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

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浩 编
图书标签:
  • 医药电商
  • 电商
  • 医药
  • 互联网+
  • 零售
  • 创新
  • 商业模式
  • 数字化转型
  • 健康
  • 行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3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2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面向的医疗行业从业拥有庞大的从业者;在处方药网售即将放开情况下市场对医药电商的关注正在逐步上升;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学习了解医药电商故事的不错选择。

一本包括医药电商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经典案例、大佬实践的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健康产业发展结合中国市场十年电商演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医药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严格意义上来说医药电商开始于2005年的药房网,并经历了之后的流量为王时代、医药馆时代、群雄混战时代并迈入现在的O2O时代。于此同时中国市场环境与政策在不断的改变,这其中处方药网售的即将放开无疑将给市场带来大的红利。处方药电商与医药零售市场结合的为紧密,国外的模式特别是美国的CVS、Walgreens模式加强了我们对零售市场重要性的判断。然而处方药网售带来的将不仅是更多的电商品类,分析不同电商模式、结合其他产业电商的发展与演化,也许你会意识到处方药网售讲给整个产业带来的重塑与升级契机。在对典型的医药电商案例以及电商人物进行解读后,本书对未来做出了自己的预判。

作者简介

王浩,数字营销、创新管理及创新科技领域青年专家,近年来专著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出版营销和互联网医疗领域多部畅销书。

目录

第1章 他山攻玉:中国电商探讨 1
1.1 中国电商行业18年的发展 2
1.2 也说电商公司管理 18
1.3 浅谈商品管理 26
1.4 从崛起到颠覆:电商发展趋势 33
1.5 结束语 40
第2章 大健康产业:互联网最后的金矿 41
2.1 欲破难破大健康 42
2.2 大健康产业链条与主要互联网玩家 61
2.3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66
2.4 大健康与大数据 72
2.5 消费者的福音 78
本章参考文献 83

第3章 医药电商江湖前世今生 85
3.1 第一家网上药店:药房网 86
3.2 北京医药电商双雄之金象网 92
3.3 第一家年销售额破亿电商:开心人网上药店 97
3.4 巨无霸平台:天猫医药馆 99
3.5 多方试点:京东医药平台 107
3.6 群雄逐鹿时代 113
第4章 医药电商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 115
4.1 医药电商市场格局 116
4.2 医疗改革趋势分析 128
4.3 电子处方政策 134
4.4 医保在线支付 138
4.5 电商牌照 142
4.6 投融资环境 145
4.7 技术环境演变 147
4.8 电商与移动医疗 151
4.9 用户行为分析 154
第5章 医药电商与医药产业 161
5.1 医药产业链条纵览 162
5.2 医药工业与医药电商 164
5.3 医药流通与医药电商 174
5.4 医药零售企业 181
5.5 医院与电商:手机看病App与邵逸夫纳里 191
5.6 移动医疗公司与电商 194
5.7 中国电子监管码体系 198
5.8 医药电商:非孤立的产业 203

第6章 国外医药电商发展 205
6.1 美国市场纵览 206
6.2 英国市场纵览 228
6.3 日本医药电商 241
6.4 总结与回顾 251
第7章 医药电商典型案例研究 253
7.1 1药网 254
7.2 好药师 258
7.3 康爱多 262
7.4 春雨医生 265
7.5 微医集团 270
第8章 医药电商创新案例研究 277
8.1 叮当快药 278
8.2 药给力 283
8.3 问药 287
8.4 药品终端网 290
第9章 臧否人物:医药电商老炮们 295
9.1 第一个电商人:李洪波 296
9.2 金象双雄:Peter & Kevin 297
9.3 O2O王者:邵清 301
9.4 第一名的缔造者:王燕雄 302
9.5 第一帅哥:陈华 303
9.6 趋势的把握者:石振洋 304
9.7 从药店到电商:龙岩 305
9.8 侠骨柔情:廖光会 307
9.9 第一美女:黄慧 308
9.10 药企大家:杨文龙 309
9.11 结语 310
第10章 对于医药电商未来的5个论断 313
10.1 B2B医药电商短期利好、长期成长空间有限 314
10.2 B2C医药电商竞争惨烈,未来会出现寡头垄断 316
10.3 O2O送药模式难度极大,需要重大突破才能前行 318
10.4 移动医疗+医药电商闭环模式初现 321
10.5 移动医疗+医药电商闭环模式初现 323

前言/序言

推荐序1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通读了《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这本书谈的不止是电商,谈的更是这个极速变化、科技驱动、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新时代。套用李嘉诚老先生的话说,这个时代是一个“以往不再,未来没来”的时代,过去的成功经验不再有效,新的有效方法尚未出现,身处这个时代深感步步危机,但也步步契机。

在过去几年里医疗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医改的纵深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井喷式发展、可穿戴式设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跨界合作等新兴技术与新兴商业思维在不断重新塑造这个产业。我看到了三明医改模式的初步成功,看到乌镇互联网医院以及更多不同形态互联网医院的涌现,看到苹果手表、小米手环的普及,看到医疗大数据助力肿瘤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在这个产业领域的创新速度上,过去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现在怕是已经缩短到五年、三年甚至更短。跨界不断杂交出新思维,新思维自身不断迭代,合作更加广泛且不断加速……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医药这样的产业中,我认为创新与以患者为中心是把握未来的关键。

医药电商是创新的具体手段之一,是医药销售的渠道创新,作为电商大国的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遥遥领先于电商的发源地——美国市场,在这个领域诞生了像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伟大公司。今天,老百姓消费额的近15%已经从线下转换到线上,贝恩公司保守估计到2020年会是20%,我对此更加乐观,更相信这样的奇迹在医药领域里面必将得到复制。诚然,医药电商在今天遇到了不少困难,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传统销售渠道的城墙已经被先锋部队撕开了口子,血腥味已经吸引了更多的觅食者,手榴弹、导弹……更先进的作战工具正不惜代价地投入,如果再以保守的观点去放大困难,看轻医药电商的未来,将是战略的懈怠,并必然将自己困锁在现在。

医药电商的核心意义更在于以患者为中心,互联网产业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用户为中心,这和医药产业以患者为中心是不谋而合的理念。医药电商成功落地的硬指标必然是患者满意度的大幅提高,必然是更健康的患者、更便利的购药体验及更优质的购药服务。如果往前延伸,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用药服务、健康咨询,甚至可以居家体检,享足电商带来的便利。当然用互联网的手段销售药品如何防止假药、如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患者隐私是医药电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浩是一位很勤奋的人,他在工作之余已经出版了五本专业书籍,这本医药电商书籍是他多年观察思考市场的总结,这本书深切市场需求,是了解中国医药电商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最佳之选,我向你推荐!

——阿斯利康中国总裁 王磊




推荐序2



欣然阅读了王浩小友所著的《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一书。本书生动地回顾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描述了互联网医药健康的启程和进化的关键节点,以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各种被尝试的模式,为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铺垫和引导,非常值得一读。

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大潮汹涌而至,将会冲刷所有的行业和企业。没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可以幸免。这个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也是不可逆的。我们大家都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成为大浪中的弄潮儿,而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个潮流之下,我们如果回顾一下过去的互联网之路,尤其是电商之路,大家会发现它最早是开始于图书音像,逐渐发展到3C数码、服装、母婴、化妆品,快消品,我和峻岭开始创办1号店时,大家还没有想到在网上买吃的喝的,而现在食品已经成为大型电商的标配。现在,又开始热起来的电商品类是生鲜和医药。

为什么?因为互联网这个大潮冲过来时,首先冲掉的是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最后冲击的才是壁垒较高的领域。这里的壁垒包括行业壁垒,也包括政策壁垒。比如一开始的图书、音像,都是低价值的标准品,物流配送非常容易。到了3C数码,价值升高了,物流的安全性就需要更高一些。到了服装、家居时,退换货又成为比较高的壁垒。到母婴、快消品时,安全性、保质期就变得非常重要。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变成很高的壁垒。到了生鲜时,保鲜、物流变得更难。而到了医药时,它既有很高的政策壁垒,又有很高的行业壁垒。

而中国医药领域现在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大众中很多的人都是“有病不看”,比例高达48.9%,有近一半的人有病也不愿去医治。为什么?第一太麻烦,第二成本太高,第三感受不好。在医院排了半天队,结果几分钟就被医生打发了。在国际上来看,中国医疗的排名是非常落后的。在国际卫生组织的绩效排序中,中国排在191个国家里面的144名。原因在于效率很低、管理不善。而中国医疗更有众多的痛,第一点就是看病难,买药贵。“排队时间长”是老百姓对医疗最感同身受的地方,经常每次去医院好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时间没有了。“检查项目众多”,不清晰也不透明,患者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检查。“药品非常昂贵”,这是因为药的流通环节太多,层级太多,大部分成本都浪费在物流中。还有就是“对医生不放心”,老百姓纠结要不要给红包,不给红包的话会怀疑,我是不是得到了最好的治疗?

关于药品,我们的流通非常低效。通过我们对中国药品流通行业的总结,发现中间环节有五六层。从制药厂出来的成本,如果是几毛钱或者几块钱的话,到了市场上已经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此外,目前国内的治疗体系,没有通用的、标准化的、可流通的、可保存的电子病历,也不可以在各个医院之间共享。所以治疗是没有延续性的。医疗的政策壁垒也非常高。举例来说,第一,处方药线上不可以销售。第二,对于物流,药监和工商的政策是不匹配的。第三,医保各自为战,不同城市的医保体系不同,甚至一个城市里面各个城区都有各自的医保体系。大的国家企业有自己的医保,钢铁企业有自己的医保,铁路企业有自己的医保,石油企业也有自己的医保。

可是我们看到,医疗健康是中国大众的刚需。首先,中国正发生着持续的老龄化。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中国人口大概15%。过1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到了25%。再过35年,到2050年时,60岁以上老人的占比就已经达到30%,也就是现在的一倍。而大家知道,随着年龄的老化,势必需要越来越关注健康。中国大众不是不关注健康,相反是非常关注的。数据调研显示85%的人对健康是关注或是非常关注的,健康与治疗是中国大众的刚需。

如果把中国和美国来比较,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花费,约占GDP的 5.5%,而在美国比例已经达到17.5%。当然,美国的医疗也存在问题,并不能说美国是我们的标杆,但可以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两个数据反映了两个问题,美国医疗有它自己的问题,也是低效的,但同时也说明中国在医药健康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人均医疗卫生的费用上,中国仅仅是美国的二十四分之一,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供挖掘。

关于中国网民如何提升健康,有多少网民愿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得到医疗服务和购药,而不是非要到医院、到药房去购药?结果接近80%。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说生病的人,有的就置之不理了,有的就去直接购药了,有的看了病再去购药。如果是直接去购药,有多大的比例在网上购药,有多大的比例是线下购药,在线下购药的这部分人群中,有多大的比例有这个意愿在网上购药。通过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接近80%的人口,是有意愿在网上享受医疗和购药的一体化服务的。

而互联网怎么样改变这些现状?第一,大家知道中国移动设备的发展在全球是最快的,已经远远超过欧美。这里有多个原因,一是中国的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低,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移动智能设备。移动设备帮助中国大众随时、随身、随地可以享受到网络服务和网上购物。记得在创立1号店的时候,我们的使命是让顾客足不出户享受购物和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我们的使命,我们要让大众随时、随身、随地就享受服务。所以,移动设备帮助互联网,帮助电商渗透到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乃至乡村去。第二点,互联网可以增加透明性,减少很多中间环节,增加效率,降低成本。而降低的这些成本又回馈给大众。第三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家知道,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大众到网上药店来,如果没有目的的话是不会来逛店的。这毕竟是买药,不是来买衣服,不需要做window shopping。他是有真实目的,要么是寻求健康信息,要么是有病要购药,或者是来咨询。所以这些大数据非常的精准,我们可以提供非常精准化的营销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最后一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小,将来我认为是可以直接植入在人体皮肤下面,可以监测几乎所有的生命体征。我们最近就观察了一种来自以色列的可穿戴设备,体积非常小,却可以监测多达十四种生命体征,实时监控健康的变化。

我们处于一个绝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一个使命,就是真正解决中国的看病难、买药贵的问题。中国的互联网医药健康的领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类比电商的化,估计就是2009年,最多是2010年的电商初期阶段。潜力是巨大的。我们非常有幸能身处这个巨大潜力的市场,能够为社会为大众创造价值。如果你也有兴趣参与到医药电商,参与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浪潮中来,王浩的这本《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是你的最佳的启蒙选择。


——1药网创始人、董事长 于刚






前 言


在遥远的古代,波斯商旅穿行莎车、于阗、楼兰、敦煌……将波斯的胡麻、胡椒、胡萝卜等西域商品带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食谱,并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回,丝绸之路的各国君主均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然而对于承载这些繁荣的丝绸之路却是搏命之旅,长7000千米的丝绸之路上常常会途经数百里荒无人烟、遍地黄沙的荒漠,还时不时会遇到打家劫舍的强盗。时至今日,高速发展的电商替代了以往残酷的商旅,人们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略动下手指,就能在短短两三天内收到来自万里之外的各国的好东西。国内天猫、京东公司推出的当日达、极速达之类的服务,更是将人类享受到的商品品类和品质、递送与衍生的服务不断推向新的境界与新的极限。

今天我们见证这样的服务正向医药品类延伸,见证医药电商时代的到来,医



《医药流通:变革与重塑》 一、 行业背景:时代洪流下的深刻变革 医药流通行业,作为连接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似乎被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甚至略显保守的行业。传统医药流通模式,以其多层级、长链条的特点,在满足基本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医药市场的变革之快、之深,令人目不暇接。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从“注重药品疗效”转向“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侧重疾病治疗”转向“强调预防与康复”。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传统行业的升级提供了可能。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买到药”,而是追求更便捷、更个性化、更具性价比的健康服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运营模式和商业逻辑,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效率瓶颈、成本压力、利润空间压缩,以及来自新兴力量的冲击,都迫使着行业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转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优化升级,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塑,关乎行业的未来走向,也关乎数亿人的健康福祉。 二、 传统模式的困境:效率、成本与公平的挑战 传统的医药流通模式,通常表现为“药厂—(省、地、县)多级批发商—零售药店/医院—患者”的层层分销结构。这种模式在早期确实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其内在的弊端也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效率低下与成本高企。多层级的分销链条意味着药品在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辗转,每个环节都伴随着仓储、运输、人力、管理等一系列成本。这种“加价逐级”的模式,不仅推高了药品的终端价格,挤压了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延长了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周期,增加了药品变质、损耗的风险,尤其对那些对储存条件要求严苛的药品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不足。在传统模式下,信息的流通往往是割裂的,药厂无法直接、全面地了解市场终端的需求和销售情况,批发商也难以准确掌握药品的流向和库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库存积压、缺货断供等现象频发,也为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提供了空间,例如“倒票”、“飞单”等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可能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第三是终端议价能力弱与服务同质化。小型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其规模较小,在向上游采购时议价能力较弱,难以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大多数零售终端的服务内容和水平也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第四是合规性风险增加。随着国家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日益趋严,传统模式下存在的“挂靠”、“票据不符”、“灰色地带”等不规范行为,使得企业面临更高的合规性风险。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将面临严厉的处罚,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生存的危机。 最后,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响应迟缓。传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供给为主导”的,而现代消费者则更加关注“以需求为导向”。他们需要的是更便捷的购药渠道,更清晰的药品信息,更专业的用药指导,以及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传统的医药流通体系,在这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这些困境,共同构成了传统医药流通模式的“围城”,既是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催生变革的强大动力。 三、 变革的驱动力: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奏 医药流通行业的深刻变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政策导向的引领与规范: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打破医药流通领域的层层壁垒,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升行业效率,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例如,“两票制”的推行,极大地压缩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源头上规范了流通秩序,推动了医药流通企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药品集中采购”则进一步挤压了不合理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更加关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此外,医保支付改革、药品监管的强化等,都对医药流通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向。政策的利剑,既是“破”,也是“立”,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划定了新的跑道。 技术赋能的加速渗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药流通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销售数据、患者用药数据、疾病流行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AI技术还能应用于药物研发、疾病诊断辅助、个性化用药推荐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智能化的健康解决方案。 物联网与供应链协同: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药品在存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药品质量。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移动互联网与线上渠道: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线上购药、在线咨询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便捷的线上服务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购药体验和健康管理服务。 区块链技术:在药品溯源、防伪、处方流转等方面,区块链技术有望解决信息篡改、数据孤岛等问题,构建更安全、更透明的药品流通体系。 消费者需求的迭代升级: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便捷性与即时性:消费者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药品,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配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个性化与专业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购药体验,他们渴望获得基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个性化用药建议、健康指导和慢病管理服务。 信息透明与信任:消费者希望了解药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成分、功效、副作用、价格等,并且能够建立对药品流通渠道的信任。 健康管理与预防: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日常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希望能够获得一站式的健康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药品购买。 这三重驱动力,如同三驾马车,协同并进,共同拉动着医药流通行业向着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前行。 四、 模式的重塑: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在政策、技术和需求的驱动下,医药流通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模式重塑。这场重塑并非单一维度上的改革,而是涵盖了供应链、服务链、信息链以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1. 供应链的精简与智能化 缩短流通环节:从“两票制”到未来的“一票制”探索,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缩减中间环节,直接连接药厂与终端。这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仓储、物流和销售能力。 集约化仓储与智慧物流:建立区域性、现代化、标准化的仓储中心,运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提升仓储效率。发展冷链物流、即时配送等服务,满足不同药品的特殊运输需求,并缩短配送时效。 数据驱动的库存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优化库存结构,减少积压和缺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供应链金融服务:利用技术手段,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稳定供应链。 2. 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线上线下融合(O2O):构建一体化的线上服务平台,提供药品查询、在线咨询、电子处方流转、在线支付、送药上门等服务。同时,与线下实体药店、医院深度合作,形成全渠道的购药网络。 专业化用药指导与健康管理:组建专业的药师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咨询、用药依从性管理、慢病管理、用药教育等服务。通过建立用户健康档案,提供定制化的健康方案。 DTP(Direct-to-Patient)与MAH(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模式的延伸:DTP药房模式直接面向患者,提供处方药配送和用药服务,尤其适用于特殊药品。MAH制度的推行,也可能促使药厂更直接地参与到流通和销售环节。 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与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康复机构等建立合作,提供一站式的健康解决方案,将医药流通从单一的药品销售,拓展到更广阔的健康服务领域。 3. 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打通药厂、批发商、零售终端、医保、监管部门等信息孤岛,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提升信息透明度。 数字化营销与用户运营:利用数字营销手段,精准触达目标客户,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推荐,提升用户粘性。 人工智能在服务中的应用:利用AI客服、智能语音助手等,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体验。AI辅助的用药咨询和健康评估,将更加科学和精准。 4. 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平台化运营:打造医药流通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聚合各类资源,为药厂、零售商、服务提供商等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数据增值服务:在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将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为药厂的市场决策、新药研发提供支持,形成新的盈利点。 生态圈构建:通过开放合作,构建一个围绕健康服务和药品流通的生态系统,汇聚各类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未来展望: 医药流通行业的未来,将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搬运,而是以数据为核心,以科技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的综合性健康产业生态。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并且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必将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脱颖而出,重塑行业的格局,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重要力量。这场变革,虽然充满挑战,但更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将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终结者”这个词的诠释。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电商平台如何“打败”传统药店,但实际上,作者的视角更加宏观和深刻。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一种“模式的进化”,而非简单的“取代”。书中详细阐述了,当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物流网络不断成熟时,原有的那些以信息不对称和地理位置为壁垒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被打破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系列对比,展示了传统医药流通在效率、成本、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不足,而医药电商则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快的配送速度、更精准的需求匹配,以及更便捷的购药流程。比如,书中提到的对药品溯源的改进,以及如何通过平台大数据来优化库存管理,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如何赋能传统行业。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终结”,并非是暴力摧毁,而是以一种更先进、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式,让旧的模式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医药行业的发展。我原本对医药电商的认知,仅停留在“网上买药”这个层面,但《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书中对“传统模式”的分析,非常细致入微,从采购、销售、物流到信息管理,都一一剖析了其存在的弊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评传统模式,而是着重探讨了医药电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这些痛点。比如,书中提到的如何利用大数据来预测药品需求,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物流配送来保证药品质量和时效,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医药电商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在改变销售渠道,更是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推动整个医药产业向更高效、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挺硬核的,但我抱着探索的心态翻开了它。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并非只是一本枯燥的行业分析报告,而是以一种相当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医药流通领域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轨迹,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 尤其是书中对“传统模式”的解读,让我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我一直以为的“传统模式”无非就是层层分销、信息不透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痛点。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的具体例子,比如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叠加。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深刻体会到传统模式在面对现代社会需求时的局限性。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习以为常的购药方式,其实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堵点”。

评分

读完《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医药流通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医药电商只是一个简单的在线销售渠道,但作者通过对行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复杂、更具颠覆性的力量。书中对“终结者”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煽动情绪,而是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和对技术潜力的精准把握。 特别是在探讨医药电商如何改变传统医药供应链时,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如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缩短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品成本,惠及更多患者。另外,书中对用户体验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医药电商不仅仅是在线卖药,更是在重塑整个购药的体验,从信息获取到售后服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科技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最近读了《医药电商:传统模式终结者》,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冲击力,读完之后,感觉确实如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药电商的理论,更多的是它如何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熟知的医药行业格局。作者对于“传统模式”的剖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过去那些看似稳固的商业运作背后,隐藏着多少效率低下和成本虚高的问题。 书中对“终结者”这个概念的运用,我认为非常贴切。它并非是指简单的取代,而是指一种必然的进化。当互联网技术、物流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那些基于信息差和物理壁垒的商业模式,自然就会面临挑战。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医药电商是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并最终提升用户体验。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驱动变革的时代,而医药电商正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评分

介绍入门为主,没有深入内容

评分

介绍入门为主,没有深入内容

评分

作者写的好过于口语话,文字功底有待加强

评分

实用

评分

为公司购买的书,纸质很棒。已经买了50多本了。

评分

。。。。。。。。。。。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介绍入门为主,没有深入内容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很实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