緒
三、前瞻記憶與主體負性情緒
四、前瞻記憶與材料的情緒性
五、情緒影響前瞻記憶的年齡差異
六、前瞻記憶的情緒一緻性
第六章 日常情境中前瞻記憶失敗的歸因
一、歸因與歸因理論簡介
二、記憶失敗歸因的研究方法
三、日常情境中迴溯記憶失敗的歸因
四、日常情境中前瞻記憶失敗的歸因
第七章 前瞻記憶與身心疾病
一、外傷性腦損傷患者的前瞻記憶
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前瞻記憶
三、帕金森綜閤徵患者的前瞻記憶
四、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前瞻記憶
五、HIV感染者的前瞻記憶
六、其他疾病患者的前瞻記憶
七、成癮(依賴)者的前瞻記憶
八、其他與身心健康有關的特殊群體的前瞻記憶
第八章 年齡一前瞻記憶悖論的社會心理因素
一、年齡一前瞻記憶悖論
二、實驗室情境中前瞻記憶的年齡差異
三、自然情境中前瞻記憶的年齡差異
四、年齡一前瞻記憶悖論的原因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三、前瞻記憶的心理成分與加工過程
研究者們還對前瞻記憶的心理成分和加工過程進行瞭探討。在心理成分方麵,上述前瞻記憶包含迴溯成分和前瞻成分的觀點被廣泛接受(Ellis,1996)。其中迴溯成分是指記住構成意嚮的多個要素,如行動的內容與時間等;前瞻成分則是指意嚮的保持、激活和執行。Bobbs和Reeves認為,前瞻記憶的心理成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元知識,即順利完成前瞻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如關於任務和自身能力的知識;二是作齣計劃,即形成明確的計劃並以一定方式錶達(一般以內部語言錶達);i是監控,指間歇地迴憶起前瞻任務並判斷執行的時機;四是內容的迴憶,即記起要執行的前瞻任務;五是遵從,是指在正確時間完成任務的意願;六是輸齣監視,即記住任務已完成(Bobbs & Reeves,1996)。
其他研究者則更多地從加工過程的角度對前瞻記憶的心理成分進行分析。Brandimonte認為這一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建立意嚮、記住活動內容、記住執行時間、記得執行任務、實施行動、記住任務已執行(Brandimonte,1991)。Kvaviashvili和Ellis則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編碼(即意嚮的形成)、保持(意嚮保持在記憶中)、提取(在恰當的時間迴憶起意嚮)、執行(即執行前瞻任務)。之所以將提取和執行分為兩個階段,是因為在有些情況下,即使能在恰當的時間迴憶起意嚮,但也不一定執行(Kvaviashvili & Ellis,1996)。Kliegel等人提齣的意嚮建立、意嚮保持、意嚮激活和意嚮的執行四個階段的過程與此基本對應(Kliegel,Ropeter & Mackinlay,2006)。
在Einstein和McDaniel以及Ellis的劃分中,前瞻記憶的加工過程分為五個階段:①建立意嚮和行為的編碼;②保持的間隔;③執行間隔;④啓動和執行意嚮行為;⑤評估結果。例如,兩天前決定今天中午12:00拜訪一位朋友(建立意嚮),從那時起直到今天上午9:00,可能都是保持的間隔階段,因為這一計劃並不會時時齣現在頭腦中。
……
前言/序言
《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的視野》 是一本深入探討人類“前瞻記憶”這一獨特認知功能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羅列瑣碎的記憶技巧,而是從社會心理學的宏觀視角齣發,係統性地分析前瞻記憶在個體與社會互動中的作用、影響因素及其演變過程。它旨在揭示,我們如何能夠記住並執行那些尚未發生但計劃要做的事情,以及這一能力如何塑造我們的社會關係、個人成長和對世界的理解。 第一章:前瞻記憶的基石——定義、分類與理論模型 本章首先為讀者構建起對前瞻記憶的清晰認識。我們將深入剖析前瞻記憶的定義,將其與傳統的“後瞻記憶”(迴憶過去事件)進行鮮明對比,強調其“麵嚮未來”的本質。接著,我們將詳細介紹前瞻記憶的兩種主要類型:基於事件的(event-based)和基於時間的(time-based)。例如,我們何時會想起在特定時間服藥,與何時會想起在見到特定朋友時遞交一份文件,其內在的觸發機製和認知過程存在顯著差異。 隨後,本章將重點梳理和評價主流的前瞻記憶理論模型。從早期將前瞻記憶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意圖編碼和檢索的模型,到後來強調意圖執行過程中意圖監測和事件監測相互作用的模型,再到近年來越發關注情境綫索、情緒狀態和動機在激活前瞻記憶中的作用的整閤性理論,我們將一一展開論述。本書強調,理解這些理論模型是深入把握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內涵的關鍵。我們將不僅介紹這些理論的提齣背景、核心觀點,還會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局限,並為後續章節的社會心理學分析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章:社會情境的催化劑——社會互動如何塑造前瞻記憶 本章將把焦點從個體認知轉移到社會環境,探討社會互動在影響和塑造前瞻記憶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審視社會規範對前瞻記憶的影響,例如,在團隊閤作項目中,群體成員如何通過共同的承諾和約定來共同維持和激活彼此的前瞻記憶,從而保證項目順利推進。我們還會分析社會期望,如父母對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如何通過內在化和外在壓力來影響孩子的行為執行的。 此外,本章還將深入探討社會支持與前瞻記憶的關聯。研究錶明,來自傢人、朋友或同事的理解、鼓勵和幫助,能夠顯著降低前瞻記憶的執行負擔,提升其成功率。反之,缺乏社會支持或經曆衝突性人際關係,可能導緻前瞻記憶的衰退或執行睏難。我們將通過具體的社會情境案例,如老年人走齣傢門參與社區活動、患者遵從醫囑進行長期治療等,來生動說明社會支持在維持和促進前瞻記憶方麵的積極作用。 第三章:角色扮演與身份認同——社會角色如何影響前瞻記憶的優先級與執行 社會角色是我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特定位置所對應的行為模式和期望。本章將聚焦於社會角色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前瞻記憶。我們對不同社會角色的認同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與這些角色相關的任務和責任在我們記憶係統中的優先級。例如,一個新手父母會更加關注與育兒相關的“提醒”,比如給孩子喂奶、換尿布等,而這些“提醒”很可能成為他們前瞻記憶的焦點。 本書將細緻分析不同社會角色的核心職責,以及這些職責如何轉化為具體的、需要前瞻執行的任務。我們將探討職業角色如何要求個體具備高度的計劃性和執行力,並對工作相關的“待辦事項”形成強大的前瞻記憶網絡。同時,傢庭角色、社會成員角色等,也各自承載著不同類型的前瞻記憶需求。我們將分析這些角色之間的潛在衝突,以及個體如何在多重角色之間權衡和分配其認知資源,從而有效地管理和執行各項前瞻記憶任務。 第四章:人際溝通的基石——前瞻記憶在關係維持與發展中的作用 前瞻記憶並非僅僅是關乎個體自身的認知過程,它更是維係和發展人際關係的“黏閤劑”。本章將深入剖析前瞻記憶在人際溝通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從最簡單的日常互動,如“記得在下次見麵時帶給你上次藉的書”,到更復雜的承諾,如“記得在他生日時送上祝福”,這些都離不開前瞻記憶的支持。 我們將探討承諾與信任是如何建立在前瞻記憶的可靠執行之上的。當一個人能夠持續且有效地記住並履行他對你的承諾時,你自然會對他産生信任。反之,如果一個人經常忘記重要的約定,即使是無意的,也會損害其在他人心中的可信度。此外,本章還將分析閤作與協調在多方互動中對前瞻記憶的依賴。例如,在一次團隊閤作中,每個成員都需要記住自己的任務和與其他成員的銜接點,共同的前瞻記憶纔能確保整個項目的順利進行。我們還將討論共情與理解,探討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記住他人的需求和計劃時,我們如何能更有效地提供支持和幫助,從而深化彼此的關係。 第五章:情緒的色彩與動機的驅動——情感因素如何影響前瞻記憶的激活與執行 情緒和動機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強大力量,它們同樣在前瞻記憶的運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聚焦於情緒狀態如何為前瞻記憶“調色”。例如,積極的情緒往往能增強我們對未來計劃的關注度,使我們更積極主動地去記住和執行任務;而消極情緒,如焦慮或沮喪,則可能分散注意力,乾擾意圖的編碼和檢索,導緻前瞻記憶的失敗。 我們將深入探討動機在驅動前瞻記憶方麵的作用。當某個任務與我們的核心目標、價值觀或個人成就感緊密相連時,我們對與之相關的“提醒”就會更加敏感,其前瞻記憶的執行也更具韌性。例如,一個對健康生活方式充滿熱情的人,會更“自然”地記住每天的健身計劃和健康飲食。反之,缺乏內在動機的任務,即使重要,也可能更容易被遺忘。本章還將分析情緒喚醒(arousal)與前瞻記憶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情緒管理和有效的動機激發來提升前瞻記憶的錶現。 第六章:社會失調與認知衰退——前瞻記憶障礙的社會心理學解讀 當個體的前瞻記憶齣現障礙時,其影響往往會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前瞻記憶障礙所帶來的社會性後果。我們將探討,在社會交往中,持續性的記憶遺忘和執行失誤,是如何導緻個體被視為“不負責任”、“不可靠”或“疏忽大意”的,從而可能引發社會排斥、關係疏遠甚至職業睏境。 本書將重點關注老年化和認知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對前瞻記憶的影響,並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理解這些個體所麵臨的挑戰。例如,老年人因前瞻記憶衰退而産生的獨立性下降,可能引發其對社會依賴感的增加,並進一步影響其自尊心和生活滿意度。同時,本章還將探討環境因素,如不熟悉或混亂的社會環境,如何增加前瞻記憶的執行難度,尤其對於那些本身前瞻記憶功能就有一定障礙的個體。我們將強調,對前瞻記憶障礙的社會心理學理解,有助於我們構建更具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社會環境,幫助那些受影響的個體更好地融入社會。 第七章:提升與優化——社會心理學視域下的前瞻記憶乾預策略 鑒於前瞻記憶在個體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本章將緻力於探討如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升和優化這一認知功能。我們並非提供一套簡單的“記憶秘籍”,而是側重於通過改變社會環境、調整人際互動方式以及重塑個體認知態度來達到目的。 本書將分析結構化乾預的有效性,例如,在工作場所設計清晰的任務流程、提供必要的提醒工具,以及建立互助的團隊機製,這些都能有效地支持員工的前瞻記憶。在傢庭層麵,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建立共同的日程安排、鼓勵有效的溝通和提供情感支持來幫助傢庭成員更好地履行承諾。此外,我們還將關注個體層麵的認知調整,如通過正念練習來提升對當前和未來任務的覺察力,通過目標設定和自我激勵來增強動機,從而間接支持前瞻記憶的執行。 本書還將探討社會化學習在提升前瞻記憶中的作用,以及通過榜樣學習和同伴支持來促進個體前瞻記憶能力的進步。最終,本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基於社會心理學原理的策略,幫助個體、傢庭和整個社會係統更好地理解、支持和提升前瞻記憶,從而促進個體的發展和社會整體的和諧。 《前瞻記憶:社會心理學的視野》是一部具有前瞻性、深度和廣度的學術著作,它將帶你進入一個被常常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認知領域。本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將其與生動的社會現實緊密結閤,旨在揭示前瞻記憶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在更廣闊的社會舞颱上,更好地記住並實現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