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营养 膳食方案 图书 烹饪/美食 养生食疗

现货正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营养 膳食方案 图书 烹饪/美食 养生食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膳食指南
  • 营养学
  • 健康饮食
  • 食谱
  • 烹饪
  • 养生
  • 食疗
  • 中国居民
  • 正版图书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清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22141
商品编码:1188203993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2007版比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有三方面特色:

一是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10条推荐精简至6条,文字简练、清晰,容易记忆,同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图形及图表、食谱,便于百姓理解、接受和使用。

二是注重饮食文化传承发扬。在新指南中专门提出弘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家庭、社会、文化对膳食和健康的综合影响作用,建议在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开启饮食新理念,着力解决公共营养和健康的现实问题,并鼓励社会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三是兼顾科学性和科普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包括大量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分析,对从事营养与健康的科教专业人员是很好的参考工具。为方便大众理解使用,这次特别编撰科普读本,用百姓易于理解的语言讲百姓关心的常识,结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营养问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对核心推荐内容进行科学讲解。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与的不同之处在于:

修订专家委员会依据营养科学原则和*科学进展,分析了我国居民近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和健康问题,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的意见,*终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本指南共有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每个推荐条目下设有提要、关键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和知识链接5个部分。这些内容均是根据1997—2014年膳食和营养的相关人群研究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结果而来,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共识。

在完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基础上,修订专家委员会遵循科学、通俗和实用的原则,提炼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科普版由开篇、核心推荐、如何实践平衡膳食和附录4个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核心思想,汇集和解答了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推荐了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和膳食指导建议;而且列入了大量图表和食谱,使指南更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Eat a variety of foods, cereal based
平衡膳食模式是*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Be active to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weight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Eat plenty of vegetables, fruits, dairy products and soybeans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Eat moderate amount of fish, poultry, eggs and lean meats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推荐每周吃水产类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Limit salt, cooking oil, added sugar and alcohol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好控制在约25克以下。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Develop healthy eating habits, avoid food waste
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

内容介绍

      在健康中国成为国策的今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于2016年5月13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 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科学的原则和健康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给出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意见。各国的膳食指南均由政府或营养专业团体研究制定,是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文件,是国家实施和推动食物合理消费及改善人群营养健康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依据近期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和膳食模式分析以及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报告,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膳食指南修订的经验,对我国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进行修订。经过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工作组百余专家两年来的工作,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管理者、食品行业、消费者的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最终修订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面对健康人群,共有6条核心推荐条目,在每个核心条目下设有提要、关键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知识链接5个部分。 提要是对条目中心内容、关键推荐和关键事实进行总结;关键推荐是对实现核心条目建议的具体化操作要点;科学依据总结和分析了1997—2014年对同一问题的科学研究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集中了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共识,关键事实是对科学依据内容的提炼和总结; 知识链接介绍与本条目有关的一些信息资料。 指南特别结合我国居民的营养现况问题,推荐了解决方案和建议。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生理和行为特点,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膳食指南、婴幼儿膳食指南(0~24月)、儿童少年(2~6岁、7~17岁)膳食指南、老年人群膳食指南(≥65岁)和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实践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修订了2007版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新增了中国居民平衡营养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以突出可视性和操作性。

细节图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与实践的图书简介。 --- 叠山理水,移步换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与实践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古典园林爱好者、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园林景观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园林艺术专著。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名录,而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用古人的眼光去理解和体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空间美学中的完美物化过程的指南。 核心内容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结晶,是哲学、文学、建筑、绘画、文学乃至人文学科的集大成者。本书将从历史演变、造园思想、核心要素、审美特征及现代应用五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剖析这一精妙的艺术门类。 第一部分:历史长河中的足迹——园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根基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鼎盛的漫长历程。 1. 早期形态与雏形(先秦至魏晋): 重点阐述了“囿”、“苑”的起源,以及士大夫阶层在魏晋时期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如何催生了文人园林的早期思想。探讨了道家“返璞归真”和玄学“审美内化”对早期造园观念的影响。 2. 盛世的恢弘(隋唐五代): 详述了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含元殿前苑囿)的宏大规模与礼制功能,分析了盛唐气象下园林所体现的雍容华贵与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同时,对比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初具规模,为后世精巧之美奠定基础。 3. 技艺的成熟与集大成(宋代): 宋代是私家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本书细致剖析了苏轼、米芾等文人对叠山理水的理论贡献,如“米家山水”在园林中的空间化实践。详细介绍了宋代假山技法的突破,以及“以诗入园”的文学性在造园中的体现,特别是对“意境”的追求已超越对实景的描摹。 4. 极致的规范与精细(明清): 明清时期,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达到了工艺与艺术的巅峰。本章将重点解析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等造园专著的核心理念,并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经典为例,分析其在空间组织、花木配置、匾额题咏等方面的成熟规范。清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的满汉文化元素及其对称美学,也将在对比中被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哲思的物化——中国园林的造园核心思想 园林非建筑,乃是哲学与美学的容器。本部分深入探究支撑园林艺术的深层文化密码。 1.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解读了儒家中庸之道、道家自然无为、佛家空灵禅意如何被转化为园林中的“藏、露、借、对”等空间手法,强调园林是对自然的高度凝练与重构,而非简单的复制。 2. 意境的营造: 这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关键。本书详细阐释了“幽、静、空、寂、秀、奇”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以及如何通过诗词楹联、匾额题记,引导游者的心境变化,实现“身在园中,心游画里”的审美体验。 3. 诗情画意的空间叙事: 分析了园林如何像一卷展开的长轴画卷,通过“曲径通幽”的布局,实现视线控制与空间序列的组织。重点剖析“框景”、“对景”、“障景”等技巧,如何引导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内体验到无限的层次感和韵味。 第三部分:构成要素的精微之道——建筑、山水与植物的和谐统一 本书详细拆解构成园林的“三元素”——建筑、理水叠山、花木配置——及其相互关系。 1. 建筑与空间的对话: 探讨亭、台、楼、阁、轩、榭的功能与形态。重点分析建筑在园林中的“点景”与“借景”作用,以及“虚实相生”的结构哲学,如漏窗、月洞门的设计如何打破墙体的封闭性,引入外部空间。 2. 叠山理水的技艺与象征: 本书深入介绍了传统假山的堆叠技法(如散点式、主脉式),并探讨了“石品”的选择标准(如太湖石的“皱、漏、瘦、透”)。关于水体,则区分了“活水”与“静水”在不同园林中的应用,及其象征的阴阳平衡。 3. 花木配置的“花经”哲学: 阐述了传统园林中对植物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的“四君子”),植物如何被用来“点缀”或“遮蔽”空间,以及对“花朝月夕”不同时节景观的精心设计。 第四部分: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启示未来。 1. 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 选取苏州网师园(小中见大)、扬州个园(四季分明)、以及皇家避暑山庄(宏大叙事与自然融合)作为案例,进行详细的平面解析和意境解读。 2.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 探讨如何将中国园林的“借景”、“收放有度”、“以小见大”的哲学应用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景观乃至室内设计中,实现传统美学在现代材料和技术条件下的可持续表达。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配有大量高清实景照片与经典园林平面图解。 侧重于“如何看懂”园林,而非仅仅“知道有哪些园林”。 融入了大量园林史料和古人造园笔记的精要摘录,增强阅读的学术深度与趣味性。 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像一位园林鉴赏家那样去漫步:不仅看到眼前的亭台楼阁,更能洞察其后隐藏的千年文化积淀与匠心独运的空间哲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的养生之路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我一直对“食疗”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神乎其神,难以捉摸。而这本书,用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将食疗的可能性和具体实践方式娓娓道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夸大其词的养生书籍,而是基于大量的研究和实际数据,告诉你哪些食物对哪些身体状况有益,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药食同源”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们平时常吃的食材,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书里还列举了很多常见的疾病,并给出了相应的膳食建议,比如针对睡眠不好的人,推荐多吃哪些食物;针对容易疲劳的人,应该如何调整饮食。这些都非常有针对性,让我觉得不再是盲目地追求养生,而是有章可循。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读起来很轻松,也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为我的健康生活增添了不少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标题中“烹饪/美食”的字眼,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颖别致的菜谱,学习一些技巧,为家庭聚会增添一些亮点。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美食”本身,而更多地在于“营养”和“健康”。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虽然这对于关注健康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但作为一名热爱美食、追求烹饪乐趣的读者,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书中提供的食谱,虽然也列出了食材和做法,但更多的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缺乏一些对于味道、口感、创意上的着墨。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些充满想象力、能够激发烹饪灵感的菜肴,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健康饮食指南”,它在“怎么吃得健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在“怎么做得好吃”方面,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对“膳食”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吃饭就是填饱肚子,偶尔关注一下食材的新鲜度就够了。然而,这本书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向我展示了膳食在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方面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吃”以及“为什么这么吃”。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不同人群的膳食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甚至是一些有特定健康状况的人群,都有相应的膳食指导。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饮食结构。它还非常强调“均衡”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单一的食物或者某种营养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才能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书中的一些健康小贴士,比如如何选择新鲜食材、如何健康地储存食物,也都非常实用,为我的日常饮食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水平,并学习一些关于营养搭配的技巧,以便为家人做出更健康美味的饭菜。我一直认为,好的菜肴不仅仅是口味上的享受,更应该是身体的滋养。这本书确实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指导,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好处。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基础营养知识,也了解了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保留的影响。比如,我之前一直以为蒸菜是最健康的,但书中提到,有些营养素在蒸的过程中也会流失,而一些温和的炖煮或者快炒,反而更能保留某些营养。这些细节让我受益匪浅。然而,让我感到些许不足的是,书中提供的食谱数量相对有限,而且很多菜肴的制作步骤写得比较简略,对于厨房新手来说,可能还需要额外的参考资料。我更期待的是,能够有更丰富多样的菜谱,涵盖中西餐,并且每个菜谱都有详细的制作步骤、图片演示,以及营养成分分析,这样就能更方便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说实话,有点小失望。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非常具体、操作性强的食谱,比如“三高人群一周食谱”、“产后妈妈月子餐”这类。结果翻来覆去,更多的是关于各种营养素的详细介绍,以及宏观的膳食建议。比如,它会告诉你每天应该摄入多少克蛋白质,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A,等等。这些信息固然重要,但对于像我这样,平时工作忙,下班只想快速做顿饭、又希望吃得健康的人来说,有点过于理论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根据这些理论,能有哪些简单易行的烹饪方法,或者说,有没有现成的食谱搭配,能让我直接套用。虽然书里提到了一些食物种类和推荐摄入量,但具体到“一道菜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美味又营养”,或者“一日三餐如何科学搭配”,感觉还是不够深入。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希望这本书能更像一本“厨房助手”,而不是一本“营养学教科书”。当然,不可否认,作为基础知识普及,这本书还是挺全面的,只是对我目前的需求来说,有点“画饼充饥”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