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傢長抱怨孩子與自己不親近瞭,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齣瞭問題。其實讓孩子親近你也是有秘訣的,你的一言一行,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可以信任與接近的人,孩子自然會願意親近你。
我們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個坐標上,不能一個俯視一個仰視,要相互平視,zui好的尊重方式莫過於: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他,用孩子的思想來理解他,同時更要尊重孩子的小小的心靈,這纔是真正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的基礎。
很多傢長都希望成為孩子的知己,成為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夥伴。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孩子會抵觸情緒,不願意讓傢長親近自己。為此,很多傢長苦惱不已。其實,每個孩子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得到的夥伴不是在生活中對自己指手畫腳、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一個自己信任、也信任自己,能讓自己打開心扉講齣內心煩惱的人。
本書結閤當下熱點的案例,及中外一些名傢的理論,讓每一位傢長都學習到,如何親近孩子,如何成為孩子的知心夥伴。
潘鴻生,暢銷書作者、資深圖書策劃人、心靈成長導師,對於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近年來緻力於傢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見長,說理精闢,實用性強,為傢長和孩子之間架起瞭一座溝通、理解、親近的橋梁,得到讀者的一緻好評和支持。曾策劃、撰寫過《好傢風成就好孩子》、《做人如水的哲學》、《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等圖書。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作為傢庭教育的基礎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3
蹲下來是尊重孩子的另一種姿態 7
尊重孩子的隱私,贏得孩子的信賴 13
尊重孩子就要給足孩子麵子 18
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 22
不要操之過急,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28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做主的權利 34
第二章 用陪伴贏得孩子的心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43
陪孩子一起玩耍 46
多陪孩子聊聊天 51
世界那麼大,帶孩子去看看 57
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 62
擁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66
再忙再纍也要陪陪孩子 73
第三章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83
贊美讓孩子更優秀 90
讓孩子發現自己與眾不同 95
孩子因賞識而進步 101
用鼓勵陪伴孩子成長 105
賞識讓孩子揚起自信的風帆 110
第四章 用信任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信任是孩子成長的力量 117
學會嚮孩子道歉 122
不要讓孩子和彆人做比較 127
對孩子說到做到,信守承諾 131
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136
正確看待孩子交異性朋友 140
第五章 父母要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147
管不住情緒,孩子就將離你遠去 151
不要將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157
提升自身素質,教育孩子的同時完善自己 162
父母並不完美,何必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166
不要給孩子設定過高的期望值 169
第六章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孩子需要體驗生活的機會 177
讓孩子嘗試他想做的事 181
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 184
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190
給孩子盡情玩耍的自由 195
彆把孩子的分數看得那麼重要 200
給孩子真正自由的空間和時間 205
第七章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話,父母是否真的聽懂瞭 213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18
打罵教育不齣好孩子 223
重視與孩子的非語言溝通 225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 230
與孩子多用協商的語氣說話 233
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父母的批評 238
第八章 正麵教育讓孩子的心靈更強大
溫暖的傢是孩子心靈最好的土壤 245
對孩子提齣的各種問題要有足夠的耐心 249
感恩讓孩子的生命更充實 254
鼓勵孩子,與孩子一起麵對挫摺 259
有瞭寬容,更容易贏得孩子的信任 265
從溺愛孩子的鏇渦中擺脫齣來 269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作為傢庭教育的基礎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身為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雖然年幼,但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弱小和對成年人的依賴,就無視他們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愛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身的價值,並由此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這是真正有效的教子良方。
一個夏日的午後,一位老者悠閑地在沙灘上散步,突然一陣叫罵聲打破瞭寜靜的氣氛。他扭頭嚮聲音的來源看去,隻見一個婦女拽著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大聲罵道:“你這孩子,讓你寫作業,你卻跑這來玩沙子。你看你這一身的沙子!”說完舉手便打。
男孩委屈地看著自己在沙灘上苦心搭建的城堡被媽媽踩得一塌糊塗,無奈地對媽媽說:“媽媽,求求你!讓我再玩一會兒,我保證迴去就寫作業。”
婦人哪裏肯聽孩子的話,揪著他的耳朵往前走。
老者於心不忍,走過去對婦人說:“對待孩子不能這樣,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有思想的,我們做大人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強迫他們服從我們。”
婦人叉著腰指著老者說:“你是乾什麼的?有你什麼事?迴傢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吧。”說完拉著男孩就走。
孩子用盡全力掙脫母親的手,跑到老者麵前鞠瞭一躬說:“伯伯!謝謝您。”
老者微笑著衝孩子點點頭,看著母親把孩子拉走瞭。
不久,老者又見到瞭這對母子,這一迴是在老者的辦公室裏。原來老者是一所中學的校長,這個男孩的父母托人拉關係纔得到這個見校長一麵的機會。
婦人認齣瞭老者,臉漲得通紅,不安地一個勁兒說好話,希望老者能原諒她那天的冒失,讓孩子進入這所中學。
老者沒迴答婦人的話,而是問男孩:“你喜歡進我們學校嗎?”
男孩噘著嘴說:“不喜歡。這裏的老師和同學我都不熟悉,我……我不想來。”
老者笑瞭笑,繼續問男孩:“這裏可是名校,如果你能進入這所學校念書,我保證你能考上重點高中。”
男孩撇撇嘴說:“我在普通學校一樣能考上重點高中,這不算什麼。”
老者哈哈一笑道:“好!你迴去吧!等你考上重點高中那一天,我請你吃飯。”
男孩眼前一亮,激動地說:“一言為定!”
母親見狀推瞭兒子一把說:“你這孩子瞎說什麼?快說你願意來這所名校上學。”
老者擺擺手說:“領孩子迴去吧!隻要孩子喜歡,在哪裏念書都是一樣的。”
婦人領著男孩氣哼哼地走瞭。
幾年過去瞭,老者再見到男孩的時候,他已經長成瞭一個少年。當他來到老者麵前時,老者差點兒認不齣他來。
男孩笑著對老者說:“謝謝您當年的鼓勵,我考上重點高中瞭。”
兩人正說著話,男孩的母親走瞭過來。她故意在老者麵前說:“我兒子考瞭全市第一,把你們名校的成績都比下去瞭。”
老者笑著說:“可不是嘛!如果當時留在我這裏,沒準就把孩子耽誤瞭。”
老者和男孩相視一笑,男孩的母親麵紅耳赤地走開瞭。
悉心嗬護孩子的心靈世界,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這纔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可以說,最好的傢庭教育應該是那種自然的、遵循孩子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的傢庭教育,而不是按照傢長設定的模子製造産品的教育。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已具有瞭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然而許多傢長卻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産,認為想要孩子做什麼,孩子就一定要按照傢長的意圖去做。他們不是把孩子當成傢庭中人格平等的一員,而是把孩子當作消極的、被動的“管教對象”;不是尊重、支持他們有益的、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傢長未能實現的理想,把孩子當作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
尊重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我國著名教育傢陳鶴琴主張傢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對待孩子要平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一直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自然能夠學會自尊自愛,同時也給予他人尊重。
……
我是一個常年漂泊在外的背包客,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碎片化,這讓我對“高質量陪伴”的概念産生瞭極大的焦慮。市麵上大多數育兒書都在強調“在場感”和“物理時間”,這對我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然而,《想讓孩子親近你,先讓孩子信任你》卻巧妙地跳齣瞭時間的桎梏,著重闡述瞭“精神連接”的效能。書中分析瞭如何通過短促但全神貫注的互動,來建立比長時間敷衍陪伴更牢固的信任紐帶。比如,它詳細講解瞭“五分鍾眼神交流法則”,要求在這五分鍾內,放下手機、關閉電腦,全身心地接收孩子傳遞的信息,哪怕隻是談論他們今天在學校看到的一隻奇怪的蟲子。這種對“專注力”的極緻強調,讓我重新審視瞭科技時代下我們與孩子共處的質量。我開始在每一次短暫的視頻通話中,刻意練習這種全身心的投入,驚訝地發現,孩子反饋給我的信息量和情感深度,遠超我過去一周的“周末陪玩時間”。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對現代生活模式的理解,讓我這個遠方的父母感到瞭極大的安慰和賦能。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像是夏日午後,一陣清爽宜人的微風拂過燥熱的心田。我是一個對育兒讀物中那些過於強硬或過於甜膩的語調都感到不適的讀者。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詞句,描繪齣最復雜微妙的兒童心理狀態。我特彆喜歡它描述“安全感”與“自主權”之間微妙平衡的部分。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認為愛就是保護,所以我們無微不至地替孩子掃清一切障礙,卻忘瞭,真正的信任來源於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挑戰。書中提到一個觀點,關於“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並成為他們安全降落的墊子”,這對我觸動極大。我過去總認為我的職責是阻止錯誤發生,現在我明白瞭,我的職責是確保錯誤不會成為毀滅性的打擊。這種視角的轉換,讓我對待孩子犯錯時的反應變得更加從容和建設性。當我不再急於指責,而是先伸齣手詢問“你感覺怎麼樣?”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緊綳的身體一下子放鬆下來。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真誠、更可靠的“人”,一個孩子願意與之分享秘密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按照孩子的年齡段來劃分章節,而是圍繞著“信任的基石”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築。每一章都是一個支撐點,缺一不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尊重隱私”這一部分時所采取的謹慎態度。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父母熱衷於分享孩子的成長記錄,有時甚至會越界觸碰孩子的個人空間。這本書明確指齣,未經許可的分享,是對信任最隱蔽、最緻命的侵蝕。它不是簡單地說“不要曬娃”,而是從孩子的內心世界齣發,解釋瞭“被公開”與“被接納”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種基於人本主義的深度剖析,讓我對那些我自認為“無傷大雅”的分享行為感到警醒。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審視瞭自己手機裏儲存的幾百張照片,並開始思考,我是在為自己記錄,還是在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自我認知環境。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把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放在一個極其嚴肅的道德和心理學框架下進行審視,促使我們做齣更負責任的、更長遠的決策。
評分這本《想讓孩子親近你,先讓孩子信任你》的書名,初看之下,確實直擊瞭不少為人父母的心坎。我最近正好在為如何與青春期的女兒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而感到睏惑,所以毫不猶豫地買瞭這本書。坦白說,我期待的是那種能立刻提供“靈丹妙藥”的技巧手冊,結果卻發現它走的是一條更深刻、更需要耐心體悟的道路。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其說是在“教導”,不如說是在“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互動的底層邏輯。它沒有給我那種立竿見影的捷徑,反而迫使我停下來,去迴憶和剖析那些早已被日常瑣事掩蓋的親子瞬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關於“共情傾聽”的描述,它強調的不是聽孩子說瞭什麼,而是理解他們沒說齣來的情緒底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因為以往我太專注於“解決問題”和“給齣建議”,完全忽略瞭孩子需要被看見、被接納的那份脆弱感。這本書的行文非常細膩,仿佛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谘詢師,用溫和而堅定的筆觸,一層層剝開我們成人世界的慣性思維。它不是那種批判性的指責,而是充滿理解地指齣:“是的,我們都曾犯過錯,但現在是時候調整航嚮瞭。” 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遠超齣瞭單純的育兒指導範疇,更像是一次心靈的重塑之旅。
評分作為一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我習慣於用目標導嚮和效率最大化的視角來看待一切,包括傢庭教育。因此,我最初對這類強調“情感連接”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它可能過於虛無縹緲,缺乏可操作性。然而,《想讓孩子親近你,先讓孩子信任你》這本書,齣乎意料地提供瞭一種非常結構化、甚至帶有某種“流程優化”意味的視角來解讀信任的建立過程。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多陪陪孩子”這類口號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信任是如何在細微的“兌現承諾”和“保持一緻性”中纍積起來的。書裏用瞭很多案例來論證,一個微小的、看似不重要的承諾,如果被反復違背,對孩子心智建立的破壞性是多麼巨大。這種強調“係統穩定性”的分析角度,非常契閤我習慣的思維模式。它讓我意識到,親子關係不是一個感性的、隨心所欲的項目,而是一個需要精心維護的、基於清晰規則和高度可預測性的長期閤作關係。我開始在工作中運用書中的一些原則,比如在分配任務和反饋時,更加注重過程中的透明度和預先設定的標準,這種轉變不僅改善瞭我與十幾歲兒子的溝通效率,甚至間接提升瞭我在團隊管理中的執行力,這絕對是意料之外的收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