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伊東豊雄說:菊竹先生的早期作品,至今來看,依舊走在時代尖端,而且越發光采。
建築師內藤廣則說:遠古的記憶與超近代,就是菊竹先生的創作之所以震憾我們心靈的要素。
建築師原廣司曾評價年輕時的菊竹:他將設計出超越美麗的建築,也將挑戰讓人毛骨悚然的建築。
而今,他的建築在四十年後依舊是年輕建築家的參考範本。
日本菊竹大師以「更新論」,嶄露頭角——也就是使用現成木造建材,改建成嶄新的設施。菊竹憑藉以往的工作經驗,不但打造出自宅「Sky House」,更以獨創的「更新論」為基礎,成為代謝派最活躍的成員之一,陸續在處於高度經濟成長時期的日本各地,實現他運用大膽創新的理念,完成各種新型態的公共設施與飯店。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收錄刊登於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由磯達雄(撰文)與宮澤洋(插圖),以建築師菊竹清訓為題企劃的《建築巡禮》特輯,並依報導完成的年代順序編輯而成。25篇報導中,有5篇曾刊登於《日經ARCHITECTURE》,其餘20篇是新作。此外,在菊竹清訓設計事務所的協助之下,包括未公開發表的報導在內,走訪現場,盡全力企劃與調查的作品總數超過八十件。
作者简介
磯達雄,1963年生,埼玉縣人。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1988~1999年,任職於《日經ARCHITECTURE》,2000年自立門戶,2002年創設編輯事務所Flick Studio,並擔任桑澤研究所以及武藏野美術大學兼任講師。著作有《634(武藏野)之魂 The Parts of TOKYO SKYTREE》、合著《高山建築學校傳說》、《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後現代建築巡禮》、《我們夢想中的未來城市》等。
宮澤洋,1967年生,東京都人,但在千葉縣長大。199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學科,畢業後進入日經BP社。明明唸的是文組,卻被分配到《日經ARCHITECTURE》編輯部,從此與建築結下情緣。2005年1月~2008年3月負責《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的連載,2008年9月~2011年7月的《建築巡禮後現代篇》,2011年9月開始連載《建築巡禮/古建築篇》。
宮澤洋,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譯作有《超譯尼采》、《原來設計是一種品味》、《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專文導讀 阮慶岳
序
菊竹清訓的生平介紹
菊竹建築進化圖
Chapter11950年代-1960年代
Sky House1958
正方形住宅的先驅
出雲大舍廳舍1963
做為「依代」的建築
館林市廳舍1963
高樓層的懸臂樑工法
東光園1964
浮在半空中的客房
都城市民會館1966
怪獸般的建築
佐渡格蘭飯店1967
通往明日的橋樑
岩手縣立圖書館1967
一整排山形拱頂的造型
島根縣立圖書館1968
曲線的平面與怪物般的架構
荻市民館1968
出現在城下町的諾亞方舟
久留米市民會館1969
一旁是隨時會暴漲的河川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55-1969
【附圖說的作品】
石橋文化中心美術館1956
梅林寺茶屋1958
島根縣立博物館1959
石橋文化中心音樂堂1963
淺川公寓1964
德雲寺納骨堂1965
岩手縣教育會館1965
松本伸理容室1965
橫濱駿河大樓1966
板橋區立板橋保育園1967
Chapter2 1970年代-1980年代
芹澤文學館1970
四個巨大的中核
京都信用金庫1971
公眾之「傘」
火之山公園山頂展望設施
壇之浦停車場休憩設施
和布刈停車場休憩設施1973
演繹出絕佳的觀景動線
黑石Holp兒童館1975
代謝派的孩子們
人工海上都市(Aquapolis)1975
海上都市之夢.通往水平線彼端
西武大津購物中心1976
將逃生梯呈現在造型上
田部美術館1979
靈感來自踩風箱的鐵皮屋頂
銀座劇場大樓(Le Theatre Ginza)1987
波浪狀外牆
川崎市市民美術館1988
又低又圓的巨蛋屋頂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70-1989
【附圖說的作品】
駿河銀行情報中心1971
貝納.畢費美術館1973
井上靖文學館1973
柴又帝釋天鳳翔會館1973
Pasadena公寓1974
荻市廳舍1974
銀座大樓1974
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松見公園1976
西友河邊店1980
出雲大社神祜 殿1981
輕井澤高輪美術館1981
熊本縣傳統工藝館1982
京都信用金庫大津分行1983
境港臨海飯店1985
川崎市綜合教育中心1985
弘前市社會福祉中心1986
豊島區立千登世橋教育文化中心1987
西武百貨店渋谷店LOFT館1987
福岡市廳舍1988
高崎市營住宅 東貝澤天水團地1989
Chapter3 1990年代-2000年代
東名高速道路海老名服務區休憩設施1991
白與黑的長牆
江戶東京博物館1992
空虛的紀念碑
大分縣臨海文化中心1992
岸上的大型客輪
島根縣立美術館1998
令人讚嘆的美麗屋頂
九州國立博物館2004
雲朵造型上,覆著段狀設計的建築
日本國際博覽會(愛地球博覽會)
彷彿遊走在樹叢上方的環球迴廊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90-2008
【附圖說的作品】
赤坂Residential Office INFINI 1990
奈良公園館1991
早稻田大學戶山校區圖書館大樓1992
久留米市廳舍1991
飯能樟木鄉村俱樂部1995
江戶東京博物館休憩設施1995
北九州媒體巨蛋1998
昭和館1998
吉野里歷史公園歷史中心2000
日經印刷Graphic Garden2008
菊竹雪女士的訪談
Sky House的生活,以及關於父親的回憶
結語1(磯)
結語2(宮澤)
作品名稱索引
《日經ARCHITECTURE》刊登期數與採訪日一覽表
前言/序言
隕落,烏托邦的長存
若說日本的當代建築,正迅速竄起、甚至開始引領世界的趨勢與風潮,其實並不為過。就以普利茲克建築獎為例,在35年的歷史中,日本建築師六度獲獎,其中三次是在最近的五年內,包括了2010年由仍屬中堅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一起奪魁,2013年由老驥尚未伏櫪的伊東豐雄獲獎,以及2014年由坂茂得獎,都在在顯示日本在當代建築領域上的銳氣與厚度,絕對雙雙不容忽視。
要溯源回去,可能必須要從明治維新回顧起其因由。但簡單的觀看,則可以以二次戰後、尤其是60年代起,日本建築界的崛起與復興說起。其中最指標性的自然是「代謝派」的出現,並於1960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上,公開發表了應對戰後人口激增、城市與建築必須要認真尋求如何與之有機共同生長的觀念,首次引發世界的注目,也作為日本當代建築整波新浪潮的啟動機。或可以這樣說,「代謝派」的出現,確實奠定了日本近世代建築發展的紮實基礎。
2011年底離世的菊竹清訓,就是這個極重要「代謝派」的核心戰將,自然也更是日本現代建築史裡、絕對必須銘記的重要建築師之一。
關於菊竹清訓的意義何在,我覺得可以以下列幾個角度來作觀看:
首先,當然脫離不了與「代謝派」連結的關係。「代謝派」的都市/建築理念,雖說是在回應戰後嬰兒潮湧現、人口暴增的現實問題,但其背後對建築的信念,其實可以見到是延續「現代性」所牢牢建立、對於科技與機械量產的認真追隨,與因應工業社會的興起,顯現人必須逐水草居的游牧般變異生活,對於這樣新的生活模式的努力破解。
也就是說,社會與個體生活的朝夕幻變與不可測(游牧化),其實可能更是「代謝派」想要挑戰的時代議題,運用的手法,則大量依賴科技的介入與期待,同時思考如何利用模具化的量產,來化解代謝與替換時的消費成本。這樣作品與觀念的實踐,從他30歲(1958)所打造出來的自宅Sky House,就以著可以替換的單元「move-net」,做出的嘗試與宣告。
這樣的類同觀念,在「代謝派」的同時代,可以見到以倫敦為基地、Archigram的隔空相輝映,甚至,還可以在此刻的台灣,見到譬如以「自立造屋」受矚目的謝英俊,某種與之遙遙致意般的類同操作模式。
關於這些類同性,我們或可以都視之為對於現代主義道統的一種積極承傳,這包括對於密斯以鋼構及模矩所建構、現代科技為本的建築新規範,或是科比意比較傾靠向藝術性格、對於混凝土的材料與力量,所投注地那種帶著神聖與雕刻性格的凝視,皆是令人感佩的。
另外一個關於菊竹清訓的意義,我覺得會落在他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對話上。不管在空間與造型設計上,都可見到菊竹清訓對此努力的痕跡,譬如1963年的「出雲大社廳舍」作品,他以混凝土的構造、不斷與傳統木構的柱樑系統,做出美學與意涵上的對語意圖,就是他這樣系列嘗試的佳例。
而在空間與機能的關係上,他更是積極挑戰「形隨機能」的說法,主張空間可以先於機能,並由居住者慢慢去發現與再定義。這樣的態度,依照本書的說明,是接近日本神道所說的「依代」,也就是:「所謂依代,就是神靈依附的媒介物。建築具有的機能,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於空間,而是後來才產生的。因此,建築師該做的不是決定機能的設計,而是如何設計出容易成為『依代』的空間。」
先空間後機能,是相當有趣的說法與歷史承傳。
最後,我覺得菊竹清訓最不可被忘記的意義,在於他所具有某種烏托邦懷想的海上「浮動城市」構想,這也是「代謝派」關於城市規劃裡,相當具企圖心與浪漫性的重要提案。菊竹清訓對此的具體實踐/實驗,是透過1975年的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上,由政府出資建造的會館Aquapolis(人工海上都市),讓我們見到一座城市在海洋裡浮動與游牧的可能,積極地挑戰我們對於城市(甚至國家)的未來想像,視野遼闊也勇敢。
這種將結構與空間分開思考的巨型建築(magastructure)觀念,除了是回應戰後人口遽增的現實壓力外,其實更暗示了我們對於未來都市與生活的想像可能,也開啟我們以科技挑戰未來生活的某種憧憬。當然,因為時空等現實因素的更易,以及對科技與環境態度的時代轉變,現在已經不太見到這樣近乎烏托邦的想像,但是回顧菊竹清訓這樣浩然與盪氣的規劃氣魄,還是令人不能不深深懷念的吧!
菊竹清訓在2011年底離世,他所珍愛的Aquapolis(人工海上都市),則在更早的2000年,被默默地送往上海解體。二者的驟然凋零,都同樣令人感慨,有如見到某種時代的隕落,但是,也許不必這樣悲觀看待,這可能更暗示著一種永恆烏托邦的必將因而長存。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阐述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和深度,同时严格避免提及或引用书中已有的具体内容。 图书名称: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中后期日本建筑界一股革命性的思潮——“代谢派”(Metabolism),并深入剖析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与思想基石。它不仅是一部对特定建筑流派的学术梳理,更是一扇观察战后日本社会、技术进步与城市化进程交织影响的独特窗口。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日本当代建筑如何从传统桎梏中解放,并积极回应快速城市化挑战的宏大叙事框架。 一、 时代背景与思潮的萌芽 日本战后重建时期,面临着极度紧缺的土地资源、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传统城市形态的崩溃。这种严峻的现实催生了对全新城市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那个充满躁动与希望的年代,探讨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日本语境下发生深刻的变异与重构。 代谢派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理念)的吸收、批判与超越。本书将详细考察影响这一思潮形成的关键哲学思辨,包括生命哲学、系统论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中对“变化”与“非永恒性”的理解。我们探讨的是,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建筑师们如何试图将生物体的“生长、代谢、更新”机制植入到静态的建筑实体之中。 二、 代谢的理论内核与美学宣言 代谢派的核心理念在于“可替换性”与“动态组织”。本书将详尽阐述代谢派建筑师们如何将城市视为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而非一成不变的混凝土巨构。 1. 模块化与可插拔性: 书中将细致剖析代谢派在结构与空间组织上对模块化单元的执着追求。这种对标准单元的运用,旨在实现建筑部件的快速生产、组装和未来的替换。我们探讨这种设计策略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如何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迭代的加速。 2. 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的构想: 代谢派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贡献之一便是对巨型结构理论的探索。本书将梳理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即通过一个恒定的、强大的骨架来承载可变、可更换的功能性单元。这不仅是对结构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激进预测。 3. 空间与时间的融合: 代谢建筑美学拒绝僵硬的界限,主张模糊建筑、街道、内部与外部的传统区分。它提倡一种流动的、时间性的空间体验,强调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共同“生成”意义。本书将辨析这种时间性如何体现在其平面布局与立面设计中。 三、 从宣言到实践:批判性审视与历史节点 本书不会停留在纯粹的理论阐述上,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实践项目,对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这些项目是理论与现实碰撞的试验田。 我们将考察那些旨在解决城市住宅危机、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城市规划愿景的宏大方案。这些方案往往体量巨大,承载着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式想象。通过对这些大型项目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其在技术可行性、社会接受度以及建筑师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实现之间的张力。 四、 启蒙导师群像:思想的传承与分化 本书将构建一个由一群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建筑师构成的群体肖像。他们以国际性的视野和本土化的敏感性,共同推动了这一思潮的发展。本书会细致梳理这些主要人物在理论建构、设计哲学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探索的是,他们是如何在紧迫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起一套既具备科学理性又充满诗意想象的建筑语言。探讨他们的启蒙性工作如何不仅影响了日本国内的建筑教育和实践,更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广泛讨论。 五、 代谢的遗产:对当代建筑的深远影响 代谢建筑时代虽然在具体的物理形态上留下的完整实例相对有限,但其思想遗产却渗透到了后来的建筑实践中。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代谢派如何“点燃”了后续建筑师的创作热情。 我们将分析代谢的理念如何在更强调可持续性、灵活适应性和生态响应的当代建筑实践中,以新的形式“再生”——例如在预制化、数字化设计以及韧性城市规划中的隐性影响。本书意在证明,代谢派并非一个终结于20世纪70年代的僵化风格,而是一个持续提供解决未来城市困境的思维工具箱。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对关键文献的精准解读,力求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富于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它不仅适合建筑学专业人士深入研究,也为对城市规划、艺术史和社会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日本文化精神的独特入口。通过对这一“启蒙时代”的重估,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当代建筑语境的复杂根源。