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伴侣越来越神经质?
你的上司无缘无故地找茬?
你的同事有时不可理喻?
你的父母一天比一天难沟通?
你被周围的阴郁相处氛围搞得焦头烂额,为了帮助你面对这一切,帕西尼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八类令人头痛的人群类型,并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应对策略。你将学会拒绝完全消极的人、当即制止自恋者情感的抒发、让恶毒者不再伤害你、毫不焦虑地应对压力或避免无用的争斗。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谁不是时刻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呢?而谁又不曾遇到过那些“令人头疼的人”呢?作者将他们划分为八类人:自恋者、偏执狂、恶毒者、焦虑者、抑郁者、背叛者、失败者和不可靠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勾画了每一种类型的人的特点,并解释了每种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去面对他们。书中没有冷冰冰的专业术语与理论知识,更多是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留意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各种文学影视作品。虽然书中讲述的大都是西方人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你会惊讶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其背后人性的相似。
这八类人带给我们痛苦、失望、愤怒、抑或是惶恐无助的情绪,他们可能是仅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带给你一些短暂痛苦后就从你的世界中消失了;他们也可能是你熟识的同事、朋友或家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毒害你的生活,却又让你无处可逃。究竟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令人头疼的相处烦恼”呢?恐怕再也没有人比一向推崇“和为贵”的我们更渴望找到答案了。
维里·帕西尼,一位用意法双语写作的精神病学专家,曾在日内瓦大学、米兰大学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大学担任教授之职。自1974年来,他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健康与生殖医学方面的负责人,也是欧洲性学联合会的创始人,并担任意大利性学与应用心理学协会主席。其主要专业领域为医疗心理学、精神病学、心身医学与性学。在这些专业的学术成就之外,维里?帕西尼同时也致力于向大众普及推广相关领域知识,出版过17本书籍,并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其中多本书销量超百万册。
刘书琴,译者。毕业于中山大学及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现任中山大学法语教师。热爱法语教学与翻译,主要译作有爱心树亲子馆系列丛书:《艺术》《货币》与《财富》。
引 言
第一章:自恋者
第二章:偏执狂
第三章:恶毒者
第四章:焦虑者
第五章:抑郁者
第六章:背叛者
第七章:失败者
第八章:不可靠者
结 语
参考资料
自恋者
令人头痛的相处烦恼
006
你记得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的《现代启示录》[1]吗?在这部以越南战争为背景、残酷而充满幻想色彩的电影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自恋者:由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美国军人,他对自己如此有信心以至于在令人难忘的一幕中,他在瓦格纳《女武神》的背景音乐中驾着直升机闯入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地区。还有马丁·辛,美国特工处上尉,他的目标是找回科茨上尉(由尚未发福的马龙·白兰度扮演),这位生活在柬埔寨丛林中的逃兵。科茨在那儿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王国,并发动战争,只遵循自己的规则,只服从自己的*,这是所有自恋者的梦想。
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范畴里,人们也会发现女性自恋者的存在。她们并非我们谈到的那种极端的、脆弱又任性的人,而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令人头痛的女性。然而她们的行为却显得有利可图:习惯于以女主角自居的科拉莉[2]把自己当作明星,她就是这样得到一家酒店里*好的房间或是已满座餐厅里的座位的。她甚至曾提及一次没有根据的延误从而成功获得了机票的赔偿。
但科拉莉的自恋并无任何破坏作用,这与毁掉了伴侣安东尼生活的索尼娅不同。即便安东尼要借助紫外线照射来保持古铜色皮肤,并
*章自恋者
007
且需要染头发,但六十二岁的他仍称得上老当益壮。索尼娅四十七岁,常常把她的伴侣逼疯。因此,他们向我预约了*次夫妻治疗。治疗前晚,他们又一次发生争执。于是他想收拾行李走人,而她扑过去,撕烂了他的衬衫。结果安东尼同意留下来,前提是她陪他一起来参加咨询。但*后,他还是一个人来的,十分伤心,索尼娅拒绝前来。然而在咨询过程中,她却没忘记打电话来查岗,以核实他确实来这儿了,而不是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她除了有一种病态的嫉妒心外(包括嫉妒她自己的姐妹和安东尼的女儿),还是典型的令人头痛的人,贪婪、歇斯底里又恶毒。
她曾让一任丈夫和另一位情人精力衰竭,他们两人都沦陷在酒精中,只有和这位让人难以忍受的女人结束关系后,他们才停止酗酒。实际上,索尼娅,这位毕业于信息专业的前女演员已经至少十五年没有工作过了。自从离婚后,她就表示自己没有工作,在两年时间内,成功地同时领取到前夫付给她的生活费和失业补助金。因此,她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情感上控制他人。
那在亲密关系中呢?由于漂亮,她要求安东尼有特别精力充沛的性行为。如果他流露出疲态,她就会挑衅他,尽力刺激他,即便他不想要。
因此,索尼娅的策略就是威吓,而安东尼是一位较软弱的男士,这对他有效。她一会儿威胁他要自杀,一会儿又大吵大闹:有一天,安东尼不得不打电话报警,因为她砸碎了他办公室的玻璃,而另外一次是因为她把窗帘点燃了。当他实在受不了时,他会打她一耳光,但之后又觉得心中有愧,用礼物哄她并带她去餐厅。于是索尼娅平静下来,然后一切又再次重演。这种冲突不断的关系已经持续了三年,安东尼已经忍耐到了极限。而她呢,尽管感觉到他想离开,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体贴,反而加剧了她的恐吓行为。
令人头痛的相处烦恼
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单独的心理治疗,这位男士身上充当了帮凶的受虐心理减轻了一些,并意识到他的伴侣在毁灭他。如今,他经历着失眠的痛苦,还有消化方面的问题,也不再能像从前那样用心工作了。他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有毒关系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共犯,因为他身体上特别容易被这类爱支配人的女性吸引。此外,他害怕独自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找到另一位伴侣,他就不敢离开索尼娅,而后者几乎不会让他有机会找人取代她!
在现阶段,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安东尼从这位完全控制着他,而且绝对不想“放走猎物”的女人手中解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我们借助契约规定的力量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反威吓,安东尼不具备这一点,要么我们引入外部*进行干涉,比如警察(当事情发展有暴力倾向时)或律师,他们会促使人遵守法律。安东尼曾试过反抗,但没有成功。因此,他只有*后一种解决办法,也就是认真地准备逃走。不管怎么说,一段时间过后,像索尼娅这样的女性会努力抓住另一个猎物,然后重新开始她们控制的小游戏。
因此,我的建议是与这类浮夸且有破坏性的人保持距离。我们常常会对这种“令人头痛的人”或者说坏蛋感到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但在某一时刻,还是保命要紧,以免成为他们的同谋或陷入一种服从的受虐者角色。
优点或缺点?
我给你讲了像索尼娅这样自恋且具有破坏性的女人的故事。但*好我还是解释一下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区别吧,与前者相反,后者是健康积极的。
自尊意味着对自己及个人能力的信心和某种满足。而自恋则是太
……
萨特在《禁闭》 中写道:“他人即地狱”。我并不认同这样的悲观主义,认为他人是我们实现心满意足的头号敌人。然而,当我向身边人提问时,得到的回复却总是千篇一律:“要是办公室里没有这个讨厌鬼就好了……要是我没有一个像这样沉闷的丈夫就好了……要是我姐妹和连襟没这么爱耍心机就好了!”
通常,这些讨厌的人并非和我们过不去,但他们总是把生活弄得很复杂,而不是试着去简化它。于是,他们成为了各自不幸的主角,并有意或无意地把我们也卷了进去。一开始,我们常常只是观众,但逐渐地,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我们就越来越靠近那个上演着悲剧的舞台。
聪明和善的西尔维奥?切卡托 是阿尔贝罗尼(Alberoni)的先辈,他就曾确定过几种我们身边的这些“敌人”:有怪癖的人、喜欢诉苦的人、使人产生罪恶感的人、谄媚的人、心理复杂的人、爱耍小聪明的人和讨厌的人。在本书中,我尽自己的能力来鉴别这些会毁掉我们幸福的人,这些我们在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或可能会遇到的人。
我将不会探讨隶属于精神病学的问题,而只限于分析性格特征中非病理学的方面。我们当中有谁从未遇到过一位专制的上司、一个消沉爱哭的朋友,又或是易怒讨厌的亲人呢?正是他们让生活变得艰难,他们正是被我成为“令人头疼的人”。我们不能总成功避开他们(当他们和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或者是我们的枕边人时,这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能预防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抵消它们,或者,至少抵消某些令人厌烦的行为的影响。
想要辨认出世界上所有这些令人头疼的人并让他们从此消失,这显然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在生活的许多情景中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但事实要比好坏分明的西部片要复杂得多。精神分析法尤其指明:我们的主要敌人常常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无法接受其他人的缺点则会让我们犯下大错。
弗洛伊德曾解释道:我们对于不愿在自身看到、却在他人身上发现对应投影的部分尤为敏感。正如我们会羡慕那些敢做我们自己不敢做的事的人一样。因此,我们可能会钦佩过一个没有原则而发财致富的证券交易者或是一个成功骗到保险的商人,尽管我们不会对此大肆宣扬。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力图将一些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一学科在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批评后成为了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弗洛伊德曾尤其被批评将对神经症的研究推论到正常人身上。实际上,除了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方面外,他的教导也永远不朽,其中包括他对直觉天才般的重新解说。
本书既不是精神分析学的理论阐述,也不是对它的普及推广,而是试图应用其理论让生活变得更丰富且更简单。我们将在不同的章节中尽力确定我们身上的敌人,以便更好地勾勒出那些更明显的外部敌人的轮廓。我们尤其将指出那些最常见的令人头疼的人的类型:自恋者、偏执狂、焦虑者、抑郁者、背叛者、失败者和不可靠者。我们将提出面对以上各种类型的人时想要避免冲突所需要采取的行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定义一种让生活更容易的方法,因为这也会更肤浅,而是理性且差异化地分析面对所有这些破坏我们日常生活的令人头疼者时最适宜的策略。
这本书简直是社恐人士的救星!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和人打交道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那种需要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的场合。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情景,比如电梯里的尴尬沉默、同事间的无效社交,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能把我拉回到那些让我手心冒汗的瞬间。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边界感”的探讨,那种如何既不显得疏远,又能保护自己精神空间的技巧,真是太实用了。我以前总觉得维持良好关系就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舒适度,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健康的社交是双向的维护,而不是单方面的迎合。它不是那种空洞地喊“自信点”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具体的工具箱,教你如何处理那些微妙的、令人窒息的社交场合。看完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了,不再是走到哪里都提心吊胆,总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做错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点出痛点,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止痛药方”。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人际关系里感到疲惫的朋友们。
评分我是一个极度注重效率和结果导向的人,所以过去我对那些被定义为“情绪化”或“人际关系”的问题总是持有一种不耐烦的态度。我曾认为,只要逻辑清晰,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不是在教我如何更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是在解析为什么“人”本身就是最难以被量化和优化的系统。作者对于“非理性需求”在互动中的主导地位的论述,对我这个坚信理性至上的人来说,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降维打击”。它让我明白,试图用纯粹的逻辑去解决情感问题,就像试图用尺子去测量温度一样徒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像我这样的人,放下对“完美秩序”的执念,转而接受人际交往中必然存在的模糊性、冲突性和重复性错误。它不是一本让你变得更快乐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让你变得更清醒、更能接受现实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任何空洞的安慰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短小的、主题鲜明的片段串联起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非常适合碎片时间阅读。我发现自己经常是在通勤路上读上几页,然后接下来的半天时间里,脑子里都在回味作者提出的那个精妙的比喻或者犀利的观点。它探讨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很少深究的细微之处,比如“帮忙”背后的期待管理,或者“客气”可能带来的隐形负担。作者的语言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辈在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个犀利的新锐评论家在毫不留情地剖析现象。它成功地避开了说教的陷阱,而是用一种邀请式的口吻,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复杂人性。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把我们与他人接触时的光线折射出无数种色彩,让我们看到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互动,背后蕴含着多少微妙的博弈和情感流动。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几乎是以一种人类学家观察原始部落的方式来解剖我们日常的互动模式。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沟通技巧的书,但它们大多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上。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表达上出问题”以及“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权力结构”。作者对“人情债”、“面子工程”这些文化符号的剖析入木三分,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行为逻辑。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交叉研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特别是关于家庭关系中代际冲突的那几个案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让我对某些我过去无法理解的家庭矛盾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跳出“对错”的简单二元判断,转而关注深层次的互动机制。它提供的不是让你变得更“受欢迎”的秘籍,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难以互相理解”的底层逻辑。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这类心理自助读物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带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幽默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它不像那些过度煽情的作品那样试图安抚你的情绪,反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所在的顽固性。书中对“讨好型人格”的描述,简直就是照着我的简历写的,那种连自己真正需求是什么都快忘记的状态,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完问题后,并没有提供那种一蹴而就的“魔法解决方案”,而是反复强调“接纳不完美”和“允许冲突存在”的重要性。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宝贵,它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是常态,我们能做的只是学着更好地“共存”,而不是追求虚幻的“完美和谐”。这本书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变成社交达人,但我确实学会了更平和地接受生活中的那些小摩擦和不顺心。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评分有些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