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

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一冰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面管教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培养责任感
  • 懂事
  • 好习惯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2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7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懂事的孩子人见人爱,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然而,不少父母却感叹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不是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懂事的,孩子的懂事源于父母的悉心培养。在不少父母眼中,体谅父母,不让父母操心,自觉学习功课,主动打理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懂事的孩子。事实上,要培养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并不是天大的难事,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高尚品德、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热爱学习、自信坚毅、知书达礼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内容简介

  孩子懂事,父母放心。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当然,孩子的懂事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父母只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练好做父母的基本功,从各方面科学地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懂事。

作者简介

  柴一兵,女,80后作者,资深媒体人,畅销书编辑,自由撰稿人,某文化公司审稿编辑,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图书。

目录

第1章 懂事的孩子品德高尚

品德第一课:百善“孝”为先 3

诚信是立身之本 7

教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11

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14

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18

谦虚使人进步 21

【父母功夫】 24

第2章 懂事的孩子乐观向上

活泼开朗的孩子人见人爱 29

教孩子学会欣赏自己 32

教孩子坦然面对挫折 35

教孩子懂得“知足常乐” 38

分享能让快乐加倍 42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45

【父母功夫】 48

第3章 懂事的孩子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才能生存 53

父母请适时放开双手 56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59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62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66

告诉孩子生活需要梦想 70

【父母功夫】 74

第4章 懂事的孩子热爱学习

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 79

兴趣牵引,自觉学习 82

引导孩子“玩中学” 86

掌握方法,轻松学习 89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92

巧妙激励,让孩子主动学习 95

【父母功夫】 98

第5章 懂事的孩子自信坚毅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105

告诉孩子“你能行” 108

经历过挫折,成长得才快 111

训练孩子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 115

困难面前,不能畏缩 118

培养孩子坚定的信念 121

【父母功夫】 124

第6章 懂事的孩子习惯良好

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129

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习惯 132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 136

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 139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142

把爱护环境当作习惯来培养 145

【父母功夫】 148

第7章 懂事的孩子身心健康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规律 153

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156

别让孩子被嫉妒扰乱心智 159

不要让孩子被怒火所左右 163

陪伴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 167

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172

【父母功夫】 175

第8章 懂事的孩子知书达礼

明理让孩子更有教养 181

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184

教出善解人意的孩子 188

培养女孩的高雅气质 192

培养男孩的绅士风度 195

【父母功夫】 199

第9章 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美 205

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208

在孩子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212

让孩子接过爱的接力棒 216

【父母功夫】 219

第10章 懂事的孩子敢于担当

允许孩子犯错误 225

引导孩子承认错误 228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231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34

【父母功夫】 237

第11章 懂事的孩子宽容厚德

烦恼是因为缺少宽容 243

别怕宽容的孩子会吃亏 246

教孩子不要斤斤计较 248

原谅别人,自己也轻松 251

【父母功夫】 254

第12章 懂事的孩子克己守法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259

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262

让孩子做到遵守纪律 265

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268

【父母功夫】 272

精彩书摘

  第1章 懂事的孩子品德高尚
  品德第一课: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从古代的“黄香替父扇枕温席”“孟宗为母寒冬哭竹”“老莱子戏彩娱亲”,到现代的“少年邵帅捐髓救母”“6岁男孩王杰炜踩着板凳做饭,一口口喂爸爸”“少年王正玉照顾残疾妈妈撑起家”,都演绎着一个个“孝”的感人故事。
  百善“孝”为先,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孝顺的人。如果一个人钱挣得再多,却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别说他算不上一个成功的人,他实在是一个失败得很彻底的人。因为“孝”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试想,一个对父母的大恩大德都不尊敬、不感恩的人,他怎么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怎么能获得别人的友谊,怎么能跟别人建立诚信关系,怎么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对于孩子来说,懂事首先体现在孝顺上,即对父母有礼貌、不惹父母生气、不让父母操心、亲子关系和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听等。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是懂事的,是受人欢迎的。
  孝,不是天性;不孝,也不是天性。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孝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不孝之子。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是从一个又一个的亲情故事中听来的,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从亲人一个又一个的孝行中看来的,孩子的孝心是从日常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不想有一天从我们的嘴巴里冒出“你这个不孝的孩子”这样的话,那么就赶快从孩子小时候抓起,对他进行“孝”的教育吧!
  ◆理解孩子的“霸道”
  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难免会表现出“小气”“霸道”等行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规律的特征,父母要理解并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孝顺相悖的行为,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孩子做孝顺之事,避免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作为父母,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又不能不闻不问,而孩子的情感又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通过丰富孩子有关孝敬长辈的知识和体验,引导孩子懂得长幼有序。比如,多给孩子讲述像“王祥卧冰求鲤”“陆绩怀橘遗亲”这样的故事,用孝心故事来感染孩子;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时,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孝敬他们的父母的;给孩子过生日时,有意识地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告诉孩子,让他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完全可以让他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这样慢慢引导孩子,孩子会感知到一种尊亲敬亲的氛围,逐渐变得懂事非、明事理。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教孩子孝敬自己、为自己分忧解难,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家里尽心尽力侍奉父母,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启发。
  
  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儿子刻什么,儿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不但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一起居住,而且还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有什么好吃的都和老人共同分享。他们的儿子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绝不能让家庭中出现上面的“小木碗”。要知道,你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你的孩子将来就可能给你端一碗汤。
  ◆让爱双向交流
  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付出,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这种爱其实剥夺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而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主要原因。多数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自己的事、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当孩子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到妈妈嘴边时,妈妈说自己不爱吃,好东西让孩子自己吃……父母的这些做法让孩子无法体会父母是需要自己来孝敬的,也就无法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所以,父母平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不仅懂得珍惜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把自己的爱传达给父母。比如,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帮妈妈倒垃圾等,都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当孩子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父母应该与他一起分享,这样孩子虽然少吃了一点,却能换回他一辈子对父母或长辈的尊重,是非常值得的。
  ◆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认为父母给他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是不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的。所以,父母应当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如“今天又有谁下岗了”“爸爸今天不小心做错了工作,受到了批评,还被扣掉半天的工资”等,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父母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上班走什么路线,有多远,倒几次车,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下一个月家里都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花多少钱,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而不是只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这样,孩子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父母。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和孩子分享你的心情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不用向他表达自己的心情,特别是不好的心情。即便自己很累,也不愿误了孩子的玩与学习。其实,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孝顺也是要给机会学才能学会的,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可以让孩子来关心自己。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上班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或者“宝贝,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当孩子真的给你倒了杯水、整理了房间后,父母一定要真诚、高兴地表扬他,因为这正是孩子孝顺的表现,孩子也会为自己能为爸爸妈妈分忧解难而高兴。
  ◆坚持细节训练
  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几乎完全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建立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主动和父母问好,吃水果先拿给父母,晚上睡觉前给父母说‘晚安’”;中学生可以要求“父母劳累时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孩子的良好品行就是在这种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日常训练要持之以恒,对孩子的正确要求应坚持到底,不能紧一阵松一阵;不能不高兴时对孩子要求过严,高兴了又恨不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什么也不让他们干,因为不连贯或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要注意纠正孩子在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不敬念头,千万不能因为是小事而迁就孩子,否则孩子会养成“恶小而为之”的不良习惯,最终铸成大错。
  ◆欣赏孩子的孝顺行为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导孩子“给爷爷端杯水”“给外婆拿个苹果”并适时表扬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宝贝!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所以,对于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如给妈妈夹了一片苦瓜、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为爸爸拿了一次拖鞋等,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表扬与欣赏,不要觉得孩子做的事情是小事情,微不足道,也许就是你一次真诚的赞扬,激励孩子养成了一生孝顺的品质。
  孝顺是一种道德品质,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必须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培养孩子的孝心。
  ……

前言/序言


父母的智慧:塑造孩子独立人格的成长之道 “懂事”二字,在许多家长心中,承载着无尽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孩子乖巧听话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内在品质的体现——懂得顾全大局,理解他人,体谅父母,并能独立思考、承担责任。然而,这份“懂事”,并非天生注定,也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细致入微的教育旅程,是父母智慧与耐心的结晶。 本书并非直接教授“如何让孩子变得懂事”的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塑造孩子独立人格,培养其内在责任感和同理心的教育哲学与实践方法。它旨在引导家长们重新审视“懂事”的真正含义,超越表面的服从,触及孩子心灵深处的成长需求。 第一章:拨开迷雾,理解“懂事”的真正含义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将孩子的“不听话”或“自我主张”视为“不懂事”。然而,真正的“懂事”并非压抑个性,而是建立在成熟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之上。本章将引领读者一同审视当下教育中对“懂事”的片面理解,探讨“懂事”背后所蕴含的独立思考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对他人感受的尊重。我们将深入分析,为何一味地要求孩子“懂事”,反而可能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通过大量真实的家庭案例,我们会揭示,那些被家长视为“不懂事”的孩子,可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需求、探索世界。理解“懂事”的多元维度,是后续所有教育实践的基石。 第二章:润物无声,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一切优秀品质的土壤。本章将着重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尊重、信任的沟通模式的重要性。我们不再强调父母的权威,而是倡导一种合作共赢的伙伴式教育。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倾听,理解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如何避免批评和指责,转而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引导孩子。书中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比如共同阅读、参与家务、以及真诚的对话,来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我们会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愿意去回应父母的期望,并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是让孩子内心产生“为父母着想”的动力的源泉,这比任何外部的强制性要求都更为有效。 第三章:授之以渔,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懂事”的孩子,必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信息。我们将探讨提问的力量——如何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以及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书中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启发式对话技巧,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每一次的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陷入自我否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让他们真正“懂事”的关键,也是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选择的重要保障。 第四章:点亮心灯,唤醒孩子的同理心 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是“懂事”的核心素养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同理心之光。我们将通过故事、角色扮演、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模拟,引导孩子理解不同人的情感和立场。书中将强调,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是最好的教材。当我们自己能够表达同情、理解和关怀时,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并将这些品质内化。我们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学会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通过分享,倾听,以及共同解决问题,孩子能够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形成善良、有爱、有担当的品格。唤醒孩子的同理心,不仅让他们成为一个“懂事”的人,更让他们成为一个懂得爱与被爱,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第五章:责任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懂事”的孩子,是懂得承担责任的孩子。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埋下责任的种子,并看着它生根发芽。我们将探讨如何循序渐进地赋予孩子力所能及的责任,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到参与家庭决策,再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书中将强调,责任的赋予并非是“分配任务”,而是“赋予机会”。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责任是伴随权利而来的,当他们拥有选择权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结果。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鼓励、肯定和适度的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对责任的畏惧,并从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当孩子能够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满足时,他们便真正学会了“懂事”。 第六章:学会放手,成全孩子的独立与成长 父母最深沉的爱,有时体现在学会放手。本章将探讨,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如何适时地放手,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我们将分析,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区分“关心”与“控制”。书中将提供具体的建议,指导家长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逐步放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承担后果。我们相信,真正的“懂事”,是孩子在父母的智慧引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担当的个体。而父母的放手,正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成全。 结语:一段关于爱与成长的旅程 本书的编写,并非为了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手册”,而是希望成为一面镜子,帮助家长照见自身,也照见孩子。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为“懂事”的潜质,而这份潜质的绽放,离不开父母的智慧、爱与耐心。与其追求一个表面的“懂事”,不如着力于培养一个内心丰盈、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也是一段意义非凡、充满爱的旅程。愿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在这趟旅程中,收获满满的喜悦与成长,并陪伴孩子一同,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平时工作就很忙碌,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感觉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懂事的孩子,自己也能省心一些,但现实往往是,孩子总是做出一些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这本书,它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我当时就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懂事”与“听话”划等号,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书中用了很多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孩子的行为,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孩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引导”而非“控制”的理念,它鼓励家长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内化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我尝试着在跟孩子沟通时,更多地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他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他答案。效果虽然不是瞬间改变,但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在独立思考方面有了进步。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乖巧”。

评分

我是一个对育儿这件事抱着严谨态度的父亲,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科学、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长的书籍。当我翻开《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成长的哲学解读。作者并没有回避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而是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父母心态”的强调,它指出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和急躁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书中提到了“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的培养方法,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尤其重要。我尝试着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些需要等待和努力才能获得满足的机会,这不仅仅锻炼了他的耐心,也让他学会了珍惜。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心理学研究成果,用科学的理论来支撑育儿的实践,这让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有说服力,也更具指导意义。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我育儿的道路上,为我点亮了前方的路。

评分

在我家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和他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总是显得很叛逆,经常跟我对着干,让我感到非常头疼。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直到我偶然间看到了《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让我认识到,所谓的“懂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出来的。书中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迷茫和挣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章节,它提醒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对话”,而不是“说教”。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更多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也更加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我的孩子明显对我敞开心扉了许多,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只要用心去引导,孩子终会成长为那个懂事、独立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这本育儿书的,之前我也看过不少关于孩子成长的书籍,但很多都感觉理论性太强,或者过于强调某种单一的方法,让我觉得有些脱离实际。而这本《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是简单地告诉父母“应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比如,书中对孩子“不听话”的解读,就非常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分析了孩子可能因为感知不到被尊重、不理解规则、或者测试界限等多种原因而表现出“叛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反应,反而可能加剧了问题的产生。书中提到的“共情”和“积极倾听”等技巧,我都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虽然不是立刻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确实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变化,亲子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我特别喜欢书中分享的那些真实案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引导下,都变得有章可循,并且能够引申出更深层次的育儿智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旅程,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教养方式,也让我对未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面对着我家那个精力充沛、好奇心爆棚的娃,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孩子总是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让我头疼的想法和行为,比如明明知道不能在沙发上蹦,却乐此不疲;或者一不顺心就哭闹不止,让我在公共场合尴尬不已。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孩子的懂事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和细腻的观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规则意识”的章节,作者不是简单地说“要讲规矩”,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违反规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书里提到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视觉化提示”、“后果与补偿”等,我都觉得特别实用,而且操作起来并不复杂。我尝试着给孩子设置一些简单的视觉化提示,比如画一个“不准蹦”的图,有时候还挺奏效的。而且,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心理上的支持,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父母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它教会我,育儿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而是更有条理、更有耐心去面对孩子成长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