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简遗韵 古书犀烛记三编

蠹简遗韵 古书犀烛记三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芳荣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修复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献
  • 书录学
  • 古书
  • 文化遗产
  • 珍本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9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05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守书人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蠹简遗韵(古书犀烛记三编)(精)》一书是袁芳荣继《古书犀烛记》和《古书犀烛记续编》之后,整理个人藏书心得所写的第三部同类型文化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古图谱为重点,同时兼顾前两辑未能谈到的一些版本,丛刊,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穿插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

内容简介

  两年下来,也累积了几十篇,终于又能集结成册了。这几十篇文章,我仍是一本初衷,以书中的趣味性为主轴再加以延伸,风格还能延续之前出版的两本内容,尽量维持“古书犀烛”的一致性。   由袁芳荣所著的这本书《蠹简遗韵(古书犀烛记三编)(精)》我为它取了个书名叫作《蠹简遗韵》。这个命名和我将自己小小的藏书室取名“蠹简斋”有关。而我会为小书室取个斋名,又和已出版的两本书有关。   当《古书犀烛记》及《古书犀烛记续编》出版之后,熟识的朋友见面总会提及古籍这件事。

作者简介

  袁芳荣,1954年生,台湾南投县人。1978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曾在公务机关服务三十年。性喜收藏,古籍、笺纸,尤为所爱。2009年退休后,整理所收藏书,撰拟看书所得,并开部落格“故纸堆蠹鱼”,以与同好交流。2013年出版《古书犀烛记》及《古书犀烛记续编》。

目录

自序
看图·说画
几部丁云鹏的版画图籍
《明刻传奇图像十种》
《环翠堂同景图》
《养正图解》
《凌烟阁功臣图像》
《牧牛图颂》
《毛诗品物图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暖红室抚明刊琵琶记原图》
《清宫珍宝醑美图》
《套版简帖》
《台湾民俗版画集》
《绘本隅田川两岸一览》
藏书·版本
《中国版本略说》
《古籍版本知识》
《天一阁藏书考》
《吴中藏书先喆考略》
几部红印本
几部蓝印本
丛刊·别集
《百川书屋丛书》
商务印书馆辑印《四部丛刊》
《春游琐谈》
《苏书陶集》
古韵·新谈
《圣谕像解》
《康熙皇帝遗训》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圣武记》
《南唐书》
《西湖志》
《师旷禽经》
《白雪遗音》
《霓裳续谱》
《列女传》
《闺范》
旧书·犀烛
《清代学者著述表》
《藏园东游别录》
《遐庵汇稿》
《林献堂先生纪念集》
《沧浪夜谭》
《金楼韵事》

前言/序言

  自序  2013年7月,《古书犀烛记》及《古书犀烛记续编》出版了,得到蛮不错的回响。我曾到新浪微博去搜寻一下,看到书友的谈论都很正面;而且,《古书犀烛记》还获选“《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散文随笔”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三季非小说类20种之一”,这些殊荣对一个非正规的写作新手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  当初写写这些翻阅古籍的心得杂记,本来就没有太多的考量,只想给自己留下一些看书的记录而已。  是“看书”而非“读书”。  “读书”必用心脑,对于这些历代流传的典籍内容,既要精研其篇章哲理,也要深究其文词要义,这种学术研究远非我能力之所及,所以不敢日“读”。  “看书”则只需要眼睛,看其版本、看其刊刻、看其字体、看其图画、看其题识、看其藏印等一书之表象,这样就足以带给我心灵的愉悦与肤浅的满足了。而在这“看”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疑惑,觉得所见仍有不足,需要再寻找一些相关资料来佐证、补充或解疑,让这整个“看书”的结果更加圆满。这种种,例如在图书馆里泡上一整天,影印一堆资料回来解决了心中的疑团,那种如获甘霖的喜悦,如果没有即时留下只字片语,看完之后就任其消失如云烟的话,真是非常可惜。就是基于这一点点想法,这些心得杂记就这样一篇篇留下来了。  前两本书出版之后,许多朋友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前两本书里所写的古籍都是自己的收藏,因为可以尽情翻阅,所以还能写出一些东西来。可是个人的收藏实在有限,而且有些古籍只看表象是找不出亮点来作为写作内容的,所以撰写的速度变慢了,写作的标的物出版年代也更近了,从以往的明清版古籍渐渐走到民国早期的线装书,甚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出版的旧版书,等等。只要能够拿到手上的,我都认真地看、认真地写。两年下来,也累积了几十篇,终于又能集结成册了。这几十篇文章,我仍是一本初衷,以书中的趣味性为主轴再加以延伸,风格还能延续之前出版的两本内容,尽量维持“古书犀烛”的一致性。  这本书我为它取了个书名叫作《蠹简遗韵》。这个命名和我将自己小小的藏书室取名“蠹简斋”有关。而我会为小书室取个斋名,又和已出版的两本书有关。  当《古书犀烛记》及《古书犀烛记续编》出版之后,熟识的朋友见面总会提及古籍这件事。闲聊之中也偶尔有人间道:“你的书斋名号叫什么?”或者:“你有没有为藏书室取个名称?”我一直都无言以对,因为我不曾为自己的藏书小室取过名号。  自从喜爱古籍并略事收藏之来,研读古人或今人有关藏书或版本等著作,对其中提及之斋名堂号总会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为书斋或藏书处所取名,是一件风雅之事,而且名称的命取各有缘由,还能如看故事般走进这些书斋堂号主人的内心世界,汲取他们藏书人生中的那一份浪漫与坚持。这些有著作流传或被他人称颂、收入在他人著作中的堂号主人,个个都是藏书充栋、规模庞巨、质量均佳的藏书大家,他们为庞大的藏书处所命取斋名堂号,可谓名实相符、相得益彰。反观自己所藏不过尔尔,所以从来不曾也不敢模仿藏书大家为存放这几本古籍的小室取个什么名号。  只是一而再地被问到这件事情,有时也难免会心思浮动,妄想附庸风雅。但每当静下心来仔细思索时,却又毫无思绪,想不出如何来命名取号,这样曾经几度心动却毫无所得,只好先将这件事情搁着,留待日后再做打算。  说来也巧,某日看书时翻阅到宋代陆游的《掩扉》诗:“久卧空山独掩扉,迂疏不恨世相违。新霜巷陌鸟乌乐,小雨园畦菘芥肥。骥病极知当伏枥,鸥闲谁与共忘机?一编蠹简从吾好,又见西窗挂夕晖。”此山居闲适的情境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有几分相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素所钦仰,因此读到此诗也特别有感。尤其读到其中“一编蠹简从吾好”几个字时,我特别多咀嚼一下,因为“蠹简”者,“旧籍”也。心中正想着我所收藏的那几本古籍也可称作“蠹简”啊!突然脑中灵光一闪,“蠹简斋”三个字就隐隐然浮现,我心中一震,心想这不正是我苦思多时而不可得的斋名吗?  苦思多日,终于等到那灵光一现。“蠹简”一词原出自唐代罗隐《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蠹简遗编”即指残存破旧的书,我所收藏的古籍当然可视为“蠹简遗编”,因此取“蠹简”为斋名,理意正合。而且其中的“蠹”字本就在我的博客名称“故纸堆蠹鱼”里,因缘如此,似天注定。而这本书里所谈的都是我“蠹简斋”里所存藏之书,因此以《蠹简遗韵》定为书名,我认为还是十分恰当的。  2015年6月初,我从台湾到北京,一方面旅游,一方面也安排几个拜会行程。其中之一就是拜会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启真馆,这是我的前两本书《古书犀烛记》及《古书犀烛记续编》的出版单位。我此行主要目的就是要向辛苦的领导及编辑同仁们致意,感谢他们为了那两本书的出版不辞辛苦。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启真馆,一进门立即就感受到大家热情的欢迎,心中感觉十分温暖。  经过一番寒暄之后,我取出一册书稿,就是这本《蠹简遗韵:古书犀烛记三编》,请编辑过目,看看能否获得青睐再予出版。后来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我衷心感谢出版社不弃,这本书才终于有了面世的机会。  我常自忖,以个人粗浅的学能,写出这些内容能否带给古书爱好者们一点点欣喜?能否让读者看完之后觉得还有留存的价值?如果能获得一点点正面的回响,那就是最大的激励了。  我也自知个人才学浅薄,文中难免有叙述不当或是谬误的地方,这些不周之处全由个人承担,尚请方家书友不吝指正!
瀚海孤舟:清代小说流派与社会风貌研究 作者: 陆承业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 辛卯年仲夏 定价: 捌拾伍圆整 --- 内容提要 本书《瀚海孤舟:清代小说流派与社会风貌研究》并非旨在对单一的古籍进行辑录或考证,而是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清代中晚期的白话小说创作群像。本书以宏大的视野,深入剖析了清代小说在题材、叙事技巧、思想内核以及社会功能上的多元演变,力图勾勒出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文学侧影。 全书共分六辑,约二十万言,以严谨的史学考据与精到的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述。作者陆承业先生,乃是近现代文学史料整理大家,其治学态度向以“求真、求实、求深”著称,其笔下对历史细节的捕捉与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常有独到之见,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辑:章回小说的嬗变与市井气象 本辑着重探讨了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降,章回体小说在清代如何适应新的阅读群体与出版环境。我们详尽梳理了“弹词”向“小说”转化的内在动力,以及小说体裁如何成为市民阶层表达自我、解构权威的有力工具。重点分析了晚清“谴责小说”兴起前,以“人情小说”为代表的世情描摹,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彼时商业萌芽期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与趣味性。特别是对早期“才子佳人”小说中“才”与“情”的辩证关系的剖析,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好恶评判,而是深入探究其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微妙冲击与妥协。 第二辑:异闻志怪的现代性初探 清代的志怪小说并未完全停滞在对光怪陆离的描绘上,而是悄然融入了对“理性”与“科学”的初步关切。本辑精选了数部影响较大的地方志怪笔记,通过比对其与西方博物学传入背景下的文本变化,论证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逻辑正在发生转型。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叙事背后,实则蕴含着作者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试图构建自身认知体系的努力。其中对“妖魅”形象的社会学解读,揭示了民众心理投射的集体焦虑。 第三辑:谴责小说的风骨与局限 谴责小说是清代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用近乎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审视以李宝嘉、夏曾佑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的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作者认为,谴责小说的“病理式”叙事,是对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弊端进行的一次全景式扫描。然而,我们也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矛盾:即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其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却往往难以摆脱传统“因果报应”的窠臼,其对“改良”的呼唤,最终落脚于对传统道德的重申,构成了其思想上的巨大局限。 第四辑:翻译小说的冲击与本土叙事的革新 晚清之际,西方文学的译介对本土叙事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本辑对比研究了部分早期传入的日译汉译小说与本土自创小说在结构、视角转换、乃至人物心理刻画上的显著差异。重点论述了“平民作家”如何借鉴西方的“悬念”和“冲突”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张力,从而摆脱传统说书人模式的冗长拖沓。这种“学习与抵抗”的复杂过程,是理解近代文学转型的关键。 第五辑:女性书写与闺阁世界的微观世界 清代女性题材的作品,尤为值得细致考察。本书关注了那些在“闺阁”这一有限空间内,展现出的复杂情感与社会抗争。我们不仅关注了大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关注了底层女性在生存压力下的策略与韧性。作者通过对小说中“才情展示”与“命运安排”的对比分析,指出早期女性文学的“反抗性”往往是内化的、是知识分子式的精神自救,而非直接的社会行动。 第六辑:小说与社会:出版业的兴衰与阅读群体的变迁 小说的繁荣,离不开印刷术的进步与商业的推波助澜。本辑转向文化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了清代中后期城市中书坊、刊局的运营模式,以及“连环画”“小报”等新型媒介对小说传播的助推作用。阅读群体的扩大,使得小说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属,其通俗性与经济性成为了衡量其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本书对当时小说出版的商业运作模式的揭示,为我们理解现代出版机制的雏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支持。 结语:未竟之途 《瀚海孤舟》以其扎实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清代小说全景图。陆承业先生的文字洗练而不失文采,观点鲜明而不失审慎,他将清代小说置于社会剧变的洪流中加以考察,使得我们得以洞悉,文学如何不仅是历史的镜子,更是时代精神的搏动之声。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文化史,以及对清代社会文化有志趣的同仁案头必备之作。 --- 作者简介: 陆承业(约清末民初人氏,生卒年待考),学者,资深古籍整理与版本考证专家。早年受业于某江南著名书院,后长期致力于清代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尤精于地方志、私家文集与坊间刊物的辨伪存真。其著作多以史料见长,为后世史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书为其毕生心血结晶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叙事方式所营造出的那种独特的氛围感。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论述,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场景重现,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音调和光影。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场景的渲染来烘托气氛,让你在阅读时不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体验一种沉浸式的场景还原。那种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证变得鲜活有趣,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发生的某个瞬间,这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阅读的愉悦度。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其字面上的内容本身,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富有美感的求知路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的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品咂。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甚至需要边读边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但正是这种需要“啃”的特质,让它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或者豁然开朗理解了某个复杂的概念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就像一个智力上的攀登过程,虽然辛苦,但登顶后的视野却是开阔的。对于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方绝佳的论道之场,它激发了你主动探索的欲望,让你在与古老智慧的对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评分

从主题立意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姿态。它似乎在试图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某种精神脉络,虽然主题是古典的,但其探讨的问题和折射出的思考,却与当代社会有着奇妙的共鸣。作者的视角非常独到,没有陷入故纸堆的僵化解读,而是以一种近乎现代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梳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片段。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启示性。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的边角料,更像是在用古老的参照系来校准我们当下的价值取向,引导读者去思考“传承”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洪流中,锚定住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韵味,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娓娓道来的舒缓,也有关键处的掷地有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细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总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那些微妙之处,并将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股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感觉不是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神之中。整体阅读下来,感觉思绪被层层引导,不断地深入和拓展,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留下长久的回味,需要时间消化吸收那些被精妙文字包裹住的深意。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叫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旧时光的文房里。书页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纸张的厚度和颜色都恰到好处,既有岁月的痕迹,又不失阅读的清晰度。光是捧着它,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印刷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墨色浓淡适宜,排版疏密有致,让人在翻阅时感到一种宁静和专注。尤其是一些插图或版式的设计,看得出是下了不少心思的,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结合。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用心简直是太难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每次打开它,都能体验到一种仪式感,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更加敬畏和投入。

评分

第二集没有了,只买来1/3试试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

评分

不错的商品,价格合适,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得,乐此不疲。

评分

非常棒的书,值得认真阅读。

评分

买了三编便想把前面两本都买了。

评分

本书是袁芳荣继《古书犀烛记》和《古书犀烛记续编》之后,整理个人藏书心得所写的第三部同类型文化散文集

评分

第三本了,精装本,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