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读:以体系化的方式对杂乱、零散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源进行了整理和连缀,使支离的上古神话资源呈现出了清晰的结构和线索,读者一册在手,便能对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2.有趣:人类是女娲大神独自造出来的吗?谁掌握了永生的秘密?特立独行的女神是谁……本书以当代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对古汉语神话进行了重述,使古奥晦涩的古汉语神话,变得鲜活、丰满、灵动;
3.有料:神话并非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原始思维体现,而是人类早期智慧的遗存,本书通过深度解读上古神话而深度解读经典之前(神话时代)的中国智慧,有理有据、别具一格,既体现了学术界多年来上古神话研究的一般性成果,更体现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分析;
4.有颜:图文并茂、全彩印刷。书中的近三百幅原创性和资料性图片全方位还原了古籍中所记载的上古诸神的独特视觉形象,既魔幻神奇又不失历史和传统底蕴;
5.有型:装帧精美,创意裸书脊,带来平摊阅读舒适体验;
6.有好礼:随书赠送诸神原创画像精美明信片一套。
对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类智慧遗存,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细胞,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真正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从源头——神话——开始。
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因其来源复杂、传承曲折,又多经砍斫嫁接,侥幸留存至今的,不仅大多只言片语,而且往往自相矛盾;并且,深奥难懂的古汉语也往往使普通大众敬而远之。作者本着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以接近“谱系化”的逻辑方式对杂乱的上古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对众多神祇及其相关的神话故事进行了连缀、贯通和阐释,使支离的中国神话资源呈现出了清晰的结构和线索;以一种更贴合当今社会现实、更具拓展性的语言风格,对古汉语神话进行现代重述,使古奥晦涩的古汉语神话,变得鲜活、丰满、灵动;对上古神话背后的“天”(自然)“人”(社会)观念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使读者得以重新回到中国智慧和传统的源头,追寻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
《诸神纪》中每一段神话都由“故事文本”“内容解读”“原文出处”三大板块组成,并配以相当数量的原创性和资料性图片。故事讲述生动活泼;内容解读有理有据;原创插图精美考究,资料图片丰富厚重;由此实现了知识性和可读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严优,作家、专栏作者,本科与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著有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小妹挂帅》《华丽之伤》《颠倒火焰》,儿童故事集《我曾养过一群猫》和当代中短篇小说、杂文若干。作品曾获《中国作家》新人奖、冰心儿童文学佳作奖。
神树界的三巨头
上古神话中有三棵著名的巨树,它们分别位于大地板块的极东、极西与正中。它们存在的使命是什么呢?
故事
扶桑、若木与建木,是三棵最为著名的上古神树。人们有时候会将它们搞混,其实,它们的位置、模样和功能都各不相同。
在大地的极东方,黑齿国以北、汤谷的深渊中,矗立着一株几千丈高的巨型桑树,其树身合围起来有两千多丈。它枝条茁壮,往上直通天空;树根盘曲,往下能抵达地底的三泉。它其实是两棵桑树同根偶生,互相依偎、搀扶着长在一起的,所以叫扶桑,又叫扶木、榑( )桑。扶桑的叶子是红色的,叶片数量稀少但巨大,每片叶子都有一丈长。扶桑每九千年一结果,结出的桑葚每颗能达到三尺五寸那么大的个头。仙人们吃了扶桑树的桑葚,全身都金光闪
闪的,可以在空中恣意飞翔。
扶桑是太阳栖息和预备出工的地方。你想必知道,在大羿射日之前,原本有十个太阳,它们常常一起在扶桑树上玩耍。就算射日之后,剩下的那个太阳,也还是要依赖扶桑树止息的。每天早晨,太阳从汤谷中出来,在咸池里洗过澡,便跳上扶桑树最低的那根树枝,等待乘坐它的妈妈羲和女神驾驶的六龙之车,开始在天穹上的奔驰之旅。当六龙太阳车拂过扶桑树枝时,人间就是“晨明”时分,意味着即将迎来黎明;当六龙太阳车升到扶桑树顶的时候,人间就是“朏( fei)明”时分,天开始亮了。
在大地的极西方,在昆仑山的西面,黑水与青水之间,大荒的灰野之山上,有一棵巨大的红树,叫作若木,它是若水的发源地。若木的叶子是青色的,花是红色的。远远看去,若木红红的光芒笼照着大地,令周遭的一切流光溢彩,景象十分壮美。
若木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异的光芒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太阳每日在天穹上的轨迹来说。当羲和驾驶的六龙车大致来到西方的虞渊、蒙谷一带,人间就到了日暮时分。太阳会在若木上停留一段时间,人们远远看到若木红光照地的景象,就是太阳的光芒造成的。据说,有时候,十个太阳都会来到若木上,静静地挂在若木的树枝末端,就像一朵朵莲花般灿烂夺目,美丽不可方物。
通过以上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若木与扶桑是功能相对的两株树,扶桑是日出之所,若木是日入之所。
在扶桑与若木之间,大地中央的都广之野上,还有一株巨树,叫作建木。建木高达百仞,青色的叶子,紫色的树干,黑色的花朵,黄色的果实,上部有九根像柳枝一样的大枝条,下部有九根长满短刺的小枝条。建木到了正中午的时候没有树影,在树旁说话没有回响,这都说明,它的确是身处天地正中央的位置上。
建木是天梯。大皞、黄帝和其他天帝都曾经通过这棵巨树往返于天庭与人间。巫师们要想交通天地,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径。
掰书君曰
将三棵巨树放到昆仑山单元来聊,并没有必然性,只是因为其中的建木与昆仑山有个对照关系,觉得趁热打铁聊一聊可能比较应景。
扶桑与若木,最初可能是同一棵树,即都是东方的扶桑树,太阳栖息的神树。即使到了楚辞中,屈原在《离骚》里还说“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似乎在以“扶桑”和“若木”互文。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文字与音韵学。
第一,“若”字可能是“叒”( ruo)的异体字或通假字(即古人的错别原文出处字或借用字)。《说文》解释“叒”:“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段玉裁注进一步解释说,“叒”象的是“枝叶蔽翳”之形,而《康熙字典》则说是“象众手之形”,都对。尤其“桑”字就是从“叒”加“木”而来,按照《康熙字典》的意思,桑树就是大家都来采叶子的树,太形象了。
第二,前文说过扶桑又叫“扶木”或“榑木”,再看《说文》如何解释“榑”:“从日在木中”之形,也就是神话里所说的太阳栖息于此的意思。
第三,“榑”与“扶”还同音呢,“榑”是“从木尃声,防无切”,“扶”是“从手夫声,防无切”,声旁虽然不一样,切法和结果却完全一致,可谓殊途同归。
综上,榑桑= 日栖之桑= 扶桑= 叒木= 若木,我们可以直接在“扶桑”与“若木”之间画等号了。
扶桑与若木的分化,是神话发展的必然。日落时分,先民西望天际,看到夕阳悬在高树间,放射出最后的光华,很容易将这样的巨树理解为日入之处。那么,他们在西方为扶桑配上一株对偶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我以为,虽说到屈原的时代扶桑与若木都尚未完全分化,但“西方有棵日落树”这个概念,却可能远早于战国就出现了。从有概念到有名目,到该名目得到大家认可,这中间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倒是可以得窥古代神话造名法之一斑。
上古神话中,西边还有一棵巨大的桑树,叫作“穷桑”,它是西方天帝少昊父母的爱情树(相关故事详见《爱在星河之西》章节)。我个人以为,穷桑应该就是若木。穷桑,意为大地穷尽之处的桑树,当年少昊母皇娥沿着银河泛舟西游至此,邂逅金星之子,可见此树正生在大地的西极。故事虽然没有说明穷桑的职能,但从它的位置、大小、树种看,应该就是若木了。
关于汤谷、旸谷、阳谷。
“汤谷”,意思是太阳洗澡的山谷;“旸谷”也作“阳谷”,意思是太阳居住的山谷;“汤谷”与“旸谷”字形相近,意思相关。总而言之,这三个词都指同一个地方,共享同一个“门牌号”(参见日神羲和章节)。扶桑生长在汤谷中是《海外东经》的说法,到《十洲记》就改为生长在“碧海”之中,又开始嫁接扶桑国的仙话。本节故事中说仙人吃了扶桑树结出的桑葚浑身金光,还
会飞,就是从仙话记载中来。从这一细节看,扶桑树的故事带有明显的蓬莱系的特点。
建木和昆仑山都是天梯,但应该是不同神话系统的天梯。建木生于都广之野。根据古文献对都广之野的描述可知,它跟昆仑山肯定不是一个地方。据学界考证,都广之野可能是指成都平原(袁珂),那么建木就是古蜀人、古蜀巫的天梯了。又有人说,建木的原型,其实是大麻,群巫服食了大麻集体致幻,由此升天得见鬼
神,所以建木被视为天梯(蔡大成)。
古蜀人以自己生活领域中的神树为世界中心,古代西北氏族以昆仑山为世界中心,两个“中心”证明了故事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当然,对于古蜀文化的源流及性质现在还有诸多争议,它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没有定论。不过大致看起来,古蜀文化与东方文化或中原文化是有交集的,与昆仑文化或许也有一定关系,但
就目前证据看还不明显。三星堆那株有着九枝九鸟的青铜神树,可能是建木,也可能是扶桑树的变形(枝上鸟可能为太阳鸟),或者是古蜀人其他信仰中的神树。古蜀神话故事见后文章节。
有人因为建木与昆仑山都是天梯,又都自居天地之中心,便将建木嫁接到昆仑山上,认为所谓天梯,实指昆仑山顶生长的建木,我以为不妥。建木就是建木,它独立承担着天梯的功能,分量已经骇人听闻,不需要再与昆仑山捆绑来增加神性。
山与木是两类不同材质的天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想象。除了昆仑山,肇山、登葆山、灵山(巫山)等高山也是天梯;除了建木,藤萝、凌霄花、葫芦、马桑树等植物也是天梯,可见不同原始思维方式各有流布,并行不悖。
这里多说一句马桑树。有学人认为,与建木类似,马桑树的果实含有神经毒素马桑内酯,也能使人昏迷致幻,便于交通鬼神,所以才被视为天梯。
前文提到,建木是天帝大皞借以往返于天庭与人间的天梯。大皞就是太皞(太昊),古代东方殷民族的上帝。后世又有人将他与伏羲混到一起,叫作“太皞伏羲氏”。我个人极不赞成将太皞与伏羲合并(原因见太皞章节),本书中会一直将太皞与伏羲分开来聊。我以为,此处借助了建木上天的大皞,可能指的是伏羲(参见雷神之子章节)。如果你要问,古蜀人的天梯建木,怎么又给中原的伏羲和黄帝来攀爬了呢,而且,人家还特意指出建木就是黄帝所植造的啊,那么我只能说,大概这就叫神话的混融吧。
在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的文笔细腻且富有表现力,能够将宏大的场景描绘得气势磅礴,也能将细微的情感捕捉得丝丝入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意象,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拂过脸颊的风,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星辰在夜空中闪烁。而对于人物对话的刻画,更是炉火纯青,每个人物的语言风格都与他们的性格相得益彰,让人能够通过只言片语就了解他们的身份和处境。这种高度的文字表现力,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感,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刻画。作者善于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中插入角色的内心独白,在激烈的冲突背后揭示人物的动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伏笔的运用,那些在前期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在后续章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人忍不住惊叹于作者的布局之深远。而且,故事的推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层层递进,每一次的反转都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一切的铺垫都有了完美的解答,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张力。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更加 nuanced,更加复杂。角色之间的羁绊,那种在生死关头爆发出的羁绊,那种在漫长岁月中沉淀出的情谊,都让我为之动容。我看到了背叛与谅解,看到了牺牲与守护,看到了成长与蜕变。这些情感的碰撞,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几度欢笑。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实在令人佩服。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沉迷了好几天,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首先,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宏大,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用尽了所有想象力,然后将这个世界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从一开始的寥寥数语,到后面逐渐展开的地图、神话体系、种族冲突,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神祇设定的处理,他们并非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存在,反而有着各自的欲望、情感,甚至是缺陷。这种人性化的神祇设定,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更加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在描绘这些神祇时,并没有流于俗套,而是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背景故事和成长经历,让人不禁去思考“神”究竟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突破了我对奇幻设定的固有认知。作者在创造生物、魔法体系、乃至是宇宙法则时,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原创性。我从未读过如此独特的神祇,如此奇特的生物,如此新颖的魔法。而且,这些设定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而完整的体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魔法的解释,它不仅仅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需要付出代价,需要遵循规律的存在。这种严谨的设定,让整个故事更加可信,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每一个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的,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钟爱主角的成长轨迹,他不是那种一夜之间觉醒绝世神力,然后一路开挂的类型。他的成长充满了挣扎、迷茫,甚至失败。每一次的跌倒,都让他更加坚定,每一次的失去,都让他更加成熟。这种真实的成长过程,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也让他手中的力量显得更加来之不易。而书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作者也毫不吝啬笔墨去刻画,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的宏伟画卷。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用他非凡的才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伟壮丽的世界,塑造了一群鲜活生动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生命、对人性、对宇宙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热爱阅读、渴望探索未知、寻求心灵共鸣的读者。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依然久久沉浸在它的世界里,回味无穷。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处理冲突和危机时的巧妙手法。书中的冲突并非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误解和立场差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角色的动机和背景,让读者理解他们行为的根源。我喜欢这种“灰度”的处理方式,它让故事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性。而且,在危机面前,角色们的应对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人选择勇敢面对,有人选择策略周旋,有人选择牺牲自我,这些不同的选择,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展现了人性的不同侧面。
评分我一直对充满神秘感和未知元素的故事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作者在构建世界时,保留了大量的神秘感,许多古老的传说、失落的文明,都只是被一笔带过,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我喜欢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它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探索的可能性,也让我忍不住去猜测那些未知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而且,书中不时出现的预言和占卜,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莫过于它对哲学和人性的深刻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而沉重的主题,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关于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辩论,关于牺牲与救赎的抉择,关于爱与恨的界限,都在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被书中角色的选择所深深触动,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审视自己,思考生命的意义。
评分京东最近是怎么了?连续7单安排错误的配送点,耽搁2天后再发回仓库才发给正确的配送点送货。苏州库送上海市区前后4天。电话投诉也不解决,新订单继续错!
评分书的质量很不错 内容也很丰富
评分还没看,不知道好不好看,看内容介绍是还不错
评分探寻上古神话奇瑰,神秘的世界
评分暂时只有黑色哈!
评分给朋友买的,朋友是喜欢看书得人,应该不错吧。
评分不错的中国神话科普,值得入手
评分包装还不错,嗯,不知道内容怎样,到时候有空的话看一看,给京东点个赞
评分ISBN 978710112652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