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断基准”,作者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妙,《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第二部分“以心为本”,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第三部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关于人们对“阳明心学”“稻盛哲学”的几点疑问,作者作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曹岫云,江苏无锡人。企业经营者。现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著作《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已由中日两种文字出版。另著有《稻盛和夫记》一书。翻译稻盛和夫《活法》《干法》《心法》《阿米巴经营》等16部著作。翻译了最近10年来稻盛和夫来华讲演的所有文稿。曹岫云老师翻译的《活法》一书销量已近300万册。
第一章 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1 .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2 .人的本质是什么?
3 .龙场大悟是从哪里来的?
4 .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
5 .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6 .稻盛哲学的核心——方程式和判断基准
第二章 以心为本
1 .心在哪里?
2 .正义:正义须付代价
3 .谦虚:谦虚的本质是无我
4.攻心:以良知唤醒良知
5 .乐观:是天性更是信念
6 .忍耐:伟人的雅量
第三章 良知实践谈
1 .第二电电的兴旺:“致良知”的商业案例
2. 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3 . 致良知——博大精深中的简单明了
4 .致良知:“一言兴邦”的日航实践
5 .致良知与发明创造
6 .境由心造:心清国土净
7 .良知是真情的灵魂
8致良知——中国梦的灵魂
9知行合一与唯物论
第四章 问答篇
1 .关于阳明心学的问答
① . 阳明心学为什么没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 . 关于“心外无物”
③ .关于“去人欲”
④ .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
2 .关于稻盛哲学的问答
① .客户第一还是员工第一?
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讲“利他”行得通吗?
③ .稻盛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④ .称稻盛为“经营之圣”对吗?
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记得在2012年前后,有一位研究阳明心学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我当面问一下稻盛先生是否读过《传习录》,有没有学习过王阳明的心学。后来我当面请教了稻盛先生,稻盛先生说他没有读过《传习录》,也没有研究过阳明心学。我对稻盛先生说: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这同您的“敬天爱人”思想,同您的判断事物的基准“作为人,何谓正确”完全是一回事。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也就是事事都要对照天理良知做出判断。因此,您的敬天爱人的“判断基准”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
我翻译了稻盛先生的20部著作以及20多次演讲文稿,还读过他没有公开出版的多达几百次的讲演讲话稿。其中确实很少提及王阳明和阳明心学。孔子、孟子、老子乃至《菜根谭》《呻吟语》等中国故典中的名句格言,稻盛先生经常引用,特别是《了凡四训》中有关命运和因果法则的故事和观点,稻盛先生十分喜爱。不仅在盛和塾,尤其是在几十次的市民讲座中,他逢会必讲。
为什么了凡先生讲得多,阳明先生少有提及呢?后来我才知道,有一位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在把《了凡四训》的主要内容翻译成日文时,用《知命和立命》这个题目,把《了凡四训》的精髓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得一清二楚。稻盛先生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并执着地追求问题的答案。在《了凡四训》中,那位“云谷禅师”具备大智慧,他一语道破:人生不仅是由命运、更是由因果法则决定。“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凡四训》中这段话解开了稻盛先生长久以来的心结。稻盛先生如获至宝。
而有关阳明心学的日文译本,我也买过几本,但读起来很吃力,结果一本也没能读完。稻盛先生是个大忙人,虽然喜欢读书,特别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书,但《传习录》中有许多解读两千多年前的《四书五经》的内容,消化理解劳神费力,文言文的中文版我们读起来就不轻松,何况日文版。所以稻盛先生作为一个繁忙的企业家,没有机会研究高度学问化的阳明心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西乡隆盛在流放坐牢期间,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苦读阳明心学,深得其要领,以致在后来的维新事业中大显身手。西乡是稻盛先生在鹿儿岛的同乡先辈,更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稻盛先生把西乡隆盛的人生信条“敬天爱人”作为京瓷公司的社训。稻盛先生曾经浓墨重彩、精心解读过西乡的《南洲翁遗训》。从这个意义上讲,阳明、西乡、稻盛在精神上可以说一脉相承。
稻盛先生把阳明先生的“良知”称为“真我”。稻盛先生把“心”分为本能心、感觉心、感情心、理性心和灵性心,灵性心即“真我”。“真我”知道“何谓正确”。所以“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判断基准,就是用“真我”即“良知”作为判断基准,从这一点出发来应对和解决一切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致良知”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阳明先生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它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做基准;测量物体的重量要用秤做基准。换句话说,尺能正确测量一切物体的长度,秤能正确测量一切物体的重量。而稻盛先生说,判断事物也有基准,依据这一基准,就能对一切事情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个基准就叫“作为人,何谓正确”。依据这个基准判断和行动,就能带来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稻盛先生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稻盛先生说:“这样的幸福来自哪里呢?我认为,不管遭遇何种境况,都怀抱强烈的信念,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不屈不挠地实践这一条,这才带来了我的幸福人生。”
阳明先生说:“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
由此可见,500多年前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和50多年前稻盛先生确立的“判断基准”乃是不约而同,殊途同归。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那种华丽的装帧,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暗示着书中的内容也非浮光掠影,而是直击心灵的智慧。拿到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激荡起一股强烈的共鸣。稻盛和夫,这位日本经营之圣,他的“敬天爱人”和“盛和塾”早已名声在外,其经营哲学和人生智慧被无数人奉为圭臬。而王阳明,这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将这两位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并列,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他们各自的思想进行梳理、对比,甚至融合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或者是在差异中找到共通的智慧火花,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启迪。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觉得哲学过于深奥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惊喜。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智慧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稻盛和夫思想时,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条理。从他的工作哲学到人生哲学,再到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都被一一剖析得十分透彻。而当转到阳明心学时,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但奇妙的是,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却能感受到这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那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常常是“知道”很多道理,却“做”不到的困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实践多少。它鼓励我勇敢地去尝试,去犯错,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空想的人,而是有了一份行动的勇气和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本指引我认识自己的“导航仪”。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喧嚣和物质的诱惑所裹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也模糊了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快速成功的秘诀,也没有贩卖心灵鸡汤,而是通过对稻盛哲学和阳明心学的深入剖析,引导我回归本源,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利他”精神的阐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付出会得到回报,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一种将他人幸福视为自己幸福的境界。而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更是让我明白,内心的良知才是最根本的指南针,只有倾听它,遵循它,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选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让我仿佛在和智者对话,在一次次思考中,我感觉自己内心的迷雾正在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清晰而坚定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如何处理人生的“难”。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经历挫折,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教会我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稻盛和夫在面对经营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以及他所倡导的“利他”思想,都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困境并非不可逾越,而是需要我们调整心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则为我在迷茫时期提供了内心的支撑。当我感到彷徨无措时,这本书提醒我,内心的良知从未离开,它始终在那里指引我。作者在讲述时,并没有回避这些思想的挑战性,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其深刻含义,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更加平和,也更加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外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富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内在追求的渴望。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在我看来,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管理,更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强调的“六项精进”,比如“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他所提倡的“心即理”,让我开始思考,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所见,还是我们内心的映射。这本书在解读这些思想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故事,让这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我们这些普通人所理解和践行。每次读到书中的某个段落,都会引发我长时间的沉思,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将这些智慧融入其中,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期望的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