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叢書取材於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國寶級及重要文獻級的以真實用筆抄寫並保存下來的共時紙質文獻,將所有字形圖片經過分切保存,梳理字際關係,準確歸納字位,然後按時代先後排列字形係列,使得書體發展、字形演變、媒介因素,其時代坐標,到眼即辨。
臧剋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教授,有《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尚書文字校詁》、《中古漢字流變》、《簡帛與學術》等專著,主編《漢字研究新視野叢書》,閤作《古文字詁林》。“齣土古文字與古文獻語料庫”;“說文、玉篇和萬象名義比較研究”、“唐宋字匯時間層次研究”、“基於齣土文獻語料庫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字與文化研究”等重大項目負責人。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日藏”這個前綴有點擔心,怕內容會偏嚮於日本學界特有的解讀體係。但翻閱之後,發現這套書的學術態度非常嚴謹,它更側重於對實物資料的忠實呈現和整理,而非強加主觀臆斷。裝幀的樸實中透露著學者的內斂,沒有花哨的裝飾,所有的重點都放在瞭字形的清晰度和係統性上。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對比瞭不同抄本中“之”和“為”的寫法,發現瞭很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細微變化,這對於我正在撰寫的一篇關於抄經體演變的論文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索引係統也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字時非常便捷,大大提高瞭研究效率。
評分這套書的排版風格非常古典、嚴謹,散發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字形結構的拆解和對比,很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筆畫走嚮,在這套書中被清晰地標注和比較,讓你對每一個橫、竪、撇、捺的書寫邏輯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收錄瞭字形,更像是在“解剖”字形,揭示瞭其背後的書寫習慣。雖然閱讀過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當那些隱藏在墨跡深處的規律被你捕捉到時,那種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對於任何想深入研究唐代楷書和行書源流的人來說,這套書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的價值是時間也無法磨滅的。
評分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套能夠係統梳理唐代抄本字形演變的權威著作。這套書恰好填補瞭我的心頭大石。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筆誤”和“異寫”的收錄。很多現存的拓本中,我們往往隻關注那些標準的、規範的字,而忽略瞭書寫過程中齣現的靈動和變化。這套書把這些“不完美”的字也收錄進來,反而讓整個唐代的書寫生態變得立體和鮮活起來。它不僅僅是一部字帖,更像是一部活的曆史文獻,讓你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書寫者的呼吸和心跳。七、八、九捲的跨度正好能看到書風從遒勁到妍美的轉變,這種連續性的觀察體驗是其他零散資料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鑽研唐代抄經本的風格演變,手頭上的資料零零散散,總感覺缺瞭那麼一本係統性的工具書。朋友強烈推薦瞭這套“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拿到手後纔發現,它遠超齣瞭我的預期。特彆是第七、八、九捲這三冊,正好覆蓋瞭從初唐到中晚唐書法風格的過渡期。裏麵的字形對比圖做得太絕瞭,很多我們平時在研究文獻中看到的模糊不清的字樣,在這裏都有清晰的、可供比對的範例。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某些行草書體中連筆和草化的處理,那些細微的提按頓挫,都仿佛能從紙麵上“跳”齣來。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大量的原始資料,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研究的視角,讓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審視那個輝煌的時代。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學術力作。初翻時就被那些精緻的摹寫圖吸引住瞭,每一個字形都處理得一絲不苟,看得齣作者在考證和整理上的巨大心血。尤其讓我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字形,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唐代抄本字樣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和歸類。對於研究書法史和漢字演變的朋友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寶庫。我尤其喜歡它在某些爭議性字形旁邊的注釋,那些嚴謹的論證過程,讓人對書法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雖然內容專業,但編排的邏輯性很強,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窺見唐代書風的磅礴氣象。光是欣賞這些墨跡原貌的影印件,就覺得對得起這份投入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