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与自己不亲近了,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其实让孩子亲近你也是有秘诀的,你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可以信任与接近的人,孩子自然会愿意亲近你。
我们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坐标上,不能一个俯视一个仰视,要相互平视,zui好的尊重方式莫过于: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他,用孩子的思想来理解他,同时更要尊重孩子的小小的心灵,这才是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的基础。
很多家长都希望成为孩子的知己,成为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会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家长亲近自己。为此,很多家长苦恼不已。其实,每个孩子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得到的伙伴不是在生活中对自己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一个自己信任、也信任自己,能让自己打开心扉讲出内心烦恼的人。
本书结合当下热点的案例,及中外一些名家的理论,让每一位家长都学习到,如何亲近孩子,如何成为孩子的知心伙伴。
潘鸿生,畅销书作者、资深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亲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3
蹲下来是尊重孩子的另一种姿态 7
尊重孩子的隐私,赢得孩子的信赖 13
尊重孩子就要给足孩子面子 18
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 22
不要操之过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28
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做主的权利 34
第二章 用陪伴赢得孩子的心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43
陪孩子一起玩耍 46
多陪孩子聊聊天 51
世界那么大,带孩子去看看 57
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62
拥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66
再忙再累也要陪陪孩子 73
第三章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83
赞美让孩子更优秀 90
让孩子发现自己与众不同 95
孩子因赏识而进步 101
用鼓励陪伴孩子成长 105
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110
第四章 用信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117
学会向孩子道歉 122
不要让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127
对孩子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131
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136
正确看待孩子交异性朋友 140
第五章 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147
管不住情绪,孩子就将离你远去 151
不要将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157
提升自身素质,教育孩子的同时完善自己 162
父母并不完美,何必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166
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169
第六章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孩子需要体验生活的机会 177
让孩子尝试他想做的事 181
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184
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190
给孩子尽情玩耍的自由 195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那么重要 200
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205
第七章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话,父母是否真的听懂了 213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218
打骂教育不出好孩子 223
重视与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225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 230
与孩子多用协商的语气说话 233
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238
第八章 正面教育让孩子的心灵更强大
温暖的家是孩子心灵最好的土壤 245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 249
感恩让孩子的生命更充实 254
鼓励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259
有了宽容,更容易赢得孩子的信任 265
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 269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和对成年人的依赖,就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是真正有效的教子良方。
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位老者悠闲地在沙滩上散步,突然一阵叫骂声打破了宁静的气氛。他扭头向声音的来源看去,只见一个妇女拽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大声骂道:“你这孩子,让你写作业,你却跑这来玩沙子。你看你这一身的沙子!”说完举手便打。
男孩委屈地看着自己在沙滩上苦心搭建的城堡被妈妈踩得一塌糊涂,无奈地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让我再玩一会儿,我保证回去就写作业。”
妇人哪里肯听孩子的话,揪着他的耳朵往前走。
老者于心不忍,走过去对妇人说:“对待孩子不能这样,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有思想的,我们做大人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强迫他们服从我们。”
妇人叉着腰指着老者说:“你是干什么的?有你什么事?回家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吧。”说完拉着男孩就走。
孩子用尽全力挣脱母亲的手,跑到老者面前鞠了一躬说:“伯伯!谢谢您。”
老者微笑着冲孩子点点头,看着母亲把孩子拉走了。
不久,老者又见到了这对母子,这一回是在老者的办公室里。原来老者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这个男孩的父母托人拉关系才得到这个见校长一面的机会。
妇人认出了老者,脸涨得通红,不安地一个劲儿说好话,希望老者能原谅她那天的冒失,让孩子进入这所中学。
老者没回答妇人的话,而是问男孩:“你喜欢进我们学校吗?”
男孩噘着嘴说:“不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我都不熟悉,我……我不想来。”
老者笑了笑,继续问男孩:“这里可是名校,如果你能进入这所学校念书,我保证你能考上重点高中。”
男孩撇撇嘴说:“我在普通学校一样能考上重点高中,这不算什么。”
老者哈哈一笑道:“好!你回去吧!等你考上重点高中那一天,我请你吃饭。”
男孩眼前一亮,激动地说:“一言为定!”
母亲见状推了儿子一把说:“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快说你愿意来这所名校上学。”
老者摆摆手说:“领孩子回去吧!只要孩子喜欢,在哪里念书都是一样的。”
妇人领着男孩气哼哼地走了。
几年过去了,老者再见到男孩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少年。当他来到老者面前时,老者差点儿认不出他来。
男孩笑着对老者说:“谢谢您当年的鼓励,我考上重点高中了。”
两人正说着话,男孩的母亲走了过来。她故意在老者面前说:“我儿子考了全市第一,把你们名校的成绩都比下去了。”
老者笑着说:“可不是嘛!如果当时留在我这里,没准就把孩子耽误了。”
老者和男孩相视一笑,男孩的母亲面红耳赤地走开了。
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这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可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那种自然的、遵循孩子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按照家长设定的模子制造产品的教育。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然而许多家长却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想要孩子做什么,孩子就一定要按照家长的意图去做。他们不是把孩子当成家庭中人格平等的一员,而是把孩子当作消极的、被动的“管教对象”;不是尊重、支持他们有益的、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实现家长未能实现的理想,把孩子当作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
尊重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对待孩子要平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一直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能够学会自尊自爱,同时也给予他人尊重。
……
我是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背包客,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碎片化,这让我对“高质量陪伴”的概念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都在强调“在场感”和“物理时间”,这对我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然而,《想让孩子亲近你,先让孩子信任你》却巧妙地跳出了时间的桎梏,着重阐述了“精神连接”的效能。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短促但全神贯注的互动,来建立比长时间敷衍陪伴更牢固的信任纽带。比如,它详细讲解了“五分钟眼神交流法则”,要求在这五分钟内,放下手机、关闭电脑,全身心地接收孩子传递的信息,哪怕只是谈论他们今天在学校看到的一只奇怪的虫子。这种对“专注力”的极致强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技时代下我们与孩子共处的质量。我开始在每一次短暂的视频通话中,刻意练习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惊讶地发现,孩子反馈给我的信息量和情感深度,远超我过去一周的“周末陪玩时间”。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对现代生活模式的理解,让我这个远方的父母感到了极大的安慰和赋能。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按照孩子的年龄段来划分章节,而是围绕着“信任的基石”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每一章都是一个支撑点,缺一不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尊重隐私”这一部分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父母热衷于分享孩子的成长记录,有时甚至会越界触碰孩子的个人空间。这本书明确指出,未经许可的分享,是对信任最隐蔽、最致命的侵蚀。它不是简单地说“不要晒娃”,而是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解释了“被公开”与“被接纳”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基于人本主义的深度剖析,让我对那些我自认为“无伤大雅”的分享行为感到警醒。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审视了自己手机里储存的几百张照片,并开始思考,我是在为自己记录,还是在为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自我认知环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放在一个极其严肃的道德和心理学框架下进行审视,促使我们做出更负责任的、更长远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夏日午后,一阵清爽宜人的微风拂过燥热的心田。我是一个对育儿读物中那些过于强硬或过于甜腻的语调都感到不适的读者。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词句,描绘出最复杂微妙的儿童心理状态。我特别喜欢它描述“安全感”与“自主权”之间微妙平衡的部分。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爱就是保护,所以我们无微不至地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却忘了,真正的信任来源于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关于“给予孩子犯错的空间,并成为他们安全降落的垫子”,这对我触动极大。我过去总认为我的职责是阻止错误发生,现在我明白了,我的职责是确保错误不会成为毁灭性的打击。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对待孩子犯错时的反应变得更加从容和建设性。当我不再急于指责,而是先伸出手询问“你感觉怎么样?”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真诚、更可靠的“人”,一个孩子愿意与之分享秘密的人。
评分作为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者,我习惯于用目标导向和效率最大化的视角来看待一切,包括家庭教育。因此,我最初对这类强调“情感连接”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可能过于虚无缥缈,缺乏可操作性。然而,《想让孩子亲近你,先让孩子信任你》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提供了一种非常结构化、甚至带有某种“流程优化”意味的视角来解读信任的建立过程。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多陪陪孩子”这类口号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信任是如何在细微的“兑现承诺”和“保持一致性”中累积起来的。书里用了很多案例来论证,一个微小的、看似不重要的承诺,如果被反复违背,对孩子心智建立的破坏性是多么巨大。这种强调“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角度,非常契合我习惯的思维模式。它让我意识到,亲子关系不是一个感性的、随心所欲的项目,而是一个需要精心维护的、基于清晰规则和高度可预测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我开始在工作中运用书中的一些原则,比如在分配任务和反馈时,更加注重过程中的透明度和预先设定的标准,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我与十几岁儿子的沟通效率,甚至间接提升了我在团队管理中的执行力,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评分这本《想让孩子亲近你,先让孩子信任你》的书名,初看之下,确实直击了不少为人父母的心坎。我最近正好在为如何与青春期的女儿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而感到困惑,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坦白说,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立刻提供“灵丹妙药”的技巧手册,结果却发现它走的是一条更深刻、更需要耐心体悟的道路。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在“教导”,不如说是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互动的底层逻辑。它没有给我那种立竿见影的捷径,反而迫使我停下来,去回忆和剖析那些早已被日常琐事掩盖的亲子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关于“共情倾听”的描述,它强调的不是听孩子说了什么,而是理解他们没说出来的情绪底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以往我太专注于“解决问题”和“给出建议”,完全忽略了孩子需要被看见、被接纳的那份脆弱感。这本书的行文非常细腻,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温和而坚定的笔触,一层层剥开我们成人世界的惯性思维。它不是那种批判性的指责,而是充满理解地指出:“是的,我们都曾犯过错,但现在是时候调整航向了。” 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远超出了单纯的育儿指导范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重塑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