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不求医、不吃药,更不用跑医院
自己判断身体有无“湿”和“虚”,就这么简单
体内有湿自测
痰湿//身体肥胖,大腹便便,时常胸闷,稍微活动就会困倦
湿热//脸上出油多,不想吃饭或者饭后觉得胃胀;女性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
寒湿//经常感冒发烧,长湿疹,爱打喷嚏,四肢关节疼痛;女性常被痛经困扰
风湿//不规则地发热,关节、肩颈、腰背、足跟部位时常疼痛,天气变化时加剧
虚湿//腹部胀痛,消化不好,大便稀薄,肢体浮肿,小便黄且短少
身体发虚自测
气虚//经常气短乏力、无精打采,特别爱感冒,而且是反复感冒
血虚//面色苍白、皱纹多、衰老得快;有的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痛经
阴虚//脸上经常出现小痘痘,一生病就容易低烧,早晨起床眼睛干涩
阳虚//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略微活动就汗出如雨
辨清体质、对症调理
赶跑体内湿和虚,大病不来找,小病不缠身
内容简介
解读湿、虚的原因、症状和防治对策
30多个中药膏方,祛湿一身轻
100多道食疗秘方,补好身子骨
20个特效穴位,补气血
15种湿虚疾病对症调理
书中分别从四种体湿、体虚的情况出发,不仅介绍了给出了多种对症的解决办法,同时也针对体湿、体虚可能造成的疾病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为了更便于大家的操作使用,书中配以大量精美而实用的图片,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步图解,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找到适于自己的祛湿补虚的方法,赶跑体内湿和虚,大病不来找,小病不缠身。
作者简介
杨力,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特聘教授,美国国际医药大学博士生院特聘博士生导师。
著名中医学家,学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中医研究45年,行医长达40年之久,重视“药食同源”饮食养生。近10年来,其数千场公益讲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卫视、山东卫视、福建卫视、湖南卫视、辽宁电视台等进行养生宣教。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其著作累计字数已达2000余万字,其中中医养生书籍已出版30余种,代表作有《教你活到100岁》《五谷杂粮养生粥》《养生先养肾》《脾不虚病不找》《祛寒除病根》等,反响甚大,现已进入千家万户。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许多疾病都是“湿”和“虚”引起的
湿、虚是百病之源,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
湿气最容易渗透人体各部位
体虚到底是怎么回事
湿、虚总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第一章 湿邪最损伤阳气,预防大病先除湿
痰湿:体胖且略显浮肿,口中黏腻
湿热:小疙瘩冒不完的根源
寒湿:怕冷,大便成形
气血充足是祛寒湿的根本
风湿:骨关节、肌肉的疼痛
虚湿:体虚易惹湿,祛湿先补脾胃
第二章 百病乘“虚”而入,虚掉身体也就输了健康
阳虚:身体怕冷,还易腹泻
阴虚:体内血、津液不足
血虚:失眠梦多,面色苍白无华
气虚:总是提不起劲来
湿虚:因湿起虚火,湿去好补虚
第三章 虚和湿是百病之源
感冒
咳嗽痰多
慢性腹泻
肥胖
多汗(自汗、盗汗)
冠心病
血脂异常
慢性支气管炎
湿疹
风湿性关节炎
肩周炎
颈椎病
失眠
痛经
专题 痛证
精彩书摘
湿邪侵犯人体不同部位,疾病各有不同
湿邪侵犯人体上部,人体易出现胸闷咳嗽、晨起咳痰、头蒙不清醒等症状,当空气中湿度变大时,各种症状表现会更明显,甚至加重。
湿邪侵犯人体中部,则人体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不适,同时还可能出现口腻、口甜、舌苔厚腻等不适表现。
湿气停滞在人体下部,则人易出现腹泻、大便黏腻不爽,不易冲洗;同时还可能因湿气重而不想饮水,出现小便短赤而黄等泌尿方面的不适。
湿气在肌肤表层泛滥,则易引发湿疹、皮炎、痤疮等皮肤病症。
女性湿气重易得四种妇科病
湿气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会更大,最易引发四大妇科病症。
月经病:女性因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等情况受外湿侵犯,易导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或经前腹泻,或是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甚至不孕等经期不适症状。
带下病:“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在盆腔停滞,犯及女性生殖系统,易导致白带失调,出现白带增多,或是使白带出现青、黄、赤、白、黑等病理状态。《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证。”
妊娠病:水湿内停,气化不利,会使女性在妊娠早期的反应加重,易出现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等不适表现。
产后病:女性产后本就处于气血双亏的状态,同时脾胃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保养不善,最易被湿邪相犯,进而导致出现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等不适症状。
四大信号说明你体内湿气重
看大便
大便直接关系着身体健康,体内是否有湿,观察一下大便就可知道。
1.大便颜色发青,不成形,形似溏泥,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其中,大便稀溏、味轻,为脾虚生湿;大便稀水或带泡沫,为受风寒湿。
2.大便虽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臭味重,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是湿浊内阻化热的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若大便不成形的同时还伴有便秘,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所用手纸的情况来判断是否体湿: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每次用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同样说明体内有湿。
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通过观察舌头和舌苔,也能快速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黄中带腻,则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严重。
如果舌苔白厚,且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睡不够
睡觉的情况也能显示出一个人体内是否有湿:
即使睡足了6~8个小时,早上醒来后仍然觉得很困倦、头昏、四肢沉重、不愿起床,甚至觉得头上有东西裹着、包着,让人打不起精神,完全不想动弹,也是体内有湿气的一大表现。正如中医里“湿重如裹”“因于湿,首如裹”之说,这种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
食欲差
该吃饭了,却没有一点儿饿的感觉;稍吃点东西,胃里就胀胀的,甚至还隐隐有些恶心感,尤其是夏季时,这种感觉更多见。其中的原因就是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脾胃功能较弱而造成的。
……
《养生之道:调理身心,铸就健康长寿之基》 引言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福祉。然而,疾病的发生往往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身体内部的失衡与不足。许多看似独立的病症,追根溯源,可能都与身体内部湿邪积聚或正气虚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强调了维护身体内在平衡与强大正气的重要性。如果身体内湿邪缠绕,阳气受损,如同在阴湿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为各种疾病的侵袭提供温床。而身体的正气不足,如同城墙不固,自然难以抵挡外邪的侵犯。 《养生之道:调理身心,铸就健康长寿之基》一书,正是基于对人体健康机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传承与发扬,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易行的身心调养方案。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养生理论,而是融汇贯通古今中外的养生精髓,将养生从单一的“治病”观念,提升到“防病于未然”的境界,从“补”与“调”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引导读者认识并改善身体的内在状态,从而预防各类大病的发生,实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 第一篇:拨开迷雾,认知身体的“湿”与“虚”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罗列各种养生方法,而是首先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身体内部的“湿”与“虚”这两个关键的健康隐患。 湿邪的隐匿性与危害性: 很多人对“湿”的认识仅限于外界环境的潮湿,却忽视了体内湿邪的积聚。本书将详细阐述体内湿邪的来源,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甜腻之品)、居住环境潮湿、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湿邪在体内扮演的“隐形杀手”角色。它并非单一的症状,而是会影响脾胃运化、阻滞气血运行、耗伤阳气,从而导致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健康问题。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分析,为何湿邪会导致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关节酸痛、皮肤晦暗、水肿等常见不适,并进一步解释湿邪如何成为引发慢性疾病,如脾胃病、风湿关节病、妇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的重要诱因。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湿”之危害,从而产生主动祛除体内湿气的紧迫感。 正气虚弱的多重表现与根源: “虚”则意味着身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本书将系统地梳理正气虚弱在不同脏腑、不同阶段的表现。无论是 the “气虚” (vital energy deficiency),导致精力不足、免疫力低下;还是 the “血虚” (blood deficiency),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目眩;亦或是 the “阴虚” (yin deficiency),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还是 the “阳虚” (yang deficiency),导致畏寒肢冷、消化不良。本书将深入剖析正气虚弱的根本原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长期营养不良、作息不规律、过度思虑、大病久病等),以及不当的生活习惯和治疗方式对正气的损耗。通过对正气虚弱的全面认知,读者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体质状况,为后续的调理奠定基础。 第二篇:祛除湿邪,扫清健康的“阴霾” 在充分认识到湿邪的危害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祛湿”这一核心环节,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祛湿方法。 饮食调理:舌尖上的“祛湿”方略: 饮食是影响体内湿气最直接的因素。本书将提供一份详尽的“祛湿饮食指南”,详细介绍哪些食物有助于祛湿,哪些食物会加重湿气。例如,我们将推荐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玉米等,并提供具体的食用方法和食谱。同时,我们也会强调避免或限制的食物,如生冷寒凉、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饮酒等,并解释其加重湿气的原理。本书的饮食建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变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案。 起居作息:规律生活,拒绝“湿”的侵扰: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祛除湿邪的关键。本书将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指出熬夜、晚睡如何损伤阳气,加剧体内湿气。我们将提供科学的睡眠建议,帮助读者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本书还会关注居住环境的通风与干燥,以及如何在潮湿天气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适度的运动也是排除体内湿气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推荐适合大众的运动方式,并讲解运动的量与度,如何让运动真正达到祛湿健身的效果,而非过度消耗。 中医药理与草本智慧: 针对顽固的湿邪,本书将介绍一些传统中医药理和天然草本的祛湿应用。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中药材,如陈皮、砂姜、白术、泽泻等,阐述其祛湿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本书也将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如生姜、大葱、紫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祛湿妙用。本书会强调,中医药理的应用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第三篇:培补正气,筑牢健康的“基石” 在“扫清”湿邪之后,本书将进入“培补正气”的阶段,为身体构建坚实的健康屏障。 精细化营养补充: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正气来源于精、气、神。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营养摄入来滋养和补充身体的正气。我们将分析不同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在维持身体机能、提升免疫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虚弱,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本书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建议,推荐富含相关营养素的食物,并根据个体差异给出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例如,气虚者可以多摄入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血虚者则应多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阴虚者可选择滋阴润燥的食物;阳虚者则需要温补阳气的食物。 情志调养:释放压力,安抚“心神”: “七情致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观点。长期或过度的负面情绪,如忧思、恼怒、惊恐等,都会损耗身体的正气,导致身心失衡。本书将探讨情志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一套科学的情志调养方法。我们将教授读者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的技巧,学习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等。同时,本书也会鼓励读者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感恩与知足,通过积极的情绪疏导来巩固身体的内在健康。 固本培元:千年智慧的“养生实践”: 本书将介绍一些源远流长的固本培元方法,这些方法历经时间的检验,对提升身体整体素质有着显著效果。例如,我们将讲解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的练习要领和对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同时,本书也会介绍一些经典的补益方剂和药膳,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于温和地滋养和补充身体的正气。本书还会强调,固本培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耐心。 第四篇:健康长寿的“进阶之路” 在掌握了祛湿与培补正气的基本方法后,本书将进一步引导读者走向健康长寿的进阶之路。 未病先防:辨识体质,精准预防: 了解自身的体质是实现精准预防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九种常见体质的辨识方法(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针对不同体质给出具体的日常调养建议,帮助读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潜在的健康风险降到最低。 抗衰老与慢病管理:延缓衰老,掌控健康: 衰老是生命规律,但健康衰老是可以实现的。本书将探讨科学的抗衰老理念,介绍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心理状态来延缓身体的衰老进程,保持活力。同时,对于已患有慢性疾病的读者,本书将提供一套基于整体观的慢病管理方法,强调在专业医疗指导下,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提升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全方位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 真正的健康长寿,是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本书将整合前文所述的各项内容,引导读者构建一套可持续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健康生活方式。这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规律适度的运动、高质量的睡眠、积极健康的情绪管理、适时的休息与放松,以及保持终身学习和探索健康新知的好奇心。本书鼓励读者将养生融入日常,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而非负担。 结语 《养生之道:调理身心,铸就健康长寿之基》并非一本简单的“治病宝典”,而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身体、理解健康、并主动掌控自身健康的人生指南。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拨开迷雾,深刻认识到身体“湿”与“虚”的危害,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祛湿与培补正气的方法,最终构建起坚实的健康防线,远离大病的困扰,实现身心健康,享受生命的美好与活力,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长寿。本书希望成为您在追求健康道路上的忠实伙伴,陪伴您一路前行,见证您蜕变为更健康、更充实、更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