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图书定位是:精品图书,适用于中等成绩以上的考生。
主要分为重点知识点解析和试题解析两大板块:
重点知识点解析
我们通过严谨的近十年各科试题数据分析,按照每一知识点的考查次数和分值,确定了分值zuigao、考查次数zui多的四百多个重点知识点,即核心命题点,涵盖了大部分重点、难点、易混淆点。与市场上的其他辅导书相比,我们以更多的篇幅,深入解析每一个重点知识点,辅以2008~2012年部分真题(部分试题仅摘取题干或选项)和图表。在每一重点知识点内部,仍遵循“重点多写,一般少写,不考不写”的原则,确定各部分的字数,做到详略得当。攻克了这些知识点,意味着你已经接近了法考要求的知识水平,进入了法考的核心地带。
试题解析
我们的各科作者对近五年(2013~2017年)真题进行了全面解析,其体例上的独特之处有三点:
“命题和解题思路”:还原命题人的思路,深度分析解题思路,zuida程度地让考生“知其所以然”。
“难点解析”或“易混淆点解析”:对于部分试题的难点或易混淆点作出深入分析。
“重点干扰项”:部分试题指明了重点干扰项,并作出详细分析。
通过真题的反复训练,你会对各科的所有考点、命题规律了然于胸,实现由知识水平向应试水平的转变。
丛书主编
桑磊
200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进入司法部考试中心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2017年2月辞职,主编《法学第一课》,开设“桑磊在线”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法律教育与考试图书出版工作。
本书作者
刘东亮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人生逆袭成功的典范。美国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Pacific, McGeorge)、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访问学者。由中专生、乡干部修炼成法学教授,在理论与实务之间“上下求索”。做过广播员,善于“吹法螺”,把宪法课讲成了“诗朗诵”,颇受学生欢迎。
丛书前言1
宪法
导言
重点知识点解析
第一章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第三章宪法的渊源
第四章宪法典的结构
第五章宪法效力的表现
第六章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一节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村民委员会
第十章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二节人身自由
第三节社会经济权利
第四节文化教育权利
第十一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章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三章国务院的职权
第十四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五章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十六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十七章宪法修改的程序
第十八章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第十九章《监督法》专项考查
第二十章《立法法》专项考查
第二十一章《选举法》专项考查
第二十二章近年新增考点
第一节宪法宣誓制度
第二节《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公职人员就职宣誓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试题解析(2013~2017)
2017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
2016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
2015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
2014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
2013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不定项选择题
法制史
导言
重点知识点解析
第一章先秦法制主要内容
第二章秦汉律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西周、秦汉司法制度
第五章永徽律疏与中华法系
第六章宋代契约与婚姻继承法规
第七章明律与明大诰(含明清会典)
第八章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立法思想与刑罚原则
第九章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
第十章清末主要修律内容
第十一章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
第十二章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第十四章英国法的渊源
第十五章《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试题解析(2013~2017)
2017年试题
单项选择题
2016年试题
单项选择题
2015年试题
单项选择题
2014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2013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最看重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将每一个案例都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框架之下进行深入剖析。他能够精准地指出案例的核心争议点,并详细阐述当时适用的法律条文以及法官的判决理由。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会引用一些不同时期的判例,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展现出法律理念和实践的演变过程。这让我对法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讨论某个侵权行为的演变时,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判决,清晰地展现了社会对“权利”和“责任”的认知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和修正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法庭,亲历那些充满智慧和激辩的时刻。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读,更是充满了启发性,让我对法律的逻辑和推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让我学会如何用法律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其前瞻性和时代感。虽然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但作者却能将其中蕴含的道理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他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视为过去,而是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并以此来审视和反思我们当下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讨论某个历史时期的权力制衡机制时,作者会巧妙地将其与现代政治制度进行类比,并提出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信号。这种“古为今用”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汲取经验,为理解和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书中对一些社会变迁的分析,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这种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着实令人钦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智慧并非陈迹,而是能够穿越时空,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并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其极具感染力的文笔所打动。作者并非仅仅在陈述事实,而是将历史事件仿佛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他善于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力量的词汇,让那些曾经遥远而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关键性历史转折点的描写,那些文字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相当到位,无论是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伟人,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作者都努力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有血有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描述某个重要法律的出台过程时,作者没有止步于官方文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这种“人性化”的叙述角度,让我对法律的产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时代印记的产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像在啃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一段段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在每一章节的末尾,作者都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并非简单地复述课本内容,而是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现实意义。例如,当谈到某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改革时,作者会追问:这次改革真正解决了哪些问题?又可能埋下了哪些新的隐患?它对我们当下有什么借鉴意义?这种引导式阅读,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分析、去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并非强加某种观点,而是呈现不同的学术见解,并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学习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提升。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历史和法律,不应止步于记忆,更在于思考和创新。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迫不及待地翻了几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作者在开篇就明确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研究范畴,这对于我这样想要快速抓住核心要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序言部分对于“重点突破”的解读,也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飙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时期宪法和法制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例如,在讨论某个重要宪法文本的诞生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当时的政治气候,还详尽分析了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以及思想文化的碰撞。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整个法制演进的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对早期司法实践的案例分析,以及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跟一位资深的史学家对话,他循循善诱,让我逐渐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法制发展的真实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