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系列-佛珠 佛珠的分类 功用 辨伪 持用鉴定鉴赏指南教程书籍 文玩收藏鉴宝

玩系列-佛珠 佛珠的分类 功用 辨伪 持用鉴定鉴赏指南教程书籍 文玩收藏鉴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珠
  • 文玩
  • 收藏
  • 鉴宝
  • 鉴定
  • 功用
  • 分类
  • 持用
  • 鉴赏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地出版社
ISBN:9787802468474
商品编码:10599463633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书名:玩系列-佛珠

定价:29.8元

作者:潮流·鉴藏·投资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大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802468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本书编者从佛珠的分类、功用、辨伪、持用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相信在看完书中的介绍后,大家对佛珠这类艺术品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收藏时也便能够更顺利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佛珠了。




潮流·鉴藏·投资编写组隶属春晓伟业旗下的一个专业图书策划团队,成员为考古、历史、博物馆、汉语言文学、美术、设计等专业的高材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经历过系统的出版培训,具备扎实的编辑功翩灵活的策划能力;他们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也喜欢紧跟潮流,策划出版了众多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畅销图书。




**章变化万千:熟悉佛珠的分类

越来越火爆的收藏品一佛珠/ 002

佛珠的组成要素/ 004

佛珠的颗数代表不同的含义/ 009

持珠、佩珠、挂珠,千万不可混淆/026

了解佛珠的材质,才能心中有谱/ 029

di二章净虑怡情:详解佛珠的功用

记数的法器/094

对身体有益的珍品/101

馈赠亲友的佳品/105

时尚新潮的装饰品/106

价值连城的收藏品/109

di三章慧眼识真:巧辨佛珠的真假

菩提佛珠种类多,看清后再出手/114

木材的纹理和特性是辨别木质类佛珠的关键/119

鱼龙混杂,"火眼金睛"鉴玉石类佛珠/124

分辨果实(核)类佛珠,先看"油色"再看雕工/132

di四章掌中品性:佛珠应当这样持用

与"佛"结缘后应先净化/136

单手、双手、左手、右手持珠有讲究/141

使用佛珠的六大禁忌/146

会玩还要会养,佛珠保养各不同/147



掌上琉璃:传统工艺与生活美学鉴赏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工艺的另一重要门类——以瓷器、玉石、漆器为代表的文玩杂项,旨在为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鉴赏视野,拓展收藏领域,而非专注于佛教法器或佛珠的特定范畴。 《掌上琉璃》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中,非佛珠类文玩精品的入门与进阶指南。它摒弃了对宗教法器的侧重,转而将笔墨集中于文房清玩、生活陈设、以及纯粹的艺术品陈列三大板块,深度剖析了瓷器、玉器、漆器、珐琅、竹木雕刻等核心门类自宋代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工艺特征、审美风格及其市场价值的评判标准。 第一章:流光溢彩——中国陶瓷艺术的千年演变 本章致力于剥离宗教用瓷(如供器)的特定属性,聚焦于民窑与官窑日常用瓷及陈设瓷的鉴赏要义。 1. 宋代五大名窑的世俗之美: 重点解析汝、官、哥、定、钧瓷器在器形、釉色、开片、支钉痕等细节上的审美取向。探讨汝瓷的“天青”如何通过“香灰”的配方达成,钧瓷的“入窑一色”变化中的随机性美感,以及定窑“覆烧法”所带来的“泪痕”与“覆轮”特征。本节着重强调这些日常用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非其宗教供奉的可能性。 2. 元明清的彩绘高峰: 详述永乐甜白、宣德青花在白釉与钴料的运用上的突破。重点剖析成化斗彩的“五彩之精”,嘉靖、万历五彩的繁复与热烈。对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高峰,本书将细致区分青花、粉彩、珐琅彩的绘制技法。例如,粉彩中“玻璃白”的运用对色彩柔和度的贡献,与早期低温彩的对比;珐琅彩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吸收与中和,形成清宫廷独有的细腻质感。 3. 民国及近现代的流派纷呈: 梳理民国时期陶瓷名家,如“珠山八友”的绘画风格如何影响民窑的艺术高度。探讨其在器型、纹饰上对前朝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分析其市场价值形成的原因——即艺术家签名与时代背景的结合,而非传统官窑的体制化标准。 4. 瓷器辨伪要点(非供器类): 聚焦于胎质的细腻度、釉面的平整性与“橘皮纹”的自然分布、底足的处理工艺(如“泥鳅背”的形成)、款识的书写习惯与刻款的深浅力度,以及气泡的形态与分布规律。 第二章:温润含光——玉石雕刻的文化意蕴 本章完全避开宗教法器中对特定玉石(如星月菩提、小叶紫檀等)的论述,集中于和田玉、翡翠、青玉等硬玉和软玉在文玩杂项中的应用。 1. 和田玉的历史地位与矿物学基础: 介绍新疆和田玉(广义)的子料、山料、戈壁料的形成差异。重点解析“羊脂白玉”的鉴赏标准——其油脂光泽、温润度、以及内部结构中“毡状交织结构”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这种温润感是其区别于其他白色石材的关键。 2. 明清玉器的巧雕艺术: 详述明代玉器对古朴雄浑的追求,以及清代“痕都斯坦风格”的繁复曲线与“乾隆工”的精细打磨。本书将分析玉器如何被用于制作山子摆件、仿古鼎、以及文房用具(如笔架、水盂),体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 3. 翡翠的“色根”与“翠性”: 深入讲解翡翠的“苍蝇翅”(翠性)如何鉴别A货的天然性。重点解析影响翡翠价值的“种”(结构)、“水”(透明度)、“色”(颜色)三要素,并提供鉴赏高品质“玻璃种”与“老坑种”的实际操作方法,完全侧重于佩戴与陈设价值。 4. 玉石雕刻的辨伪与保养: 区分酸洗、灌胶等处理手段对玉石光泽的影响。讲解如何通过观察雕刻刀路(顺纹或逆纹的受力痕迹)来判断新老工艺,以及如何通过长期佩戴,使玉石自然形成的“包浆”层次。 第三章:百宝雕琢——漆器、珐琅与竹木的技艺交融 本章探讨的是集合了多种材料与复杂工艺的文玩门类,它们更多是作为生活艺术品和陈设载体而存在的。 1. 髹漆艺术的流派: 集中于明清两代的剔红、描金、戗金工艺。解析剔红(朱漆)的刀法力度与层次感,以及其如何展现“刀刻之功”;描金与戗金在漆面上绘制图案时,对金粉颗粒大小与附着力的不同要求。本书将重点介绍漆器在制作屏风、圆盒、高足碗等器物上的应用。 2. 景泰蓝(铜胎珐琅)的绚烂: 详述铜胎的拉丝制胎工艺,以及珐琅釉料的混合、烧制过程。重点在于区分清宫廷珐琅彩的精细蓝料与民窑(如厂货)釉料在颜色稳定性与光洁度上的差异,分析其在宝座、香炉等陈设物上的使用。 3. 竹木雕刻的入画之道: 探讨竹根雕与黄杨木雕的艺术特征。分析竹雕中的“留青”技法如何巧妙利用竹材的天然色差,创造出立体感;黄杨木雕则侧重于其细腻的质地如何适合表现人物的神韵与衣褶的质感。鉴赏要点在于“刀法入木三分”的力度控制和对材料自然纹理的顺应。 4. 文玩杂项的综合鉴定视角: 本章末尾提供一个综合框架,指导读者如何从器型比例、工艺难度、历史背景关联性等多个维度,对以上非佛珠类文玩进行价值评估和真伪判断,培养一种跨门类的鉴赏思维。 本书内容聚焦于传统工艺品在审美、收藏、生活应用层面的价值挖掘,旨在构建一个广阔的文玩鉴赏体系,与佛珠鉴赏体系形成互补,为收藏者提供一套鉴赏瓷器、玉石、漆器等核心门类的实战教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独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佛珠的种类,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佛珠鉴赏体系”。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功用”那一章节的剖析。以往我总以为佛珠就是用来计数念佛的工具,但书中细致地阐述了手串、挂珠、持珠在形制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数量(如108颗、27颗、14颗)背后的佛教仪轨关联。这种对“形制即功能”的深度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佛珠的认知层次。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域和宗派的特色佛珠也做了横向对比,比如藏传金刚杵配饰的内涵,与江南文人圈中对沉香珠的审美取向,那种文化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的引导性极强,它不只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更教会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让原本略显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极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在“持用鉴定鉴赏”这块的处理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玩家底蕴。它完全跳脱了单纯的文物评级思维,转而探讨人与物的互动关系。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人持用佛珠后,珠子在时间流逝中产生的“气韵”变化,这是一种非常主观,但又极其重要的鉴赏维度。比如,如何通过观察珠子表面因长期盘玩而形成的细腻“牛毛纹”来判断其主人的用心程度,以及如何从一串佛珠的整体和谐度来判断其主人是否具备高雅的审美。这种“养器”的哲学,让冰冷的珠子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和时间哲学的散文集,它教会我,真正的文玩收藏,是与时间做朋友,是与器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评分

关于“辨伪”的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有点“眼力洁癖”的收藏者量身定做的指南。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没有过度渲染“捡漏”的刺激感,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态度来分析仿制品的常见手法。书中对于不同材质(尤其是老料与新料)在包浆、孔道磨损、气味乃至密度上的细微差别,都有配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举例来说,对于某些老蜜蜡的“贼光”的辨识,作者提供的观察角度和光照条件建议,都是我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实战经验。它不像那些速成手册那样给出简单的“看颜色”、“闻气味”的口诀,而是深入到物理层面去解释为什么会形成某种特征,这种知识的扎实性让人感到无比可靠。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的“火眼金睛”至少提升了两个等级,对待那些动辄“清代老料”的说辞,也能多一份冷静的审视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沉稳的木质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原本对佛珠的了解仅停留在“挂在手上的念物”这一层面,但翻开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它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带着我走进了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精妙的世界。首先,书中对不同材质佛珠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象征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比如,檀香、小叶紫檀、黄花梨这些常见木材,作者不仅列出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更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佛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是如何被视为“清玩”的。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穿越时空、被无数人摩挲过的温润珠子,感受到那份宁静的力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不失流畅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片刻的涤荡。如果说市面上很多文玩书籍偏向于“炫技”和“炒作”,这本书则更注重“溯源”与“理解”,这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图文并茂,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教程”的实用性与深度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许多市面上标注为“教程”的书籍,往往要么流于表面,要么过于晦涩难懂,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但这本《玩系列-佛珠》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从入门到精通的阶梯。它的逻辑非常清晰:先建立理论基础(分类、功用),再进行实战训练(辨伪),最后提升境界(鉴赏、持用)。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遣词造句古朴中带着现代的洞察力,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字字珠玑。对于任何一位渴望深入了解佛珠文化,并希望将其融入自己生活审美中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化的、可以持续精进的鉴赏路径和生活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