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

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渝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李渝
  • 脂砚斋
  • 版本研究
  • 红学
  • 古典文学
  • 读书笔记
  • 清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本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印刻出版
ISBN:9789866135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31603
包装:平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這或是一個小說作者跨越時空向另一位優秀小說家致敬,并透過書寫進行更深刻觀想、理解、體味的美感旅程。
  李渝同時又是學有專精的中國藝術史學者,是坐而言更愿起而行的認真創作者;她讀紅樓,多幾分信手拈來、跨度上千年對歷史、藝術的反思觀照,更在文字精鏈嫵媚如詩韻圓融流轉、又如戲劇情節舒緩鋪排般的構句中,蘊含一種將紅樓作者曹氏的創作意圖與學養,筆下人物的尊嚴、自由、美的靜謐時刻還原、超越、升華的浪漫意志。
  小說家李渝或者藝術史學者李渝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展現各種虛實情況,大小場面,悲喜情境,其所達致的后人難以超越的高峰,書寫規模與深度;也不僅僅在于曹氏如何揉捏詞匯,翻轉句子,使文字發出色彩和聲音,現出紋路和質地,把讀者帶到感官和思維回鳴,現實和非現實更疊交融的地步。她更關心的,毋寧是小說中人物所身在的,活生生的「人」的處境,展現出怎樣復雜奧麗的風景與社會縮影,又怎樣牽動著彼此的命運?

作者简介

  李渝,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博士,現任教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研究系。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躇》、《賢明時代》,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藝術評論《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畫家評傳《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譯有《現代畫是什麼》、《中國繪畫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說故事的方法
1 顏色和聲音
2 小說家的書房
3 不管道德的小說家
4 神話和儀式

二、精秀的女兒們
5 不是那輕薄脂粉
6 平兒理妝
7 難為王熙鳳
8 畫薔和放雀
9 荒原上的篝火──妙玉情迷
10 探春去南方
11 守護著的姊妹們
12 寶玉的報答──寧作女孩兒

三、成長
13 賈政不作夢
14 夢裡花兒落多少──童年和成長
15 庭園子民

紅樓圖錄
1 乾隆五十六年 「程甲本」《紅樓夢》
2 嘉慶三年 仲振奎填詞《紅樓夢傳奇》
3 嘉慶二十年 吳鎬填詞《紅樓夢散套》
4 道光十二年 王希廉《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
5 光緒五年 改琦《紅樓夢圖詠》
6 道光二十一年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
7 汪惕齋《手繪紅樓夢》
8 孫溫《全本紅樓夢》
9 清人,《大觀園圖》
10 《紅樓夢版刻圖錄》
11 吳友如《紅樓金釵》
12 年畫

前言/序言


寻常巷陌的诗意与哲思:《旧时风月照人间》 作者:[此处留空,读者可自行想象作者] 类型:散文集、文化随笔、城市记忆 字数:约 1500 字 --- 卷首语:光阴里的细微呼吸 我始终相信,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掩盖了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命的微小颗粒。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流淌在街巷深处的记忆、气味和那些不经意间发生的温情或失落。这本书,便是试图将时间的回音拉近,聚焦于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快速冲刷掉的“旧时风月”。它不谈朝代更迭,不评文学巨著,只记录一砖一瓦下,人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流逝的光阴共处。 第一辑:石板路的温度与苔痕 一、雨巷尽头的灯火 在每一个被规划重新定义的城区,总有那么几条被遗忘的窄巷。它们不符合任何现代美学标准,地面上是青灰色的石板,被无数脚步打磨得光滑温润,雨后则泛着幽微的反光。 这条巷子的故事,并非始于某个名人的迁入或某个事件的发生,而是始于一个清晨。清晨,卖早点的老李推着他的小车,车轮碾过石板时发出的那种特有的“咯噔、咯噔”声,成了整条巷子醒来的序曲。 我曾花了一整年时间,观察这巷子的光影变化。春日,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嫩芽总会探出头来,将稀疏的绿意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夏日,午后蝉鸣声中,墙角处那片顽固的苔藓,是整个世界最深沉的绿意。我记录了王奶奶在老藤椅上打盹的姿态,记录了孩子们如何在堆满杂物的角落里,用几块碎瓦片搭建他们的“秘密基地”。这些场景,如同老照片被时间熏染,带着一种温暖的、略微模糊的质感。它们是如此具体,具体到你能闻到湿土的气息,听到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模糊戏腔。 二、店招的字体记忆 城市更新最无情的一面,是替换掉那些带着手作温度的店招。新店多用LED或标准化的喷绘,而那些老店的招牌,往往由手艺人一笔一划绘制上去,带着独特的笔锋和错位的美感。 这一章,我收集了城中最后几块尚未被更换的木质店招。比如“周记点心铺”那块被风雨侵蚀得边缘微翘的招牌,上头的“点”字,那一撇的力道,明显带着画者当时的心绪。又比如,一个修补伞具的小摊,他的招牌只是用油漆刷在铁皮上,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份坚守的诚意却透过剥落的漆面传递出来。 我试图破译这些褪色的文字,它们不仅仅是店名,更是城市集体记忆的一个坐标。当我们忘记这些字体时,我们是否也同时遗忘了与之相关的耐心与手艺? 第二辑:味蕾上的失语者 食物,是连接记忆最直接的桥梁。然而,很多传统食物的制作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不是因为味道不好,而是因为制作过程太过繁琐,不符合现代的效率标准。 三、时间的慢炖:老汤的哲学 我曾拜访了一位坚持用柴火慢炖老汤的餐馆老板。他的汤底,号称要“煨足十二个时辰”。当我问他,用燃气灶能否达到同样效果时,他只是笑着摇头,指了指炉子下那堆燃烧的木柴:“气是快的,火是急的。木柴是有生命的,它的热量是层层渗透的,你急不来。” 这一章,我详细记录了熬制一锅基础高汤的每一个步骤:洗骨的顺序,浸泡的时间,撇去浮沫的精准时机,以及如何在火势最小的时候,让汤面保持一种“微沸而不滚”的微妙状态。这不只是一份食谱,更是一套关于等待和敬畏的哲学实践。味蕾品尝到的,不只是鲜美,更是一种与自然节奏同步的安稳感。 四、失焦的季节限定 我们习惯了超市里全年无休的供给,却遗忘了“当季”二字的重量。这一部分探讨了那些曾经严格遵循节气而出现的食物。春笋破土的短暂鲜嫩,夏末老西瓜最浓郁的沙瓤,秋日柿子必须经过的“捂霜”过程。 我记录了与一位老果农的对话。他说,现在的西瓜,一年四季都有,但味道却不如从前了。不是西瓜变了,是我们对味道的耐心变了。当食物失去了季节的约束,它们也就失去了叙事的力量。这本书里的“味道”,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性,一种对“不完美”的接纳。 第三辑:日常的仪式感与对抗 生活并非总需要史诗般的事件来定义,它更依赖于那些日复一日的、近乎机械的重复行为——这些重复,构成了我们对抗虚无的日常仪式。 五、午后的裁缝铺 在一家快要被电商挤压倒闭的裁缝铺里,我观察了李师傅的工作。他不像流水线工人那样急于完成订单,他对布料的“脾气”了如指掌。剪下一块布料,他会先对着光线端详一会儿,仿佛在与布料对话。 我着重描写了他为一件旧大衣重新装衬里的过程。这件大衣的主人已经八十多岁,她坚持保留这件衣服。李师傅耐心地拆开、熨平、裁剪新衬里、重新缝合。这个过程,长达三天。他缝制缝份时,那种细密、均匀的针脚,仿佛是为记忆织就的保护网。这份专注,是一种对“一次性”消费文化的无声抵抗,它强调的是“修复”而非“丢弃”。 六、书签的位置学 在城市中,我们不断地在阅读和遗忘之间切换。我发现,人们用书签的方式,暴露了他们阅读时的专注程度和心境。有人用票根,有人用折角,有人用干枯的树叶。 这一部分是对不同“书签”的速写。一张票根,意味着阅读被打断于一场电影或一场久别重逢;一片叶子,可能代表一次偶然的散步,将自然的芬芳带入了文字之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一位老教授的习惯——他从不使用书签,而是用手指或笔尖轻轻压住刚才读到的那一行字,仿佛害怕文字会从纸页上逃走。他的阅读,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占有,一次与作者灵魂深处的幽会。 结语:在回响中安顿自己 《旧时风月照人间》不是一部怀旧的作品集,它更像是对当下生活的温柔审视。我们总在追逐未来,但真正的生命体验,往往散落在那些被我们匆忙越过的角落里。当我们真正停下来,细细品味一块老石板的纹理,一碗慢炖的汤的醇厚时,我们才得以在喧嚣的世界中,为自己的心灵寻得一处安静的安顿之所。风月不曾逝去,它们只是换了更低沉的音量,等待着愿意聆听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单看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拾花入梦”四个字,带有一种古典的浪漫和诗意,仿佛在描绘一个如梦似幻的意境。而“李渝读红楼梦”则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她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解读。我一直对《红楼梦》有着复杂的情感,既着迷于其人物的鲜活,又感叹于其命运的悲凉。我常常在想,对于这样一部经典,后人还能挖掘出什么新的东西?李渝女士的“拾花入梦”给了我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猜想,她可能不是从宏大的叙事入手,而是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仿佛散落在书页间的“花瓣”——可能是某个场景的描写,某个细节的暗示,某句诗词的深意——去构建她对《红楼梦》的理解。这种“拾花”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入梦”则暗示着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非常期待,李渝女士能够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充满诗意的方式,重新审视《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和意蕴,或许能发现一些我曾经错过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花朵”,并在她的“梦”境中,获得全新的启示和感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拾花入梦:李渝读红楼梦”,光是听上去就觉得充满了雅致和韵味。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 evokes (引发) 了我一种非常柔和但又极具吸引力的想象。想象着李渝女士,如同在春日的花园里,用她敏锐的眼睛去捕捉那些散落的美丽花瓣,然后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放进一个叫做“梦”的容器里。而这个“梦”,正是她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我一直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个读者,都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花”,属于自己的“梦”。我好奇李渝女士所“拾”起的“花”,是那些被大众所熟知的美丽,还是那些不经意间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她的“梦”,又会是如何的色彩斑斓,或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我期待她能在书中为我展示那些我未曾留意过的《红楼梦》的侧面,让我在她的引导下,重新走进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体验一场属于自己的“拾花入梦”的旅程。

评分

“拾花入梦:李渝读红楼梦”,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我即将走进一位智者温柔的怀抱,与她一同漫步在《红楼梦》的精致园林之中。我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为“拾花”这个动作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精细的、充满爱意的拣选过程。它不是粗暴地摘取,而是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发现那些细小而美好的事物。而“入梦”,则暗示着一种沉浸式的、非线性的体验,仿佛读者将随同作者一同进入一个由《红楼梦》构建的精神世界。李渝女士,一个听起来就自带书卷气的名字,与“读红楼梦”这样的行动结合,让我不禁设想,她对《红楼梦》的解读,定是带着深刻的个人情感和独到的哲学思考。我猜想,她或许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为我们梳理出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植物,或是像一个温婉的解说员,为我们指点出那些隐藏在繁花背后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眼中那些“花”,究竟是怎样的色彩和香气,而她所编织的“梦”,又将是怎样的奇妙与深邃,是否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色古香的诗意,“拾花入梦”,仿佛是收集零落的花瓣,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奇幻的梦境。而“李渝读红楼梦”则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她解读的对象。单单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的无限好奇。我一直对《红楼梦》有着深厚的情感,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体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我猜想,李渝女士一定是一位对《红楼梦》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红学大家,她的解读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那曹雪芹笔下的繁华与苍凉。我期待着她能带领我一起,在“梦”中细细品味宝黛钗的悲欢离合,在“花”的意象中探寻人物命运的轨迹。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已经在我心中悄然打开了一扇通往《红楼梦》更深层世界的大门,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与《红楼梦》相关的画面和情感。李渝女士这个名字,在文学圈里也并非籍籍无名,她似乎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称。而她选择解读《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本身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关注。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浩瀚如烟的《红楼梦》研究领域,还能有多少新的声音和视角?李渝女士的“拾花入梦”或许就是一种别样的尝试,她不是要大刀阔斧地颠覆前人,而是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小心翼翼地拾取那些被忽略的“花瓣”,将它们串联起来,汇聚成她心中的“梦”。这种方式,我非常欣赏。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考据,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想象和个人化的情感共鸣。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李渝女士的笔下,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是否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些看似细微的情节,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我很想知道,她是如何在“拾花”的过程中,构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红楼梦”的。

评分

本书第一部分《说故事的方法》共收四篇作品:或说遍布小说各处丰富豪艳的声与色;或说曹氏彼时书写与阅读的文化、文本底蕴;或说红楼的「淫」与「邪」,也说「梦」与「血」。第二部分《精秀的女儿们》共收八篇作品,或述红楼群釵的文艺学养;或分述平儿、熙凤、贾蔷、龄官、妙玉等角色最殊堪玩味、破译的内心与言行机关;或说诸女如何护持宝玉,还报不尽的宝玉又如何展现中国古典小说难得一见的女性气质。第三部分《成长》共收三篇作品,则从更全方位视角关注红楼的童年和成年两大主题,如何涵盖生命本质,更时时互动,为红楼述事带来无比劲力,而使之成为中文小说艺术里最完整的一部作品。本书更以全书约五分之二篇幅,介绍清代乾、嘉、道、光至民初以来,对于绘作红楼故事用力最深的代表性画家如改琦、费丹旭、孙温、吴友如等以及流传甚广的杨柳青年画,并选录多帧精采图版,既供读者玩赏红楼人物的造型姿态,并进一步理解、感受图绘红楼的发展历程与系谱,也极富收藏价值。

评分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博士,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着有小说集《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贤明时代》,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艺术评论《族群意识与卓越风格》、《行动中的艺术家》,画家评传《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译有《现代画是什么》、《中国绘画史》等。

评分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博士,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着有小说集《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贤明时代》,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艺术评论《族群意识与卓越风格》、《行动中的艺术家》,画家评传《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译有《现代画是什么》、《中国绘画史》等。

评分

印刷的非常漂亮,后面半本都是彩图,还没仔细看

评分

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如:「临来无限伤心事。」又:「

评分

好的台湾版的书!图好!文字好!

评分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博士,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着有小说集《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贤明时代》,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艺术评论《族群意识与卓越风格》、《行动中的艺术家》,画家评传《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译有《现代画是什么》、《中国绘画史》等。

评分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博士,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着有小说集《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贤明时代》,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艺术评论《族群意识与卓越风格》、《行动中的艺术家》,画家评传《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译有《现代画是什么》、《中国绘画史》等。

评分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博士,现任教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着有小说集《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贤明时代》,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艺术评论《族群意识与卓越风格》、《行动中的艺术家》,画家评传《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译有《现代画是什么》、《中国绘画史》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