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西藏:宗教的故事》從宗教習俗、轉世活佛、學經製度、宗教藝術和宗教與現代文明的結閤等幾個方麵展現瞭西藏地方獨特的宗教文化。講述瞭雪域高原上的虔誠信仰以及紮根於信仰中的藝術,絳紅色袈裟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僧人們的真實生活,看到宗教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與現代生活的融閤。
王丕君:原中央統戰部信息中心主任,擔任該項目主編。
張曉明:《中國西藏》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輯,擔任副主編。
孫良剛: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影視中心副主任,擔任副主編。
前 言
第一章 雪域高原上的虔誠………………………… 1
一、故事:寺廟裏的僧人:朝佛與修行…………………………………………… 2
二、講述:高原上的宗教習俗………………………………………………………9
三、編輯視點:宗教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27
四、背景知識:西藏的宗教與信仰…………………………………………………30
第二章 轉世活佛…………………………………… 33
一、故事:青春派大活佛閃亮登場…………………………………………………34
二、講述:活佛的世係傳承…………………………………………………………41
三、編輯視點:說說關於十四世達賴喇嘛的那些事兒……………………………60
四、背景知識—金瓶掣簽的意義及其由來…………………………………………67
第三章 藏傳佛教的學經製度……………………… 71
一、故事:絳紅色袈裟背後…………………………………………………………72
二、講述:佛學院與辯經場…………………………………………………………78
三、編輯視點:藏傳佛教學銜製度—傳統寺院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閤……… 90
四、背景知識:傳統的藏傳佛教寺院教育—拉薩三大寺的學經製度………… 95
第四章 紮根於信仰中的藝術……………………… 99
一、故事:高原藝術殿堂的守護者……………………………………………… 100
二、講述:宗教藝術的重量……………………………………………………… 128
三、編輯視點: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載體……………………………………… 164
四、背景知識、藝術傳承—繼承與創新的辯證………………………………… 167
第五章 藏傳佛教與現代文明的融閤…………… 169
一、故事:僧人們的政治生活…………………………………………………… 170
二、講述:當代僧人多元修行之路……………………………………………… 178
三、編輯視點:宗教與現代生活的融閤與促進………………………………… 184
四、背景知識: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曆史的進步…………………… 187
後 記……………………………………………………191
前 言
西藏是一個藏傳佛教、苯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等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目前,西藏自治區存在藏傳佛教、苯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等多種宗教,在藏傳佛教內部還存在寜瑪、噶舉、薩迦、格魯等不同教派。西藏現有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87 座,住寺僧尼4.6 萬餘人, 活佛358 名;清真寺4 座,伊斯蘭教信徒3000 餘人;天主教堂1 座, 信徒700 餘人。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各個宗教都經曆瞭漫長的演化, 也形成瞭獨特的文化和亞文化,給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打上瞭深深的烙印,各族人民也在此過程中創造瞭璀璨的宗教藝術,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
在西藏,黨和政府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寺廟學經、辯經、晉升學位、受戒、灌頂、誦經、修行等傳統宗教活動正常進行,每逢重大宗教節日都循例舉行各種活動。信教群眾傢中普遍設有經堂或佛龕,轉經、朝佛、請寺廟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動正常進行。活佛轉世作為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得到國傢的尊重。民主改革以來,已有60 餘名新轉世活佛按曆史定製和宗教儀軌得到批準認定。各種宗教也迎來新生,煥發齣新的生機和活力。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於“人”的刻畫入木三分。它沒有將敘事主體塑造成遙不可及的符號或教條的載體,而是還原瞭那些生活在特殊環境中的個體最真實、最復雜的情感狀態。你會看到他們的掙紮、他們的虔誠、他們偶爾流露齣的世俗的煩惱,以及他們在信仰中所汲取的巨大力量。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非常厚重和立體。每一個人物都不是扁平的工具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的軌跡。特彆是那些關於選擇與取捨的描寫,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感同身受。正是這些飽滿的人物群像,支撐起瞭宏大的背景,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可感可知,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和真實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確實瞭得,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在描述那些遙遠而神聖的景象時,筆觸細膩得如同工筆畫,每一個細節都仿佛能被觸摸到。特彆是對一些儀式場景的描摹,那種莊嚴肅穆、又帶著一絲神秘色彩的氛圍,被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很少看到有哪本書能把環境的渲染做到如此極緻,仿佛我不是在閱讀,而是正身處那片高原之上,感受著空氣的稀薄和陽光的炙烤,耳邊縈繞著低沉的誦經聲。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故事的主題即使不直接深入探討,也自然而然地散發齣來。讀完後腦海中留下的畫麵感極強,那種寜靜緻遠的美感,讓人久久不能平靜。整體來看,這本書在文學性上的追求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更像是在用文字構築一個可以讓人靈魂休憩的殿堂,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設計上來看,這本書也透露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願意花時間去品讀。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視覺元素——雖然我不能具體描述那些內容——它們在恰當的時候齣現,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有效地緩解瞭純文字閱讀帶來的疲勞感,同時也進一步印證瞭文本所要傳達的氣韻。很多時候,一本好書不僅是內容上的盛宴,也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它讓你從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自己正在被引入一個需要精心對待的知識殿堂。整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悅和充實的閱讀實踐。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性著作,沒想到它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頗有章法。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的時間點和地域間跳躍,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命中那些重要的片段。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讓信息點得以更有效地吸收,每一次情節的轉換都帶著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很多地方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卻能激發齣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敘事上的留白,使得內容更有嚼勁,需要讀者主動去填充和思考。對於那些對背景知識瞭解不深的人來說,這樣的處理方式顯得格外友好,它引導你逐步靠近,而不是直接將你推入深淵。從閱讀體驗上講,這絕對是一次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旅程。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邏輯推演和論證嚴謹性的讀者,在這本書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構建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它不像某些非虛構作品那樣,急於下結論或者給齣一個標準答案。相反,作者更像是一個中立的觀察者和梳理者,他呈現瞭多方麵的觀點和曆史脈絡,然後將判斷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這需要極高的駕馭材料的能力,既要廣博,又要精準。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梳理和引用,都顯得查閱甚詳,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據可依。這種沉穩的、不帶偏見的敘述方式,反而讓它在嚴肅性上更勝一籌。它不是在推銷一種思想,而是在提供一個理解世界的復雜框架,這種尊重讀者的做法,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