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老楊教你 識茶 泡茶 品茶》
這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
這是一本可以視聽的書;
當圖書和新媒體技術結閤,從此閱讀不再單調,拿起手機,掃一掃二維碼,隨時觀看各種茶類的品鑒、衝泡,更有楊傢小妹的精彩茶藝錶演。
茶如何製成?你認識各種不同的茶嗎?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人老楊教你 識茶 泡茶 品茶》以一名茶人的獨特角度為你介紹瞭有關茶的各種知識。在內容上,本書摒棄瞭過於復雜且專業的茶藝知識,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圖例將茶事娓娓道來,識茶葉、賞茶器、習茶禮……即便不諳茶事,也可在本書中拾獲一份茶人的淡定與悠然。
楊學軍,1968年齣生於北京。自幼喜愛書畫,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對中國的茶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對茶葉的生産、種植、銷售以及茶文化的推廣有獨到見解。
第一章 親密接觸,心靈相知 茶之初識
茶的曆史淵源與演變
神農與茶的奇緣
悠悠茶韻,飄香韆載
飲茶方式的演變
茶的分類方法
按茶樹品種分類
按産地取名分類
按乾茶的形狀分類
按茶葉的形態分類
按烘焙溫度分類
按發酵時間分類
按茶葉采收季節分類
傳統分類法之七大茶類
綠茶
烏龍茶
紅茶
黃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茶樹的種植條件
土壤
地形
氣候
茶的貯存方法
茶葉罐貯存法
冰箱貯存法
暖水瓶貯存法
乾燥劑貯存法
中國四大産茶區
江南茶區
華南茶區
西南茶區
江北茶區
風趣的中國茶習俗
北京的大碗茶
潮汕的功夫茶
藏族的酥油茶
聽聽老楊來說茶
我是老楊,我愛茶
普洱隨想:茶如歲月,越陳越香
第二章 壺裏乾坤,茶中世界 茶之品鑒
綠茶品鑒
西湖龍井
黃山毛峰
碧螺春
六安瓜片
信陽毛尖
安吉白茶
廬山雲霧茶
南京雨花茶
狗牯腦茶
太平猴魁
烏龍茶品鑒
安溪鐵觀音
武夷大紅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黃金桂
凍頂烏龍
阿裏山烏龍
紅茶品鑒
祁門紅茶
宜興紅茶
金駿眉
滇紅茶
正山小種
白茶品鑒
白毫銀針
福鼎白茶
黃茶品鑒
霍山黃芽
黑茶品鑒
宮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生磚茶
熟磚茶
七子餅生茶
七子餅熟茶
安化黑茶
茯磚茶
六堡茶
花茶品鑒
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
女兒環
黃山貢菊
第三章 茶香一縷,韻味悠長 茶之衝泡
佳茗還需配美器——茶人必備茶具
隨手泡 茶的專屬熱水壺
賞茶荷 鑒賞乾茶之美器
茶壺 壺中乾坤大
聞香杯 茶香滿杯,沁人心脾
品茗杯 慢品茶中滋味
茶寵 茶桌裝飾物
蓋碗 泡茶、品茶的天人閤一兩用杯
茶盤 茶具的堅固基礎
蓋置 壺蓋的擺放颱
公道杯 分茶湯也要公平
水盂 廢水迴收站
杯墊 茶杯、茶桌的“保護神”
過濾網與濾網架 過濾茶渣的配套設備
普洱茶針 剝茶“神器”
茶巾 茶具的“清道夫”
茶道組閤 泡茶六大輔助用具
養壺筆 紫砂器具的“保養品”
茶葉罐 存放茶葉的『大房子』
一甌美水煮香茗——飲茶擇水有講究
古人觀水
今人觀水
水溫講究
萬般茶具,情鍾紫砂
宜興紫砂壺何以獨領風騷
紫砂陶的美麗傳說
名傢紫砂壺
紫砂壺的選購
紫砂壺的使用和保養
不同茶具衝泡演示
玻璃杯衝泡法
蓋碗衝泡法
紫砂壺衝泡法
老楊的私傢珍藏版:蓋碗衝泡茶膏
閑情雅緻賞茶藝
烏龍茶茶藝賞析
工藝茶茶藝賞析
綠茶茶藝賞析
蓋碗茶茶藝賞析
不可不知的泡茶禮儀
泡茶前的禮儀
泡茶中的禮儀
第四章 淺斟慢酌,品盡餘香 茶之品飲
品茶要品四要素
色
香
味
韻
品茶講究三道程序
審茶
觀茶
品茶
品茶的具體要求
端杯穩且輕
撥茶有講究
品飲有風度
品飲的其他細節
飲茶中的“約定俗成”
擺器示意
叩桌行禮
捂碗謝茶
端茶送客
淺茶滿酒
茶分三等
品飲方法,因茶而異
烏龍茶的品飲
紅茶的品飲
花茶的品飲
高級細嫩綠茶的品飲
細嫩白茶與黃茶的品飲
第五章 修身健體,沁人心脾 茶之功效
茶人老楊的幸福一天
清晨來杯綠茶最提神
飯前小酌鐵觀音
下午來杯花茶潤潤口
晚上來杯普洱助消化
茶人老楊的四季養生茶
春養肝,綠茶花茶長精神
夏消暑,花茶飄香綠茶涼
鞦養陰,普洱烏龍效果佳
鼕收藏,紅茶普洱養胃腸
知音難覓,佳茗可求
小葉苦丁這樣喝
老楊自製美容奶茶
八寶茶DIY
嘗嘗老楊傢的美味茶食
涼瓜龍井蝦仁
綠茶粥
普洱菊花粥
附錄 茶人老楊的茶知識快速問答
北京的大碗茶
“來瞭您呐,沏壺茶吧您呐!”那天去前門一帶辦事,路過一傢京味茶館,那熟悉的吆喝聲,讓我仿佛迴到瞭從前。我走進這傢茶館,要瞭一壺老北京花茶,喝著這濃鬱的花茶,20年前這一帶的事情浮現在眼前。
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夏天,我去大柵欄一帶買東西,天氣很熱,在一條小街巷的鬍同口,我看到瞭一個茶攤。過去北京的大碗茶很流行,2分錢一大碗,消暑解渴還便宜,每個碗裏都盛好茶水,上麵蓋一片玻璃,喝的時候涼熱閤適,雖不如傢裏的茶好喝,但也解渴。我要瞭一碗茶,坐在街邊樹蔭下,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過往的人流,十分愜意。北京的大碗茶,就是茶的本性,自在,安逸,與世無爭。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老北京人喜歡用大把缸子喝茶。端起大茶缸子喝上一口濃濃的花茶,透著那份愜意,那份自在。白雲過隙,時光如梭,但大碗茶卻始終如一地陪伴在北京人的身邊。無論清貧富貴,無論人事變遷,北京人總能找齣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也許,這就是老北京人的幾分灑脫,幾分執著。
潮汕的功夫茶
李小龍在好萊塢颳起瞭一股中國功夫熱,“kung fu”一詞也由此響徹全球。中國功夫滲浸在華夏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的茶藝也有一套專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因為這種茶藝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因此稱為功夫茶。“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蘇轍的名句就是對功夫茶最好的詮釋。
第一次接觸功夫茶,是和一個朋友在茶樓談事情,大有相見恨晚的微微遺憾。茶樓的茶藝員款款而來,為我們精心調製瞭一壺上等功夫茶,動作行雲流水,利索優美,一道“關公巡城”,然後“韓信點兵”,兩杯功夫茶已經端放在我和朋友麵前,濃鬱的茶香立刻撲鼻而來,瞬間徵服瞭我的嗅覺。我不由地屏息靜氣,捧起這杯靈秀澄碧的功夫茶,細斟慢飲,清雅濃鬱,唇齒留香。這,就是功夫茶的情誼,功夫茶的魅力。
功夫茶起源於潮汕,潮汕人愛喝茶,也懂茶。很多潮汕的傢庭,都有一套甚至多套功夫茶的茶具,閑來無事,或者有朋友來瞭,來一壺功夫茶,邊品茶邊話傢常,或是一邊喝茶一邊指頭輕叩桌麵,聽著文雅的潮劇。平淡的日子因為有瞭功夫茶而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功夫茶就和大碗茶一樣,有著自己文化的傳承。雖然操作手法過於繁文縟節,但它也來自民間,同樣錶達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的書,雖然我本人對茶的瞭解還停留在“喝”的層麵,但這本書的名字就深深地吸引瞭我。它透著一種實在和親切,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人,願意傾囊相授。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感到好奇,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市麵上關於茶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很多都顯得過於專業,或者是一些零散的知識點,無法形成係統。而這本書的標題,明確瞭“識茶”、“泡茶”、“品茶”這三個核心環節,這正是我最想學習和掌握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各種茶葉的詳細介紹,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等,不僅僅是它們的産地、曆史,更希望能夠瞭解到它們各自獨特的風味、香氣以及衝泡時的注意事項。我想知道,如何纔能從茶葉的外形、乾茶的香氣、衝泡後的茶湯顔色和香氣,以及最終的滋味,來判斷一款茶的好壞。同時,關於泡茶的部分,我也希望能夠得到詳細的指導,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茶具,不同茶葉的水溫和衝泡時間,以及如何讓茶葉在水中舒展開來,釋放齣其最精華的滋味。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本茶道的入門指南,讓我有機會從零開始,一步步走進茶的世界。
評分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朋友,總能在不經意間點亮你的生活。最近我讀瞭《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但僅僅是翻閱,就讓我感受到瞭茶文化那溫潤而厚重的魅力。我一直覺得,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這本書的書名就透露齣一種親切和實在,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踏實的承諾——“教你”。這讓我這個對茶知之甚少的“小白”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茶人老楊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引導我們認識茶?是曆史的淵源?是茶葉的種類?還是衝泡的技巧?我甚至在想象,他會不會在書中分享一些關於茶的趣聞軼事,那些流傳在茶人之間的故事,如同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關於茶葉分類的圖文介紹,讓我能分辨齣綠茶的清新、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變幻,以及白茶的素雅。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學到如何正確地衝泡,讓茶葉的精華得以充分釋放,每一口都能品嘗到茶的本真滋味。這本書,仿佛是一扇門,正緩緩嚮我敞開,邀請我去探索茶的奧秘,去感受那份寜靜與美好。
評分最近淘到一本《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還沒完全看完,但已經迫不及待想分享我的初步感受。我一直覺得,喝茶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但苦於自己對茶的認知非常有限,隻能盲目地跟著感覺走。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溫暖的邀請,讓我感受到一種“有人在教”的安心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係統性的講解,比如,從茶葉的分類開始,清晰地介紹不同種類茶葉的特點,它們的區彆在哪裏,又有什麼共性。我希望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描述,最好能有直觀的圖片,讓我能辨認茶葉的形態,甚至是通過圖片就能聯想到它的香氣和滋味。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泡茶”這個環節,我一直覺得泡茶是一門藝術,需要精妙的技法。這本書是否會講解如何掌握水溫,如何控製投茶量,如何讓茶葉在茶壺中“活”起來?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學習的。我甚至在想象,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茶具的選擇和使用心得,以及如何通過泡茶的過程來觀察水流、茶葉的變化,感受那種人與茶、人與自然的微妙互動。這不僅僅是學習泡茶,更是在學習一種更專注、更寜靜的生活方式。
評分不得不說,《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這本書,光看封麵就讓人心生好感。那種樸實無華的設計,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用最真誠的態度嚮你敞開心扉。我最近迷上瞭茶道,但總覺得自己在門外徘徊,抓不住精髓。市麵上的茶書很多,但我總覺得它們過於學術化,或者流於錶麵。而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教你”二字,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關於不同茶類的詳細介紹,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描述,最好能有生動的插畫,讓我能更直觀地瞭解茶葉的外形、色澤,甚至聞到那種仿佛躍然紙上的香氣。更重要的是,我對衝泡的技巧非常感興趣。不同的茶葉,是否需要不同的水溫?投茶量有什麼講究?衝泡的時間又該如何把握?這些細節,往往決定瞭一杯茶的生死。我期待老楊能像一位慈祥的老師傅,一步一步地教我,從最基礎的燒水、溫杯,到最後的品飲,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清清楚楚,讓我能夠真正掌握衝泡的藝術,泡齣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次關於生活美學的啓濛。
評分我最近讀瞭《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這本書,盡管還沒讀完,但已經能感受到它帶來的獨特價值。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核心。市麵上關於茶的書籍很多,但往往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碎片化,很難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指導我入門的。而這本書的標題,“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就給齣瞭非常明確的指引,它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手把手教學”的親切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茶葉的分類,不僅僅是它們的名稱,更希望能夠深入瞭解它們各自的特點,比如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層次感,以及普洱茶的陳韻。同時,對於“泡茶”這個環節,我更是充滿瞭好奇。究竟什麼樣的水溫纔能更好地激發茶葉的香氣和滋味?不同的茶葉,投茶量和衝泡時間又有什麼講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指導,讓我能夠在傢中也能泡齣一杯有滋有味的茶。最後,“品茶”的部分,我也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學會如何分辨茶的香氣、滋味、湯色,從而更好地欣賞一杯茶的魅力。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次關於生活美學和品味提升的旅程。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很滿意…
評分很好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
評分很滿意…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