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本学习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意大利一位医学女博士。她完成学业后,开始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同时,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造成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教育描述出孩子每个阶段的敏感期,提供适合个性的教育,这正是孩子需要的。
——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我们的成功不应该归功于斯坦福大学,而应归功于蒙台梭利学校。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
在让儿童敏感于世界的美,以及唤醒对生命之谜的好奇方面,没有比蒙氏教育更好的方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蒙台梭利是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科学家之一。
——西方教育史
目录
第1章新教育和教学方法 001
第2章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源起 015
第3章孩子们想要的理想家园 025
第4章“儿童之家”的教育方式 039
第5章孩子的纪律与自由 047
第6章怎样给儿童上课 061
第7章孩子实际生活的练习 069
第8章儿童的饮食 073
第9章孩子的体格训练 081
第10章孩子的自然教育 089
第11章培养孩子的手工劳动能力 097
第12章孩子的感觉训练 101
第13章感觉练习及其教学材料 111
第14章感觉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31
第15章关于智力的教育 137
第16章幼儿的阅读与写字教学方法 153
第17章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169
第18章儿童期的语言 195
第19章幼儿算术入门:数字教学 207
第20章练习的顺序 219
第21章再谈纪律 227
第22章让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245
第1章
新教育和教学方法
我并不是想写一篇介绍有关科学教育学的专题文章,只是想根据我不完整的记录提供一种实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实验结论能为新型科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开辟道路,近些年来,这些新型科学原理正在逐步推动教育工作的变革。
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有关教育学发展趋势的问题,这些讨论已经超越了纯理论阶段,并要求把结论建立在实证结果基础之上。从韦伯、费克纳到冯特,生理学或实验心理学已成为一门新科学,就像过去的形而上学心理学为哲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一样,这门新科学也将会给新教育学奠定基础。应用于对儿童的身体研究的形态人类学,也将是促进新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元素。
尽管有这些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科学教育学还没有建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所谈论的科学教育学只是一种模模糊糊而实际还不存在的东西,它还不过是一种科学的直觉或者科学的暗示。借助于19世纪实证科学和实验科学,科学教育学必将冲破云雾展示在世人面前。人类通过科学进步建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必然通过新教育学来发展,但在这里我不想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几年前,一位著名的医生在意大利建立了一所“科学教育学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在教育界已感知新运动的老师。这所学校在两三年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来自意大利各地的教师前来参观学习。这所学校还得到了米兰市政府的捐赠,得到了许多科学仪器。而且,这所学校创办开始就有很多有利条件,得到了许多人的援助,因为人们希望通过实验,建立起一门“发展人的科学”。
这所学校之所以受到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杰出的人类学家朱塞佩·塞吉所给予的热情支持。30多年来,塞吉一直在意大利的教师中积极地倡导一种以教育为基础的新文明。他说:“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感觉到必须要重建教育方法,需要为这项事业、为人类的复兴而奋斗。”在他《教育与训练》一书一篇演讲稿的摘要中,他鼓励这个新运动。他认为应以教育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为指导,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研究。
塞吉说:“好多年来,我一直在为形成一种指导和教育人的观念而奋斗,我对它考虑得越久,就越觉得它正确、有用。我想,为了建立一种自然而合理的教育方法,我们必须要把人作为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因为这是奠定一个人教育和文化基础的关键时期。”
塞吉还说:“测量头部、身高,绝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建立一种教育学体系,但是它却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种体系所要走的道路。我们要去教育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有准确的了解。”
塞吉使许多人相信:如果具备了人类个体的知识,那么教育人的方法就会很容易获得。但是,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塞吉的追随者对他的这种说法在思想上产生了混乱,一些人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一些人的理解则曲解或夸大了他的说法。他们混淆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两者的区别。他们认为,对学生的实验性研究是通往对学生进行合理教育的道路,通过这种研究,学生本人的教育就会自然地得到发展;以为实验研究就是教育,而把教育人类学命名为科学教育学。这批塞吉的“信徒”举着“记录卡”(一种记载学生的家庭、体格、健康状况等情况的表格)的旗帜,认为这面旗帜一旦牢固地插到学校这个阵地上,就会赢得胜利。
评价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而有力量的,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报告般的精确性来描述教育现场的复杂性,但这种精确性却丝毫没有削弱其温暖的底色。它成功地将一种深层的哲学理念——即“人是自身发展的建筑师”——转化为一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执行的具体原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纠正错误”的章节处理,作者强调的是“间接引导”而非直接指正,鼓励环境本身去扮演纠错者的角色,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哲学,让我在面对孩子偶尔的挫折时,学会了保持必要的距离和耐心。全书读下来,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方法论,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更好地与另一个生命个体建立长期、健康、互相尊重的关系的手册。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塑造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而是一个有内在驱动力、能够自我调适的独立个体。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本面向实践者的指南,这本书在工具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它没有要求读者去购置昂贵昂贵的进口教具,而是鼓励家长和教育者发挥创造力,利用身边最平凡的材料进行环境创设。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自制教具的制作步骤和预期达成的学习目标,很多想法都简单到让人拍案叫绝,原来教育的精髓可以如此朴素而强大。此外,书中对不同年龄段(特别是新生儿至三岁)的敏感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划分和描述,这对于正在经历“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对拉链着迷了”这种困惑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拨云见日。我发现,当你知道孩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在“吸收”什么特质时,你对待他们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从不耐烦转变为一种充满期待的守护。它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成长地图”,让父母可以提前预知,而不是被动应对。
评分评价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早期教育”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枯燥的理论术语和教条式指令的指南,但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且充满人文关怀。她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框架。书中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详实的生活场景描绘,让我立刻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和互动模式。比如,对于“预备好的环境”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细致到描述了光线的角度、家具的高度、材料的摆放逻辑,甚至连空气的流通都考虑进去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深刻洞察力。文字的张力在于其强大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正站在我身边,耳提面命地指导我如何观察和回应孩子的每一个微小信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教”孩子,而是开始“合作”了。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封面色彩柔和,没有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反而用了一种非常雅致的米白色调,给人一种宁静、专业的初印象。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挑不出毛病,墨水印刷得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考量,很多关键概念都采用了加粗或斜体的形式突出显示,使得复杂的理论也能被快速捕捉到重点。而且,书中的图文比例把握得恰到好处,那些示意图和流程图绘制得非常直观、简洁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视觉辅助迅速理解抽象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在日常环境中落地实施的。这本书的整体触感和视觉体验,完全符合一本严肃、权威的教育著作应有的水准,让人从翻开书本的第一秒起,就充满了信任感和探索欲。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和研读。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在理论架构的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市面上许多速成读物那样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每一章节的逻辑推进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无懈可击的整体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观察”这一技能的强调,书中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如何进行“目的性观察”——这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一种带着假设、带着理解、带着敬畏的倾听。这种观察方法的训练,对于现代社会中那些习惯于快速评判、急于干预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慢下来”的良药。书中对“自主性”与“自由”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尤其深刻,它清晰地划定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以及如何在受限的环境中培育出无限的可能性。读完相关章节,我立刻意识到,我们过去给予的很多“帮助”,其实恰恰阻碍了孩子心智成熟的自然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