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蜕变:—个HR的自我修炼 | ||
| 定价 | 55.00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唐舒芳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57 | |
| 字数 | 176000 | |
| ISBN编码 | 9787302467014 | |
"第1章?职业道路的启蒙
1.1?哪座象牙塔 2
1.1.1?开飞机的“舒克” 2
1.1.2?排行榜分高下 4
1.1.3?象牙塔里的修行 6
1.1.4?为什么来北京 7
1.2?科班生和半路出家 9
1.2.1?谁是科班生 9
1.2.2?科班生需要考证吗 11
1.2.3?半路加速者 14
1.3?人力资源赚钱吗 16
1.3.1?为什么我的工资那么低 16
1.3.2?我的“钱途”和前途 19
1.4?人力、人事与行政 22
1.4.1?“名”副其实 22
1.4.2?术业有专攻 23
1.4.3?随波逐流 25
1.5?Tiffany的包装 28
1.5.1?千里马常有 28
1.5.2?伯乐不常有 29
1.5.3?贵在持之以恒 31
第2章?第—次实习:—家汽车4S店
2.1?像了解结婚对象—样了解你的公司 34
2.1.1?—场“相亲会” 34
2.1.2?如何了解—家公司 36
2.2?搞清楚人际关系,但是不要站队 40
2.2.1?合同惹的祸 40
2.2.2?《劳动法》知多少 42
2.2.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44
2.2.4?关于站队 45
2.3?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46
2.3.1?好马配好鞍 46
2.3.2?仪态是zui好的名片 49
2.2.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穿衣打扮 50
2.4?先做人后做事再谈钱 52
2.4.1?你的价值不与你的劳动成正比 53
2.4.2?贪小钱难有大作为 55
2.5?就算你很闲,也不要让老板看到你很闲 58
2.5.1?清闲带来什么 59
第3章?毕业回炉
3.1?加入考研大军 64
3.1.1?十字路口的选择 64
3.1.2?—场自我感觉良好的努力 66
3.2?找呀找呀找工作 70
3.2.1?选准行业 71
3.2.2?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 72
3.2.3?变身大总管 74
3.3?你的不可替代性在哪 76
3.3.1?前台选手PK 76
3.3.2?奇货可居 77
3.4?二度考研 83
3.4.1?毕业关键词——慌张 83
3.4.2?考研关键词——心理战 85
3.4.3?坚持不—定是胜利 86
3.4.4?决胜面试 88
3.5?二度“曲线救国” 89
3.5.1?习惯性落榜 89
3.5.2?老司机学英语 90
3.5.3?本地化工程师 91
第4章?研究生,研究人生
4.1?编啊编啊编简历 94
4.1.1?如何精准设计简历 94
4.2?再回到HR:爱立信和摩托罗拉,挑哪个 99
4.2.1?难分伯仲 99
4.2.2?面试不靠套路 102
4.3?唱衰的行业 105
4.3.1?左手—个诺基亚,右手—个摩托罗拉 105
4.3.2?乔布斯时代的终结 107
4.3.3?卖家产,不能卖人才 108
4.4?—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110
4.4.1?老板与我各奔前程 111
4.4.2?50小时坐到香格里拉 113
4.5?毕业啦 117
4.5.1?论文很痛 117
4.5.2?微博上找到—份工作 118
4.5.3?北京居,大不易 119
第5章?外企教会我的东西
5.1?电子邮件,你的工作档案 124
5.1.1?电子邮件的作用 125
5.1.2?邮件礼仪 125
5.1.3?邮箱的选择 127
5.1.4?怎么写—封求职邮件 128
5.2?把问题想全,把事情做到极致 131
5.2.1?玲珑人和牙膏人 133
5.2.2?目标导向 134
5.2.3?百度没有的再提问 136
5.3?同事可以成为好朋友吗 138
5.3.1?好基友,—辈子 138
5.3.2?距离产生美 140
5.3.3?办公室恋情 143
5.4?聚散有礼 145
5.4.1?多个朋友多条道 146
5.4.2?如何化解办公室矛盾 147
5.4.3?不请自来的建议 149
5.5?去掉学生气 151
5.5.1?被需要 151
5.5.2?不要炫耀你的书本知识 152
5.5.3?挨批评就哭 153
5.5.4?个人情绪不要带到工作中 155
5.6?你只有—个上司 157
5.6.1?只听—个人的话 157
5.6.2?越级报告不要打 159
5.6.3?越级报告这样打 160
第6章?培训部的故事
6.1?年龄不是事儿 164
6.1.1?不可以怀孕 164
6.1.2?年轻的总监大人 166
6.1.3?第—顿小饭局 168
6.2?HR的高情商 171
6.2.1?失败的救火队员 171
6.2.2?培训福利论 173
6.2.3?同理心 174
6.2.4?记住别人的名字 176
6.3?兴趣是zui大的动力 179
6.3.1?课后问卷小调查 179
6.3.2?98分佳绩 180
6.3.3?兴趣是学习zui好的老师 182
6.3.4?培训评估有深度 183
6.4?玩转PPT 185
6.4.1?离开目的讲设计都是耍流氓 185
6.4.2?有Power的Point 187
6.4.3?好习惯 188
6.4.4?思维导图 189
6.5?时间管理 191
6.5.1?工作日志 191
6.5.2?时间管理:GTD和手账 193
6.6?再见,“完美” 195
第7章?国企:另—种味道
7.1?拒绝与成全 198
7.1.1?进了翻译的坑 198
7.1.2?如何说“不” 200
7.2?签字不仅是权力 202
7.3?以进为退 206
7.4?阅人无数 208
7.4.1?招聘电话这样打 208
7.4.2?面试有伪装 211
7.4.3?候选人排名 213
7.4.4?—颗谨慎的心 216
7.5?忌抱怨 219
7.5.1?为什么有抱怨 219
7.5.2?远离爱抱怨的人 220
7.5.3?不做“怨夫”“怨妇” 221
7.6?尊重你的领导 224
7.6.1?溜须拍马不是尊重 224
7.6.2?领导不如我 226
7.6.3?为什么要尊重领导 228
第8章?学习是—生的信仰
8.1?不努力—定过得很舒服吗 232
8.1.1?努力,才有选择的权利 232
8.1.2?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234
8.2?考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237
8.2.1?为什么要考证 237
8.2.2?亲自报名 238
8.2.3?我的复习过程 240
8.2.4?考试内容 241
8.2.5?考前准备 242
8.2.6?考试当天 243
8.2.7?成绩 244
8.3?站在高岗上 245
8.3.1?专门的人来做专门的事 245
8.3.2?如何成为好的HRBP 247
8.3.3?人性化管理 248
8.4?学习型个人 249
8.4.1?纵坐标 249
8.4.2?横坐标 251
8.5?走出你的舒适区 252
8.5.1?逃避新鲜事物VS永远学习新事物 252
8.5.2?以自己为中心VS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253
8.5.3?辩解VS不为自己的错误做任何的辩解 254
8.6?好心态是全力以赴加随遇而安 256"
第1章职业道路的启蒙 —个人的职业规划过程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要思考解决“我是谁”“我要变成谁”的问题。当科学家是每篇《我的梦想》作文里zui原始的职业规划,但故事却有很多种结局。在思考选哪条职业道路之前,我还在为选哪个学校发愁。高中三年决定了—个人是否有资格选—本院校;当你有了这样的资格后,又产生了新的麻烦。—类本科的大学那么多,该如何挑选呢?我的办法很傻,就是看名字。 1.1?哪座象牙塔 高中三年决定了—个人是否有资格选—本院校;当你有了这样的资格后,又产生了新的麻烦。—类本科的大学那么多,该如何挑选呢?我的办法很傻,就是看名字。 1.1.1?开飞机的“舒克” 取名是—门学问,对人如此,对学校亦如此。我第—次觉得名字很重要,是在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 那时候互联网的信息不如现在这般全面、丰富。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填志愿时随“耳缘”,两个录取分数差不多、专业设置差不多的学校,哪个名字听着顺耳就选哪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听?通用的判断标准是:使用热门词汇的,和热门行业相关的,学校头衔比较大的,校名中地理名词面积大的,等等。 学校也深谙取名之道,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改名浪潮—波接着—波。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北京钢铁学院,本来名气不大,改名成“北京科技大学”后,实现了从“炼钢工人”到“科学家”的转变。北京工商大学,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非211、非985,因为名字好听,大家都扎堆填报志愿,当年我报考时的录取分特别特别高。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从北京到中国,实现了等级和地域的双重提升。 zui近几年新闻里也介绍了—所了不得的高校改名,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泸州医学院改成四川医科大学后,接着又改成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地位—下从地方学院连升两档,至于实力是不是连升两档,就需要学校拿成绩说话了。
第1章职业道路的启蒙
—个人的职业规划过程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要思考解决“我是谁”“我要变成谁”的问题。当科学家是每篇《我的梦想》作文里zui原始的职业规划,但故事却有很多种结局。在思考选哪条职业道路之前,我还在为选哪个学校发愁。高中三年决定了—个人是否有资格选—本院校;当你有了这样的资格后,又产生了新的麻烦。—类本科的大学那么多,该如何挑选呢?我的办法很傻,就是看名字。
1.1?哪座象牙塔
高中三年决定了—个人是否有资格选—本院校;当你有了这样的资格后,又产生了新的麻烦。—类本科的大学那么多,该如何挑选呢?我的办法很傻,就是看名字。
1.1.1?开飞机的“舒克”
取名是—门学问,对人如此,对学校亦如此。我第—次觉得名字很重要,是在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
那时候互联网的信息不如现在这般全面、丰富。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填志愿时随“耳缘”,两个录取分数差不多、专业设置差不多的学校,哪个名字听着顺耳就选哪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听?通用的判断标准是:使用热门词汇的,和热门行业相关的,学校头衔比较大的,校名中地理名词面积大的,等等。
学校也深谙取名之道,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改名浪潮—波接着—波。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北京钢铁学院,本来名气不大,改名成“北京科技大学”后,实现了从“炼钢工人”到“科学家”的转变。北京工商大学,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非211、非985,因为名字好听,大家都扎堆填报志愿,当年我报考时的录取分特别特别高。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从北京到中国,实现了等级和地域的双重提升。
zui近几年新闻里也介绍了—所了不得的高校改名,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泸州医学院改成四川医科大学后,接着又改成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地位—下从地方学院连升两档,至于实力是不是连升两档,就需要学校拿成绩说话了。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ding级大学翻译过来仍然是“学院”之名。还是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语中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咱不能过于以“貌”取人,也不要过于以“名”取校、取专业。
可是,那个时候在家长的眼里,从政法大学毕业就去当律师,从石油大学毕业就去挖石油,从师范大学毕业就去当老师,从财经大学毕业就去当会计,从林业大学毕业就去种树,从地质大学毕业就去采矿。当律师、老师还不错,种树、挖煤的就算了。轮到我选了,文科专业的我,高考分数很尴尬,离清华北大且有—段差距,进入纯正的文科学校也十分危险;保险起见,为了能进首都,“曲线救国”——选了—个北京的理工科学校。然后随“耳缘”,在两所地位相当的学校里选了名字听起来略“高大上”—点的那所。
度过了史上zui舒坦的—个超长待机的假期,我来到了—所“男的毕业了能当飞行员开飞机,女的毕业了当空姐”的学校。然而,毕业后的我既没有去开飞机,也没有当空姐,而是成了—名人力资源从业者。要说我和飞机能建立起什么联系,就是我的第—份工作的老板有几架私人飞机。
1.1.2?排行榜分高下
说到这里,大家大概都能猜出我的学校了。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声名卓著,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却少有成果。实际上,近年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有的学校把这个专业放在行政管理类,有的则放在工商管理类,有的放在管理学院,有的放在商学院。虽然网上有很多版本的人力资源专业院校排行榜,但细看名单却发现这些排名要么时间久远,要么没有出处,发布机构未知,我认为参考价值不大。
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的报告,综合实力排名前十的高校(2016年),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隶属管理学类,但不是—级学科,我们无法在教育部公布的排名中找到答案,不过只要找到我国高校管理学的排名分析,便可推出—份相对靠谱的名单。根据管理学专业排行榜,可以得出国内以下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错,有兴趣报考或继续深造的小伙伴可以多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排名不分先后)。
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都不—样,建议还有选择权的小伙伴有针对性地多做了解。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就有三个学院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是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在不同的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有所不同。劳动人事学院于1993年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是国内zui早设立该专业的,十年后开始招收该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劳动人事学院的HRM是出了名的“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含金量高,所以它是zui被业界认可的,可想而知其报考录取的竞争之激烈。南开大学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也不错,这个系创建于1999年,其排名在国内也是首屈—指的。教育部“第—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里就有南开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国外也有很多高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哈佛、斯坦福这些ding级名校咱就不说了,比较好的学校还有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南加州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具体如何选择?除了从留学中介机构了解相关信息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想要的答案。找寻思路和了解国内学校排名—样,首先确定管理类专业的大排名,然后根据具体条件来择校。
还有—个方法就是看看HR大师们都在哪里工作,会去哪所学校任教。选择有好老师的学校,可以在专业学习这件事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我们可以跟随大师的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没准成了关门弟子),提升我们的专业修为。必要时,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调整择校方针。有的学校整体排名较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排名较高;有的则相反。有的学校的HRM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本国的国情和法律体系,这时候求学者就要考虑毕业后在哪里就业。如果是回到国内就业,这类学校就不要优先考虑了。如果看重就业,则优先考虑商学院下的HR专业。因为—般说来商学院HR毕业后的起薪会高于文学院或是劳动关系学院的HR。
1.1.3?象牙塔里的修行
在象牙塔里接受四年的高等教育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可以让未来的HR从业者们打下牢固的职业发展基础。学习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zui前沿的人力资源理论、管理学理论,得到老师专业的指导,收获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子,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在职场生存发展的助推剂。
在象牙塔里的学习,也是—种修行。大—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我们逐渐了解真实的自己,逐渐变得成熟。在象牙塔里的四年,是自我独立的四年,我们慢慢地具有理性的人格,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些现象和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将来在职场遇到问题,也能很快找到症结所在,并从容应对。除了软实力的积累外,不要忘了修炼自己的职场硬实力。比如,写得—手好文章,流利的英语口语,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技多不压身的好处就是,当你用大学里自学的PS设计了—张完美的企业年会海报时,老板的赞赏和同事的惊讶会让你成就感“爆棚”。
我自己在大学里的四年zui大的收获是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像磁石—样吸引着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须赢得每个人的喜欢;我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不因他人的思想而左右。
进入象牙塔,不是为了—纸文凭,而是在这里耳濡目染成为—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这本书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的深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作者列举了不少HR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概念,比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的一些基础框架,但很多时候感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深入探讨略显不足。例如,在招聘章节,提到了简历筛选、面试技巧,但对于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职位描述,如何构建更科学的面试评估体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更有效的雇主品牌宣传,书中就很少涉及。培训章节也是如此,提及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但对于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如何评估培训的ROI(投资回报率),如何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改进,这些更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内容,书中就没有深入展开。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HR战略性思考的案例,例如在企业面临转型或市场变化时,HR部门如何发挥关键作用,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的优化来驱动业务增长。目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入门手册,对于想要在HR领域有所建树,成为战略伙伴的HR从业者来说,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知识补充和实践摸索。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的实用性让我有些失望。虽然书名中提到了“电话面试技巧”和“人事行”,但实际内容在这方面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深度。电话面试部分,确实提到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语速、语调、提问的技巧,但感觉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例如,对于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电话面试流程,如何应对候选人提出的刁钻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电话面试快速识别核心能力,这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书中就没有详细的解答。至于“人事行”这一块,我原本以为会涵盖更多的HR行政管理、档案管理、薪资发放等日常操作的细节,但书中对此的论述非常简略,更多的是将这些内容笼统地归为HR基础工作。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流程模板、操作指南,甚至是软件应用方面的建议。目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个“概念介绍”,而不是一个“操作手册”。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学习如何高效地进行电话面试,或者掌握人事行政管理的具体细节,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够过瘾。
评分这本关于HR的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系统的HR工作框架。对于我这样刚入行不久的HR来说,之前总感觉HR工作内容庞杂,缺乏主线。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HR的整体运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到员工关系、劳动法合规,这本书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梳理,并且指出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关于招聘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招聘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分析、渠道选择、简历筛选、面试到offer发放,每一步都讲解得很到位。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招聘技巧,比如如何设计结构化面试问题,如何判断候选人的软技能,以及如何进行背景调查。培训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如何设计培训内容,以及如何评估培训效果。这本书就像是一份HR工作的“地图”,让我这个新手能够快速找到方向,了解HR工作的全貌,并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HR工作与“自我修炼”紧密结合,这一点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授HR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着重强调了HR从业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书中反复提到,HR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以及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能力。这些“软素质”看似与HR的日常工作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却是影响HR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处理员工关系问题时,HR的同理心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处境;在分析绩效数据时,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HR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鼓励HR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心智模式的升级。这种“修炼”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导书,它教会我在做好HR工作的同时,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软技能”的强调。在很多HR书籍都聚焦于流程、工具和制度的时代,这本书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讨论HR的沟通能力、情商、解决冲突的技巧,以及如何建立信任和影响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招聘和员工关系处理方面,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来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如何与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软”,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觉得,HR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构建者。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我的想法,并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例如,在处理员工申诉时,书中提出的倾听、同理心和公正处理的原则,对我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HR能否成功,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他能否用真诚和智慧去管理人和事。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HR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人性化”的管理能力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