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心理谘詢從業人員,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 雖然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章介紹已故艾瑞剋森博士的工作,本書仍值得大力推薦,它不但提供讀者一個瞭解艾瑞剋森博士的機會,還可通過他的教學研討會的逐字記錄,盡可能地親近他,直接嚮他學習。有些人有機會實際參與艾瑞剋森的研討會,但在展讀這本書時又會發現,艾瑞剋森教學的某些層麵仍是前所未覺的。我會這麼說當然有幾分把握,因為在學生心目中,艾瑞剋森的教學法帶來的睏惑多於啓發,偏偏睏惑有不必然適時伴隨著啓發。讀者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令人睏惑與啓發的因果循環中。正是這些睏惑促成注意力維持在持續轉換狀態,形成瞭艾瑞剋森所稱的自然催眠狀態,而這種自然催眠狀態正可促進無意識學習。依賴無意識學習時非常有利又直擊要害的方法。
內容簡介
艾瑞剋森是催眠治療與短期策略心理治療領域世界公認的,他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驅者,當代有影響力的催眠師,為催眠治療在學術領域取得瞭閤法地位。他對於心理治療的實務的貢獻,可與弗洛伊德對心理治療理論的貢獻相提並論。
世界各地的心理治療師來到鳳凰城參與他的研討會,以期掌握艾瑞剋森的治療和教學手法的精髓。艾瑞剋森在研討會上,除瞭在教學時用故事開始,或結語時來個簡短、一句話的說明,他很少解釋給學員應該學到的東西,這樣的方法迫使學員自己得齣結論,而且結論往往是令人喪氣的。這種隨之而來的睏惑及些許不舒服感,是促成注意力維持正在持續轉換狀態的方法之一,形成瞭艾瑞剋森所稱的自然催眠狀態,而這種自然催眠狀態正可以促進“無意識學習”。依賴“無意識學習”是非常有利又直擊要害的方法。
《催眠大師艾瑞剋森治療實錄》展現瞭艾瑞剋森為期5天的研討會的全貌,提供給讀者直接嚮艾瑞剋森學習的機會,研討會呈現的艾瑞剋森治療案例和結閤案例的教學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和體會艾瑞剋森獨特的治療和教學手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艾瑞剋森運用的趣聞軼事1
“若要一個人談談他的兄弟,隻需告訴他你自己手足的故事。”艾瑞剋森提醒我們。改變的力量就藏在病患的內在,治療師所要做的隻是如何去喚醒──這是趣聞軼事最佳的運用,誘導病患在自己的力量與成就下,努力地為自己改變。
第二章 研討會23
本書無意提供瞭解艾瑞剋森的另一種方式,也不是要呈現艾瑞剋森還有啥新玩意,而是要以新的角度呈現這個人。對從沒見過艾瑞剋森的人而言,本書就像將艾瑞剋森的活動化為視覺影像的機會。對那些有幸見過他的人,本書則提供不同的視角來認識艾瑞剋森其人和他的工作
星期一24
當病患用他的語言跟你說話時,彆轉譯成你的語言。傾聽病患時,彆以為你瞭解他,因為你是用你的耳朵聽,以你的語言想。但病患的言詞是全然不同的。你要企圖像病人一樣理解他的話。
案例1:用催眠幫助心理師瑪莉獲取壓抑很深的童年記憶
案例2:幫助屢考不過的年輕律師通過執業資格考試、解除他的背疼
案例3:用催眠做無痛分娩
案例4:博士資格考試再三不及格的女士
星期二65
我曾治療過許多狀況,總是根據不同的人發展新的療法。我認為心理治療是個體形成的過程(individual process)。你的治療需要個彆化,以符閤個彆病患的需要。
案例1:一位11歲還尿床的漂亮女孩
案例2:艾瑞剋森現場演示催眠教學
案例3:不喜歡漂亮女人的前海軍陸戰隊隊員
案例4:12歲,身高183厘米,尿床的男孩
案例5:不停地擠青春痘的男孩
案例6:10歲,每晚都尿床的傑瑞
案例7:不停地吸吮大拇指的男孩
星期三105
把自己當做一座花園,讓來訪者的想法可以在裏麵滋長、成熟。治療師真的一點都不重要。讓來訪者自行思考、自行理解是他的潛能。
案例1:一位17歲的口吃男孩瑞剋
案例2:兩位醫學博士的女兒得瞭精神性厭食癥
案例3:爬過“女人峰”後,執業心理師和他的妻子離婚
案例4:一位有自殺傾嚮的女護士在接受催眠治療後失蹤瞭
案例5:我要嫁給他嗎
案例6:一位非常非常盡職,非常害羞的女秘書
案例7:他竟然喜歡胖得像正方體的女人
案例8:一個自願放棄休假來幫助彆人帶孩子的女醫生
星期四158
無論你的來訪者是誰,都請善用他(她)的特質。假如他(她)會吟誦,你也可以吟誦。假如他(她)是個摩門教徒,你也應該對摩門教略有所知,纔能夠善加利用這個宗教信仰。
案例1:用催眠緩解脊髓損傷導緻的疼痛
案例2:癌癥晚期患者自我催眠緩解疼痛
案例3:一位揚言“全世界沒有人可以催眠我”的“鬥牛犬”成功完成瞭自我催眠
案例4:一個最不喜歡給地闆打蠟的老人,通過給底闆打蠟治好瞭失眠
案例5:一位想戒煙也想減肥的婦人
案例6:暴脾氣男子不再攻擊彆人
案例7:一位哭個不停的有錢女人
案例8:一個職業病人的來信(隻為證明沒有誰能幫助他)
案例9:從一個不良少年到學校董事會會長的涅槃
案例10:專門打警察的大個子女子路易斯
星期五213
你的病人是活在今日的狀況,所以你的治療要定位在病人的今日與明日,並且希望能延伸到下周與明年,你可以讓他們用實際的方式為自己著想。
案例1:新婚小兩口必須迴父母傢纔能上廁所
案例2:通往男人的心,要先經過他的胃
案例3:伯特娶到瞭自己心儀的女人,找到瞭喜歡的工作
案例4:墨西哥裔通過免費為餐廳打雜,一步步成瞭全城薪資最高的廚師之一
案例5:一對夫婦連續25年隻去同一傢餐廳吃飯
案例6:以初級職稱退休的精神科醫生
案例7:海軍軍官羅伯有一個“害羞的膀胱”
案例8:一位經常尿褲子的醫生
案例9:她的丈夫一心想製造“未來超級車”
案例10:她擺脫孤獨,成為“非洲紫羅蘭之後”
案例11:牧場工人的妻子擺脫自殺傾嚮,有瞭自己的孩子
案例12:他實現瞭夢想——有一棟屋子,由白色籬笆環繞
案例13:一位外科醫生在給病人縫閤傷口時,嘴巴講個不停
附錄一 針對莎莉和羅莎的催眠誘導的評論261
附錄二 催眠誘導329
前言/序言
故事的低語,心靈的解縛:探索內在力量的奇跡之旅 這是一部關於改變的史詩,一次深入心靈秘境的探險。它並非講述一個特定的治療案例,也不是對某一位大師的生平流水賬。相反,它邀請讀者踏上一段普遍性的心靈探索之旅,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一同見證人類心靈的韌性、潛能以及它那令人驚嘆的自我療愈能力。 想象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棲居在一個由過往經驗、社會期望、個人信念構築的復雜迷宮之中。有時,這個迷宮會變得越來越幽深,牆壁越壘越高,讓我們感到束縛,迷失方嚮,甚至懷疑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自由。我們或許會不自覺地重復著痛苦的模式,在熟悉的睏境中兜兜轉轉,無法掙脫。我們可能會在無聲的焦慮中窒息,在潛藏的恐懼中顫抖,在無力改變的現實麵前感到絕望。這種種感受,如同纏繞心靈的藤蔓,限製瞭我們的視野,阻礙瞭我們邁嚮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道路。 本書旨在揭示,在這看似堅不可摧的迷宮中,隱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路徑——一條通往內在力量覺醒的道路。它不是通過外部強加的指令或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種更為精妙、更為尊重個體的智慧,悄然開啓心靈的閘門,讓潛藏的力量如泉湧般湧現。 我們所探索的,是一種“聽懂”心靈語言的能力。心靈並非總是用清晰的邏輯和理性的詞匯與我們溝通,它更擅長用隱喻、象徵、情感的潮汐,甚至是我們身體的微妙信號來錶達。它在夢境中低語,在直覺中閃爍,在無意識的衝動中暗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教我們如何傾聽這些來自內在深處的聲音,如何解讀那些看似晦澀的信號,從而理解我們行為的根源,感受我們情緒的脈絡,並最終與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建立深刻的連接。 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問題解決”課程。生活中的許多睏擾,其根源往往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我們對問題的“解讀”方式,以及我們固守的認知模式。本書將引導我們去審視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係統,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限製瞭我們視野和行動的“玻璃天花闆”。我們將會學習如何溫和地挑戰這些限製性信念,如何在不經曆劇烈衝突的情況下,重新構建對自我和世界的看法。這是一個發現“更多可能”的過程,一個為心靈鬆綁,注入新鮮空氣的過程。 我們還會深入探討“故事”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關於我們的過去,關於我們是誰,關於我們能做什麼。然而,有些故事,尤其是那些充滿負麵色彩的敘事,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本書將教我們如何識彆那些正在阻礙我們成長的“舊故事”,並以一種富有創造力的方式,編織齣全新的、更具賦權性的“新故事”。這是一種關於重塑自我認知的藝術,一種通過改寫內心劇本,來改寫人生劇本的魔法。 你可能會問,這種內在力量的覺醒,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改變?它是一種悄無聲息的轉變,是一種從“必須”到“渴望”的挪移,是一種從“受害者”到“創造者”的身份認同。當心靈不再被過往的陰影籠罩,當被壓抑的情感得以流動,當被束縛的潛能得以釋放,我們會發現,原本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正變得越來越渺小。曾經讓我們束手無策的睏境,也開始顯露齣解決的曙光。 這不是一個關於“遺忘”或“逃避”的指南。相反,它強調的是一種“接納”與“轉化”的智慧。我們不會試圖抹去過去的傷痕,而是學習如何與它們共存,並從中汲取成長的養分。那些曾經讓我們痛苦的經曆,在新的視角下,或許會成為塑造我們獨特力量的基石。我們將會看到,真正的療愈,並非是讓傷口消失,而是讓傷口變成我們堅韌和智慧的證明。 本書更像是一扇門,一扇通往自我理解和內在自由的門。它不會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心靈都有著自己的節奏和鏇律。它所提供的,是一種方法論,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對待自身心靈的全新態度。它鼓勵讀者成為自己內在世界的探索者,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 在這趟旅程中,你將有機會與那些最根本的生命議題進行對話:關於恐懼的本質,關於希望的意義,關於關係的和諧,關於自我價值的肯定,關於生命終極的意義。你將學習到,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真實的自我;如何在麵對挑戰時,喚醒沉睡的勇氣。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一種關於“可能性”的信仰。它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著無限的潛力等待被發掘;相信,即使是最深的睏境,也孕育著轉化的種子;相信,心靈深處的智慧,足以引領我們穿越迷霧,走嚮光明。它是一麵鏡子,照見我們內在的光輝;它是一盞燈,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嚮。 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論,而是一種流動的實踐。它鼓勵你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它期待你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通過這本書,你將學習如何運用那些看似簡單,卻具有深刻力量的技巧,來化解內心的糾結,點亮生命的色彩,最終擁抱一個更自由、更充實、更富有創造力的自己。 這是一場關於你自己的宏大敘事。一個關於你如何通過深入理解和連接內在,從而重塑生活,擁抱無限可能的宏大敘事。它邀請你,放下所有的預設,帶著一顆開放的心,開始這段發現之旅,去傾聽那些關於勇氣、關於智慧、關於愛的低語,去解開那些束縛你心靈的結,去體驗生命中最深刻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