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

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文伟 编
图书标签:
  • 灾后儿童
  • 心理健康
  • 社会工作
  • 危机干预
  • 创伤
  • 辅导
  • 儿童福利
  • 心理辅导
  • 灾害
  • 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4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9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面对灾害时,儿童会表现出超出我们想象的抗逆力。一般情况下,只有小部分儿童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在救灾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心。在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发展和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模式,可以称为四川灾后社会心理工作模式,以期给来自中国或是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教师、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在类似情况下提供有益的借鉴。主要包括儿童暑期工作、儿童康复工作、儿童经济援助和灾后教师工作等内容。

作者简介

  沈文伟,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l991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荣誉学士学位;199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硕士学位;2005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吸毒、网瘾、家庭治疗、实务等。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新加坡关怀中心总干事。热衷为中国内地、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地机构提供咨询及员工帮助训练。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与四川几所院校合作“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长期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模式。多次受邀在新加坡及海外主持研讨会,参加电台和电视访问节目等。
陈会全,男,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获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成都市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出题专家库成员。现任教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医疗康复社会工作和灾害社会工作。5.12至今一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督导,主编参编社会工作专著3部,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1章 灾后志愿者应急介入【黄 皓 宋 军】
概 述/001
行动表1 应急志愿者的组织与招募/003
行动表2 应急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007
第2章 儿童暑期服务【陈会全】
概 述/015
行动表1 准备和进入/016
行动表2 需求评估/023
行动表3 服务提供/026
附录一 儿童文娱物资清单/036
附录二 儿童服务暑期项目资料收集指南和记录方法/037
附录三 2008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赴小金县活动计划/042
第3章 儿童康复工作【凌彩庆】
概 述/051
行动表1 康复筛查/053
行动表2 伤残儿童个案服务/056
行动表3 伤残儿童家长服务/062
行动表4 伤残儿童家庭服务/065
行动表5 艺术组服务/068
行动表6 伤残儿童义工服务/074
附录一 康复筛查表/081
附录二 康复治疗家访登记表/082
附录三 康复家庭需求评估访谈表/084
附录四 “团团拜——家庭春聚会”计划书/086
附录五 “让生命舞动起来”艺术组(1阶段)计划书/090
附录六 “让生命舞动起来”艺术组日常规范/094
第4章 儿童活动室偶到服务【刘 洋 李 超】
概 述/095
行动表1 灾后过渡安置阶段的活动室偶到服务/097
行动表2 儿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后的活动室偶到服务/103
附录一 “嬉戏时光”活动注意事项/113
附录二 玩具、体育器材借用须知和借单/114
附录三 图书借阅须知和借阅单/115
附录四 社工站活动室招募小管理员通告/116
附录五 “步步高”小组——小志愿者培训小组介绍/117
附录六 活动室小志愿者服务证书/128
第5章 儿童年画班【邢盼盼】
概 述/129
行动表1 需求评估及准备/130
行动表2 年画小组/135
行动表3 年画作品展览/141
附录一 儿童年画项目画师合同/143
附录二 儿童年画项目学员监护人协议书/145
附录三 学员承诺书——我的承诺/147
附录四 “延绵兴承”——儿童年画项目建议书/148
附录五 暑期年画项目小组教案/151
第6章 儿童经济援助【许传蕾】
概 述/153
行动表1 进行筛查/155
行动表2 家庭调查与商定援助计划/159
行动表3 跟进、评估及结束个案/163
附录一 贫困学生家庭援助调查与申请表/166
附录二 经济援助案例汇总/169
附录三 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收据/170
附录四 项目资助协议/171
第7章 灾后教师服务【黄 皓】
概 述/172
行动表1 与教师建立与维持关系/174
行动表2 教师团体康乐类服务/178
行动表3 教师团队建设活动/184
附录一 汶川县映秀小学老师“云南之旅”活动计划/190
附录二 绵竹市汉旺学校教师欢享会活动计划/193
附录三 汶川县映秀小学教师精神健康项目计划书/197
附录四 “向快乐出发”——绵竹市中新友谊小学教师团队建设计划/200
第8章 锅庄联欢活动【刘立祥】
概 述/204
行动表锅庄组织过程/206
第9章 灾后儿童服务督导【陈会全】
概 述/214
行动表1 员工管理/216
行动表2 服务督导/224
附录一 员工面试所需资料/232
附录二 员工评估体系/237

前言/序言

  推荐语1
  本书以一线实务工作的经验为基础,总结了在地震灾害情境下儿童救助的理论视角和服务方法。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面对灾害的行为有不同特点,中国(灾区当地)文化下的灾害救助要注意修复他们的社会环境,要注意跨学科、跨部门合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
  2014年12月
  推荐语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和可践行的专业,它始自教育,及至服务,再延伸至本地理论的建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此手册的出版,不单可起补白的作用,它同时是一本实在、有用和针对需要的工具书,对教学、培训和实务都大有裨益,我诚意推荐!
  危难中透着机遇,天灾或不能避免,但可借整合和提炼在救灾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提供有用的参考材料和工作工具,让社工、志愿者们更快、更有效和更具体地为受灾的儿童提供适切的社会心理服务,减轻因灾祸带来的冲击、创伤和困惑。重建由“心”开始!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
  2014年12月
  推荐语3
  Workingwithchildrenpost-disasterisanimportantissueforsocialworkers.Thispost-disasterpyschosocialworktoolkitforworkingwithchildrenisanessentialreadforanyoneworkingwithchildreninpost-earthquakedisastersinChina.Ithasbeenwrittenfromapracticebaseandisaimedatpractitionerswantingtoknowhowtodothisdifficult,ifrewrdingwork.
  DurhamUniversity,ProfessorLenaDominelli
  December,2014
  从事灾后儿童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这本《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是中国任何一个灾后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必备读物。它的编写是以实务为基础,且受众是那些想要了解如何从事这项艰巨而有益的工作的实务工作者。
  英国杜伦大学LenaDominelli教授
  2014年12月
  前言具有抗逆力的儿童:中国灾后社会心理工作模式
  在面对灾害时,儿童会表现出超出我们想象的抗逆力。一般情况下,只有小部分儿童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在救灾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心。着眼于创伤和相关病理分类的西方精神卫生治疗不一定适合不同的文化和情境,儿童的健康通常依赖安全的家庭关系、稳定的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联系(ArntsonandKnudsen,2004;DuncanandArntson,2004)。灾难情境下国际通行的模式,即关注儿童的精神病理学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需要改变。机构间常设委员会(Inter-AgencyStandingCommittee)反复指出(IASC,2007:4),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工作中的一个“普遍错误”是忽视了由不同年龄、性别、社会文化背景和紧急状况带来的资源,仅仅关注被影响群体的劣势、弱点、痛苦和病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在紧急状况之下,通过社会心理的支援(PsychosocialSupport)提升家庭的能力,从而让儿童在家庭层面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需要帮助家长建立他们的社会网络,以便家长在困境中得到正式支持(NormallySustain)。
  汶川震后,与中国儿童一起工作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迅速进入灾区,与其他机构合作,其中包括一些香港的非政府组织(NGOs),如香港小童群益会,国际的非政府组织,如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以及四川本地的大学,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我们在灾民过渡板房中为儿童提供服务,组织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暑期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做游戏和讲故事等趣味活动构成,旨在帮助受灾儿童恢复常态,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经过6年的服务,我们对社会心理工作的理论基础、目标、理论框架、组织和独有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反思和总结(Sim,2009;Sim,2011),强调社工需要超越社工传统的和精神病理学的方法,认识到众多不同学科融合的必要性,推动使用以预防和正向发展为本的服务规划。在运用社工非常熟悉的生态视角时,我们特别强调连接家庭、学校和社区,因为这三者都被视为学生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
  四川灾后社会心理工作模式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与儿童及其学校、家庭、社区一起工作时,我们发展和总结了一套工作模式,可以称其为四川灾后社会心理工作模式,希望可以给内地或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工、精神卫生工作者、教师、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在类似情况下提供有益的借鉴。“四川”(SICHUAN)模式包含7个重要的观点,由13个相互连接的概念构成,这些概念是在我们与儿童及其成长环境工作的过程中认为非常有用的。
  S:(1)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2)可持续性的服务;
  I:(3)重在参与;(4)包容;
  C:(5)尊重环境;(6)珍视不同的应对机制;
  H:(7)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8)巩固服务对象在灾后环境中固有的支持网络;
  U:(9)共同合作、努力:研究者-实务工作者;跨学科;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本土-境外;
  A:(10)助人自助:帮助居民实现自助、互助;
  N:(11)不添烦;(12)不添乱;(13)不造成二次伤害。
  这个模式已经发展了6年。我们服务的儿童以及他们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启发我们不断地反思;同时,社工、督导和顾问也在不停地合力完善这个模式。
  本手册根据在四川的6年工作经验整理而成,我们的社会工作者和康复治疗师根据以上模式,把在灾区的工作经验细细地加以记录,系统地提出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法。
  我们的合作伙伴Mindset思健(香港怡和集团旗下的慈善机构)将会为我们的工作在2014~2016年追加3年的资金支持,帮助我们把这个工作模式扩展到更多的社区中,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在中国,自然灾害是极为普遍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又发生了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以及2014年刚刚发生的“8·3”云南鲁甸地震。由于云南鲁甸地震和四川汶川地震有相似之处,我们有责任将过去6年的工作经验尽快整理成册,为鲁甸震后重建,特别是为云南的灾害社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指引,帮助云南地震灾区的儿童尽快恢复、环境尽快重建。
  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中国的灾害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期望在云南地震灾区及其他相似境况下,使用这一模式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进而检验、完善和确证这一模式,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另外,我们会继续脚踏实地、谦卑和敏锐地发展社会心理工作,我们也非常肯定:存在于儿童及其所在学校和社区的抗逆力将会继续让我们惊讶,给我们以启发!
  沈文伟
  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网络项目负责人
  参考文献
  1.Arntson,LauraandKnudsen,Christine,2004.PsychosocialCareandProtectionofChildreninEmergencies.UK:SavetheChildren.
  2.Duncan,JoanandArntson,Laura,2004.ChildreninCrisis:GoodPracticesinEvaluatingPsychosocialProgramming.UK:SavetheChildren.
  3.Inter-AgencyStandingCommittee(IASC),2007.IASCGuidelinesonMentalHealthandPsychosocialSupportinEmergencySettings.Geneva:IASC.
  4.Sim,Timothy,2009.CrossingtheRiverStonebyStone:DevelopinganExpandedSchoolMentalHealthNetworkinPost-quakeSichuan,ChinaJournalofSocialWork2(3):165-177.
  5.Sim,Timothy.,2011.DevelopingandExpandedSchoolMentalHealthNetworkinaPost-earthquakeChineseContext,JournalofSocialWork11(3):326-330.

《创伤逆旅:抚慰心灵的成长之路》 引言: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或许会遭遇猝不及防的风暴,那些无声的伤痕,如同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对于那些稚嫩的心灵,灾难的阴影,可能意味着童年的中断,梦想的破碎,以及对世界安全感的颠覆。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精神也蕴藏着惊人的韧性与自我疗愈的力量。本书《创伤逆旅:抚慰心灵的成长之路》,并非一本提供即时解决方案的魔法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一次关于理解、陪伴与支持的温柔叙事。它旨在为那些在灾后环境中成长、或是在生命旅程中曾遭遇深刻创伤的孩子们,以及围绕着他们、渴望给予帮助的成年人,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塔。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刻尊重,以及对他们在极端压力下所面临挑战的体察。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他们的经历、情感反应以及应对方式都千差万别。因此,本书不会试图将复杂的心理创伤简单化,更不会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流程”。相反,它将带领读者走进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世界,去聆听那些未曾言说的声音,去感受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并从中发掘出他们内在的闪光点与复原力。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创伤的痕迹 “看见”是疗愈的第一步。在灾难的阴影下,孩子们的行为举止、情绪波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信号。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致力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看见”这些信号。 童年创伤的多棱镜: 我们将首先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经历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典型心理反应。例如,幼儿可能表现出退行行为,如尿床、吸吮手指;学龄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业下降、易怒等;而青少年则可能更加内化,表现为社交退缩、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我伤害的念头。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些表现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行为并非“不乖”或“故意捣乱”,而是儿童应对巨大压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无声的语言:身体的诉说: 创伤的影响,有时会以身体症状的形式显现。失眠、噩梦、食欲不振、腹痛、头痛等,都可能是儿童内心痛苦的身体语言。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身体信号,强调其作为情感表达的意义,并引导读者关注并接纳这些表象下的真实需求。 情感的迷宫:恐惧、焦虑与失落: 灾难,尤其是那些伴随生命威胁的事件,会剥夺孩子们最基本的安全感。恐惧、焦虑、恐慌、无助感,是常见的情绪风暴。同时,失去亲人、家园、熟悉的社区,也带来了深刻的失落感。本书将用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描述,展现孩子们在这些复杂情感中的挣扎,并提示成年人如何辨识、理解和安抚这些情绪。 信任的裂痕与人际的疏离: 灾难可能摧毁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孩子们感到孤立无援。对陌生人的警惕、对关系的疏远、甚至对亲近的人表现出不信任,都可能是创伤带来的影响。本书将探讨这些社交模式的转变,以及重建信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陪伴的力量——点燃心灵的微光 理解了孩子们内在的波澜,下一步便是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陪伴”的力量,强调其细腻、耐心与充满智慧的艺术。 安全港湾:建立稳固的情感连接: 在混乱与不确定之中,一个安全、稳定、充满关爱的情感连接,是儿童心灵的锚。本书将强调,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互动中,通过倾听、回应、接纳,为他们构建一个可以依靠的情感港湾。这包括: 积极倾听的艺术: 如何不带评判地聆听孩子的故事,捕捉他们言语中隐藏的情绪,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无条件的接纳: 即使孩子表现出不被理解的行为,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不因错误而放弃。 稳定的日常: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稳定的作息、熟悉的活动,能为孩子带来安全感。 语言的抚慰:倾诉与表达的引导: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也是疗愈的桥梁。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引导孩子倾诉和表达的技巧。 开放式提问: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语讲述经历,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叙事疗法: 如何通过讲故事、画画、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整理和表达他们的经历与感受。 情绪词汇的引导: 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学习用词语来描述内心的体验。 游戏的疗愈:玩耍中的释放与成长: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处理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深入探讨游戏在创伤后儿童心理康复中的作用。 自由游戏: 鼓励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索,通过玩耍来处理焦虑、恐惧或愤怒。 象征性游戏: 引导孩子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或转化创伤的经历,并在其中找到力量。 艺术的表达: 绘画、音乐、手工等艺术形式,为孩子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出口,能够有效释放压抑的情绪。 榜样的力量:成人的自我关照与复原: 成年人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将特别强调,成年人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自我觉察: 认识到自己可能受到的创伤影响,并寻求支持。 情绪调节: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 建立支持网络: 与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分担压力。 以身作则: 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复原力的展现,为孩子树立榜样。 第三部分:重拾力量——走向复原的希望之路 创伤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跨越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如何帮助孩子们一步步走向复原,重新发现生活的色彩与意义。 重塑安全感:重建世界的信心: 灾难可能让孩子们觉得世界是危险和不可预测的。本书将探讨如何逐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可预测性的回归: 尽可能恢复生活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让孩子感受到秩序的存在。 社会支持的重建: 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活动,重新连接人际关系,感受归属感。 积极体验的积累: 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快乐,帮助他们重拾对美好事物的信心。 挖掘内在资源:认识并运用自身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点和潜力。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并帮助孩子发掘这些内在资源。 识别天赋与兴趣: 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找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物。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掌控感。 强化积极的自我认知: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优点,并学会肯定自己。 赋予希望:面向未来的视角: 尽管经历了伤痛,但生命依然充满了希望。本书将强调如何为孩子点燃对未来的憧憬。 梦想的培育: 鼓励孩子谈论他们的梦想,并为他们实现梦想创造条件。 意义的探索: 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价值,思考如何在逆境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庆祝与感恩: 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对所拥有的心存感恩。 专业支持的衔接: 在某些情况下,专业心理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本书将简要提及,在何时以及如何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等。 结语: 《创伤逆旅:抚抚慰心灵的成长之路》是一份献给所有在伤痛中挣扎的孩子们,以及他们身边所有温暖的守护者的礼物。它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理解、耐心与爱,陪伴他们穿越风雨,重拾力量,最终抵达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希望的彼岸。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的成长之路,即使充满坎坷,也终将闪耀着坚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翻到的。当时正值我们社区组织了一场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讲座,我作为家长代表参加了,讲座中提到了灾难对儿童心理的深远影响,以及社会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我立刻就被这个主题吸引了,尤其是“手册”二字,预示着它会是一本实操性强、易于理解的指导性读物。拿到手里,厚厚的几百页,封面设计简洁但传递出一种稳定和希望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的设置,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的用心。他们似乎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了灾后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挑战,从常见的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早期识别,到更深层次的家庭关系修复、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甚至是学校教育和社区干预的策略。每一部分都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安抚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游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一些可能被忽视的长期心理问题。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定位非常明确,我相信对于家长、教师、心理工作者,甚至是社区志愿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一份点亮黑暗的希望之光。我期待着通过阅读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在灾难中经历过创伤的孩子们,让他们在重塑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支持。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为孩子们筑起一座心理上的安全岛。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他们眼中闪烁着无助与恐惧的光芒。这本书名让我感到,这是一本能够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指引的书。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非常严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它很可能会首先深入剖析灾难对儿童心理造成的深层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心理干预技术,例如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游戏治疗等等,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步骤,让我们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强调“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或许会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韧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儿童在灾后可能出现的早期心理信号。我设想,这本书也会探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包括如何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持网络,为孩子们提供持续的关怀和帮助。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力量,它召唤着我们去行动,去守护那些最脆弱的生命。

评分

当我看到《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他们眼中闪烁着无助与恐惧的光芒。这本书名让我感到,这是一本能够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指引的书。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非常严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它很可能会首先深入剖析灾难对儿童心理造成的深层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心理干预技术,例如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游戏治疗等等,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步骤,让我们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强调“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或许会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韧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儿童在灾后可能出现的早期心理信号。我设想,书中也会探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包括如何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持网络,为孩子们提供持续的关怀和帮助。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力量,它召唤着我们去行动,去守护那些最脆弱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一出现,就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是一位曾经参与过多次大型灾害救援的医务人员,深知灾难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心灵的重创,而儿童又是其中最脆弱的群体。这本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预示着一份可能填补专业空白的指南。我猜想,书中会非常详细地阐述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儿童心理所经历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随后的恐惧、焦虑、愤怒,再到长期的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应该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心理发展轨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急救”方法。比如,在现场,我们如何快速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处于严重的心理危机中,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心理安抚和支持。我猜想,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因为语言在灾后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需要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我期待书中能够教授如何运用非语言的方式,如身体语言、眼神交流、轻柔的触摸来传递安全感和关怀。同时,我设想,这本书也会深入探讨社会支持系统在儿童心理恢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如何动员家庭、学校、社区的力量,形成一个强大的心理保护网。我甚至认为,书中还会涉及一些长期干预的策略,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儿童心理问题。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对所有关心儿童心理健康的人发出的一份召唤,一份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疗愈心灵的号召。

评分

当我看到《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的时候,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强烈的地震,目睹了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无助和恐惧。那段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灾难面前,除了物质上的援助,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和重建。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为我指明了方向。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讲解在灾后,如何快速有效地识别儿童的心理需求。也许会提供一套简单易懂的评估工具,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判断他们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内容。我猜想,它会教我们如何倾听,如何理解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如何用鼓励和安抚的话语,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方案。例如,如何通过绘画、手工、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压力。我设想,这本书也会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包括如何与家长协作,如何联系社区资源,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成长空间。我猜想,书中还会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如何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以便在未来再次面临灾难时,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们。这本书的书名,是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是对我们行动的指引。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线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最近一直在关注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偶然间看到了《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本书,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自然灾害或社会突发事件后,孩子们内心的脆弱和不安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样,为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涵盖了从灾后初期孩童的即时心理干预,到中长期心理疏导的完整流程。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如何识别不同年龄段儿童在灾难后的常见心理反应,例如,幼儿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睡眠障碍,而学龄儿童可能表现出退行行为、学业退步,青少年则可能面临情绪失控、社交孤立等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谈话技巧,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那些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困惑的事情,如何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压抑。我猜想,书中还会涉及到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因为家庭的支持对于儿童的心理恢复至关重要。也许还会提供一些团体活动的设计,通过游戏、绘画、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在集体氛围中释放情绪,建立归属感。更进一步,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与社区资源联动,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支持网络,让孩子们在走出阴影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力量。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责任。

评分

《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儿童福利领域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我深知灾难对儿童心灵造成的创伤是多么的深刻,而专业、有效的心理支持更是他们走出阴影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操作性极强的实用工具,为我们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法。我猜想,书中会从灾难对儿童心理影响的机制入手,详细解析儿童在不同灾难情境下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并根据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细致的区分。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指南”,例如,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悲伤、愤怒时,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如何引导他们安全地表达情绪,如何帮助他们理解和接纳现实。我设想,书中也会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真实的个案,展示如何运用各种心理技术,如团体辅导、艺术疗法、亲子互动游戏等,来帮助孩子们缓解创伤,重建自信。同时,我期待书中能够强调“赋权”的理念,教会孩子们如何认识和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如何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如何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也猜想,这本书会着重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如何联合学校、社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为灾后儿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这本书的书名,简洁而有力,它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灾后儿童心灵福祉的承诺。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在任何危机之下,孩子们都是最容易受到伤害却也最需要保护的群体。《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我的关注点。我设想,这本书将会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专业性与操作性于一体的宝典。它很可能会首先系统地梳理灾难对儿童心理可能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从短期的应激反应到长期的心理创伤,细致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可能出现的差异化表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评估框架,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需要心理支持的儿童,并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更重要的是,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恐惧和困惑,如何运用游戏、绘画、故事等方式来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如何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安全感和希望。我猜想,书中还会强调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心理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我也设想,书中会探讨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灾后儿童提供持续的帮助。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的指南,更是一种行动的号召,它激励着我们去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帮助那些在灾难中受创的孩子们。

评分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本书的书名,当时就觉得它意义非凡。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我深知在经历重大灾难后,儿童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往往比身体创伤更为复杂和持久。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一份专业、系统的指南,能够为我们这些在第一线工作的人员提供有力的支持。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灾难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影响,并细致地分析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从普遍的恐惧、焦虑、悲伤,到更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抑郁、行为问题等。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干预策略和工作方法。例如,如何在灾难现场或疏散安置点,为儿童提供即时的心理急救,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表达内心的感受。我猜想,书中还会详细介绍如何运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如叙事疗法、游戏治疗、绘画治疗等,帮助儿童处理创伤记忆,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等,如何更好地支持灾后儿童的心理恢复。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一个书名,它更像是一种承诺,一种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们提供希望和支持的承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这些脆弱的生命。

评分

最近我在思考,当不幸降临,最受伤的往往是那些本应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他们幼小的心灵如何承受那些巨大的冲击?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手册》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份清晰、系统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灾难的废墟之上,重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容,大概会从“认识灾难下的儿童心理”开始。书中很可能会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灾难(如地震、洪水、疫情、战争等)对儿童心理产生的特异性影响,并详细阐述儿童在经历创伤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以行为、情绪、认知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我猜想,书中会特别强调“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易于掌握的评估工具或问卷,帮助非专业人士也能初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困扰。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系列“行动指南”。比如,在急性期,如何为孩子们提供即时的心理支持,包括如何建立安全感、如何安抚情绪、如何回应他们的恐惧和疑问。在恢复期,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帮助孩子们处理创伤记忆,如何重建他们的世界观和安全感,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长期心理问题,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等。我设想,书中还会有关于如何运用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叙事疗法等多种心理干预技术的内容,这些方法既能满足儿童的表达需求,又能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当然,它也必然会涉及如何与家长、学校、社区等相关方合作,构建一个多层面的支持系统,为孩子们提供持续的帮助。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它的核心价值——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心理安宁的天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