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恐龙化石中,竟然隐藏着癌症的信息;猫咪、野外的马也会急火攻心,突然晕倒;经常在半夜偷偷潜入鸦片种植场大嚼特嚼的窃贼,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动物身上出现“刻板行为”其实很像人类的强迫症;鹦鹉喜欢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鲜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倾向;动物也有性高潮,马会做出“性感”的凹背姿势……人类许多行为和病症的奥秘深植于动物身上,动物也会和人一样患心脏病、多度肥胖、厌食症、癌症。
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历史悠久且深刻。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人兽同源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二是由这星球上素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和痊愈来决定。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博士。现为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洛杉矶动物园医学顾问。通过对人兽同源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为人类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治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共病时代》是她zui具影响力的作品。
凯瑟琳·鲍尔斯(Kathryn Bowers),曾担任《大西洋月刊》编辑,为CNN专栏制作人。现在UCLA教授医学叙事写作课程,并撰写生物学、进化学以及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文章。
本书一环扣一环,可读性强,有趣味性,人兽同源学为增进人类健康与福祉提供了新方法,受到医生们的欢迎。
——《观察家》杂志
本书作者不仅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出了非常可信的证据,而且还以一种生动和有优美的写作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纽约书评》
书中有无数跨越物种健康问题的奇妙趣事,读完之后,保证你会立刻用前所未有的眼光来看待你的猫、狗和其他动物。
——《出版人周刊》
致读者的话
第 1 章 当怪医豪斯遇上怪医杜立德:重新定义医学的分野
第 2 章 心脏的假动作:为什么我们会晕倒
第 3 章 犹太人、美洲豹与侏罗纪癌症:古老病症的新希望
第 4 章 性高潮:人类性行为的动物指南
第 5 章 欣快感:追求兴奋与戒除瘾头
第 6 章 魂飞魄散:发生在荒野的心脏病
第 7 章 肥胖星球:为什么动物会变胖?它们如何变瘦?
第 8 章 有多痛就有多快乐:痛苦、快感和自戕的起源
第 9 章 进食的恐惧:动物王国的饮食障碍
第 10 章 考拉与淋病:感染的隐秘威力
第 11 章 离巢独立:动物的青春期与成长的冒险
第 12 章 人兽同源学
致谢
参考文献
富足=肥胖?
你可能已经听过太多次关于我们正身处一场“肥胖流行”(obesity epidemic)当中的说法,上百万人必须设法对抗这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世界各地的医生无不急切地想找出治疗对策。
然而让你大吃一惊的是,我说的这场肥胖流行可不是指超重的人类(至少我们还没讨论那个部分),而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另一场肥胖流行。它折磨我们饲养的猫、狗、马、鸟和鱼。全世界的宠物都比过去更胖了,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重。
精准的数字很难确定,部分是因为宠物主人和兽医不一定能清楚分辨,一只受宠的拉布拉多犬或虎斑猫究竟是照顾得很好,还是真的太过丰满了。不过,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多项研究认为,体重超重与肥胖的猫狗比率大约在25%和40%之间(目前动物的表现仍优于人类——美国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比率接近70%,令人瞠目结舌)。
宠物体重的超重,引发了一连串熟悉的肥胖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葡萄糖不耐症(glucose intolerance)、某些癌症,也许还有高血压。我们之所以对这些疾病不感到陌生,是因为在肥胖的人身上也看得到几乎相同的疾病。而且和人类患者一样,患有这些与体重有关的疾病往往会导致猫狗过早死亡。
对抗动物过胖的方法听来也很熟悉。有些狗会被给予节食药物以抑制它们的食欲。对于某些严重肥胖的狗来说,当多余的松弛脂肪可能造成它们的脊柱断裂或髋关节脱臼时,抽脂手术就会成为治疗的选项。肥胖的家猫奉行“猫金式”减肥法——其实就是广受大众欢迎的高蛋白质、超低淀粉的阿特金斯减肥法(Atkins diet)的兽医版本。兽医也开始治疗日渐增多的“大块头矮种马”、指示主人不要给丰满的鱼喂过多饲料、建议主人让过于健壮的蜥蜴多多运动以发泄过剩的体力。根据兽医描述,有些乌龟胖到无法顺利伸出壳外与缩回壳内。他们见过太多体重爆表的鸟,还给它们取了个绰号:“栖木马铃薯”(perch potato)。
珍禽异兽在非野外的环境也会变得肥肥胖胖的。北美与欧洲的动物园兽医担心多余肥肉对健康的影响,不得不让超重的动物(从红鹳到狒狒)改吃减肥餐。这些食物疗法有许多都是借用人类减肥计划的策略。如果你曾每日记录自己的“体重监察员”(Weight Watchers)点数,就会明白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的大猩猩和凤头鹦鹉(cockatoo)的日常作息安排,因为沃茨用类似系统安排动物的瘦身计划。在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动物园管理员会用零卡路里、含有人工甘味剂的吉利丁零食取代过去使用的甘甜棉花糖和糖蜜,鼓励身材圆胖的北极熊在自己的围栏内走动。在俄亥俄州的托莱多(Toledo),胖嘟嘟的长颈鹿吃的饼干是特制的低盐高纤配方,用来代替以前它们常吃的那种不健康的垃圾脆饼。
所有这些肥胖动物的共通之处只有一点,也就是这一点让它们与自己的野生亲戚及祖先截然不同——被喂养。它们大半(或完全)依靠人类提供每顿饭,由我们控制它们吃进嘴里一切食物的质与量。因此,我们实在不能把它们的体重问题怪罪到它们身上。当然,一只狗会吃光你放在它面前的任何东西,然后还四处嗅闻想吃更多。要求一只猫运用意志力抵抗一份吃了会发胖的零食,这个想法简直荒谬。因此,只剩下一个结论:既然人类是让动物饮食变得有害其健康的始作俑者,也应是有智慧能理解动物不该吃那么多的物种,所以要怪就只能怪我们人类。我们不仅得为自己日益扩张的腰围负责,也得为我们饲养的动物负起责任。
事实上,光是住在人类四周就能让动物发福。在1948年到2006年间,于巴尔的摩(Baltimore)市区小巷奔窜的城市老鼠每十年体重就会增加6%,想必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来自人类的垃圾桶与食物贮藏室。这些老鼠变得肥胖的概率也增加了大约20%。可是,那些容易害人发胖的厨余垃圾也许不是这些啮齿动物的体重直线上升的唯一原因。研究人员在另一群动物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增重现象。这些城市老鼠的乡下亲戚在同一段时间内也变胖了,而且变胖的比率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在巴尔的摩郊区的公园与农牧地区活动的老鼠其食物来源比较“天然”,但是它们还是变胖了。
当然,假定动物在天然环境中吃它们“该”吃的食物(也就是和它们一起进化的那些未加工食物),就能轻轻松松地保持苗条与健康,这种想法虽然一厢情愿,却未必是事实。长久以来,我总是想象动物在野外吃到饱了就会停止进食。实际上假如有机会的话,许多野生鱼类、爬虫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尽情放纵,大吃大嚼。就算吃的是健康的天然食物,那情景有时也太惊人了。供应充足与方便取用是许多人类减肥者瘦身失败的两大原因,它们对野生动物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
尽管在野外似乎不容易取得食物,但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些时间和特定条件下,食物的供给可能是无限量的。种子散落在田野各处,沙土和植物的表面全是幼虫,每一片树叶下都能轻易找到蛋,灌木丛长满莓果,花朵渗出花蜜。当环境如此丰饶,许多动物会吃到它们的消化道再也容纳不了才肯罢手。有人曾看过皇狨猴一口气吃下太多莓果,结果肠子受不了,很快就把完整的水果原封不动地排泄到体外。猛吞大量猎物后,肉食性鱼类有时会把尚未消化的肉直接排泄出来。大型猫科动物(比如狮子)在成功猎杀后,照例会大啖猎物,直到它们饱得几乎动不了为止。马克?爱德华兹(Mark Edwards)是动物营养学专家,任教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分校(Cal Poly, San Luis Obispo),同时也是圣迭戈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公园(San Diego Zoo and Wild Animal Park)的第一位营养学家。他告诉我:“我们天生就被设定成要摄取超过日常所需分量的资源。我想不出有哪种动物不会这么做。”事实上,面对无限量供应的食物,狗、猫、羊、马、猪、牛等家畜每天都会吃9~12餐。
由于超级丰盛的大餐唾手可得,某些野生动物会胖得吓人。一头拥有好记绰号“C-265”
的海豹,最近被俄勒冈州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Oregon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下令安乐死。它的罪名是,在濒临绝种的国王鲑(chinook salmon)回游时,吃下过量的鲑鱼。“C-265”尽兴享用斯堪的纳维亚式自助餐的鲑鱼,因此在短短的两个半月内,体重暴增到奖金原来的两倍(从254公斤重变成473公斤重)。巡守员为了保护珍贵的鲑鱼资产,对“C-265”发动了鞭炮与橡胶弹攻击,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的胃口。“C-265”并非个案,自从2008年一项争议判决允许每年杀死85头海豹以换取鲑鱼保护区的安全后,便有数十只海豹遭到安乐死。
加州外海的蓝鲸体重每年都会随着磷虾(蓝鲸最爱的食物)数量多寡而变动。在某几年,蓝鲸瘦到从它们背后就能清楚地看见每一根脊椎骨。在其他年份,正如一位赏鲸船船长的描述,它们“肥肥胖胖,既快乐又悠闲”。还有,谁能忘记电影《企鹅宝贝:南极的旅程》(March of the Penguins)中,那些波浪形状、摇摇摆摆、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大肚腩呢?这些肚皮的主人是能在大海中狂吃数周,饱到只能勉强蹒跚前行的鸟类。
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变暖的气候也影响着黄腹地松鼠(yellow-bellied marmot)的体重变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态与演化生物学系(UCLA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系主任丹尼尔?布朗姆斯坦(Daniel Blumstein)向我说明:“由于过去40年来雪融得比较早,地松鼠也会提早从冬眠中醒来,因而有了较长的生长季,且能在较佳的条件下进入冬眠,使得存活率与生殖成就均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地松鼠变得更肥更胖了。布朗姆斯坦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的生物学家在《自然》杂志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研究进行将近50年来,不同世代的地松鼠平均体重增加率超过10%。假如你觉得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多,不妨与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发布的数据做个比较:在同样的50年间,美国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也增加了大约10%(从1960年大约75公斤,增加为2002年大约84公斤)。这个趋势和人类的肥胖流行是一致的,虽然这两件事的含意可能并不相同。布朗姆斯坦表示:“过去十年来,地松鼠的总数成长了三倍。胖嘟嘟的地松鼠是快乐的地松鼠。”
住在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 Mountains)山脚下的斯洛伐克人曾经深信当地的湖泊中孕育了一种特殊的野生鲤鱼,比起附近水域中的野生鲤鱼体形更大、肉更多。但是进一步仔细检查后,才发现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样本其实是白斑狗鱼(Esox lucius),跟那些体形较小的鱼根本是一种鱼。实情是,某次水灾将附近农田土壤的养分冲进湖中,为这些鱼中的老饕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从而使它们的身体肿胀,难以认出其原貌。当身边有超量的食物便能长得无比肥壮,这是许多地区的鱼类共有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环境中有可自由取用的充足食物,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变胖的潜力。当然,动物也会随季节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增胖,这是正常且健康的反应(随后会立即深入讨论这一点)。但真正关键的是,动物的体重能随着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变动。
通过人兽同源学的方法,让我对动物变胖的原因和方式有了更微妙的领会。它提醒我,体重并不只是图表上的一个静态数字,而是对各式各样、从极大到极小的外部与内在历程所产生的动态、不断变化的反应。
这呼应了我曾听过一个聪明的同事说的:“肥胖是一种环境疾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UCLA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所长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曾是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辖下的国家环境卫生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负责人。在一支拍摄于2010年的网络影片中,他慷慨激昂地说明自己的想法:
肥胖流行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总是怪罪受害者。话是没错,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更加自制,都该展现更强的意志力。可是,当每个人都开始显现出同样的症状,这就说明改变我们健康状态的原因不是意志力,而是来自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生产制造出危险食物、含糖食物、高脂食物、高盐食物……而且我们让这些食物变成最容易买到的东西、最便宜的东西,当然,还有它很美味,只不过不是我们该吃的东西。
这个论点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前局长戴维?凯斯勒(David Kessler)的看法不谋而合。凯斯勒在他于2009年出版的《终结饮食过量》(The End of Overe ating)一书中,将矛头指向加工食品。凯斯勒主张,过多的糖、油脂与盐“劫持”了大脑与身体,刺激食欲并挑起欲望,让抵抗特定发胖食物变成不可能的任务。到头来,就算我们能抵抗一包薯片或一盘饼干,也难以对抗由无穷无尽的这类食物所构成的环境。
这些诱人发胖的景象也会出现在动物眼前,使它们摄取过量食物。就连某些你认为本性并非如此的动物也不例外。
《共病时代》的标题,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承受着相似的困扰,就像一种集体性的“病症”。我对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的“共病”的内涵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仅仅是指疾病的相互传染,还是更广泛地涵盖了心理、情感、甚至社会层面的相互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帮助我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一些小小的事件,会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讨伐”?为什么一种负面的情绪,能够如此轻易地在人群中蔓延,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共病”进行多层次的解读。例如,从哲学角度,它是否反映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某种存在的困境?从心理学角度,它是否揭示了人类个体在群体中的脆弱性?从社会学角度,它是否反映了社会结构存在某些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并提供一些可以付诸实践的智慧,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共病时代”中,找到自我救赎的可能。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揭示了一个我们都不愿正视却又真实存在的社会肌理。我对“共病”这个词的解读,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心理和社会状态。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这种“共病”的根源,它是否源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疏离?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拉近物理距离的同时,是否也加剧了情感的隔阂?社交媒体上无休止的攀比和炫耀,是否让人们的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共病”的界定和分类,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哪些已经演变成了需要警惕的“共病”。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应对“共病”的策略,比如,如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如何才能培养强大的内心,不被外界的负面情绪所干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并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当下社会许多模糊感受的共鸣。我常常觉得,我们似乎活在一个被放大的、充满各种负面情绪的时代。一则悲伤的新闻,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哀伤;一次意外的事件,则可能迅速演变成一场全民的恐慌。这种情感的快速传播和相互传染,让我不禁思考,个体的情绪是否真的如此容易被他人所左右?书中会不会探讨这种“共病”的情感传染性,以及它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是源于人类的同理心被过度激活,还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某些缺失,导致个体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撑和辨别能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共病”的界定标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正常的社会情绪波动,哪些已经进入了“共病”的范畴。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边界,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毕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而找到解决之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起初看到《共病时代》这个名字,就觉得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种“共病”的状态。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虑、抑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信息茧房、集体性的恐慌等等。我一直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定义这个“共病时代”的,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普遍存在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状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共病”的根源,是社会结构的压力,是技术发展的双刃剑,还是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弱点?同时,我也想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否有应对之道,是否能够找到个体和集体摆脱这种“共病”困境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定位是“新知文库”,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作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我甚至在想,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共病”,那么它是否也会带来某种集体性的智慧,某种超越个体的力量?这种可能性,也让我对阅读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现代社会困境的讨论,例如技术带来的疏离感,快节奏生活压抑的个体,以及信息洪流中人们的迷失。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因为它触及到了我近来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似乎都活在一种普遍的焦虑和不安之中?我对“共病”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比字面意思更广泛,它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更是一种情绪、观念甚至是行为的相互传染和加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共病”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社会结构性问题,是技术发展的副作用,还是人类心理的某种普遍弱点?例如,信息过载和碎片化,是否导致了我们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从而更容易被极端观点所裹挟?社交媒体上的“群体性极化”,是否让社会变得更加分裂,个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分析,从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到微观的个体心理机制,都能够有所触及。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案,帮助我们个体在这个“共病时代”中,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以及与他人建立真诚连接的可能性。
评分当我翻开《共病时代》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简约而又深邃的美感扑面而来,似乎预示着里面将要探讨的内容,同样是复杂而引人深思的。我对“共病”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它不仅仅局限于医学范畴,更像是一种隐喻,形容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甚至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某种负面状态。我曾设想,这本书会不会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等宏观因素是如何催生出这种“共病”现象的?比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否加剧了焦虑的蔓延?社交媒体上精心营造的完美形象,是否让现实中的人们倍感压力,产生“不如他人”的心理?而教育体系、工作模式的僵化,又是否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自由发展,从而导致普遍的“倦怠感”?我对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用生动的故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非常期待,毕竟,冰冷的理论往往难以打动人心。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作为普通人,在这样的“共病时代”里,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与力量。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一种生存智慧的追寻。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名字,充满了现代感和一种淡淡的忧虑,让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种挑战。我对“共病”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超越了单纯的疾病,更像是形容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负面状态,无论是心理上的焦虑,还是社会群体性的情绪波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共病”的形成机制,它是否与信息时代的特点密切相关?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否放大了人们的恐惧和不安?社交媒体上过度呈现的“完美生活”,是否加剧了普通人的失落感和自我怀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洞察力的分析,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来解读“共病”现象。例如,它是否反映了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某种不平等,导致一部分人在“共病”中更加脆弱?它是否揭示了人类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适应能力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我们个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以及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名字,有一种强烈的预警意味,让我感觉像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深刻诊断。我对“共病”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指一种相互传染、相互加剧的负面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疾病叠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这种“共病”是如何在社会层面形成和蔓延的,它是否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技术环境密切相关?例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是否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观点,从而放大社会的分歧和对立?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否让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和疲惫,从而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共病”的形成机制的分析,例如,个体是如何在这种集体性的情绪和观念中被裹挟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某些漏洞,导致“共病”得以滋生和传播?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共病”的思考,比如,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群体情绪所淹没?如何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形成独立的判断?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集体心理失调的讨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连接的社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而与此同时,人们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孤立。这种矛盾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连接”与“孤立”之间的悖论,以及它如何导致了“共病”的产生?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分析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既是连接的桥梁,也是隔阂的推手。虚拟世界的社交,是否让我们在现实中更加疏远?信息的碎片化,是否让我们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从而更容易被误导和煽动?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共病”的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例如,当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体压力不断增大时,是否更容易出现集体性的焦虑和无力感?当价值观发生冲突和摇摆时,是否更容易出现群体性的迷茫和对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并为之做好准备。
评分《共病时代》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联想到,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许多人都承受着相似的压力和困扰,仿佛是一种集体性的“病症”。我对“共病”这个概念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医学范畴,而是更广泛地理解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负面状态。我非常好奇,书中将会如何定义和剖析这种“共病”,它是否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现象息息相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来阐述“共病”的成因,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技术发展的双刃剑,还是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弱点?例如,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病毒式传播的特性,是否加速了负面情绪的扩散?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是否加剧了个体的孤独感和群体间的隔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应对“共病”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并与他人建立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连接。
评分好书活动入信价比高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帮朋友买的,朋友喜欢应该错不了。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买不完的书,看不完的书。
评分很晦涩的一本书,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阅读能力才能看
评分凑齐了快这套书!!!!!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