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列出了让父母头疼却又是孩子们易出现的十大缺点和错误,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分析问题的根源,进而指引父母摒弃传统的责骂、训斥、批评的教育方式,转换角度、转换观念、转换教育方法,成功引导孩子将缺点变优点,由顽劣变优 秀。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是需要每个家长去学习领会的,于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且一直对孩子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带动,我们不仅要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去塑造和要求,还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一个优 秀的孩子。
阅读本书,循序渐进,家长们定能学到充满智慧而又卓有成效的教子之道。
孩子怎么老说谎话?孩子怎么这么贪玩?孩子做事太拖拉,没有时间观念;孩子爱攀比,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必须有什么;孩子不自立,学习退步,早恋,乱花钱,喜欢异想天开……这些错误或者缺点,是不是或多或少也存在于你的孩子身上?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人非圣贤,身为父母的我们都难免出错,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孩子老犯错没问题,父母处理不当才是问题。所以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孩子老犯错,我们怎么做?
批评、训斥、责骂,乃至于武力惩罚,这些该是大多数家长的常用教育方式。在他们看来,孩子犯了错误就该批评加惩罚,难不成犯了错还要表扬他吗?事实却是,惩罚常常无效,而且旧缺点未改,新错误不断。惩罚往往还有副作用,孩子逆反、自闭、抵触、破罐破摔……
究竟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请试着转换教育角度,你或许能够点石成金。
周洲 原名周应梅,女,作家、幼教专家,毕业于湖南师大,从事学前教育14年,曾在大型幼教机构相继担任班主任、主管、园长,能精准的把握孩子们各个年龄段的特点;丰富的从教经验,能为家长们在教养孩子时给予恰当的意见和指导。作品散见于各媒体,各种幼教论文荣获多次一等奖.其家教主张和感悟通过图书与读者分享。现为长沙"因为爱"早教馆馆长。
姜福玉 笔名 江牧渔,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先后从事过中学语文老师,期刊、报社、电视台记者工作。多年深度关注和研究女性、婚姻、情感以及家庭教育等,结合自己的感同身受,在此颇有心得。先后在《家庭医生》、《山东青年》、《人生与伴侣》、《心理医生》、《人之初》等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专著《为自己喝彩》。
第一章 在孩子的谎言中指引他诚信 / 001
“诚信”是为人之本,它关系到孩子的人格素养、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诸多影响人生幸福的方方面面,所以历来被为人父母者重视。孩子说谎,被父母看作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偏偏,无论父母如何耳提面命,小孩子总忍不住要说谎。
家长批评甚至打骂,不但不能阻止孩子撒谎,反而导致孩子为了掩盖一个谎言而编造更多的谎言,渐渐离“诚信”越来越远。父母何不换个角度,放弃打骂和责备,冷静审视孩子说谎的动机,发现孩子谎言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引导孩子在谎言中懂得诚信。
1. 孩子为什么说谎 / 002
2. 谎言有不同,要区别对待 / 004
3. 谎言教育,承认比被揭穿更深刻 / 007
4. 不对孩子许“张嘴愿” / 010
5. 孩子跟谁学会说谎 / 013
6. 谎言面前也要有表扬 / 015
7. 善于从撒谎的缺点中发现优点 / 017
8. 在谎言中培养诚信 / 020
9. 用爱和尊重引领孩子告别谎言 / 022
第二章 在孩子的过失中教他正确的方法 / 025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总想探一探究竟,所以免不了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破坏”行为;更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做事的时候会时常出现失误。今天打翻一只碗,明天拆坏一部手机,后天拿着剪刀把衣服剪出几个洞……这些行为常常会引来家长的严厉斥责。
如果过失的产生源于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欲望,那么家长不但不应该责备,相反,更应该肯定孩子做事的动机。一味地批评和恐吓,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胆小怕事。要善于发现孩子过失背后闪光的探索精神,然后加以鼓励和引导,并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
1. 正确认识孩子的过失 / 026
2. 放弃“恐吓”的教育方式 / 029
3. 过失面前不忘包容 / 031
4. 过失中的赏识和鼓励 / 034
5. 过失中学得知识和能力 / 037
6. 引导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 039
7. 创造条件让孩子大胆尝试 / 042
8. 和孩子一起探讨正确方法 / 044
第三章 在孩子的依赖中帮助他自立 / 047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再加上父母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可谓伸手有人穿衣,张嘴有人喂饭,事事都有人包办,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照顾得依赖性越来越强。久而久之,孩子不仅生活方面自立能力差,而且不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也难于独立面对社会。
真正的爱不是凡事代办,而是教会孩子自己去做事。当发现孩子依赖性过强时,请不要指责孩子,先检省自我,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是不是爱的方式不正确。抱着的孩子长不大,适时放手,要孩子由依赖逐渐自立,是孩子健康成长、顺利适应社会、独立于世的关键。
1. 孩子依赖性太强危害多 / 048
2. 培养自立先从学会自理开始 / 050
3.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 053
4. 孩子有要求,留70%让他去实现 / 056
5. 放心让孩子“打酱油” / 059
6. 让孩子自己上下学 / 062
7. 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 064
8. 征求并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 / 067
9. 教会孩子偏要和陌生人说话 / 070
10. 给孩子锻炼自立能力的机会 / 072
第四章 在孩子的退步中激励他前进 / 075
目前很多家长走进考试的误区,将考试成绩看作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会表扬,当孩子成绩退步时,则严厉批评并和成绩好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更会扭曲孩子的学习观。
换个角度想一想,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测试形式,成绩只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孩子退步了,家长最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退步中有所收获,给他自信,激励他前进。
1. 家长,千万别以分数论英雄 / 076
2. 成绩退步了,原因比惩罚更重要 / 078
3. 退步中有进步,不要吝啬表扬 / 081
4. 报培训班不如培养孩子自主学习 / 083
5. 授之以渔,学习得法进步快 / 086
6. 不要总拿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比 / 089
7. 让自卑从孩子的心中走开 / 092
8. 说一句:“孩子,我相信你!” / 095
9. 与孩子一起制定前进目标 / 097
第五章 在孩子的闲书中引领他汲取知识 / 101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教科书而言,孩子更喜欢读杂志、绘本、小说、故事等书,因为这些书的内容比起教科书来既生动又丰富。但很多家长认为,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是不务正业的闲书,把时间用在看闲书上会影响学习。所以看到孩子在看所谓的闲书,会强硬地没收,并严厉禁止孩子再次接触。
其实,不是所有的闲书都没有阅读价值。教科书的知识含量毕竟有限,要扩大知识面,势必要扩大孩子的阅读面。所以家长要转变观念,允许孩子读闲书,并引导孩子从闲书中汲取知识,开拓孩子的眼界。
1. 闲书中也有正面知识 / 102
2. 孩子看闲书,要引导,不要禁止 / 104
3. 和孩子一起读书 / 106
4. 放弃阅读的功利心 / 109
5.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 111
6. 让图书可以随手拿到 / 113
7. 给孩子留出看书的时间 / 115
8. 与孩子一起逛书店 / 117
第六章 在孩子的坏习惯中培养他优秀 / 121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要成为优秀的人必须有好的习惯,同时,习惯了优秀的行为才会变得习惯性的优秀。可以说,成才的基础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有太多不好的习惯,改都改不过来。要知道,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所以,坏习惯也不是一时责备就能够剔除的。在发现孩子有坏习惯的时候,父母不要着力于用说教、责备等手段来“改”掉坏习惯,而是要用耐心和巧妙的方法引导坏习惯发展成好习惯。
1. 优秀是一种习惯 / 122
2. 孩子贪吃,教他做美食 / 124
3. 孩子粗心,给他一份“工作” / 126
4. 让孩子每天自己制订计划 / 129
5. 给孩子做一个细菌实验 / 131
6. 让孩子布置房间 / 134
7. 给孩子一个大大的存钱罐 / 137
8. 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习惯 / 139
第七章 在孩子的异想天开中鼓励他追梦 / 143
爱幻想是孩子的本能,因为对世界新奇,加之孩子的思维没有固定模式,所以会异想天开。孩子无厘头的话语,常引得我们捧腹大笑,或者觉得荒唐而斥责孩子胡闹。其实,异想天开不仅是可贵的想象力的展现,更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家长不要用冷嘲热讽打击孩子,更不要认为孩子胡闹而批评他。相反,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异想天开,并鼓励孩子为实现幻想而努力,从而有效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1. 孩子爱“异想天开”,别训斥他 / 144
2. 让孩子大声说出他的想象 / 146
3. 赏识孩子的梦想 / 149
4. 创造机会让孩子“异想天开” / 151
5. 鼓励孩子将异想天开付诸实践 / 154
6. 跌倒丧失信心,悄悄扶上一把 / 156
7. 为孩子实现梦想提供适当条件 / 159
8. 和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 161
第八章 在孩子的游戏中发掘他的才能 / 165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游戏的痴迷超过吃饭和睡觉。可是在家长看来,玩物必丧志,贪玩影响学习,大把的时间用来玩游戏是极大的浪费,不如多上几个特长班学学特长,多看看书提高一下学习成绩。
其实,孩子在玩游戏中学到的东西是课堂和课本给不了的。睿智的家长不但不会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而且还会引导孩子玩出精彩,玩出意义,并借游戏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各种能力。
1. 游戏对孩子的意义 / 166
2. 游戏是玩,更是学习 / 168
3. 在游戏中发掘孩子的潜能 / 170
4. 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中玩 / 172
5. 看电视也有教育功能 / 175
6. 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 / 177
7. 棋牌游戏—益智好帮手 / 180
8. 陪孩子一起玩游戏 / 182
第九章 在孩子攀比中强化他的上进心 / 185
在物欲横流的今日,孩子们也学会互相攀比,“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我吃的肯德基;我的衣服要一千块,你的多少啊?你爸妈每周给你多少零花钱,没有我的多哦……”诸如此类的话语从孩子口中说出来,一点也不稀奇。
家长不要一味地批判孩子的攀比言行。攀比不一定就是坏事情,换一个角度讲,有攀比思想说明孩子有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所以,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思想,引导得当,孩子会在攀比中学会自强自立,要强上进,那么坏事自然变好事。
1. 孩子为什么会攀比 / 186
2. 攀比也能产生正能量 / 188
3. 教孩子怎么攀比 / 190
4. 消除盲目攀比,从父母做起 / 193
5. 让节俭成为家庭风气 / 196
6. 让孩子看到生活的不易 / 198
7. 引导孩子欣赏他人优点 / 201
8. 用攀比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 204
第十章 在孩子早恋中告诉他爱的深意 / 207
随着孩子早熟比例升高的是,孩子早恋的现象也越来越频发,而且大有越来越“早”的趋势。这让父母忧心忡忡、如临大敌,只要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蛛丝马迹,就马上采取非常措施,或苦口婆心劝阻,或当头棒喝严斥,或集中全力死守,以求一绝后患。
但非常措施也常换来孩子的非常反应,激起逆反心理,和父母决裂,甚至离家出走,以自杀威胁……哪种反应都够父母惊慌一阵子了。若父母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早恋,本着尊重孩子感情的原则,重疏导弃防堵,孩子反而能理性处理好感情。
1. 别放大早恋的坏处 / 208
2. 早恋发生时,“润雨”比“狂风”管用 / 210
3. 告诉孩子,你也曾青春过 / 213
4.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215
5. 鼓励孩子与爱恋的人一同进步 / 217
6. 转个弯告诉孩子早恋的苦涩 / 219
7. 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的接触 / 222
8.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 224
作为一名新手父母,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书籍。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培养优秀孩子的10堂课——家长的角度决定孩子的高度》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我被它务实的标题吸引了。我一直相信,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本书似乎正好触及了这一点。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而是强调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联想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并从中找到反思和改进的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解如何真正地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应付。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在听,但其实我只是在等待自己说话的机会,或者在心里已经预设了答案。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并尝试用更耐心、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情绪。同时,书中也涉及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一直担心自己会过度保护孩子,反而阻碍了他们的成长。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育儿这件事,它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并非在于拥有多少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在于拥有一颗愿意学习、愿意反思、并且真正爱着孩子的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以一种非常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读者对话,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姐姐,分享着她在育儿路上的心得体会。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挫折教育”的探讨。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强调“保护”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了孩子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机会。这本书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适当地让孩子去经历风雨,从中学习坚韧和成长。我曾一度认为,让孩子少走弯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爱,是赋予他们披荆斩棘的能力。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如何处理孩子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落地执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之处,比如眼神的交流,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及情绪的波动,这些都被捕捉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作者是真的深入了解过孩子。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起家长共鸣,并且能够切实指导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父母的书籍。它不光教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拥有更坚定的信念和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关于育儿的许多困惑和焦虑。我之前读过不少育儿书,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模式化,难以真正应用到我与孩子复杂的日常互动中。而《培养优秀孩子的10堂课——家长的角度决定孩子的高度》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次温柔的对话,与我分享了许多关于孩子心灵成长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同理心”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教会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更是强调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示范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场景,父母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伸出援手,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够成为孩子学习同理心的榜样。此外,书中对“玩耍”的价值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曾一度认为,玩耍只是孩子消磨时间的工具,应该被学习和知识所取代。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创造力、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书中提供了许多创意的游戏建议,能够帮助家长在玩乐中与孩子建立更深厚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被父母过度“照顾”的孩子,我深知不当的育儿方式可能会对一个人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为人父母后,我格外谨慎,并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避免重蹈覆辙的育儿书籍。而《培养优秀孩子的10堂课——家长的角度决定孩子的高度》这本书,恰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育儿的核心要义。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学习,爱上探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驱动力来自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而父母的角色,是去点燃这团火,而不是去强行塞柴。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示了如何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在“教”,但其实我们在“阻碍”。书中还有一部分关于“建立亲子边界”的内容,让我对如何平衡“亲近”与“独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纠结于如何在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时,又不让他们变得依赖。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让我知道如何设定合理的规则,并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它帮助我认识到,父母自身的成长,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培养优秀孩子的10堂课——家长的角度决定孩子的高度》这本书,恰恰就是一场关于唤醒的盛宴。它没有给我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书中让我最受益的是关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独立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的步骤,而是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家长去思考,如何鼓励孩子质疑、探索和求证。我开始尝试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多问“为什么”,少给“直接答案”,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耐心,但效果显著,我能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探索的光芒。此外,书中对“情绪管理”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教我们如何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情绪的来源,并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作者强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让我看到了成长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并非意味着完美无缺,而是意味着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并且始终怀揣着对孩子最真挚的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潜力,也让我对未来与孩子共同成长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