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万寿祺集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万寿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万寿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中国美术
  • 古代绘画
  • 书法
  • 艺术史
  • 文献
  • 万寿祺
  • 清代艺术
  • 绘画作品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2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57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万寿祺(一六○三—一六五二),字年少,又字若、介若、内景,江南徐州(今属江苏)人。崇祯三年(一六三○)乡试中举,而时局大坏,遂无意于仕进。明亡后与陈子龙、顾炎武、阎尔梅等人从事抗清活动。作为遗民诗群的领袖人物之一,万氏“具有他那个时代封建文化所陶冶、所孕育的最高素养和才能,实无愧于一代佳士之称。其始以才子名士之风流称于世,终以遣民节士矢志不衰完其节,因而他又可目之为特定历史时期华夏文化之一精英”(严迪昌《清诗史》)。
  万寿祺以多艺能着称于时,除诗词文赋外,他在书画、篆刻、制墨、医药、天文、占卜等方面亦多有创见。此次《中国艺术文献丛刊:万寿祺集》包括了《隰西草堂诗集》五卷,《隰西草堂文集》三卷、《遯渚唱和集》一卷、《墨表》一卷、《辑佚》一卷,并附录时人贻赠作品、书画题跋汇编、传记评论资枓、年谱汇编补正及诸版本序跋等,是目前最为系统的万氏着作整理本。

目录

点校说明
点校凡例
胡序
刘序
丁序
孙序

隰西草堂诗集
隰西草堂诗集卷一
隰西草堂诗集卷二
隰西草堂诗集卷三
隰西草堂诗集卷四
隰西草堂诗集卷五

隰西草堂文集
隰西草堂文集卷一
隰西草堂文集卷二
隰西草堂文集卷三

遯渚唱和集
题辞
自序
跋语

墨表
墨表一
墨表二
墨表三
墨表四

诗文辑佚




附录
附录一 时人贻赠作品
附录二 书画题跋汇编
附录三 传记评论资料
附录四 年谱汇编补正
附录五 序跋及著录汇编

前言/序言


澄明精微: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多元探寻 本书汇集了中国艺术史学界近几十年来在书画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视角,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演变脉络、审美取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全书涵盖了从魏晋风骨到明清气韵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重点聚焦于几位对中国艺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同时辅以对特定艺术流派、题材和技法创新的专题探讨。 第一编:墨韵流光——早期书画的奠基与转折 本篇着眼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初创与定型时期。首先,通过对东晋至唐代碑刻、壁画及卷轴画的细致考察,我们深入剖析了“书画同源”理论的实践基础,以及线条(笔法)如何确立其独立的美学地位。重点讨论了顾恺之、陆探微等早期人物画大师的造型语言与“传神论”的哲学意涵。 随后,本编深入分析了唐代书法在楷书规范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在遵循法度中展现出的个性化倾向。在绘画领域,则聚焦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及其对后世院体画的影响,以及吴道子“吴带当风”所代表的写意精神的萌芽。 第二编:诗意栖居——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审美转向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文人艺术思潮的崛起重塑了书画的价值体系。本编首先梳理了宋代院体画的集大成,如徽宗朝的细腻写实风格,以及范宽、郭熙在山水画中对“气象”的追求。 核心部分在于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的艺术实践进行再解读。分析了“士气”如何超越“匠气”,成为评价书画优劣的根本标准。米芾的“刷字”与山水画的“墨戏”,代表了对笔墨趣味的极致追求。本编尤其侧重于解析宋代“理学”思想对书画作品中“意境”营造的影响,以及士大夫如何通过绘画来寄托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 第三编:笔墨乾坤——元代四家与地域风格的勃发 元代,在民族更迭的背景下,书画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高度的个性化。本篇系统性地研究了“元四家”——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 赵孟頫对晋唐传统的复兴与融汇,特别是其“复古”主张如何为后世文人画确立了正统的审美基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其“皴法”的创造性运用,被视为山水画笔墨语言成熟的标志。倪瓒的“疏简”与“寂寞”,则将个人情感的内敛表达推向极致。本编还穿插探讨了“台阁体”书法对官方书风的影响,以及地域性画派,如浙派的兴起与对院体的冲击。 第四编:变化与融合——明清之际的艺术图景 明清时期,艺术面貌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篇首先聚焦于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与“松江画派”的争鸣。唐寅、文徵明的师承与创新,以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艺术史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董其昌强调以书入画,将笔墨的抽象性推向高峰,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文人画谱系。 进入清代,本编深入考察了“四王”在继承传统、规范笔墨上的贡献与局限。同时,对“金陵画派”、“扬州八怪”等地方性、反主流的艺术群体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石涛对“我自有我法”的坚持,以及他对笔墨语言的颠覆性探索,展示了传统在强大规训下仍然迸发出的生命力。 第五编:题材与技法:专题探讨 本编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化对特定艺术现象的理解。内容包括: 1. 论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象征意义: 探讨其在不同朝代中作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演变轨迹。 2. 明清小说插图与民间版画对文人画的影响: 分析世俗审美如何渗透到精英艺术之中,促进了风格的通俗化和生活化。 3. 印章艺术的独立地位: 从晚明“文人闲章”的兴起到清代篆刻流派的形成,分析印章如何成为衡量书画家综合修养的重要指标。 4. 中国山水画皴法技艺的体系化梳理: 对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等核心技法的源流、应用及其审美效果进行技术层面的剖析。 全书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对每一个关键节点和重要艺术家的成就进行精微的个案解读,展现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视觉哲学,其内在的丰富性、矛盾性和持续的创造力。它不是对单一风格的推崇,而是对中国艺术在漫长历史中如何应对时代挑战、自我革新与传承的全面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阅读这类文献汇编,并不是为了立刻产出一篇学术论文,更多的是想从中汲取一种“时代的气味”。明代晚期的社会思潮非常复杂,既有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又有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对传统审美趣味的冲击。万寿祺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他的“集”无疑是那个大染缸里浸泡出来的产物。我好奇的是,他的文献中是否折射出他对“格物致知”的探索,或者他对异域文化(比如早期传教士带来的影响)的看法。我希望能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那种在传统与变革交织下的文化焦虑与文化自信。例如,他是否在他的诗文中批判时弊?他对当时的政治风气持何种态度?如果他的文献仅仅是风花雪月之作,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打折扣。真正的艺术文献集,应当是能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光影交错,才能显得真实而深刻。

评分

这本《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系列中的《万寿祺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具体的集子,但从这个丛刊的定位来看,它必然是深入挖掘和整理了明代中晚期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文献资料。我一直关注着这类整理汇编类书籍,它们往往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生态的基石。想象一下,如果这本书收录了万寿祺的尺牍、诗文、甚至是题跋记录,那对于理解他那个时代的文人交往圈子、艺术观念的形成以及他本人的创作心路历程,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这类文献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细节性”,它们不像后世的史论那样宏大叙事,而是散落在生活琐碎、笔墨交流中的时代碎片。我期待的是那些未经现代学者过多解读的、鲜活的史料,它们能让我们绕过既有的评价体系,直接面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如果整理者能对这些文献进行细致的考订和标注,比如提及某些信件的书写年代、接收者背景,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无可估量,它能帮助我们重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明代艺术史现场。

评分

最近我对明代文人画的“士气”和“趣味”特别感兴趣,总觉得在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审美话语体系。市面上很多关于明代艺术的研究,要么过于侧重“吴门画派”等主流叙事,要么就是对某一位巨匠做全方位扫描,反而忽略了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者在地方领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坚力量。《万寿祺集》的出现,如果能提供足够多的个人材料,无疑会是填补这方面空白的利器。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的私人文献如何反映出“雅”与“俗”之间的张力。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科举的压力、宦海的沉浮中保持其艺术上的纯粹性?他的诗句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对隐逸的向往,是否能够在其艺术实践中找到直接的对应?这些都需要通过扎实的文献来印证。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万寿祺与其他同时期,哪怕是略微次一级的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一并收录,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一种平视的、去“神化”的文人社群生态,这对于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设想中的)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也许会是关于“失落的细节”的重构。我们现在谈论明代艺术,往往依赖于传世的画作和少数的、被精选过的书信。但万寿祺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他必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妥协。这本书如果做得足够彻底,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些被主流艺术史叙事所“过滤掉”的艺术实践。比如,他有没有参与到地方性的文化赞助活动中?他是否为地方戏曲或园林题词?这些活动往往是检验一个文人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万寿祺,而不是教科书上被符号化的形象。一本优秀的文献集,其意义在于将历史人物从神坛上请下来,让他重新走进烟火气的历史现场。如果《万寿祺集》做到了这一点,它就不再仅仅是学者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明代生活史侧影,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档案整理的爱好者,我对于“丛刊”这个形式本身就抱有极大的尊重。《中国艺术文献丛刊》这个品牌,意味着它对文献的选取有着极高的门槛,不会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一种有目的、有体系的建构。拿到一本这样的书,我首先会审视它的版本考证工作做得如何。比如,万寿祺的存世文稿如果分散在不同的私人藏家手中,或者散见于一些地方志、石刻拓片中,整理者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汇集、校对和排版,这直接决定了研究者未来引用的可靠性。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绘画、书法创作过程的“工作日志”式的记录,例如他何时受人之托作画,对酬金的态度,以及他对画材(如纸、墨、笔)的偏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是解读艺术史家“惯性”和“突破点”的关键线索。如果能配上详尽的索引和人物关系图谱,那就更完美了,它能将一个“人”的文献网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

目录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

评分

对于研究书画的可以阅读,外观美丽,一看就是用来收藏的货,价格便宜,建议活动时候买,是个大坑,如果想整套买的小心钱包

评分

收到后仔细地看了一下,无论是印刷、装祯还是纸张都非常的赞,内容更不用说了。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新化本地的京东快递服务相当得好。

评分

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拥有值得收藏!

评分

印装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