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10个关键原则
善用40个安抚技巧
稳定孩子的情绪
提升孩子的正向行为
书中介绍了孩子种种失控行为,并分析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那样说的原因;提出了10个教养关键和40个安抚技巧,让父母轻松稳定孩子的情绪,100%提升孩子的正面行为。
序 文 用对方法,孩子就不脱序 / 1
第一章
孩子精力充沛,爱捣乱——别用愤怒情绪和他对抗
第一课 敲敲打打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无须过度反应 / 2
第二课 丢掷东西是孩子的一种实验,不必急着收拾 / 5
第三课 翻箱倒柜地弄乱房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 8
第四课 孩子“故意”失手打翻饮料时,不要有任何反应 / 11
第二章
怎么让失控小恶魔好好听话——给孩子的指示要具体、简单且清楚
第一课 孩子不听从指示,有时是父母的指令有问题 / 16
第二课 孩子不愿离开游乐场,可“预告”他离开的时间 / 18
第三课 孩子沉迷游戏中时可给予缓冲时间抽离情绪 / 20
第四课 孩子喜欢大声尖叫,千万不要对他以牙还牙 / 22
第三章
怎么让孩子脱离情绪旋涡——鼓励、陪伴、安全感与尊重本性
第一课 文静又压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与安全感 / 26
第二课 软弱又温顺的孩子,要教导他保护自己的权益 / 28
第三课 假想的朋友,是孩子的保护者,也是代罪羔羊 / 31
第四课 遇到挫折就退缩,要让他学习解决事情的能力 / 34
第五课 帮孩子穿衣服就像打仗,换个轻松心情看待它 / 36
第六课 孩子坚持要自己穿衣服,就教他正确的技巧 / 39
第四章
驯服孩子任性又霸道的习性——限制他的要求且绝不让步
第一课 走没几步就要人背,是因怕失去与父母的亲密感 / 42
第二课 看到什么都想要,是为了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 44
第三课 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会比较无法接受被拒绝 / 47
第四课 霸道又爱使唤别人,因他自认是世上最重要的人 / 49
第五课 在校平静,在家狂野,因为家给他安全感 / 52
第五章
改变孩子爱动粗的坏毛病——教导孩子自律与正确的待人方式
第一课 孩子对玩伴动手动脚,常因表达能力不足所致 / 56
第二课 孩子不高兴就咬人,因他发现咬人比语言更有效 / 58
第三课 孩子对玩伴行为粗暴,因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 / 61
第四课 孩子喜欢暴力破坏玩具,要教导他发泄负面情绪 / 64
第五课 孩子出现毁灭行为时,就请他帮忙收拾残局 / 66
第六章
扭转孩子强烈的占有欲——培养孩子轮流、尊重别人需求的观念
第一课 凡事要求“我优先”的孩子,要教他“轮流”的观念 / 70
第二课 排斥父母和访客交谈,因不想失去父母的注意力 / 71
第三课 爱“打包”,其实是孩子突显自己重要性的方式 / 74
第四课 孩子对妈妈的占有欲,须以正向、幽默的态度处理 / 76
第七章
改变孩子自私又不友善的态度——别批评他自私,也别强迫他分享
第一课 孩子从慷慨变自私,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权利 / 80
第二课 孩子不顾别人的感受,需循序渐进地教导同理心 / 83
第三课 孩子对玩伴讲话恶毒,是因觉得好玩或为引人关注 / 85
第四课 孩子游戏时零互动,因为太年幼还未社会化 / 88
第八章
孩子的同伴有问题,怎么办?——教他保护自身权利并扩展交友圈
第一课 孩子从玩伴身上学到坏行为,要靠家庭气氛导正 / 92
第二课 孩子的同伴爱耍暴力,要教孩子维护自身权益 / 94
第三课 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要给他空间调整社交步伐 / 97
第九章
防止孩子在公共场所暴走——给予更多关注,并分散其注意力
第一课 在公共场所大闹情绪,其实是孩子在耍心机 / 102
第二课 在餐厅里大吼大叫,让孩子感到乐趣无穷 / 104
第三课 孩子口无遮拦得罪人,别斥责他的童言童语 / 106
第十章
孩子会顺手牵羊与说谎,怎么教?——不要给他贴上负面标签
第一课 孩子顺手牵羊,陪他一起归还物品 / 110
第二课 孩子撒谎,要让他知道诚实会得到正向回应 / 111
第一章 孩子精力充沛,爱捣乱
别用愤怒情绪和他对抗
第一课
敲敲打打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无须过度反应
三岁的小男孩看到任何东西都要摸摸碰碰,敲敲拍拍,餐桌、电视机,就连昂贵的古董花瓶也不放过,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他的父母对此感到很头痛,生怕一到外面时,这样的行为会使他陷入危险之中。
妈妈有时候会忍不住地想,既然儿子这么喜爱敲敲打打,是不是要把他送去学打鼓,如此不但可以让他敲打个过瘾,并发泄过剩的精力,更可以使他免于受伤。
因好奇而触摸、敲打,是幼童的天性使然
三岁幼童经常因为好奇而东摸摸西摸摸,或成天敲敲打打的,他们或许会弄坏一些东西,但他不是故意的。这种事对他们而言,既正常又普遍。别忘了,此年龄的幼童原本就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是十足的探险家兼科学家。他们视线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他们可以自由利用的实验品。
可惜他们这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和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大人的欣赏与赞美,反而换来一连串的谴责,尤其当父母正在讲电话,专注于工作中,心情不佳,或在餐厅与朋友或家人聚餐时,幼童所制造出来的噪音更令人感到刺耳。“不可以碰!”“安静一点!”大概是幼童最常听到的话。
只是天性使然,幼童无法控制自己不碰或抓、戳、挤、摸一些东西,而父母也无法、更不该限制幼童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因为“接触”是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唯一方法。父母应该鼓励幼童进行探索,但必须设立一个标准,让他们可以避开危险的事物。同时也不该抹杀幼童的“小鼓手”潜力,但应该设下一些限制,让家中其他成员可以安宁过日子。
把危险物品收藏妥当,别让孩子有机会触摸、敲击
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做好家庭幼童安全防范措施,不让孩子有机会碰触、敲打危险物品。
如果你不打算将珍贵的摆饰品收起来,就应该训练幼童如何对待艺术品,教他如何小心触摸而不会打碎它们。看到幼童敲击电视机、玻璃桌面、玻璃窗或盘子等易碎物品,而且可能对孩子自己造成严重伤害时,父母必须立即阻止他,告诉他“不可以敲”。如果他还是继续敲打,就立刻给他一件替代品转移他的注意力。
尽可能不要带幼童到一些摆设易碎品的地方或精品店。如果要拜访幼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朋友时,你应先建议他们收起这些贵重、易碎的东西,以免小孩来访时被弄坏。
……
序 文
用对方法,孩子就不脱序
在教养这条路上,没有人是专家,每个父母都会有左支右绌的时候,都会遇到困惑,感到挫折,然后从这些经验中学习,再慢慢自我调整成为更好的父母。然而,不论父母有多么认真地调整教养的方法与态度,还是常常在碰到问题时,苦恼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尤其当孩子还在学龄前的时期。
学龄前的孩子,原本就很容易情绪暴走,行为失控。教养这样一个性情难缠的孩子,经常会令父母神经紧绷且精疲力竭,而且孩子不但无法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还经常因此大闹脾气。
但是,真正磨掉父母耐心、令父母情绪失控又烦躁的,是难缠性情所引起的失控行为。这些难缠性情包括用不完的精力、极度敏感、任性又霸道、爱动粗、强烈的占有欲、自私又不友善等。不论你的孩子符合其中的哪一种性情,都会让你在教养的过程中,对他们层出不穷的“磨人”行为,苦思不出对策。
天生性情所制造出来的麻烦,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也没有能力改变。其实,他们做出一件又一件的失控行为,并不是故意使坏,也不是故意要折磨父母,而只是在“做自己”。
当然,父母不该对孩子这些无法自我控制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惩罚。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孩子的暴走行为呢?
答案就在本书所提出的10个关键、40个方法里。作者在讨论40种孩子的失控行为时,每种行为都会分别先举一个常见的“生活案例”,接着分析、说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提出有效改善孩子失控行为、提升正面行为的教养方式。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帮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要,以及可以要求孩子什么,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变得更好!让父母学会用对的方法与态度对待孩子,除了使教养变得更轻松、孩子变得更贴心外,良性循环更使亲子关系持续加温。这些宝贵的方法,相信对父母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说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我家孩子现在正处于一个叛逆又充满探索的时期,有时候他的小脑袋瓜里总会冒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法和行为,常常让我感到手足无愧。我最困扰的是,当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崩溃,大哭大闹的时候,我常常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无力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策略,希望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能够触及到孩子内心深处,让他们理解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实用技巧,比如,当孩子感到沮丧或愤怒时,我如何引导他们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让他们选择压抑或者爆发。此外,我还希望这本书能教我如何设定合理的界限,引导孩子理解“不”的概念,同时又不让他们觉得被束缚或不被爱。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减少“霸道”和“任性”的行为。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育儿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更有技巧地与他们沟通,最终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情绪健康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优秀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我一直想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家那个精力过剩、脾气又有点大的小家伙。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多都空泛地讲道理,却抓不住问题的核心。我最头疼的是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尖叫、哭闹、甚至动手,我总是手足无措,既担心伤到他,又怕自己态度不好适得其反。而且,我发现他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特别固执,或者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太友好的行为,这些都让我非常困扰,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招数”,而不是一些理论上的空谈。尤其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管教”层面。比如,为什么孩子会闹情绪?是因为他需要被关注,还是真的有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压抑情绪对孩子有什么长远影响?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表达情绪,而不是憋在心里?关于霸道和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界限设定和有效沟通的技巧,让我既能坚持原则,又不至于让孩子觉得被否定。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路上的“救星”,提供一套清晰、实用、并且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不再为孩子的“失控”行为而焦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打眼就击中了我作为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孩子的行为似乎常常游离在失控的边缘。我家的小宝贝,正是那个让大人头疼的年纪,一会儿因为小事哭闹不止,一会儿又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固执,让我这个做妈妈的既心疼又无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用“不行”来制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孩子情绪发展的科学解释,让我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表现出这些“失控”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时,我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平复情绪,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委屈?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讲解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让他们明白哭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同时,我也很关注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而不是在和小朋友玩耍时表现出明显的“霸道”和“任性”。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融入集体,更是为了他们未来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育儿工具箱”,让我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懂得体谅他人、并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小大人。
评分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挑战”的育儿书籍,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痛点。我家宝贝现在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充满个性的发展阶段,各种各样的小情绪层出不穷,有时候真的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我最怕听到孩子带着哭腔喊“我不要!”或者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这些行为虽然在孩子成长的阶段似乎很普遍,但作为父母,我总希望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更健康、更积极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够提供具体方法论的指导,能够告诉我“当孩子出现XXX行为时,我应该如何做?”而不是泛泛而谈一些育儿理念。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识别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抚和引导,避免孩子因为压抑情绪而产生更深层的问题。同时,对于孩子不经意的“霸道”和“任性”,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既能设定清晰的规则,又不伤害亲子关系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套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模式,让他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能肯定自己的感受。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面对育儿路上的各种“失控”时刻,培养出一个情绪稳定、懂得分享、有同理心且不过度自我中心的孩子。
评分“10招让孩子的行为不失控”——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这个整日被孩子各种“小状况”搞得焦头烂额的家长,眼前一亮。我家有个精力充沛、想法也很多的小朋友,正是所谓的“熊孩子”的典型代表。最让我头疼的是,当他因为一些事情不顺心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闹和强烈的情绪爆发,常常让我觉得自己的耐心和智慧都被掏空了。我迫切地想找到一些真正能管用的“秘籍”,来应对这些让他“失控”的时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动因,让我能够更理解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管教”。比如,他为什么会轻易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又为何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不容置疑”的霸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易学的沟通技巧,让我能够在他情绪激动时,既能给予安抚,又能引导他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关于“任性”这个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有效的界限设定和引导方法,让孩子明白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如何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引方向,让我能够培养出一个既有独立性,又能懂得自控,并且充满爱与同理心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