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中原 著
圖書標籤:
  • 中華傳統文化
  • 墨學
  • 中國邏輯學
  • 文化普及
  • 國學
  • 思維方式
  • 傳統文化
  • 哲學
  • 曆史
  • 大眾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90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33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係從作者孫中原近年陸續發錶的百篇專題論文中精選。所論問題,涉及墨學和中國邏輯學領域的閃光亮點、熱點焦點、攻關難題和學術增長點,旨在精研趣論墨傢的科學人文精神和邏輯分析方法,經過反復修改,反映作者與學界同仁在該學術領域研究的新進展,有助於推動墨學、中國邏輯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縱深研究。

作者簡介

孫中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1961年邏輯研究生班畢業,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汪奠基、瀋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著作有《墨子大辭典》、《墨學大辭典》、《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傢分典》、《墨學通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後學》、《墨學與現代文化》、《邏輯哲學講演錄》、《中國邏輯學》、《中國邏輯研究》、《諸子百傢的邏輯智慧》、《中華先哲的思維藝術》等30餘部。論文200餘篇。


目錄

目 錄

開場白:墨學邏輯緊相連 1

一、本書宗旨 1

二、墨學 1

三、邏輯學 7

第yi章 墨傢智慧與中國文化走嚮 15

一、崇尚科學 16

二、求真務實 22

三、以人為本 26

第二章 墨傢的宇宙人生智慧 34

一、杞人無須憂天傾 34

二、世界本原在物中 37

三、物運時空須辯證 42

四、人生本質是勞動 47

五、七情六欲求適中 49

第三章 墨傢的智慧治國論 57

一、經濟智慧 57

二、倫理智慧 61

三、教育智慧 71

四、軍事智慧 75

第四章 墨傢智慧學的元研究 79

一、智慧在哪裏 79

二、智慧在追求 82

三、智慧的源泉 83

四、智慧的階梯 85

五、智慧的形態 87

六、智慧的目標 90

七、智慧的辯論 94

第五章 墨傢哲學的發展 100

一、墨子哲學 100

二、《墨經》哲學 107

第六章 墨學人文觀要義 115

一、問題的提齣 115

二、從神文到人文的蛻變 116

三、墨學人文觀要義 122

第七章 墨子雜論感言 129

一、兼王之道是範疇 129

二、修養身心儒墨同 131

三、教育交友須謹慎 133

四、規律概念從中齣 135

五、強本節用倡勤儉 137

六、儉節則昌淫佚亡 138

七、墨子辯論露缺失 141

第八章 墨傢的和諧世界觀 143

一、內容意義 143

二、理論創新 145

三、實際運用 153

第九章 墨學的持續發展和比較研究 159

一、古今轉型:持續發展 159

二、中西閤璧:比較研究 168

第十章 墨子魯班的綜閤研究 171

一、智慧群體 171

二、魯班精神 175

三、墨子精神 179

第十一章 墨傢運用概念的藝術 183

一、概念的性質和作用 184

二、概念的種類 188

第十二章 墨傢運用命題的技巧 196

一、命題、語句和判斷 196

二、模態命題 198

三、全稱特稱 207

四、假言命題 208

五、言意實評價範疇 212

第十三章 墨傢論言詞交際的規律 216

一、彼止於彼,此止於此:同一律 216

二、不俱當必或不當:矛盾律 219

三、或是或非當者勝:排中律 227

四、三物必具足以生:充足理由律 229

第十四章 墨傢論證說服的技藝 238

一、演繹、歸納和類比 239

二、止:綜閤類推 243

三、幾種特殊類推 247

第十五章 傳統推論範疇 263

一、一級範疇 263

二、二級範疇 272

三、傳統推論特質 274

第十六章 墨傢歸謬法 277

一、中外歸謬法 277

二、墨子歸謬法 279

三、《墨經》歸謬法 289

四、推廣 298

第十七章 《墨子·經上》和《經說上》的邏輯 301

一、天下奇書 301

二、科學概念 303

三、邏輯學 310

四、範疇論 311

五、方法論 316

六、止式論證 318

第十八章 《墨子·經下》和《經說下》的邏輯 320

一、奇書難讀 320

二、邏輯論證 321

三、科學成就 323

四、科學精神 332

第十九章 《墨子·大取》和《小取》的邏輯 336

一、《大取》賞析 336

二、《小取》賞析 347

第二十章 《呂氏春鞦》與墨辯 357

一、墨者入秦創新業 357

二、世傳呂覽有墨學 362

三、勢所必然篇相似 365

四、弘揚墨辯邏輯學 368

五、推類之難成篇章 369

六、發展墨傢語義學 373

第二十一章 言意之辯的邏輯哲學意義 378

一、言不盡意論 378

二、言盡意論 382

三、結論 393

第二十二章 比較邏輯觀名傢 395

一、奇辭怪說的錶達方式 398

二、雙重論證的思維模式 404

三、歸謬反駁的論證方式 411

第二十三章 興危繼絕 綜閤創新 416

一、軸心精神待揮灑 416

二、綜閤創新樹典範 427

三、興危繼絕宏圖展 435

第二十四章 墨傢的軍事思想 437

一、墨者貢獻 437

二、現代價值 447

第二十五章 《老子》的實踐哲學 449

一、“取下求上”命題的産生 449

二、“取下求上”命題的推廣 455

三、“取下求上”命題的意義 462

第二十六章 學術論文的邏輯範式 466

一、論題明確 467

二、論據充分 469

三、論證閤理 471

四、評論資料 472

五、推敲錘煉 476

後 記 480


精彩書摘

墨學跟邏輯學有必然的內在聯係。墨學的構成、認知和宣傳方式,是邏輯學。中國古代邏輯學,從墨子開始萌芽,到後期墨傢著作《墨經》形成體係。西晉魯勝寫《墨辯注序》,把《墨經》叫“墨辯”和“辯經”。於是,“墨辯”在中國逐漸成為固定詞組,它一是指《墨經》元典,二是指墨傢辯學。《墨經》和墨傢辯學,是中國傳統邏輯學(古典邏輯學、經典邏輯學)的典型代錶,是當代中國亟須深入攻關鑽研的重要課題。

清代以前,“名”和“辯”是分開說的兩個單獨術語,分彆代錶儒傢和墨傢兩種邏輯學說。“名”的代錶作是《荀子·正名》。魯勝《墨辯注序》推崇《墨經》,把《墨經》稱為《墨辯》和《辯經》,但是他受儒傢影響,把先秦邏輯思想一概歸在“名傢”的“名”範疇內。魯勝《墨辯注序》開宗明義地給“名”(意指名學)的功能,定義為“彆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接著曆數先秦名學的譜係、範疇和作用,末尾歸結為“名之至也”,意即名學的極緻。

“辯”的代錶作是廣義《墨經》。廣義《墨經》的《小取》開宗明義地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這是給“辯學”製定功能定義。接著分說思維形式各論“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齣故”,相當於邏輯學的概念論、判斷論、推理論。又列舉判斷推理形式“或假效譬侔援推”七種。並製定思維規律“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相當於同一律、矛盾律。下麵再說“譬侔援推”,特彆是“侔”式推論(比詞類推)的各種謬誤。《小取》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簡明教學大綱。

“名”和“辯”兩種學說源流,本質一緻,但又各有特點。其特點,分彆是以“名”統“辯”,或以“辯”統“名”。“名”相當於語詞概念,把它加以擴張,用其廣義,統率一切思維形式,於是把邏輯學叫名學。“辯”,即辯論,相當於證明反駁,用“辯”統率一切思維形式,囊括名辭說(概念判斷推論),於是把邏輯學叫辯學。古代,辯、辨二字通假,辯學和辨學是一個意思。

“名”和“辯”,是近代中國學者引進西方邏輯學時,把邏輯學叫名學、辯學(辨學)的曆史淵源,必然被藉用的民族傳統和特色。英國穆勒(J. S. Mill)1843 年齣版的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書名直譯為《邏輯體係:演繹與歸納》),嚴復譯為《穆勒名學》,1905 年由金陵金粟齋木刻齣版。

英國耶方斯(W. S. Jevons)1876 年在倫敦齣版Primer of Logic(書名直譯為《邏輯初級讀本》或《邏輯入門》)。1896年齣版英國艾約瑟(Joseph Edkins)中譯本《辨學啓濛》。嚴復1909 年重譯為《名學淺說》,1909 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

耶方斯1870 年齣版Elemenfary Lessons in Logic Deductive and Inductive(書名直譯為《邏輯基礎教程:演繹和歸納》)。王國維譯為《辨學》,1908 年由北平文化書社齣版。內容包括名辭(概念)、命題、推理式、虛妄論、方法論(分析、綜閤)、歸納法(觀察、實驗、假說、分類、抽象)。

現代中國學者擺脫儒墨的宗派性和狹隘性,根據名學和辯學本質的一緻性,把二者綜閤起來,叫名辯邏輯。其中名辯是中華民族曆史固有的術語,邏輯是跟西方接軌,增加現代色彩,標示學說的學科性質。這體現一種邏輯觀,即把名辯看作邏輯的一個特殊品種,把西方邏輯學看作全人類共同的知識學科。西方邏輯學由於發展的係統性、完整性和典型性,成為全人類共同的邏輯學,全世界同一的邏輯學。

所謂中國古代邏輯學(古典邏輯學、經典邏輯學、傳統邏輯學)、“名學”、“辯學”和“名辯學”等,應該用西方現代邏輯學的理論方法,衡量分析,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改造轉型,不然就沒有齣路,也沒有意義。順乎曆史潮流,閤乎世界大勢的必然現象。近代以來,處理中西邏輯學關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鋪路搭橋,融會貫通,而不是挖溝築牆,割裂分離,不相往來。

“名”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重要術語,在《四庫全書》中齣現1071146次,涉及典籍79592 捲,在《墨子》中齣現93次。“名”這一邏輯術語,最初直接的來源,是孔子率先提齣的“正名”。

“正名”就是把“名”,即語詞和概念搞清楚。孔子提齣“正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和邏輯學有巨大的影響。孔子以後的諸子百傢,都喜歡談論“正名”。“正名”成為古代哲學和邏輯領域爭論非常激烈的議題,各學派學者都爭相發錶意見,提齣論點。

戰國後期,即秦始皇統一中國前,諸子百傢都進入總結概括的學術發展階段。墨傢著作《墨經》、儒學大師荀子《正名》和名傢領袖公孫龍《名實論》,不約而同地把這種爭論上升為純邏輯知識。荀子《正名》,有以“名”統“辯”的傾嚮,對名作瞭係統闡述。荀子詳論“製名之樞要”,略論辭說辯。辭說辯是荀子名學的具體內容和下位概念。

《墨經》有以“辯”統“名”的傾嚮,對辯名辭說,有係統學說。《小取》用“夫辯者”雲雲作墨辯的開頭語,而名辭說是墨辯的具體內容和下位概念。公孫龍《名實論》講物實位正名等邏輯哲學概念,跟墨子、荀子一緻。公孫龍《名實論》講正名的邏輯規律,用詞造句跟《墨經》一樣。墨子、荀子、公孫龍三傢的邏輯總結,幾乎同時,本質一緻,又各有特點。

在墨傢看來,“辯”是比“名”更重要的概念。“辯”的第一個意義是辯論。辯論是邏輯學研究的對象,是邏輯學發展的動力,是邏輯學服務的對象。邏輯學從辯論中來,在辯論中發展,迴到辯論中去。“辯”的第二個意義是辯學,即邏輯學。《小取》說:“夫辯者”雲雲,從整篇的語境看,是指關於辯的學問,即邏輯學。它是用中國古漢語錶達,有墨傢特色的傳統邏輯學。

研究中國古代邏輯學,難點有二。第一,對中國古代邏輯學元典怎麼理解。第二,怎麼用現代科學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現代式的元研究。不攻剋這兩個難點,研究工作將寸步難行,也沒有意義。



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探尋古老智慧的脈絡 在中國浩瀚的思想史長河中,墨傢學派以其獨特的實踐精神、樸素的倫理觀以及對邏輯思維的早期探索,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中國傳統邏輯學,雖然與西方形式邏輯的路徑有所不同,卻也在認識世界、辨析事理方麵展現齣其精妙之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正是這樣一本旨在帶領讀者走進墨學與中國邏輯學的奇妙世界,領略其中蘊含的智慧與趣味的書籍。 墨學:實用理性與兼愛精神的呼喚 本書並非對墨傢學說的枯燥梳理,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視角,深入淺齣地揭示墨傢思想的核心價值。我們將一起穿越時空,迴到那個群雄逐鹿、百傢爭鳴的時代,去認識那位“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墨子。 “兼愛”:超越小我的普世關懷。 墨子的“兼愛”思想,並非簡單的平均主義,而是一種深刻的博愛精神,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傢,若視其傢;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在信息爆炸、全球聯係日益緊密的今天,墨子的“兼愛”思想為我們提供瞭審視人際關係、國傢關係乃至人類命運的全新視角。本書將結閤當代的社會現象,探討“兼愛”如何化解衝突,促進和諧,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具有的現實意義。我們將看到,“兼愛”並非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一種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指南,鼓勵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顆同理心,關懷他人,乃至整個地球村的命運。 “非攻”:和平主義的堅守與實踐。 墨子及其弟子以其精湛的防禦技術,成為戰國時期一股強大的和平力量。“非攻”是墨傢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戰爭的反對,更是對和平的積極追求。本書將剖析墨子“非攻”的論證邏輯,展示墨傢在實踐中如何運用外交手段和技術防禦來阻止戰爭,並追溯其對後世和平思想的影響。我們將探討,在當前國際形勢依然波詭雲譎的背景下,“非攻”精神如何依然能夠啓迪我們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本質,如何倡導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爭端。 “尚賢”與“尚同”:選拔人纔與社會治理的智慧。 墨子的“尚賢”強調不拘一格降人纔,以德纔來衡量,打破瞭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麵,為社會公平注入瞭活力。“尚同”則主張君主應與臣民在道德和政治上保持一緻,從而實現有效治理。本書將結閤曆史案例,闡釋“尚賢”和“尚同”的實際操作,探討其在現代人纔選拔、民主治理中的啓示。我們不僅會瞭解墨子如何通過“以辨”來辨彆賢能,還會看到“尚同”並非是壓製個性,而是建立在共同的道德基礎之上,從而形成一種高效而有序的社會運行模式。 “節用”與“節葬”:樸素生活的經濟哲學。 在奢靡之風盛行的時代,墨子提倡“節用”以發展生産,“節葬”以減輕民眾負擔。這些樸素的經濟理念,對於今天過度消費、環境汙染等問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本書將深入探討墨子關於節約、勤儉的論證,揭示其背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和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遠見。我們將看到,墨子的“節用”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節省,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的深刻反思。 中國邏輯學:辨析名實的精妙體係 與西方邏輯側重形式推理不同,中國傳統邏輯學,尤其是受墨傢影響的部分,更側重於“名實”的對應與辨析。本書將帶您領略中國邏輯學獨特的魅力,領悟其在日常生活和思想辯論中的實用價值。 “三物”與“六事”:認識世界的框架。 墨傢在認識論上提齣瞭“三物”(國傢、人民、言語)和“六事”(校、數、準、比、圓、方)的認識方法。“校”即效驗,“數”即度量,“準”即以古代的聖王為準則,“比”即比照,“圓”即圓規,“方”即麯尺。本書將詳細解讀這套認識世界的工具,說明墨傢如何通過實踐的檢驗、量化的尺度和曆史的參照來認識事物。我們將看到,這些看似樸素的工具,實則蘊含著深刻的認識論思想,強調瞭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辨”:言語與事實的連接。 “辨”是中國邏輯學中的核心概念,強調言語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要求名實相符。本書將深入分析墨子及其弟子在“辨”上的論述,例如“夫辯者,將以言為解也”,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六義”(句、從、屬、或、假、反)等工具來剖析論證,識彆謬誤。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學習如何運用“辨”的智慧,在溝通中避免誤解,在辯論中抓住要害,提升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名”與“實”:概念與現實的對應。 中國邏輯學高度關注“名”(概念、名稱)與“實”(事物、實在)的關係。“名”的確定與否,直接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本書將探討墨傢如何看待“名”與“實”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辯”來確立“名”與“實”的準確對應。我們將瞭解,當名稱與實際不符時,會引發怎樣的混亂,以及如何通過嚴謹的邏輯思維來“正名”,從而使我們的語言和思想更加清晰準確。 “論”的藝術:從辯論中體悟真理。 “論”是古代中國思想傢們進行思想交流、辨析事理的重要方式。本書將呈現墨傢在“論”中的獨特風格,例如其對辯論規則的強調,以及如何通過層層遞進的推理來揭示事物的本質。我們將學習如何進行有效、有益的辯論,如何在碰撞思想的火花中,尋找真理的微光。 趣談: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收獲智慧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趣談”的風格。它並非是冷冰冰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瞭趣味性和啓發性。 生動的故事與案例: 我們將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曆史故事、寓言故事以及貼近生活的案例,來闡釋墨學和中國邏輯學的概念。讀者將會在笑聲和思考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 圖文並茂的解讀: 書中將配以精美的插圖和示意圖,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邏輯概念和墨傢的思想體係。 引人入勝的語言: 作者將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深奧的學問變得生動活潑,讓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 啓發式的互動: 在某些章節,本書會設置一些小思考題或小練習,鼓勵讀者動手實踐,將所學到的邏輯思維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本書的意義:在傳承中創新,在當下尋找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的齣版,不僅是為瞭普及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希望通過對墨學和中國邏輯學的深入挖掘,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墨子的兼愛與非攻精神,能給予我們和平與閤作的啓示;其尚賢、節用的思想,能為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提供藉鑒。而中國邏輯學嚴謹的辨析精神,能幫助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彆真僞,做齣明智的判斷。 本書旨在點燃讀者對中國古代智慧的興趣,讓他們看到,這些古老的思想並非塵封的遺跡,而是依然閃耀著生命力的火種,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賦予我們應對挑戰的力量。閱讀此書,您將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養分,豐富人生,提升自我。讓我們一同走進墨學與中國邏輯學的奇妙世界,開啓一段充滿發現與驚喜的智慧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思維工具箱”。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套理論,更是在教導我們一套看待世界和分析問題的全新視角。閱讀過程中,我開始不自覺地用書中學到的那些思維框架去審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從工作中的決策到人際關係的溝通,都能找到對應的影子。它像是一把瑞士軍刀,賦予瞭讀者在麵對復雜信息流時,能夠快速辨識、拆解和重構的能力。這種實踐層麵的指導性,遠超瞭我對一本文化普及讀物的預期,它真正地改變瞭我處理信息的方式,讓我的思考變得更加精準和高效。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實在是太接地氣瞭,完全顛覆瞭我對“學術”二字的刻闆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且風趣的智者,用最日常的語言,將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娓娓道來。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甚至時不時會冒齣會心的微笑。他似乎很擅長找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例子,然後把那些深奧的邏輯和思想原理植入其中,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就掌握瞭精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次平等的知識交流,讓人倍感親切和投入。

評分

這本書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瞭驚人的清晰度和邏輯性。盡管內容跨度不小,但作者在章節安排上做得極其考究,使得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過渡自然流暢,絕無生硬的拼湊感。每深入一章,前一章的鋪墊作用就愈發明顯,仿佛作者早已為我們規劃好瞭一條清晰的求知路徑。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每當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時,作者總會用小標題或總結框的形式進行提煉和鞏固,極大地幫助瞭記憶和理解。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對整體框架的把握從未迷失方嚮,這對於理解復雜體係的學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獨具匠心,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而不失活潑的氣息。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服,拿在手裏感覺沉甸甸的,就知道作者在內容的打磨上是下瞭大功夫的。我尤其喜歡它在配圖上的選擇,那些古樸的插畫與現代的排版方式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沒有讓內容顯得過於陳舊,又保留瞭傳統文化的韻味。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適閤日常閱讀,無論是放在書包裏通勤時翻看,還是周末窩在沙發裏細細品味,都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想要一直捧在手心裏。這本書的整體呈現,展現齣齣版方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誠意與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引文和注釋處理得非常得體,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態度。很多地方,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古籍原文,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敘述之中,用現代的語境進行解釋和對照,既保證瞭學術的準確性,又照顧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它在尊重曆史文本的基礎上,所展現齣的那份“與時俱進”的解讀精神。它沒有將傳統文化束之高閣,而是努力讓其在當代語境下煥發生機,這種態度本身就極具感染力,讓人在閱讀時對先賢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也對文化的傳承充滿瞭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