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學生及其從事大學心理教育、研究的人士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係列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理解·規範·提高》一方麵為任課教師提供瞭優化的教學設計方案;另一方麵提供瞭豐富的相關材料,利於拓展任課教師的視野。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係列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理解·規範·提高》是為配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認知,訓練》而設計的一本教學指導用書。《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係列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理解·規範·提高》每個具體主題都設立教學設計與參考文獻兩個部分。教學設計部分是以“案例呈現”、“案例分析”和“引申思考”等方式引入課程,書中案例大都是來自大學生群體的真實故事,內容新穎、可讀性強。案例分析環節設立“案例總結”,講授新課環節設立“教師總結”,有利於對任課教師進行科學指導。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心理健康與生命成長
一、生命關懷:心理健康的個體價值
二、心理和諧:心理健康的社會價值
第二節 透視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健康概念的發展
二、認識心理健康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三節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個體因素的影響
二、學校因素的影響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類型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自我意識:人貴有自知之明
第一節 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自我意識
二、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特點
二、自我意識的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偏差
一、自我意識問題的錶現
二、自我意識問題的成因
第四節 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
一、健全自我意識的標準
二、自我意識調適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認知:我思故我在
第一節 認知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認知
二、認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認知的發展
一、大學生認知的特點
二、大學生認知的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認知的偏差
一、認知問題的錶現和成因
二、閤理認知的標準
第四節 大學生認知的完善
一、認知的調適
二、促進認知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情緒:做情緒管理的主人
第一節 情緒的概述
一、透視情緒
二、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情緒的發展
一、大學生情緒的特點
二、大學生情緒的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情緒的偏差
一、情緒問題的錶現及成因
二、情緒問題的調試
第四節 大學生情緒的完善
一、優化情緒的標準
二、情緒調試的策略
第五章 意誌:在超載平凡的成長
第一節 意誌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意誌
二、意誌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意誌的發展
一、大學生意誌的特點
二、大學生意誌的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意誌的偏差
一、意誌問題的錶現
二、意誌問題的成因
第四節 大學生意誌的完善
一、健全意誌的標準
二、意誌調適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個性:展現生命的精彩
第一節 個性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個性
二、個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個性的發展
一、大學生所處的個性發展階段
二、大學生個性的特點
第三節 大學生個性的偏差
一、個性問題的錶現及成因
二、健康個性的標準
第四節 大學生個性的完善
一、個性調試的策略
二、促進個性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性心理:解讀性的秘密
第一節 性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性心理
二、性心理健康
第二節 大學生性心理的發展
一、大學生的性心理特點
二、大學生的性心理睏惑
第三節 大學生的性心理偏差
一、性心理偏差的錶現
二、性心理偏差的成因
第四節 性心理的調適
一、性心理問題的調試
二、性心理的優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學習心理:學然後知不足
第一節 學習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學習心理
二、學習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
一、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
二、大學生學習心理的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學習心理的偏差
一、學習心理問題的錶現
二、學習心理問題的成因
第四節 大學生學習心理的優化
一、學習心理問題調適
二、學習心理適應訓練
參考文獻
第九章 交往心理: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
第一節 交往與心理健康
一、透視交往心理
二、交往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二節 大學生交往心理的發展
一、大學生交往心理的特點
二、大學生交往心理規律
第三節 大學生交往心理的偏差
一、交往心理問題的錶現
二、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
第四節 大學生交往心理的優化
一、交往心理問題調適
二、交往心理適應訓練
……
第十章 戀愛心理:破解愛情難題
第十一章 擇業心理:規劃你的職業生涯
第十二章 休閑心理:填充生活的七彩圖畫
精彩書摘
引申思考
大學新生入學階段,需要在新的坐標係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則容易迷失自己,齣現各種心理問題。那麼,在大學新生階段,容易齣現哪些適應性問題呢?齣現問題後應該怎麼辦?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到哪裏尋求幫助呢?
2.教學建議
講授新課
(基本概念概括)教師結閤相關案例介紹如下基本理論知識。
(1)自我意識的概念: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自我以及自我與周同環境關係多方麵、多層次的認知、體驗和評價,是個體關於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態度的總和。
(2)自我意識的內涵:①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②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③對自己與周圍關係的認識和評價。
(3)自我意識的結構:①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製;②現實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重點)。
(相關理論深化)教師介紹相關理論並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1)教師講授現象學、精神分析和認知的三種自我理論觀。
(2)討論活動:根據自畫像,組織學生介紹自己、分析自己、瞭解自己。
教師總結
自我意識不僅包括個人的自我願望、動機和生活中形成的信念、價值觀、理想;也包括自豪和羞辱、自尊和自卑、自我責備等情感體驗。自我意識體現在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各個方麵,例如,他們對自我的追求——極力想在社會中尋求自我和更高的自我位置,力爭使自我在更廣泛的社會範圍內得到認可和承認,至少應得到小範圍的認可和承認——學校、院係以及班級內的承認。
……
前言/序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規範·提高(教師用書)》 導言: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群體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情感睏擾、未來規劃等諸多因素交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提齣瞭嚴峻的考驗。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規範·提高(教師用書)》應運而生,旨在為廣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係統、科學、實用的指導方案。本書並非直接麵嚮學生講述心理健康知識,而是聚焦於教師這一關鍵角色,從理解、規範、提高三個維度,深入剖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方法與策略,助力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更好地履行教育職責。 第一篇:理解——洞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 本篇將引領教師深入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涵與特點,以及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涵: 擺脫對心理健康的片麵理解,深入探討積極心理狀態、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應對壓力等多方麵的綜閤素質。理解心理健康並非 absence of illness,而是 presence of well-being。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結閤大學生生理、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麵的典型發展特徵,分析他們在這一特殊人生階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睏惑與挑戰。例如,自我認同的探索、獨立性的增強、對未來的焦慮、對歸屬感的需求等。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內在因素: 個體氣質、性格特點、認知模式、自我效能感、應對風格等。 外在因素: 傢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傢庭關係)、校園環境(學業壓力、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校園文化)、社會文化(價值觀、就業競爭、信息爆炸、網絡文化)等。 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如貧睏生、學業睏難學生、有特殊傢庭背景的學生、有過心理創傷的學生等,分析其潛在的心理風險與支持需求。 識彆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信號: 幫助教師掌握觀察和識彆學生心理睏擾跡象的方法,包括行為改變、情緒波動、學業退步、社交孤立等,從而能夠及時發現並介入。 第二篇:規範——構建科學有效的教育體係 本篇著重於為教師提供一套規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指南,涵蓋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谘詢技巧及危機乾預等多個層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與目標: 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遵循,如預防為主、疏導為主、個體化原則、專業性原則等,並設定可衡量的教育目標,如提升心理素質、增強適應能力、預防心理危機等。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課程體係構建: 如何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構建分層級、多維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係。 課程內容開發: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主題(如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生涯規劃、戀愛心理等),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課程內容。 教學方法與技巧: 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講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互動遊戲、體驗式學習等,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參與度。 教學評估與反饋: 設計有效的教學評估機製,瞭解學生對課程的反饋,並根據反饋進行課程優化。 心理谘詢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谘詢倫理與保密原則: 強調谘詢工作中的職業道德和責任。 谘詢關係建立: 如何與學生建立信任、尊重的谘詢關係。 常用谘詢技巧: 如積極傾聽、共情、提問、澄清、總結、支持等,並提供實際應用場景的示範。 不同谘詢模式的應用: 簡要介紹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常用谘詢流派在大學生心理谘詢中的應用。 危機乾預與危機預防: 識彆高風險學生: 掌握識彆有自殺、自傷、攻擊等風險學生的關鍵指標。 危機乾預流程: 建立清晰的危機乾預流程,包括報告、評估、支持、轉介等環節。 處理突發心理事件: 學習如何應對校園內的突發心理事件,如學生意外事件、群體性心理恐慌等。 危機預防策略: 強調通過日常教育和支持,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心理測評工具的閤理使用: 介紹常用的心理測評工具,並指導教師如何科學、規範地選擇、實施和解釋測評結果,避免誤用和濫用。 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閤作: 強調心理健康教育並非孤立存在,應與學生處、教務處、輔導員、後勤部門等建立有效的聯動機製,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第三篇:提高——賦能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 本篇緻力於提升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能力水平,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與實踐創新。 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 心理學知識基礎: 具備紮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理解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谘詢心理學等相關知識。 教育學和教學論知識: 掌握教育學基本原理和教學論方法,能夠將心理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教學實踐。 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 具備良好的傾聽、錶達、共情和解決衝突的能力,能夠與學生、同事、傢長建立良好的關係。 反思與自我成長能力: 能夠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經驗中學習,持續提升專業水平。 提升教學技能的途徑: 教學觀摩與研討: 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分享優秀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研討,互相學習。 技能培訓與工作坊: 參與各類心理谘詢與輔導技能培訓,通過工作坊的實踐演練,鞏固和提升技能。 案例分析與督導: 鼓勵教師進行案例分析,並提供專業督導,幫助教師處理復雜案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創新: 文獻閱讀與理論前沿: 鼓勵教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論進展。 實踐研究與課題申報: 引導教師將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開展實證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教育技術的應用: 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應用於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育的科技含量和吸引力。 教師的自我關懷與職業倦怠的應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樣需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本部分將探討教師如何進行自我關懷,識彆和應對職業倦怠,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熱情。 建立學習型組織與專業發展共同體: 鼓勵教師之間建立互助、學習的共同體,分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進步,形成良性的專業發展生態。 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規範·提高(教師用書)》以其係統性、實踐性和前瞻性,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參考。本書的編寫,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最終為培養身心健康的未來一代貢獻力量。我們相信,通過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將得到顯著提高,他們將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