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丛书取材于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国宝级及重要文献级的以真实用笔抄写并保存下来的共时纸质文献,将所有字形图片经过分切保存,梳理字际关系,准确归纳字位,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字形系列,使得书体发展、字形演变、媒介因素,其时代坐标,到眼即辨。
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有《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尚书文字校诂》、《中古汉字流变》、《简帛与学术》等专著,主编《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合作《古文字诂林》。“出土古文字与古文献语料库”;“说文、玉篇和万象名义比较研究”、“唐宋字汇时间层次研究”、“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与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负责人。
这套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古典、严谨,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字形结构的拆解和对比,很多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笔画走向,在这套书中被清晰地标注和比较,让你对每一个横、竖、撇、捺的书写逻辑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字形,更像是在“解剖”字形,揭示了其背后的书写习惯。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当那些隐藏在墨迹深处的规律被你捕捉到时,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唐代楷书和行书源流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的价值是时间也无法磨灭的。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套能够系统梳理唐代抄本字形演变的权威著作。这套书恰好填补了我的心头大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笔误”和“异写”的收录。很多现存的拓本中,我们往往只关注那些标准的、规范的字,而忽略了书写过程中出现的灵动和变化。这套书把这些“不完美”的字也收录进来,反而让整个唐代的书写生态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字帖,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让你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书写者的呼吸和心跳。七、八、九卷的跨度正好能看到书风从遒劲到妍美的转变,这种连续性的观察体验是其他零散资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日藏”这个前缀有点担心,怕内容会偏向于日本学界特有的解读体系。但翻阅之后,发现这套书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它更侧重于对实物资料的忠实呈现和整理,而非强加主观臆断。装帧的朴实中透露着学者的内敛,没有花哨的装饰,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字形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上。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比了不同抄本中“之”和“为”的写法,发现了很多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变化,这对于我正在撰写的一篇关于抄经体演变的论文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索引系统也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字时非常便捷,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学术力作。初翻时就被那些精致的摹写图吸引住了,每一个字形都处理得一丝不苟,看得出作者在考证和整理上的巨大心血。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唐代抄本字样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归类。对于研究书法史和汉字演变的朋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宝库。我尤其喜欢它在某些争议性字形旁边的注释,那些严谨的论证过程,让人对书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内容专业,但编排的逻辑性很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唐代书风的磅礴气象。光是欣赏这些墨迹原貌的影印件,就觉得对得起这份投入了。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钻研唐代抄经本的风格演变,手头上的资料零零散散,总感觉缺了那么一本系统性的工具书。朋友强烈推荐了这套“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拿到手后才发现,它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第七、八、九卷这三册,正好覆盖了从初唐到中晚唐书法风格的过渡期。里面的字形对比图做得太绝了,很多我们平时在研究文献中看到的模糊不清的字样,在这里都有清晰的、可供比对的范例。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某些行草书体中连笔和草化的处理,那些细微的提按顿挫,都仿佛能从纸面上“跳”出来。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视角,让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那个辉煌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