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菜味道

我的川菜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光华 著
图书标签:
  • 川菜
  • 家常菜
  • 中国菜
  • 美食
  • 烹饪
  • 食谱
  • 川味
  • 下厨房
  • 新手入门
  • 菜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5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9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9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十三年再磨一剑/《我的川菜生活》姊妹篇
★ 全彩图文,帧帧精美
★ 成都食界大咖的“美食散打”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的饮食高招,招招见出真功夫
★ 清鲜为底 麻辣见长 重在味变
★ 喜欢的就是那份看着野、感到土、说起俗的平常随意和怡情悠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著名诗人、美食作家石光华继《我的川菜生活》之后的新力作。
川菜味道,七滋八味。但七滋八味的灵魂在家常二字,川菜真正的灵魂在家常二字,要做出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来,要做出平常的味道、随性的味道来。七滋八味皆家常,这才是川菜味道*核心的一句话。
川菜骨子里浸润着山水风雨的自然本性,成都餐馆里的菜,无论菜肴档次有多么了不起,骨子里总会透露出一种朴实,一种与我们口舌相亲的温暖。以和为美、以和为乐、以和为自在人生的成都人,对于饮食,从内心到身体,从口舌到肺腑,喜欢的恰恰就是他们看着野、感到土、说起俗的这份平常随意,这种怡情悠闲。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版块。上卷“厨房随笔”聚焦几款四川经典家常小菜:土豆烧牛肉、烧肥肠、酸辣蹄花、水煮牛肉、开水白菜、做泡菜、点豆花……字里行间透出川人生活的包容与百变、怡情与松常。中卷“食物本纪”细数天府沃土的良上食材:青笋、苦笋、折耳根、菠菜、花椒、豆瓣、醋、盐……颇有为川菜正本清源的意味,川菜并非只有枯燥的大麻大辣大油,川菜吃的也是食物的本来滋味,川菜也可滋润又清雅。下卷“饮食杂言”闲聊四川饮食生活中的人、事小品:天堂的厨房、岁寒知腌腊,黄敬临、蓝光鉴等川菜一代宗师的经典菜品及烹饪理念……全书既有作者亲自下厨的切身体验,又有食材的甄选及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悟,还有川菜史上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作者简介

石光华,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少时爱诗,至今人写老了,诗越写越简单。写诗的人爱酒,总要一些下酒菜。于是,爱吃,做得几个小菜,以待亲朋好友。做了,吃了,忍不住要说上几句,写上几段,久之成集。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悄然入市,长销于世。十三年过去,很多人因为这本书,知道了川菜,爱上了川菜。把人生感受与家常滋味娓娓说来,诗意和美食如此亲近。这个说自己于川菜,说一、写二、吃三、做四的人,让喜欢川菜、喜欢他的书的读者,等了十三年。终于,他再端出一盘菜来。味道如何?读者品之。

内页插图

目录

001 我为什么喜欢吃
上卷 厨房随笔
003 肉感的红烧肉
009 因为土豆而烧牛肉
011 兄弟喜欢烧肥肠
014 有秘密的魔芋烧鸭
018 野山椒风味的酸辣蹄花
021 水煮就很江湖
024 水煮牛肉的点点滴滴
027 无中生有的鱼香肉丝
031 三个鱼香的不同
034 鳝丝也可以鱼香
037 为麻婆豆腐而奋斗
040 豆花的花招
043 夫妻肺片没有肺
047 可以待客的担担面
049 几道老川菜的小写法
059 养花一样养泡菜
063 新盐水的老起法
中卷 食物本纪
069 春天里的几个吃食
081 青笋这个傻菜
085 折耳根或者猪鼻拱
087 土豆和酸菜二三事
092 茄子让我们开口而笑
106 我有秋菠
109 谢谢苦笋
113 苦瓜的滋味
117 秘炼红油
119 又是花椒好时节
130 豆瓣定江山
132 让我们的饮食有点醋
136 微说素菜放盐
下卷 饮食杂言
141 川菜大师黄敬临
147 人说麻辣在四川
153 天堂的厨房是成都
168 夜吃成都
173 自在江湖大滋味
177 火锅就是江湖
185 冰镇夏天
188 岁月知腌腊
205 正在消失的怪味
208 被误解的和被遗忘的
212 川菜“欧起”耍“洋盘”
215 穷饮食,富饮食
219 酒和菜的闲话
223 我们的饮食还能多土
225 让我们在食物中春心荡漾

精彩书摘

  肉感的红烧肉
  石光华/文
  用猪肉做菜,什么菜最好吃?四川人会说是回锅肉。若要问全国人民,绝大多数人一定会异口同声:红烧肉。中国人吃红烧肉究竟有多少年,闲来无事的人可以考考。它在中国人堆里出大名,倒也因为一个四川人,那就是苏东坡。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想当年,东坡先生贬至黄州,写下歌谣《食猪肉》,为红烧肉定下千年美名: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这首歌谣里,我们可以想见东坡在世的北宋,天下富足得无耻。六畜之首的猪肉,而且是好猪肉,竟然沦落如粪土。有钱人不屑一吃,所谓穷人,我想也就是没有富得流油的人,愿意吃,却不懂怎么做才好吃,于是也不吃。这是中国吗?中国有过这样的时候吗?只要是好猪肉,有什么解不解煮的问题?那时的猪肉,放在今天,只需要清水煮熟,就香得腻人,就是当今富豪们抢着一掷千金的人间至美珍馐。可见那时中国人的嘴刁,还要麻烦深谙饮食之道的东坡先生亲自教大家怎么做,才能够吃吃。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十三个字,说透了烧肉的天机。其实,从人类开始吃熟食起,烹饪的根本就是火与水的故事。最早,祖先们打到肉食,该是直接在火上炙烤。后来有了陶器,陶中盛水,肉放进去,再在火上炖煮煨烧,水的多少、火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烹饪便有了讲究。懂得这些讲究的,就是厨师。我不是厨师,不过,我做红烧肉,多少也有些讲究,毕竟我也写点诗,马虎算是大诗人东坡先生的后学,自然不敢违了先生的食训。
  五花肉是做红烧肉的正宗。当然,你要坐墩肉或者槽头肉红烧,也没人敢声讨。用五花肉,是它肥瘦相间,做出来,恰到了红烧肉肥不腻口、瘦不塞牙的好处。五花肉要三肥二瘦或者二肥三瘦的那种,而且要墩厚紧实。松泡的,虚薄的,万万不行。
  做什么菜,首先都是摘洗。做肉,自然没有摘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洗,而且要很讲究地洗。很多人以为,洗菜是最简单的事,用水洗干净,谁不会。洗干净肯定是必须的。不同的食材,怎么洗才能真正干净,却有了不同。更何况,有些食材,洗干净还不是唯一标准,例如许多蔬菜,洗的时候,不伤菜,不坏味,也是为厨者要上心的。洗五花肉,先要用刀口将肉皮反复刮洗。然后将肉皮在火上炙烤,烤到肉皮焦黄,再用刀口下劲,把焦黄的一层刮洗干净。之所以炙烤,一是为了把肉皮内的毛根彻底刮掉,去尽毛腥;二是炙烤会使肉皮初步胶化,烧出来更加糯口;三是通过炙烤,能让肥肉里的部分油脂溢出,算是做红烧肉的第一次解腻。
  这样洗净的五花肉,案板上切成两厘米见方。我们不是图好看卖钱的餐厅,边角有些参差,也可以将就。做红烧肉,什么地方都不能将就,就这里可以。处处尽心中,有一些随意,才有人世的、家里的味道。切好的肉,先要汆水。水中放厚姜片、大葱节子、花椒,烧开后,再放些料酒。做菜放料酒,最讲先后、时间、火候。但有一个天注定,就是不能冷水放。冷水放酒,不香,有酒臭。水烧出姜葱的香味,肉方下去略煮两分钟,除去血沫,断其腥臊,千万不要久煮。捞起后,一定要晾干水汽。不然,下锅入油,就会油水爆溅,搞得锅灶狼狈,还达不到过油的效果。
  起锅吧。中火,锅热后,倒入黄菜籽油,油烟散开时,放入厚姜片、大葱段,炼出香味,拣去姜葱。然后把肉方皮下肉上排列在锅底,让熟油温炸肉皮。炸的时候,要慢慢旋转炒锅,让每一块肉方都能均匀地浸炸。很多人做红烧肉没有这个过程,做出来就总是不够香糯,总是还有些油腻。浸炸过的肉方皮更胶化,炸的过程中,肉的油脂也会再次溢出。这算是做红烧肉的第二次解腻。
  肉皮炸得显出金黄,然后把肉方炒开,在油中煎炸肉块,让肥肉进一步煎出油脂,瘦肉初步收紧。肉已六成熟时,就可将肉出油。锅中的油一定会太多,要倒出一半,留作他用。剩下的油晾到温热,放入碎烂的冰糖。喜欢吃甜的,多放些;腻甜的,少放些。半斤肉方,25克算是中庸。一定小火,慢慢将糖炒化,糖浆炒出棕红。专业的术语叫炒糖色。有些人做红烧肉,全靠酱油起色,为了甜味,也是加水后放糖。这样做,看起来,吃起来,也像红烧肉。可惜一个像字,便让红烧肉的风情逊了许多。以糖色相施,做出来的肉方,红中透亮,色才诱人。炒过的冰糖,才不只是甜,还有了糖香。炒糖色最讲火候,炒不到时候,糖色不红;炒过了,糖便焦煳。拿不稳火候的,糖色宁嫩不宁老。色嫩,只是成菜颜色淡些;老了,就坏了肉味。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我们大多不靠做菜找伙食。
  糖色炒好,已经皮黄肉熟的肉方下锅,匀净翻炒,裹匀糖色。再放入两三片老姜,几个大料,倒入老抽——我们不是开酱园铺的,所以不要太多。红烧肉是咸鲜带甜,咸味不能重。所谓一咸压百味,一酸坏百味,一苦毁百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接着再加入一两勺料酒,中火翻炒,满锅浓香。不用料酒,用醪糟酒更好,因为更醇和。再加进开水吧。当然,如果你有鲜汤,你就更像厨师。水可以多放些,煨烧的时间长一些,肉更软糯。大火烧滚,改为中小火——比小火大,比中火小,盖上锅盖,我们就可以到旁边吃烟喝茶了。你不吃烟喝茶,发呆打盹儿也行,只是别忘了,锅中烧着肉。还剩三成水时,你就必须再次站在锅前了。你要把锅里的姜片、大料拣拾干净。如果你需要红烧肉中加点俏头,那么,在你吃烟喝茶发呆打盹儿中间,还需要打理要加的菜物。有人喜欢胡萝卜,可以。胡萝卜味甜,与肉味不冲。洗净后,滚刀切成菱块,锅中水剩三成就要放入。放时,略加些精盐,让胡萝卜有味。我要么不加俏头,打牙祭,吃尽肉;要么加发好的干菌,如小香菇,如牛肝菌。菌子烧出来,鲜香爽口,而且,菌子的香味能使肉更鲜美。当然,如果加菌子,菌子洗干净后,泡发的水,烧开了,就用它煨烧肉方,烧出来,香浓郁,鲜无比,色更红。
  加入俏头,加盖中火煨烧十分钟。水只剩下一成时,开盖,改为小火,轻轻翻炒,慢慢收汁。锅中汁水越来越浓稠,直到汁水浓成薄酱,完全黏糊肉方,火开大几秒钟,让大热冲香,迅速关火,肉方起锅装碗或者装盆。冬天时节,碗盆须得烫热,不能肉入碗盆中,就降了热乎。红烧肉一定要热吃,千辛万苦烧出来的大好香肉,不要最后被冷意一惊,散了妩媚和温柔。
  这样的红烧肉摆在面前,肉身微颤,嫩而不烂;肉色酱红晶莹;肉香、甜香、酱香似乎浓得化不开,又似乎四溢而出。面对它,我们不是垂涎,我们是心慌,是大面积的冲动。最先,我用的是诱惑两个字,觉得不够味,后来改为性感。红烧肉给我的感觉,就是性感。但是,画家孟周说,是肉感。为此,我大喝了一杯。为了孟周,为了红烧肉的肉感,肉感的红烧肉。
  ……

前言/序言

  自序:我为什么喜欢吃
  石光华/文
  《我的川菜生活》出版后,这么多年,有三个问题总是被媒体,被好奇的人反复问起:一,为什么喜欢吃?二,为什么喜欢做?三,为什么喜欢写?对后两个问题,我的回答非常简单。第一句话,没办法。我不做,谁做?家里人要吃饭,就该家里的男人去做。做饭烟熏火燎,能让女人经常去做吗?第二句话,要挣钱。我没有其他本事,就会写些文字。写吃的文字,比我写其他文字好卖钱。我有一句常说的话:在伙食中找伙食。对第一个问题,我就会多说几句。不是我与大多数人相比,更加喜欢吃。好吃的,谁不喜欢?我是对食物更敏感一些。这种敏感,并不是我对食物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或者有异于常人的禀赋。我的敏感,源于饥饿,源于在过去时代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身心俱痛地经历过的,对食物深深的渴望,甚至是呼喊。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在过去一段并不久远的年代中,经历了食物匮乏、很匮乏到极端匮乏的时期。曾经,我们把这个时期叫作三年自然灾害,现在,更多的人,将其定名为“大饥荒”。探究这个时期的真相,深入到粮食荒诞性急剧减少带来的疾病和死亡,都不是我这个诗人,或者说饮食作家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记得并想说起的,只是一些记忆的片
  断,一些被童年生活决定的味觉感受和饮食态度。
  在我记事以后,奶奶和父亲会偶尔讲起一些事情。印象最深的是那样一个场景:那时,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和刚出生的弟弟住在矿山深处。生活在成都的祖孙三人,每天只能有一顿可以煮点粥,其余两顿只能是一点杂粮和蔬菜熬的糊。说是粥,其实,就是有一点煮烂的饭米的米汤。奶奶总是先给我舀一碗稍稍多一点米粒的粥,剩下的,基本就是米汤。我吃碗干实点的,两个老人,就只能喝点米汤。每次,我急呼呼地吃完这碗还能够叫粥的晚饭,放下碗,却并不下桌子。也不敢再要,只是眼睛死盯盯地把面前的空碗看着,不说话。爷爷奶奶,看着我幼小的、青瘦的、没有一点血色的脸,看着我可怜巴巴的眼睛,只能偷偷流泪,却绝对不敢因为我的饥渴,多煮一点米。今天多煮了,明天就没了。那时,爷爷奶奶的两腿,浮肿得像两只木桶。极度饥饿与极度缺少营养,总是让人先浮肿,然后再干瘦下来,然后死去。要不是那年冬天,父母从矿山背回来两大背篼玉米、土豆和红薯片,我的爷爷奶奶,肯定就活不成了。这些救命的粮食,是我父母在山里,春天的时候,自己开荒种的。我父亲说,他们回来,看见我苍白瘦弱的样子,看见他们的爹妈浮肿得几乎走不动路,一家人都哭了。但是,不敢大哭。大哭,也是一种错误。
  有过如此饥饿的我,怎么会对食物不敏感,不发自全身心地喜欢呢?所以,从小到现在,我从不挑食。一切能吃的东西,对我几乎都是美味。至少,在我粗浅懂得一点做菜的方法以后,都可以尽量把它们,做成美味。我有女儿后,对她的其他方面,都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唯有对食物,我从不允许她挑食,更不允许她对食物不尊重。她今天是什么名校毕业,是什么公司高管,都不是我自豪的。我最引以为骄傲的,是她也喜欢做菜,并以此影响了她的表妹。明年春节,两姊妹说,要联手为一大家人做年夜饭。过去,基本上是我做。一个珍惜食物、喜欢美食的女儿,才是我最大的成就。虽然,我不想她经常下厨房。
  那时候,偷吃家里一切能吃的东西,是我经常的快乐。偷吃了,没有被发现;发现了,没有挨骂,就是巨大的幸福。从农民地里偷来生莴笋、生萝卜,小沟里洗洗,啃掉皮,大口大口啃吃,那就是水果。把家里的大蒜,偷几个,埋在滚热的炭灰里焖熟,剥皮后吃得满嘴蒜香,那就是点心。至于我和弟弟,经常在父母厂区的河边野地里,采到的桑葚、蛇莓子、野桃子,挖到的野生洋姜、芋子,用簸箕捞到的小鱼虾,捉到的螃蟹,那都是足以让我们欢天喜地的美食大胜利。
  当然,整个社会的食物短缺,家庭的贫寒,促使我父亲几乎把他一生的聪明,都用在了为家里人做饭菜上。我记得,仅仅是红薯,父亲就能做出十多种吃法。红薯干是过年过节的哄嘴小点;红薯煮烂,捏成圆子,油锅里炸香,外酥内糯,足以媲美糖油果子;红薯磨浆,做成粉皮,泡软后,用炒回锅肉的手法和调料,加上青蒜苗,炒出来的香味与口感,简直就是吃肉打牙祭;红薯粉,加玉米粉、面粉、糯米粉,和揉成团,发酵后,蒸出来的四粉香馍,可叫天下所有馒头羞怯三分。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能做很多很多种面食,可惜我好像只继承了下面这一点。许多人对我每天几乎都会吃一顿面,感到奇怪。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怎么如此喜欢吃面?其实,我每天不是一顿面,而是两顿。只要在家,深夜两点过,我还会去下一碗面。不是消夜,而是三餐中的一顿。这碗面,吃起来是最舒服的。因为,这经常是一碗剩菜面。我觉得父亲煮的面条中,最好吃的,就是剩菜面。上学以后,我和弟弟基本上星期天上午都去父母那里。中午,父亲总是会想方设法做好几个菜,有荤有素。晚饭,就常常是用中午吃剩的菜,和着剩菜里的汤水,再加上调料,加上房前屋后自己种的蔬菜,给每人下一大碗面。剩菜里的各种滋味,调和了新加的各种佐料,真是又香又够味。成都的老人说,下面的诀窍就是三句话:汤宽,油大,臊子多。对于我,剩菜里的油和菜,才是面条霸道的大招数。
  正是顽固地留在心中的饥饿感,和家庭积淀在我生活中的饮食经验,使我对食物,对做菜,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加上很早就独立生活,必须从购买到烹饪,都亲力亲为。近四十年的饮食生活,多少让我对于饭菜,有了些心得和知识。至于说什么中国文人古有热爱美食的传统,从而影响了我;说什么自己作为诗人,对美食有什么文化层面上的见地,都是虚头巴脑的搽脂抹粉。经常在说饮食的时候,夹杂几句天下家国的感慨,只是酸腐文人抑制不住的嘴滑和自以为是的聪明。
  吃和做,更多的是让我原本平淡的生活,有了一些滋味;让我这个有些寡淡的人,多少有了一些趣味。至于写出来,能得到同好之人的认可与喜欢,能换来几个养家糊口的银子,博得一点虚名,当然,明里暗里,我都是欢喜的。并且,还想继续欢喜下去。


《古蜀食韵:巴蜀美食的千年流变与文化密码》 【图书简介】 一、 溯源与流变:巴蜀风味的千年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菜系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广阔的视野,对“巴蜀”——这片孕育了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土地——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宏大考察。我们追溯的,是那股渗透在竹简、青铜器铭文、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古蜀食韵”。 《古蜀食韵》带领读者穿越回先秦时期的夜郎古国、古蜀文明的鼎盛时期,探讨那些早已消逝的食材、烹饪技法与饮酒习俗。它深入研究了汉代以来,随着人口迁徙、地理环境变迁以及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融合,巴蜀饮食如何从单一的地域风味,逐渐演变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面貌。书中详述了“盐”这一核心物质在巴蜀地区从稀缺到普及的历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当地的调味哲学。 我们细致描摹了唐宋时期,巴蜀的商贸繁荣如何促进了食材的多样化,以及“食”如何开始上升为一种具有文人情趣的社交符号。通过对地方志、诗词歌赋的考证,本书揭示了历史上巴蜀人对“鲜”与“麻辣”的早期认知,这与当代流行的叙事有所不同,提供了一个更具历史厚度的视角。 二、 物质基础与地理馈赠:风土人情的味觉烙印 巴蜀地区独特的气候——盆地湿热、雨量充沛,为独特的食材组合提供了天然的温床。本书将“地理”视为美食的最初书写者。 我们详尽分析了岷江、沱江流域盛产的河鲜水产在古代饮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山地部落的狩猎与采集文化如何融入主流菜系。书中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竹的文化”:从竹笋的食用技术,到竹筒烹饪的古老智慧,竹子如何作为一种生态符号,嵌入了巴蜀人的日常生活和宴饮礼仪之中。 书中重点考察了“辛香料”的早期运用。不同于现代对辣椒的依赖,古代巴蜀对花椒、姜、茱萸、野葱等本土辛香料的运用有着精妙的层次感。本书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罐、烹饪器具的研究,还原了数种已经失传的古代香料组合,展示了风味在历史长河中的“失语”与“重生”。 三、 礼仪、社交与文人精神:餐桌上的权力与风雅 《古蜀食韵》超越了单纯的烹饪技术描述,将美食置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 在古代的巴蜀社会中,宴饮是政治联络、血缘维系和阶层区分的重要手段。书中通过对地方宗族史、士大夫笔记的梳理,重现了不同等级的家庭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所设的“筵席规格”。哪些菜品是身份的象征?哪些烹饪手法代表着对远方来客的最高礼遇?这些细节构成了研究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扇独特窗口。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究了文人雅士在“食”中所追求的境界。他们如何将对山水的向往、对哲学的思辨,融入到对一碗清汤、一碟小菜的品鉴之中?书中收录并解读了数篇关于“食疗”与“养生”的古代手稿,探讨了道家思想与民间巫术如何在巴蜀的餐桌上交织,形成一套独特的生命哲学。 四、 跨区域的互动与影响:风味的丝绸之路 巴蜀并非一个封闭的孤岛。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巴蜀饮食文化如何辐射周边,以及它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完成自身的“本土化”改造。 我们详细分析了“茶马古道”对巴蜀饮食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新的茶叶品种和外来调味料(如后期的白糖、酱油的早期形态)如何逐步被接纳。书中对比研究了巴蜀与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湖湘、荆楚饮食在历史上相互借鉴的痕迹,揭示了区域文化交流的复杂动态。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视角,去理解一片土地上的味道是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被锻造、被保留、并最终走向世界的。它呈现的是一部关于“巴蜀风土、人情、历史”的立体画卷,而非一本单纯的菜谱指南。读者将看到,每一口味道的背后,都蕴含着数千年的地理选择、人文精神与历史沉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川菜的烹饪艺术充满敬畏,总觉得它是一种需要天赋和经验才能掌握的技艺。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川菜的奥秘一层层揭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刀工”和“火候”的讲解,这看似基础,实则决定了一道菜的成败。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展示了不同食材的切法,以及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来调整火候。我读到关于“鱼香肉丝”的讲解时,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从肉丝的粗细,到配料的配比,再到最后勾芡的时机,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恰到好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川菜,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学问。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川菜“宴客”和“家常”菜品的分类,让我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合适的菜肴。这本书让我觉得,川菜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家做出地道的川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红色背景搭配金色的川菜标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川菜浓郁风情的想象。我一直对川菜情有独钟,那种麻辣鲜香的味道总能让我欲罢不能。虽然平时也尝试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川菜,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精髓。翻开这本书,我被作者对川菜的热爱和深入的研究所打动。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掌控,再到调味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享菜谱时,不仅仅是列出食材和步骤,还会穿插一些关于食材的故事,或者某个菜肴背后的文化渊源。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豆瓣酱的介绍时,我才了解到原来不同产地的豆瓣酱会有如此微妙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如何影响最终的菜肴风味。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川菜发展的历史介绍,让我对这个菜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次川菜文化的深度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着书中的指导,在厨房里重现那些让我魂牵梦绕的味道。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烹饪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热情,并让他们觉得烹饪是一件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从一开始,作者就用一种充满激情的语言,引领我走进川菜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麻辣”这个川菜标志性味道的深入剖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麻”和“辣”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花椒和辣椒所带来的独特风味,以及如何巧妙地将它们搭配运用,才能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鲜”和“香”的技巧,这些往往是川菜中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元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泡椒”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自制泡椒,以及泡椒在川菜中的多样化应用,这让我对这道看似简单的食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的烹饪,都是一次对川菜文化和味道的探索,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对自我厨艺的提升。

评分

我是一个对烹饪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喜欢挑战一些有地域特色的菜系。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时,我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我的川菜味道”。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红油滚滚、麻辣鲜香的画面。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接地气”。作者没有用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如同朋友聊天般的语气来讲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基础烹饪技巧时,会给出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的辣度,或者在炒菜时如何掌握好油温。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到川菜的“灵魂调料”,详细介绍了花椒、辣椒、豆瓣酱等核心食材的特性和用法,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川菜的理解很深,但在读了这一部分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么浅薄。作者还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调整,这让我觉得烹饪不再是一件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事情,而是可以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过程。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一个烹饪新手,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川菜味道”。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它丰富的菜谱。作为一个从小在川菜馆里长大的孩子,我对川菜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那些我熟悉的味道,又教会我一些我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作者在描述每一道菜肴时,都充满了感情,仿佛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家常川菜”的篇章,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生活智慧的菜肴,总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比如,书中对“回锅肉”的讲解,不仅有详细的步骤,还提到了不同家庭在制作回锅肉时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才能达到“煸出油”、“带点甜”的最佳口感。这种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描述,是我在其他菜谱中很难看到的。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川菜“宴客之道”的见解,让我对如何在家中准备一桌地道的川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让我觉得,川菜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更是一种承载着情感和记忆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家常菜做好了不容易,好书

评分

还不错,感觉挺适孩子阅读的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对川菜有研究

评分

而本行厨师写的这类书

评分

喜欢吃的可以考虑

评分

书不错,休闲小品,京东送货很快,书无损,

评分

书不错,休闲小品,京东送货很快,书无损,

评分

评分

喜欢这本四川川菜味道的书,讲川菜故事,品成都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