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經營學

稻盛和夫經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稻盛和夫 著,曹岫雲 譯
圖書標籤:
  • 經營學
  • 稻盛和夫
  • 管理
  • 商業
  • 勵誌
  • 成功學
  • 哲學
  • 個人成長
  • 企業經營
  • 日本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09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5303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企業經營者

有關工作和經營的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具體的方法模式,歸納起來就是"經營哲學"。這種"經營哲學",稻盛和夫不僅親身實踐,而且認真地講給每一位員工。正如稻盛先生所說:"企業是一個集團,為瞭實現高目標,大傢在工作中必須配閤協調,不管個人好惡,全體人員都需要擁有共同的思維方式,需要理解並贊同這樣的思維方式。這是做好工作、實現企業目標的前提。"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稻盛先生講述瞭企業經營中哲學的重要性,企業經營的原理原則,有關企業管理的思維方式和組織架構,企業的領導人以及員工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應該發揮的作用,經營者應該如何工作,如何創造高收益,如何在大蕭條中實現飛躍,以及企業的自我革新。稻盛先生衷心希望:正確的做人哲學、正確的企業哲學在各位的企業裏生生不息。企業不斷成長,就能不斷給員工帶來幸福,就能促進社會的繁榮,並對國傢的發展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1932年齣生於日本鹿兒島。畢業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部。1959年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日本京瓷株式會社)。1984年創辦第二電電株式會社(現名KDDI)。這兩傢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2010年齣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會長,僅僅一年就讓破産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瞭日航曆史上*高的利潤。這個利潤率也是當年全世界航空企業中的*高利潤率。現任京瓷和日航名譽會長,KDDI*高顧問。1983年創辦盛和塾,嚮企業傢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過9000人。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並創設"京都奬",被譽為"亞洲諾貝爾奬"。

  譯者簡介
  曹岫雲,
  江蘇無锡人,1969年畢業於無锡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後在企業和政府機關工作。企業經營者,從1992年起創辦企業(6傢)。現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著作《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以中日兩種文字齣版。稻盛親自推薦此書時說:"正因為是透徹理解京瓷哲學的非京瓷人所著,所以很值得參考。"另著有《稻盛和夫記》一書。翻譯瞭稻盛和夫《活法》《乾法》《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阿米巴經營》等16部著作,編譯齣版瞭《六項精進》《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等6本書,並為各書寫瞭推薦序言。翻譯*近8年來稻盛先生來華和在盛和塾世界大會上講演的所有文稿。在2013年稻盛和夫經營哲學(成都)報告會上,曹岫雲老師發錶瞭《有關稻盛哲學的11個問題》。稻盛先生聽後稱贊說:"衷心感謝曹先生。像您這樣理解和解讀我的哲學的人,全世界恐怕再也沒有瞭吧。"

目錄

目  錄
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 ┆001
稻盛經營哲學誕生的過程 ┆001
如何與員工實現“哲學”共有 ┆016
如何提升領導者的人格 ┆019
經營十二條 ┆025
第一條: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樹立光明正大的、符閤大義名分的、崇高的事業目的 ┆027
第二條:設立具體的目標—所設目標隨時與員工共有 ┆030
第三條:胸中懷有強烈的願望—要懷有滲透到潛意識的強烈而持久的願望 ┆032
第四條:付齣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堅持不懈地做好具體的工作 ┆035
第五條: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利潤無須強求,量入為齣,利潤隨之而來 ┆038
第六條:定價即經營—定價是領導的職責 ┆040
第七條:經營取決於堅強的意誌—經營需要洞穿岩石般的堅強意誌 ┆043
第八條:燃燒的鬥魂—經營需要強烈的鬥爭心,其程度不亞於任何格鬥 ┆046
第九條:臨事有勇—不能有卑怯的舉止 ┆047
第十條:不斷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明天勝過今天,後天勝過明天,不斷琢磨,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049
第十一條:以關懷之心、誠實處事—買賣是雙方的,生意各方都得利,皆大歡喜 ┆051
第十二條:保持樂觀嚮上的態度—抱著夢想和希望,以坦誠之心處世 ┆054
阿米巴經營帶來企業持續發展 ┆057
阿米巴經營的由來 ┆058
阿米巴經營的三個目的 ┆060
阿米巴組織劃分的三個要點 ┆069
阿米巴之間的定價 ┆072
阿米巴經營從哲學共有開始 ┆076
會計七原則 ┆081
京瓷會計學的産生 ┆082
第一條原則:以現金為基礎的經營原則 ┆085
第二條原則:一一對應原則 ┆087
第三條原則:筋肉堅實的經營原則 ┆092
第四條原則:完美主義的經營原則 ┆095
第五條原則:雙重確認的經營原則 ┆097
第六條原則: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則 ┆099
第七條原則:玻璃般透明經營的原則 ┆102
領導人的資質 ┆105
第一項資質:具備使命感 ┆107
第二項資質:明確地描述目標並實現目標 ┆110
第三項資質:不斷地挑戰新事物 ┆114
第四項資質:獲取眾人的信任和尊敬 ┆120
第五項資質:抱有關愛之心 ┆125
企業統治的要訣 ┆129
作為經營者,要讓員工愛戴你,甚至迷戀你 ┆130
領導者要嚮全體員工闡述工作的意義 ┆135
領導者要嚮員工揭示企業的願景目標 ┆138
明確公司的使命,並與全體員工共有 ┆140
領導者要嚮員工講述哲學,通過學習提高心性,共有哲學 ┆148
小結 ┆151
乾法:經營者應該怎麼工作 ┆153
事業成功的前提是強烈而持久的願望 ┆154
事業成功的保障是付齣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159
經營者要“為瞭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幸福”而持續努力工作 ┆160
讓成功持續最重要的“乾法”就是經營者的“無私” ┆165
為什麼企業一定要實現高收益 ┆177
我是如何想到企業要以高收益為目標的 ┆178
為什麼企業必須實現高收益 ┆183
利潤率要達到多少纔算高收益 ┆193
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平颱 ┆203
蕭條對策一:全員營銷 ┆209
蕭條對策二:全力開發新産品 ┆211
蕭條對策三:徹底削減成本 ┆213
蕭條對策四:保持高生産率 ┆215
蕭條對策五: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216
企業的自我革新:從京瓷新産品開發談起 ┆221
創造這個世界上沒有的産品 ┆222
孕育“革新”的企業風氣 ┆223
把開發新産品、新事物植入員工的心中 ┆227
相信成功,把“不可能”丟到九霄雲外 ┆231
具備純粹的心靈,很容易就能把睏難剋服 ┆234
盛和塾 ┆239

前言/序言

  前言
  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
  -在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北京報告會上的講話
  有這麼多人來參加稻盛和夫(北京)經營哲學報告會,請允許我錶示誠摯的感謝。
  這個會議有許多日本和中國無锡的盛和塾塾生趕來參加,同時還有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組織的稻盛和夫經營研究中心的成員參加。
  新成員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聽我講話,所以,我想就企業經營中最基本的問題-經營哲學的必要性談談我的看法,講演題目就叫"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
  在座日本塾生中有人參加過此前"盛和塾"夏威夷的開塾儀式,聽過我類似的講話。但這個話題在企業經營中非常重要,希望再次傾聽以便加深理解。
  稻盛經營哲學誕生的過程
  我在27歲時,在幾位朋友的援助下創立瞭京瓷公司。公司創業時的産品是電視機顯像管裏用的絕緣零件,這是用我在此前工作過的鬆風工業-一傢製造電力絕緣瓷瓶的企業-開發的精密陶瓷材料製作的産品。
  當時我還很年輕,剛從大學畢業不久,在鬆風工業我負責從産品的研究開發、生産製造到銷售的一係列工作。也就是說,不僅是研究新材料,而且從使用這種材料開發産品到製定生産工藝,設計生産設備,從日常的生産活動到與客戶打交道的營業活動,有關這個産品的幾乎全部工作都由我來承擔。
  但是,就公司經營而言,我沒有任何經驗和知識。因此,在京瓷公司成立之初,300萬日元資本金的籌措,為購置設備等從銀行藉貸1000萬日元等事情,即創建公司的準備工作應該如何進行,我都不懂。甚至,創業第一個月,連28名員工工資、奬金支付,資金周轉應該如何運作,我都摸不著頭腦。
  當時,産品唯一的客戶是鬆下電子工業,我忙於去交貨,忙於收取貨款,努力工作,但作為經營者,到底應該怎樣經營企業,從一開始,我就煩惱不安。"經營企業到底該怎麼辦纔好?"從理念到方法,我每天都認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孕育齣瞭我的經營哲學的原型。
  其實,時時從根本上思考事物應有的理想狀態,這種思考的習慣,從鬆風工業時期就開始瞭。
  鬆風工業連續虧本,到發工資時付不齣工資,常常要拖延一兩個星期,奬金就更談不上瞭。企業與工會總是紛爭不斷,公司內紅旗招展,一年到頭罷工不停。情況非常糟糕。
  我想離開這個公司卻不能如意,公司分配給我的工作是開發新型陶瓷材料,我不得不投入這項研究。工資待遇低,缺乏像樣的研究設備,條件惡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做齣齣色的研究成果,該抱一種怎樣的心態來投入工作?這個問題,我每天都思考,煩惱不已。
  從這時起,"為瞭做好工作,必須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必須抱這樣的心態。"每當我有所感悟時,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記在研究實驗用的筆記本上。
  當我開始經營京瓷公司的時候,我常常把記錄瞭我工作要訣的筆記本拿齣來,再添加上在經營中新的體悟,將這些工作和經營中的要點重新整理,這就是所謂的"經營哲學"。
  我自己投身於工作,埋頭於經營,在實踐中不斷思索"究竟該怎麼做,工作和經營纔能順利進展"。在這個過程中,終於領悟的有關工作和經營的理念、思維方式以及具體的方法模式,歸納起來就是"經營哲學"。
  這種"經營哲學",我不僅親身實踐,而且認真地給員工們講解。但是,將這種經營哲學灌輸給員工,讓整個團隊共同擁有的時候,往往受到抵製。有的人說,擁有什麼思維方式,難道不是個人的自由嗎?
  但是,企業這樣的集團,為瞭其中的員工們的幸福,需要揭示高目標,需要不斷發展成長,這就要求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作為共同的基準,在此基礎上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凝聚起來。
  特彆是領導眾多員工的公司乾部,必須是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維方式、從內心與公司的哲學産生共鳴的人。"那樣的哲學同我的想法不閤,我無法接受。"如果有這樣的乾部,公司的力量就無法聚集起來。
  當然,不光是乾部,一般員工也要與公司一條心,一起朝著相同的方嚮努力奮鬥。為此,他們必須加深理解公司的哲學、思維方式,大傢共同擁有這種哲學。
  但是,前麵提到,這樣強調,一定會有人抵觸。盡管如此,但首先大傢必須理解一個道理:企業是一個集團,為瞭實現高目標,大傢在工作中必須配閤協調,不管個人好惡,全體人員都需要擁有共同的思維方式,需要理解並贊同這樣的思維方式,這是做好工作、實現企業目標的前提。
  "我很討厭將企業哲學強加於人"。對於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很明確地告訴他:"你抱這種觀點,在這個公司我們就無法共事。你既然討厭我們用這種哲學來經營企業,那麼你就應該辭職,去找一傢適閤你想法的公司。"
  不理解、不贊同公司的哲學,而錶麵上又裝齣理解贊同的樣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應該去尋找與你的思想哲學一緻的企業。我認為這一點必須明確,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那麼,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理由,可以說明在經營企業時,經營哲學不可或缺。
  第一個理由:所謂哲學,首先是經營公司的規範、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
  經營公司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範、規則或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內部明確地確立起來。
  但是,事實上,規範、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並不明確的企業比比皆是。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無論古今東西,各色各樣的企業醜聞不斷發生,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企業甚至因為這類醜聞而遭到無情的淘汰。
  稍稍迴顧一下過去。在日本,因食品作假的雪印乳業公司、因做假賬粉飾財務數據的鍾紡公司,這類曆史上的名門大企業都消失瞭。在美國,大型能源企業安然公司、美國第二的世界通信公司,都因財務做假而崩潰瞭。在中國,大型乳製品企業三鹿集團,因為對三聚氰胺事件負有責任,導緻資不抵債而破産,這件事在日本也有報道。
  以上的例子,起因都是企業忽視瞭經營企業必須遵守的規範、規則。企業舞弊醜聞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企業沒有明確確立自己的"哲學",或者說這種"哲學"沒有在企業裏麵滲透。
  在多數企業裏,沒有經營者會嚮員工提齣"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問題。而我思考的所謂"哲學"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同時,這也是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做人最樸實的原則。例如,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等等。
  "這麼起碼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裏講嗎?"或許有人感到驚奇。但是正因為不遵守上述基本的做人原則,纔産生瞭各種各樣的企業醜聞。
  例如,為瞭獲利,"這種程度的違規沒有關係吧",將公司內的規範、規則稍稍扭麯,結果行通瞭。於是,"稍進一步的違規也沒問題吧",規範、規則更拋在一邊。這樣,企業或者産品就會發生問題,如果將問題公開,企業可能濛受巨大損失。於是,采取"不如實公布,沉默以對"的態度。而內部告發、問題暴露時,企業又齣麵掩飾、做假報告等。結果輿論譴責企業說謊騙人、掩蓋真相,事態愈加復雜,最終導緻企業崩潰。
  這就是齣身於一流大學、躋身於一流企業領導人崗位的經營乾部做齣的事情。與這些企業精英們講什麼"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似乎太幼稚太愚蠢瞭,他們會一笑瞭之。然而,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們卻不能實行,這就是導緻企業崩潰的根本原因。
  這麼單純的哲學,企業的乾部們卻沒有將它變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
  換句話說,沒有將依據哲學的規範、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當作自己日常生活的指針,當作經營判斷的基準。
  我認為,正因為缺乏這種樸實哲學的人成瞭大企業的領導者,纔招緻今天世界上許多大企業醜聞頻發。而其結果是整個社會陷入極度的混亂。
  慶幸的是,我缺乏經營的經驗和知識,有關企業經營的規範、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僅僅從"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中引申齣來,並用它來說服員工。
  "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雖然是極為簡樸的判斷基準,但正因為遵循由此得齣的結論去做,京瓷從創立以來長達半個世紀,經營之舵從未偏離正確的方嚮。
  後來京瓷進軍海外,這樣的判斷基準更成為全世界普遍適用的哲學。


《心如琉璃:通往卓越的智慧之旅》 這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經營管理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份來自人生深處的沉澱,一次關於如何活得更通透、更堅韌、更有意義的探索。它邀請你一同踏上一段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深入挖掘那些潛藏在平凡生活中的非凡力量,學習如何以一種澄澈如琉璃般的心境,去麵對生活的起伏,去成就事業的輝煌。 一、內心的澄澈:琉璃般的寜靜與洞察 “心如琉璃”,這不僅僅是一個意象,更是一種境界。它意味著我們的內心應該像未經雕琢的琉璃一樣,純淨、透明,不摻雜一絲雜質。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的思緒常常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變得渾濁不清,難以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本書的核心,便是引導讀者如何迴歸內心的寜靜,學會“看見”——看見自己真實的渴望,看見事情的真相,看見未來的可能性。 我們常常陷入自我設定的“思維牢籠”,被過去的經驗、他人的評價、社會的期待所束縛,無法自由地思考和行動。本書將帶領你打破這些束縛,學習“清零”的能力。每一次的失敗,每一次的挫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次“清零”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重新齣發。這種“清零”並非遺忘,而是將經驗內化,以更純粹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心如琉璃”也意味著擁有一種不為外物所擾的洞察力。當外界的風浪襲來,大多數人會感到焦慮、恐慌,被情緒所淹沒。而擁有琉璃般內心的人,則能在風暴中心保持一份超然,冷靜地分析局勢,洞悉問題的癥結,從而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洞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哲學思考以及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而逐漸培養齣來的。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刻的哲理,啓發讀者如何培養這種“看透”的能力。 二、堅韌的內核:錘煉不屈的意誌 琉璃雖然晶瑩剔透,但其韌性遠超我們想象。它能夠在高溫的火焰中淬煉,在反復的打磨中成型。同樣,我們的內心也需要經曆磨礪,纔能鑄就堅不可摧的意誌。人生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意想不到的挑戰和考驗。有些人會在逆境中沉淪,有些人則會因此而涅槃重生。本書強調的“堅韌的內核”,正是指那種在壓力和痛苦麵前不屈不撓、越挫越勇的精神力量。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一次的拒絕而放棄自己的夢想。這種“玻璃心”讓我們錯失瞭許多寶貴的機會。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培養“逆商”,學習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以更強的鬥誌站起來。這不僅僅是鼓勵,更是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我們將學習如何將睏難視為成長的墊腳石,如何從每一次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如何將挫摺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堅韌的內核”也體現在麵對誘惑時的定力。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各種誘惑層齣不窮,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嚮,偏離既定的目標。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真正的成功並非來自於短暫的享樂,而是源於對初心的堅守和對目標的執著。我們將學習如何分辨真正的價值,如何抵製那些虛無縹緲的誘惑,如何將有限的精力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三、卓越的實踐:從平凡走嚮非凡 “心如琉璃”和“堅韌的內核”並非是空洞的哲學理論,它們最終需要落實在具體的實踐中,纔能帶來真正的改變。本書將強調“知行閤一”,引導讀者將內心的覺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卓越。 我們常常擁有許多美好的想法和計劃,但最終卻不瞭瞭之。究其原因,往往在於缺乏將想法轉化為行動的勇氣和能力。本書將分享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幫助讀者剋服行動上的障礙,將宏偉的目標分解為可執行的步驟,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這包括如何設定清晰的目標,如何製定可行的計劃,如何保持行動的持續性,以及如何及時調整策略以應對變化。 “卓越的實踐”也體現在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很多人將工作視為一種謀生手段,僅僅完成任務即可。而本書則鼓勵讀者將工作視為一種修行,一種創造價值的機會。我們將學習如何以極緻的專注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項工作,如何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我,超越現狀。這種對工作的投入和熱愛,最終會轉化為非凡的成就。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利他”的精神在實踐中的重要性。當我們將目光從自我轉嚮他人,從索取轉嚮奉獻時,我們會發現更大的力量在湧動。通過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不僅能夠獲得內心的滿足,更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匯聚更多的資源和機會。這種“利他”的實踐,是實現真正卓越的必由之路。 四、人生這場盛大的修行 《心如琉璃:通往卓越的智慧之旅》將帶你重新認識人生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事業的成功,更是關於生命的豐盈。當我們擁有澄澈的心靈,堅韌的意誌,並且將所學付諸實踐時,我們就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修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將力求樸實而深刻,避免過於學術化的錶達,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書中不會充斥著枯燥的數據和復雜的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經典的哲理以及對人性的洞察,來傳遞核心的理念。每一次的閱讀,都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自我發現的契機。 它邀請你暫停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己的行為,然後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生活中的一切。無論你正處於人生的何種階段,無論你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本書都將為你提供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幫助你找到內心的力量,走齣迷茫,走嚮屬於你自己的那片璀璨。 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它不會給你立竿見影的“秘籍”,而是會引導你逐步構建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夠應對復雜世界、實現人生價值的智慧體係。最終,你會發現,真正的“卓越”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你的內心深處,等待著你去喚醒,去綻放。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觸及到人內心最深處的東西。我曾經讀過很多管理類的書籍,但大多數都停留在“術”的層麵,講的是如何做。而這本書,則上升到瞭“道”的層麵,講的是為什麼要做,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稻盛和夫先生的經營理念,核心在於“人性”。他深刻地洞察到,驅動企業發展的,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更是員工的“心”。他提齣的“人格=經營”的觀點,讓我醍醐灌頂。他認為,一個企業傢的品格,直接決定瞭企業的未來。讀到這裏,我開始審視自己,我的品格是否配得上我所追求的事業?我是否是一個正直、善良、有擔當的人?這本書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但它給瞭我一個思考的方嚮,一個不斷自我提升的動力。這本書不僅僅適閤企業傢閱讀,更適閤每一個渴望成長的人。它教會我們如何用積極的態度麵對挑戰,如何用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以及如何用愛去經營一切。

評分

我是一個剛步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瞭迷茫和憧憬。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拿起瞭這本書。起初,我隻是抱著學習職場技巧的心態,但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關於商業經營,更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啓濛讀物。稻盛和夫先生用非常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他的人生經曆和經營之道。他反復強調的“謙虛”、“誠實”和“持續改進”這些品質,雖然看似簡單,但在實踐中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利他”精神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成功並非建立在犧牲他人利益的基礎上,而是通過為他人創造價值來實現。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價值觀,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麼?我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瞭幾個月,終於在最近一個通宵把它啃完瞭。說實話,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稻盛和夫這個名字僅限於“日本經營之神”的標簽,對他具體的經營理念和哲學並沒有太多瞭解。拿到書後,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管理學教材,但讀起來卻遠超我的預期。書中並非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將那些深奧的經營哲學一一呈現。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敬天愛人”的理念,它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策略,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人生哲學。稻盛和夫反復強調,經營的根本在於“利他”,要把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放在首位。這一點在當今這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工作和人生的態度。我特彆喜歡書裏描述他在經營京瓷和KDDI時遇到的種種挑戰,以及他如何憑藉堅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智慧化解危機,最終帶領企業走嚮輝煌。那些情節讀起來跌宕起伏,充滿智慧的光芒,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變革的時代,與他一同經曆風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不再局限於物質上的富足,而是開始嚮內探索,關注內心的成長和對他人的貢獻。

評分

這是一次思維上的徹底洗禮。我一直以為經營管理就是一套精密的係統,是關於數據、策略和執行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稻盛和夫先生將經營上升到瞭“哲學”的高度,用一種近乎“道”的方式來解讀商業世界。他強調的“心法”遠比“技法”更重要。書中對於“六項精進”的闡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這不僅僅是職場上的行為準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指引。比如“付齣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這不僅僅是讓你拼命乾活,而是讓你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的熱情和專注,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還有“不貪不戀”,這一點在我這個凡夫俗子身上尤其難做到,但稻盛先生的講解讓我開始理解,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專注於當下的過程,反而更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我曾經因為工作中的不如意而焦慮不安,但讀瞭這本書,我學會瞭如何將目光從“結果”轉移到“過程”,從“抱怨”轉嚮“感恩”。雖然書中的一些理念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經過稻盛先生的解讀,卻煥發齣瞭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直擊人心。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企業經營視角。我一直以為,企業競爭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是要不斷壓榨成本,提升效率,在市場上搶占份額。但稻盛和夫先生卻嚮我展示瞭一種“共贏”的經營哲學。他認為,企業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瞭盈利,更是為瞭讓員工、客戶、供應商以及整個社會都獲得幸福。這是一種多麼宏大的願景!書中關於“阿米巴經營”的介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將龐大的企業分割成一個個小的、獨立核算的單元,讓每個單元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貢獻和價值,這種模式極大地激發瞭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我甚至開始想象,如果我所在的公司也能推行類似的模式,那該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它不再是單純的財務數字,而是一種持續的、有意義的創造,一種讓更多人受益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